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2)
2014 (136)
2015 (338)
2016 (372)
2017 (389)
2018 (91)
今天,七七事變80周年
硝煙散去,和平安寧
然而,曾經的苦難不能忘
曾經的犧牲不敢忘
落日盧溝橋上柳,
送人幾度出京華,
本是迎送客人的門戶,
卻在80年前的7月7日,
招來炮火侵襲。
1937年7月7日,
日軍悍然炮轟宛平縣城,
進攻盧溝橋,
史稱“七七事變”。
80年前的7月7日,
戰火染紅了盧溝橋,
宛平與北平不平,
華北與中國告急。
一寸河山一寸血。
7月7日的槍聲,
宣告了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這一天,
投下長達八年的暗夜,
遮覆了3500多萬同胞的屍首;
這一天,
刻印著一個民族心靈上難以愈合的傷痛。
8年抗戰,
記錄日本侵略者的野蠻與殺戮,
也見證中華民族的抗爭與不屈。
七七:不能忘卻的紀念
七七,祭告遇難同胞:
正義不容褻瀆,曆史不會重演!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被拒後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麵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麵抗戰的起點。圖為“七七事變”當天,北平盧溝橋上的守軍。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國軍二十九軍將士奮起抗戰。37師219團在團長吉星文指揮下守衛盧溝橋,打響了抗日戰爭的第一槍。圖為1937年7月7日當天,二十九軍士兵守在 “盧溝曉月”碑石邊上。
日軍慶祝占領盧溝橋。
二十九軍係馮玉祥的西北軍舊部,以“大刀隊”聞名,抗戰時期駐守平津,軍長宋哲元。圖為1937年7月8日,駐宛平縣城的二十九軍疾奔應戰。
二十九軍浴血抵抗,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7月28日夜,宋哲元率部撤離北平。圖為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日軍進入北平正陽門。
▲1937年7月15日,中國共產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全文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舉行抗日誓師大會
▲1937年8月,上海留日同學救亡會在上海碼頭歡迎新一批回國的留日同學。“盧溝橋事變”後,國難當前,海外中國留學生紛紛輟學共赴國難,尤其留日同學更是悲憤異常,戰端初啟,立刻整裝回國。兩個月的時間內,6000餘名留學生中有將近4000人回到祖國。
▲1945年10月,中國軍隊於“七七事變”8年多後回到盧溝橋。駐守該地的軍人代表著守土衛國的正義形象,背後的石碑上斑駁的“盧溝曉月”四字,飽含著民族曆史的滄桑與榮耀。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大舉進攻、占領了東北。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又侵占了大半個中國。
為了達到長期占領中國,乃至征服世界的罪惡目的,日本侵略者對我國施行了瘋狂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暴行,並瘋狂的掠奪中國的資源財物…
曆史,總是在重要時間節點勾起回憶和反思、傳遞精神和力量。
80年前,宛平城打響了全民族抗戰的槍聲,民族複興的新階段由此肇端。盧溝橋的鮮血書寫了犧牲的記憶,也喚醒了一頭雄獅。盧溝橋上一聲槍響,全體中國人被驚醒,全麵抗戰開始。
從全民族抗戰,到新中國成立,到抗美援朝,到改革開放,到全麵實現“中國夢”,獅子不僅醒了,而且越來越清醒,而且清醒到氣勢磅礴。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獅子再猛,也得睡醒之時。我們能有今日,全體中國人的覺醒之日----1937年7月7日,絕不能忘記!
紀念七七,溫習這段抗戰曆史。不忘初心,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