個人資料
正文

最早出現的民族樂器-竹笛

(2006-06-23 19:47:37) 下一個


最早出現的民族樂器-竹笛

通過近年對河南賈湖舞陽骨笛、河姆渡骨哨的研究,證明笛子在我國至少已經有7000—8000年的曆史。但真正具有現代竹笛形製的,還是在唐宋元以來,伴隨著戲劇的發展、竹笛被廣泛運用到各個地方劇種中,承擔主奏或領奏的角色。竹笛作為我國最早出現的民族樂器之一,它在我國古代音樂史上記載了光輝的一頁,但是,在解放以前,它並沒有發展成為一門器樂獨奏藝術,竹笛藝術魅力的真正挖掘和展現,還是近50年的事情。1949年建國至今,竹笛表演藝術的發共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49—1956年,這是我國竹笛獨奏音樂的開始階段。在這一階段,出現了一批馮子存,陸春齡、趙鬆庭為代表的竹笛音樂的開拓者,他們使竹笛由一種伴奏樂器變為獨奏樂器,由民間走向專業,他們是我國竹笛音樂的引路人。

    1953年,馮子存在“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觀摩大會”上,成功地演奏了《喜相逢》、《黃鶯亮翅》兩支獨奏曲,將竹笛這一民族樂器第一次以獨奏這一藝術形式搬上了舞台。馮子存、陸春齡、趙鬆庭、劉管樂這幾位竹笛界的前輩,長期生活在民間,有深厚的民間音樂功底,由於生活背景、地域的差異,形成了以他們為代表的南(陸、趙)、北(馮、劉)派演奏風格。這兩種風格為以後竹笛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演奏技術上,北方以吐、滑、垛、花(舌頭)為主;南方以顫、震、疊、打(手指)為主。當時的演奏。還沒有涉及到很複雜的技巧。他們所演奏的曲目,大多是民間流傳的戲曲曲牌或根據戲曲伴奏移植、改編而成的,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格,濃鬱的生活氣息,真正創作的笛子獨奏曲在這一階段還沒有出現。從教學方法上看,演奏家們都沒經曆過音樂學院的專業訓練,他們所經曆的都是民間“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以模仿為主。但豐富的生活閱曆都融入到了演奏中,以聲帶情,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第二階段

    1956—1979年。以趙鬆庭《早晨》的創作為標誌,是我國竹笛音樂的大發展階段。

    1956年11月,由中央群眾藝術館編的《民間器樂曲選》收錄了趙鬆庭創作的笛子獨奏曲《早晨》。可以說,《早晨》的創作,揭開了我國竹笛獨奏音樂的創作史,它開始了我國竹笛音樂由單純地演奏民間音樂轉化為演奏創作音樂的階段。它吸收了北派笛子曆、滑、吐、垛和飛指顫音等技巧及嗩呐的循環換氣技法,3/4節拍及主音五聲調式轉換的運用,使樂曲很有新意。和它以前的民間竹笛獨奏音樂相比,不論是在音樂形象、節奏節拍、強弱對比等方麵,都有極大的創新。1956年後,中國竹笛走向了一個繁榮發展的階段。

    這一階段湧現出一大批竹笛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他們將竹笛音樂的創作、教育、演奏技術都提高到一個規範化、係統化的層次。他們運用豐富的創作手法,創作了一批有特色的作品,這些作品積極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及心態,其中大部分已經成為現在音樂學院竹笛專業學生的必修作品。這些笛子獨奏曲的作者多為集演奏、創作、教育為一體的音樂家。與老一輩演奏家不同,他們大多經曆了音樂學院的專業訓練,在竹笛專業教學領域,打破門戶之見,互相交流學習,並且突破了單純的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他們根據所學到的知識和掌握的風格,編寫了不同的、科學的訓練教材,並將整理過的不同風格流派的樂曲匯集在一起,使學習者能夠掌握到各種風格的樂曲他們還編寫了不同難度的練習曲,根據學生的程度對他們進行“氣”、“指”、“舌”訓練,並且結合節奏、音準、音質的訓練,使竹笛建立起了一套較完整的訓練體係,對近幾十年竹笛演奏技術的發展無疑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竹笛獨奏音樂的創作中,單一的南、北派風格的笛曲已經逐漸被多風格、多地域的笛曲所代替,演奏家們根據各地不同的音樂風格,建立了一套具有不同地域特點的風格體係,並且都有其代表作。而且隨著一批以外國民間音樂為素材的“外國樂曲”,各國家、地區的音樂音素被廣泛地運用到竹笛音樂中,同時也帶來了演奏家技法上的豐富多采。

    這一階段,還有不少人在竹笛的形製、製作材料等樂器的改革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他們提出、發表、實踐了各種形製的竹笛改革方案,其中南京藝術學院的蔡敬民、四川音樂學院的王其書老師的成果較有影響。尤其是後者研製的十孔笛,在保持了傳統竹笛的音色韻味的基礎上,可以順利地演奏十二平均律所有音,特別適在樂隊中的合奏,並可以演奏帶有許多變化音的樂曲,如外國樂曲《野蜂飛舞》,同時也為新創作樂曲提供了更廣闊的表現能力。但目前國內大部分演奏都還是使用六孔的不加鍵竹製笛子。

總論

    從1949年到現在,中國竹笛表演藝術由民間到專業,由單一到多元,這50年的發展其速度與變化,在竹笛音樂發展上是史無前例的。這些成果與前一輩的竹笛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展望未來,筆者認為,今後竹笛表演藝術的發展工作,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學習西洋樂器的發展的經驗,建立一整套科學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竹笛表演教學體係;編寫係統的、全國通用的教材。

    2、建立嚴格的專業、業餘考級製度,提高演奏者的音樂素養和理論水平,克服“匠”多“家”少的通病。

    3、加強竹笛史論的研究。

    4、加強竹笛獨奏音樂的創作,目前舞台上演奏的曲目,大多是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作品,整個竹笛音樂的數量,特別是反映現代生活氣息的作品數量還不多,表現的形式也比較單一。

    5、在竹笛形製上,可以在不改變民族特色、演奏特色的情況下進行一定的調整改進,使其音域加寬、音色更加穩定,音準不受外界因素的限製,並且在樂隊及演奏中使用方便。

    任何一門藝術的發展與成熟,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竹笛演奏在中國已延續了幾千年,在它身上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底蘊。在保留其精華的前提下,將這門藝術發展到一個更高的階段,使這一特色鮮明的樂器發揮出更大的魅力,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