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記得印度步槍是這樣

(2017-08-30 13:33:20) 下一個

印軍旅長:死於國產步槍走火的印度維和士兵比陣亡的還多..

 
 
落單.. 2007/6/29 15:34:06 106 31972
導讀:印軍旅長:死於國產步槍走火的印度維和士兵比陣亡的還多..
 
 

綜合媒體報道,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報告顯示,印度2006年花在購買外國軍火上的費用高居全球首位,其實這已不是印度第一次拿到這個“冠軍”。由於武器國產化程度不高,印度一直以來都是武器進口大國。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正麵臨嚴峻的信任危機。而由此,印度也開始反思自產武器能力為什麽這麽差。

 

 

其實印度一直很重視“國防自主”這個話題,1958年由國防部牽頭成立了“國防研究與開發組織”(DRDO),專門從事武器國產化的工作。論規模,DRDO組織現有五十多座試驗室和39家國營兵工廠,直屬雇員超過30萬名,印度政府每年對DRDO組織的直接撥款都在10億美元左右。但DRDO組織在重要項目上卻拖拖拉拉,迄今隻能滿足印度軍方30%-35%的武器供應量,而且其中許多產品都要由外國提供零件或技術支持才能生產,軍方被迫從國外進口更多武器。

 

 

 

在尖端武器的研究總路線上,DRDO組織毫無創新,依然沿著1983年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時代製定的“導彈發展綜合計劃”走下去,該計劃包含五大戰略戰術導彈項目,其中除了“烈火”和“大地”兩種戰略戰術彈道導彈被軍方接受外,其他品種都因技術不過關而夭折。例如,1974年起步的“三叉戟”防空導彈,於1990年實施首次發射試驗,到1998年共搞了30次以上的評估試驗,但直到2001年還有技術問題沒有解決。

 

即便是技術含量不高的裝備,DRDO的表現也實在差到極點,一名曾參加過塞拉裏昂維和行動的印度旅長的話說,由於DRDO組織設計生產的“英薩斯”步槍性能不牢靠,因使用該槍走火而陣亡的印度維和士兵比死於武裝衝突中的還多。報告還在結尾處酸溜溜地加上一句:“從某種意義上看,(DRDO組織)將成為印度民族產業的失敗象征。”

 

鐵血網提醒您:點擊查看大圖

印度的國產“英薩斯”步槍

 

DRDO導彈部門首席科學家拉斯瓦特稱,印度軍方的“見異思遷”和不切實際的要求,才是造成DRDO研究成果無法轉換為戰鬥力的重要原因。他以2003年被終止的“藍天”艦載防空導彈項目為例,DRDO組織其實早已作好批量生產和交付部隊的準備,但印度國防部為拉攏剛剛接上頭的以色列軍火商,非常武斷地取消了原來的“藍天”導彈訂貨合同,改從以色列拉斐爾公司購買“巴拉克”-1型防空導彈。

 

另外,他還不滿印度軍方經常調換武器研製指標和設計方向,使得DRDO科研部門無所適從,但印度軍方則反駁說,是因為DRDO組織死抱著過時的技術指標進行開發,等東西弄出來後,要麽是性能已經過時,要麽是作戰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使新武器無用武之地。

 

 

 

不過,有一點是客觀存在的,那就是印度持續大批量向國外購買武器,嚴重衝擊了國內軍工部門的市場,印度防務專家、印軍退休旅長馬亨德拉·辛格說,在過去五年,印度進口了價值129億美元的軍火,而1998-2001年隻進口了78億美元軍火,言外之意,印度軍方還有多少錢買DRDO組織製造的國產武器?

 

印度防務研究所主任桑塔南透露,印度國防工業的最致命弱點是本國基礎工業太差,像與戰略導彈有關的固體火箭發動機、製導陀螺儀等關鍵零件在印度工廠裏根本加工不了,隻能依賴從俄羅斯和以色列進口。他承認,在導彈防禦技術方麵,DRDO組織“有世界上最棒的概念設計師,但也有世界上最差勁的製造車間”。印度諸多國產武器存在抄襲外國設計、作戰可靠性差、難以工業化生產的毛病。

 

為了有效提升本國國防工業,印度議會已要求成立新的8人專門委員會,由現任國防部長安東尼牽頭,革新DRDO的組織結構,推動印度國防裝備本土化的步伐。據透露,新的委員會將要求改變軍工企業一切由政府補貼的做法,鼓勵軍工企業多方籌資,自主經營,並建議政府在稅收等政策上向軍工企業傾斜,鼓勵軍工企業開發民用產品,尤其是在具有優勢的電子行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