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801)
2007 (436)
2013 (1)
出差了幾天,回來便看見本版兩位朋友所發有關藍顏紅顏異性知己情感革命的帖子。情是什麽,愛又是什麽,婚姻是什麽,兩性關係又是什麽,主帖與回帖皆各抒已見,然大致都認同現代社會情感關係的多元化,也承認異性間存在多種與愛與性相關的關係。但是除了帖主敢直麵傳統與現代的現實,敢說出類似於薩特的“存在就是合理”的話來,大多數朋友仍然對此話題保持一種中立態度,不偏不倚,畢竟這種話題實際上與我們大多數網友密切相關,而且往往也與很大部分網友的情感世界有這樣或那樣的幹係。
承認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多元化,這是進行討論的基礎。不管你是道貌岸然的君子,還是馬列主義老太太,或者是一個放蕩不羈的玩家,仰或是菜鳥大蝦,無一例外地或多或少都與網絡中各式各樣的男女發生聯係。“烏托邦”也好,“柏拉圖”也好,“一杯水主義”也好,“一夜情”也好,都是現實中存在的,不容否認。然而,如果把這些詞語所包容的外殼剝掉,撕開深藏的內涵,暴露出真實的核心,不外乎都是一個字---那就是“性”!
性,是維係男女關係的核心。姑且按照現代生命起源的學說來推論,從什麽原始生命初始物質蛋白質在海洋中因什麽閃電啦海底火山爆發啦產生,於是具有生命特征的細胞的出現,再到細胞分化成具有陰陽雌雄顯性個體,性便隨著生命體的不斷演化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先進。然而,直到人類出現以前,性的主要表現就是為了繁衍生存。不同種類內部不同個體之間對性的要求,唯一的目的都是為了自身種群的延續。
然而,人類這種高級動物的出現,使性的目的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當然,遠古時代人類的性活動主要還是為了維係自身的繁衍生息。究竟從什麽時候開始,人類的性活動不僅僅是為了繁殖,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情感的需求,目前尚無定論。從什麽時候兩性間的交往不僅僅是靠個體的雄健來勝出,而是更多的趨向於情感的相悅,也無從考證。西方文化怪罪於伊甸園裏那條誘惑亞當夏娃偷吃禁果的蛇,東方文化卻對此諱而不談,隻說女媧按自身模樣先造女人後,因怕其寂寞後又造其男人。於是,人間便真的不寂寞了,情與性便成了人類精神生活中永恒的主題。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食色,性也”,說明了兩性間的相互吸引是天經地義的事。“飽暖思淫欲”,“萬惡淫為首”,又把性打入了地獄。“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愛情是婚姻的墳墓”,更讓人們莫衷一是。盡管從理論上講,現代社會大多數婚姻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但是在中國實際上隻有很少一部分才屬於相對完美,屬於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家庭,大部分仍然屬於湊合型或者叫做生計型家庭,也就是說這部分家庭隻是為了傳宗接代,維持基本生活而組建的家庭。之所以鴛鴦蝴蝶瓊瑤體文學大受歡迎,可能也跟人們對於現實與理想差距太大無可奈何而產生的精神寄托。
生存是人類生活的第一需求,正所謂“飽暖思淫欲”。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隻有當一個人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後,才可能談得上精神需求。以網絡世界而言,也是建立在有相對富足的經濟條件和時間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進入這個虛擬的空間,才有可能在這個虛擬世界與網友交往,才有可能談得上什麽藍顏紅顏,也才有可能談得上對這個話題的討論。當然也有例外,比如一個人如果迷戀網絡到不能自拔的程度時,也有可能省下飯錢寧肯餓著肚子也要上網。
人真是個奇怪的動物。人的文化素質越高,經濟條件越好,對情感的需求也越強烈,也越趨向於追求完美。但是,就現實社會而言,可能滿足於上半身溝通,且僅限於上半身溝通的藍顏紅顏,可能不是太多,這一是因為自身條件的限製,環境因素的製約,二是由於傳統觀念的束縛,沒有實現全身心結合的必要條件不得已而為之,故美其名曰:純精神的依戀與寄托。鬥膽在這裏問一句:自詡為純粹的無功利目的,無兩性需求的藍顏紅顏們,如果有條件的話,你們真的從來沒有想過兩情相悅,身心完全交融?
馬克思主義“物質決定精神,精神反過來又作用於物質”的觀點實際上也有合理之處。因此,可以斷言,在個人經濟基礎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社會物質積累與公眾需求沒有達到相對平衡的情況下,那種完全建立在純粹情感基礎上的婚姻關係隻是一小部分,絕大部分家庭及其成員不得不先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不得不繼續過著隻有婚姻而無愛情的生活,不得不從電視電影、小說詩歌、虛擬網絡中去尋求藍顏紅顏,以滿足自己對情感的寄托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