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平民市長”武迪生

(2019-12-16 06:10:58) 下一個

“平民市長” 武迪生                                     

                                                                                                                                      呂孟申

    1993112413時,(以色列當地時間24日晨7時),沈陽市長武迪生因乘坐當地直升機失事,不幸於以色列的內蓋夫沙漠上空遇難,沈陽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張力及3名以色列人也同機罹難。

    1124日沈陽市長武迪生為繼續商談在沈陽開發區建設47萬平方米以色列工業園項目,應以色列伊蘭.奧爾特爾建設公司總經理奧爾特爾要求,從拉馬特幹市乘一架DELL直升飛機前往貝爾夏瓦城考察,距貝爾30公裏處,飛機突然墜毀,機上5人,包括3名以色列人全部遇難。

    據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介紹,他們是當地時間24日下午得知這一消息的。使館大使、參讚及沈陽代表團其他3名成員立即趕到現場調查,據以色列電台廣播,以色列總理拉賓在獲悉這一噩耗後,致電李鵬總理,向遇難者家屬表示沉痛哀悼。目前,事故原因正在緊張的調查之中。

 

    中共沈陽市委副書記、沈陽市人民政府市長、黨組書記武迪生骨灰126日安放在沈陽回龍崗革命公墓。

    朱鎔基、榮毅仁、鄒家華、李鐵映、陳希同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發來唁電派工作人員到武迪生同誌家中表示沉痛哀悼。

    顧金池、金樹仁、嶽歧峰、王懷遠、張國光等省領導郭峰、戴蘇理、李濤、徐少甫等省市領導,以及沈陽市、沈陽軍區、沈陽空軍、等單位的領導同誌和各界群眾參加了武迪生同誌骨灰安葬儀式。日本、朝鮮、俄羅斯、美國駐沈陽總領事或代表及部分在沈陽的國外、境外友人也參加了武迪生同誌的骨灰安放儀式。

    武迪生同誌不幸遇難後,沈陽市委、市政府委托副市長艾廷雋等同誌專程赴以色列處理善後事宜,並護送武迪生遺體到北京,武迪生同誌遺體於123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

                                                                                                                                                                          ——摘自《遼寧日報》

                                                                                                                                   (一)

    1993年,沈陽的這個冬天比往年要寒冷得多,初冬的第一場大雪,把北國城市沈陽裝點得格外素潔。沈陽市政府那幢曆史久遠的紫紅色大樓,在漫天飛舞的雪花中顯得更加莊嚴肅穆。

     1124日,武迪生同誌不幸遇難的消息震撼了沈陽城,市民們悲傷慟歎:“好人為什麽不能一生平安?!”

     空中電波傳來武迪生同誌遇難的噩耗,霎時古城沈陽罩上了悲壯蒼涼的色彩,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平民百姓無不熱淚飛濺,恨天乎?怨地乎?都不能挽回他的生命,喚回他的英靈。

    無論如何人們都不願相信,以色列上空那驚人的爆炸一幕會是真的;人們甚至希望那個透過空中電波傳來的噩耗隻是一場噩夢!

    在哪令人揪心的日子裏,紛紛揚揚的大雪仿佛也特意為武市長一生清白作莊嚴的洗禮,任雪花漫天飛舞,但是人們頂風冒雪自發到市政府門前擺上花圈,係上白色花環,獻上挽聯挽幛。

     武市長居住的居民小區裏,院裏堆滿了積雪,堆滿了花圈。他那四樓三室一廳普通的房間裏,前來吊唁的人從清晨到深夜絡繹不絕,當人們親眼目睹市長居室內水泥窗台裸露著,暖氣片裸露著,白灰牆沒有裝修過,地上鋪的是廉價的地板革,順牆角擺著兩個舊沙發,沙發中間放著過了時的茶幾,一台不大的冰箱,一台單缸洗衣機,一台黑白電視機。武市長臥室兼辦公室裏一張舊書桌,一張木板床,一張舊木椅子,簡易書架上擺滿書籍。隨之而來的是人們的驚訝、欽佩、深深的歎息......

