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奈及其( Meditation )
謝天吉
馬斯奈(Jules Massenet 1842-1912)法國作曲家,頗富傳奇。其父母共生二十一個孩子,馬斯奈排行最末。人們曾擔心他會不會弱智,不料他是這群孩子中最有出息的。十一歲進巴黎音樂學院,二十一歲得羅馬大獎,三十多歲當教授。他活了七十歲,一路寫了三十幾部歌劇,二百餘首藝術歌曲,近十部管弦樂,在法國音樂史上地位顯赫。
法國浪漫派歌劇有三部公認的世界巨作,比才的(卡門),古諾的(浮士德),馬斯奈的(瑪儂)。一般認為馬斯奈的創作既有比才的熱情,又有古諾的莊重,更有一份法國式極其細膩高雅的精致,其代表作(瑪儂)典型代表法國風味。此劇1884年首演,演到1952年,已上演兩千場居然還在風靡!可見他的音樂已經注入法國國民血脈。然而,事實上對全世界大部分樂迷來說,人們也許並不熟悉他的歌劇,而念念不忘的是他的一曲約五分鍾長度的小提琴曲(Meditation)(中文譯作沉思曲)。此曲脫胎於他的歌劇(Thais)(泰伊思)。
(Meditation)類似鋼琴裏的(For Elise), 流傳極廣,凡拉琴者,略備技巧,就躍躍欲試。不過年輕人,無論拉或欣賞,起初總是跟著感覺走。我們從直覺上判斷,很容易感受到它的基調清秀雋永,安置在D調上布局,尤使弓弦振動產生清麗之美。此曲旋律走勢多變,迂回時常有高低音大幅度落差,兼有泛音的飄逸,給人無限遐想。樂隊中詩意的伴奏是豎琴的爬奏,改換鋼琴伴奏時,貫穿著和弦的連串,碧波蕩漾,水聲似的產生陣陣漣漪。的確,這個音樂不必任何指點,它本身具備了天生麗質,人們一聽就會著迷。那麽,如何從淺層次走向高層次,進一步去鑒賞樂曲之內涵呢?
我以為重要的是領略馬斯奈歌劇“Thais”(泰伊思)的奧義。此曲雖為間奏曲,實際上,樂素來自歌劇主角泰伊思的詠歎調。說白了是從泰伊思身上抽取的DNA提煉而成。泰伊思是亞曆山大城絕色美人,也是個沉淪墮落的藝妓。年輕的修士阿塔納耶爾決定去拯救泰伊思的靈魂,讓她脫離肉欲走向上主的聖地。結果歌劇線索呈逆向發展,一方麵泰伊思內心展開激烈的靈與肉的搏鬥,她終於從妓女修煉成修女。可是,另方麵出人意料的是阿塔納耶爾在和泰伊思的交流中,受不了泰伊思極致的美貌,起了淫意,勃發對泰伊思胴體的強烈渴求。這個靈與肉古老的題材,在戲裏被揭示得十分深刻,它讓人深度思考著色戒的辯證,於是,馬斯奈天才的創作了(Meditation )。這部音樂美而不淫,帶著宗教的聖潔,啟發人類作靈魂的反省,擴大推究,凡碰上道德與戒律衝突,我們都可以在Meditation中尋找準律。
今天 Meditation 是一個很Fashion的字眼。佛學打坐,道家冥思,禪宗頓悟,瑜伽之意念,氣功之丹田,都與Meditation 有關。今天的心理醫學,新興SPA行業,從太空衛星發射的音樂SPA電台,到美容院做Facial播放催眠樂,Meditation 無處不在。馬斯奈無疑是個先知,他的(沉思曲),美麗動聽,至今催人吐故納新,提升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