    武迪生遇難後,沈陽市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社會各界乃至平民百姓都以不同的方式緬懷悼念他;他居住的小區看自行車的老頭、老太婆夜裏發現大風攪著飛雪,擔心院裏的花圈被毀了,便不聲不響把自行車擠了再擠,騰出空地把一個個花圈挪進屋裏,一趟、兩趟......盡管室外寒風如刀,滴水成冰,但這些手腳不靈步履蹣跚的老人卻身上冒汗,心裏熱呼呼的。

    記者采訪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市民時,他們緩緩對記者說:“武市長是天底下難找的好人,他活著為俺平民百姓操碎了心,我們也沒什麽能耐,幫不了他什麽忙,他去了,就讓我們為他盡盡心吧!”記者忍不住落淚,在場的老人們泣不成聲。

    在武迪生市長的骨灰安放儀式上,人們以碩大的花圈、巨幅挽聯寄托著無盡的哀思,聲淚俱下追憶著他坎坷的經曆和淡泊廉潔、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樁樁件件往事。

    為武迪生市長英靈送行的車哀笛長鳴,送靈的車隊把寬闊的街道堵得水泄不通,一排又一排的民眾匍匐在回龍崗革命公墓內外,他們仰天呼喚,老天啊,為什麽這樣的大好人早早離去!武市長你走了,誰來關注我們啊?......這罕見的送靈情景,震撼了沈陽千年古城,震撼了數百萬沈陽父老鄉親。

    記不清,也數不清有多少人哭倒在武迪生市長靈前,有多少平民百姓為武迪生市長的英年驟逝而長跪

不起,叩頭咚咚。

    一個人的死,竟給社會給老百姓帶來如此強烈地震撼,是死者和生者都始料不及的。公道自在人間,老百姓心裏有杆秤,那就是忠奸自古同冰炭,親民、愛民者,民衡敬之世世代代。

    送靈的隊伍在哀樂聲中緩緩而動,人們戴著白花,佩著黑紗、有人步行,有人騎著自行車,有人騎著摩托車,有人開著出租車、更多的是“倒騎驢”的三輪車夫,那些蹬三輪車的人們高昂著不屈的頭顱,挺起並不堅實的脊梁,臉上掛著晶瑩的淚。他們雖然生活在社會底層,盡管有這樣或那樣的困惑和痛苦,他們失望過、詛咒過、他們對社會腐敗現象和黨內不正之風深惡痛絕,他們對當權者有一種天然的蔑視、敵意和不滿,但是他們對自己的“父母官”,一市之長武迪生卻感恩戴德永誌不忘。

    他們不會忘記沈陽市近年發展迅速,隨之而來出現了16萬輛“倒騎驢”,有人認為這玩意在街上跑礙事礙眼,與沈陽東北亞第一流的國際大都市級不相稱,建議市長下令予以取締。作為一市之長的武迪生對此卻有自己的想法:他既要把沈陽建成高科技、大生產、大流通、現代化的國際城市;但他更為這些平民百姓的生計穿衣吃飯所牽心掛肚。權力是迷人的,但握有它的人連同權力必須受廣大人民群眾的評判。武迪生市長在全市領導幹部會議上意味深長地講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說:“一輛倒騎驢,一年淨收入六千元至八千元,不但能增加一人就業,還能養活三口之家,16萬倒騎驢就能養活50來萬人,在目前許多企業開不出工資的情況下,取消倒騎驢,不等於奪掉50萬人的飯碗嗎?”

 

                                                                                                                                          (二)

    武迪生於193510月,出生於河南西平縣艾崗新橋村一個普通勞動者家庭。

    西華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偏東,屬黃泛區。沙河、穎河、賈魯河從縣區流過。這裏人傑地靈名人薈萃。有女媧城遺址、殷箕子讀書台、陳靈公墓,西晉國相何曾別墅及墓葬。

    19386月,國民黨軍隊為阻擋日軍進犯,扒開鄭州北郊花園口大堤,黃河泛濫,豫、皖、蘇三省,僅河南境內就有20縣受災,被淹耕地675萬畝,逃亡人數117萬餘口,死亡32萬餘口,無情的大水過後,5.4萬平方公裏土地變為貧瘠的黃泛區。

    武迪生祖輩也曾是書香官宦之家,到了祖父輩上已經徹底沒落衰敗了,父親吳榮光成了家中的獨子。爺爺曆盡千辛萬苦把唯一的希望與全部寄托都傾注在武榮光身上,就是再難再苦也要供養他讀書,他幻想有一天孩子能取得功名,

榮光耀祖,重振武家門風。

    武榮光繼承了父親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的秉性,也曾立下吃盡苦中苦要做人上人的誓言,熟讀經書壯誌淩雲,但是在那豺狼當道,烏雲遮日的年代,做一個有出息,有正義感為民請命的人談何容易,正是同流合汙易,出汙泥而不染難,麵對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局麵,武榮光的幻想徹底破滅了,他不再為功名利祿去奔忙,為了潔身自好心存一方淨土,他毅然選擇了教書育人這一清貧之路。

武榮光把自己的一腔衷腸,滿腹學問化作春雨點點滴滴滋潤在莘莘學子身上。他經受了“五四運動”新文化的洗禮,親眼目睹了國民黨的腐敗,他向往光明,憎恨黑暗,自覺接受新文化的影響,他身體力行,倡導學生學以致用服務社會。

武榮光深知文化的重要,即使在極端困苦的日子裏也沒動搖供養兒女上學的念頭。大兒子武玉生、二兒子武迪生,女兒武玉華都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乃至於走向社會以後,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武迪生從小就飽嚐了舊社會的艱辛,親身感受到當亡國奴的痛苦滋味。武迪生多次向人們談起自己的親身經曆,一生中兩次差點喪命;一次是五六歲時,有一天日本鬼子突然進村掃蕩,鄉親們紛紛逃命,日本兵一邊追趕,一邊開槍掃射,他們幾個一起奔跑的孩子,有的倒在了血泊中,鬼子進村後燒殺掠搶,整個村子成了一片火海,死人遍地,算他命大才沒被打死。

武迪生在家鄉讀完了小學,中學先後在漯河、武漢就讀。上中學後,為了減輕家中的負擔,每年假期他都回家割草,曬幹賣錢補充一年的學費。他繼承了父母忠厚善良吃苦耐勞的精神,刻苦讀書,他知道家中困難從不伸手要錢,襪子穿爛了,自己拆了重縫,顛倒過來再穿;衣服破了補了又補,洗得幹幹淨淨。

憑著一股執著刻苦的追求,黃土地走出的農家子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1952年武迪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東北工學院,成為冶金係的一名高材生。

1956年,武迪生被分配到沈陽鋼鐵總廠,1957年“反右”期間,因在大學讀書時曾發言主張“尊重人的個性”,學校轉來材料,給剛剛工作一年的武迪生一下子扣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身處逆境,卻從未放棄對知識的追求,武迪生利用業餘時間在遼寧大學讀完中文課程,接著用三年時間學了曆史,後又用兩年半學完哲學課程。

1978年武迪生得到徹底平反,由工人轉為工藝員,以後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曾先後任沈陽軋鋼廠廠長,沈陽市冶金工業管理局局長,沈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1986年春被選為沈陽市市長,直到在內蓋夫沙漠上空罹難。

武迪生就自己坎坷的一生,不止一次對身邊的人說:“我的共產主義人生觀的確立,是在當了右派之後,而不是在此之前,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可我確實如此,因為我從一個躊躇滿誌的青年技術員一下子跌到了人群最底層,這時我才真正體驗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艱辛,聽到他們發自內心的言語,了解了他們的思維方式,才知道中國革命真正來之不易,而走向共產主義更是長期的任務,這個目標雖然長遠,但預示著曆史發展的必然,值得為此獻身。”

        他經常對自己身邊的人說:“就人的總體而言,是需要走走背運的,一帆風順才是真正的不幸,一輩子不想摔跟頭,活到老也隻能是在地上爬行。”武迪生在人生的征途上苦苦奮鬥了幾十年,領略了人生舞台上形形色色的“臉譜”,體味了人世間酸甜苦辣愛恨情仇。

    無論是身處逆境,還是位居高位,武迪生都以一顆坦蕩磊落的胸襟從容處之。他曾寫下“世事滄桑,身不由己,一片冰心,永不消融。”警句自勉。

                                                                                                                                    (三)

             武迪生1986年走馬上任任市長時,身穿工作服,腳蹬黃膠麵鞋,手提黑皮包,許多人都誤認為他是市政府新來的勤雜工。

      武迪生當市長後的第一個決定是將市府各辦公室內的床位統統撤掉,他跟幹部們說:“當幹部不能太舒服,你在這兒工作,一張報紙、一包煙、一杯茶水混半天,擺個床哪像樣子?身體不好寧肯給假回家休息,也不能在辦公室睡覺!”

    他的第二個決定是,所有的市長都得住在居民區,毫不例外,他說得很幹脆:“當官怕老百姓可不中!哪有當官不接觸老百姓的,沒有百姓當誰的官?要弄個警衛怕老百姓,那就別當市長!”他認為市長住在居民區,有利於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也有利於接受群眾監督,所以至今沈陽市的幾位市長都分散住在居民區裏。

    武迪生當市長以前,一直住著一間8平方米的小屋。他有兩個孩子,他大舅哥離婚後,他怕孩子失去母愛,主動提出收養他們的孩子,一直將他們供養上了大學。

   武迪生當市長後,開始住在居民區六層樓24平方米的舊房裏,他父親從河南老家來探親,他不得不睡在地上。

    武迪生嶽父住的房子是1953年蓋的,下雨常漏,他們想讓姑爺子幫忙想想辦法換換房,可他說:“這件事,我隻有一個權力,那就是請你們到我家住。”

    難道是武市長對嶽父母薄情嗎?絕不是,他幾十年來一直把嶽父當作救命恩人來孝敬。要知道那是在60年代初,國家正處在極端困難時期,他又蒙冤當工人,他的前妻對他遭受非人的折磨和打擊感到憤懣和委屈,多次勸他一起去香港投親戚,他卻不肯,前妻便隻好與他揮淚而別。
   在那食不果腹的日子裏,武迪生常餓得兩眼發花,食堂有位老師傅看著身高
1.8米,卻常常食不果腹的武大個兒子可憐,悄悄塞給他一些鍋巴、饅頭才使他一次又一次挺了過來。後來老師傅又把自己老實厚道的女兒許配給了他,他的妻子陪伴他走過了風風雨雨的坎坷路。

   武迪生的妻子是一位普通的中學教師,丈夫遇難後,她哭幹了眼淚,徹夜難眠。談到故去的丈夫,她從抽屜裏掏出一個小影集,記者想拿過來翻翻,她卻珍視地不讓別人碰。“他沒給我留下什麽,最珍貴的就是這幾張照片。”她一邊抽泣地說:“我和他沒有照過像樣的合影,他忙,沒時間,越是節假日他越忙,他每天都是晚上10點以後到家,天不亮又走了,難得和孩子說上一句話。”

    影集裏全是武市長陪同江澤民、李鵬等中央領導在沈陽考察的工作照和他與工人、教師、幼兒園孩子一起的合影。

    他在全市領導幹部加強廉政建設,反腐敗報告會上大聲疾呼:每一個領導幹部都應懂得:得人心者治天下,失民心者亂天下的曆史總結,在極其艱苦的戰爭年代裏,我們黨憑借著同人民群眾的血肉相連的魚水關係,打垮了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今天隻要我們不忘記曾經為革命和建設作出過巨大貢獻和犧牲的人民群眾,時時處處關心他們的利益,我們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武迪生當市長後,好幾年他一直堅持住在居民區六樓一處小房裏,組織上考慮他年歲大了上下樓不方便,幾次提出給他換房,他都堅持不同意。他經常給其他市長講:"“看看那些連工資也開不下來的老百姓,看看那些住臨時棚的老百姓,我們一切都該滿足了。”直到1991年他在中央黨校學習期間,組織上才硬給他換了一套四樓的普通房。

    武迪生極力主張政府要為人民多辦實事,並從解決市民住房困難抓起。他對周圍的同誌說:“老百姓安居才能樂業,我也住過平房,也用兩手拍過煤餅,燒火炕,三九寒天煙囪堵了也爬到房頂捅煙囪,吃水到大街挑,作為一個重工業基地,過去多少年沈陽沒少給國家做貢獻,但對老百姓的生活欠賬太多,沈陽人均居住麵積1950年為4.05平方米,而到了1980年卻降到了3.52平方米,不解決行嗎?”

    在武市長的帶領下,沈陽市政府“七五”期間,先後投入60億元改善群眾住房、煤氣、自來水、電力方麵也都成倍增加,盡管市裏財政困難但還是拿出10億元建起了沈海熱電廠,緩解了電力不足的困難。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好說,難做。”武迪生經常這樣告誡自己,在他眼裏每一個市民的需要無法一一滿足,但就整體而言,百姓的要求,卻是個係統工程,定要千方百計地滿足。他任市長八年,每年除夕之夜都是在生產第一線度過的。每當節假日他更是常去慰問清潔工、營業員、礦工......因此,他結交了許多平民百姓朋友。

    武市長深知:菜籃子最牽動百姓心,在市長八年任期之中,他下最大功夫抓“菜籃子工程”,他經常對市府其他領導講:“老百姓去買菜沒有,或者買不起,不罵娘才怪!農民不願種菜,地裏長不出好菜,菜從哪裏來啊!”

    “菜籃子工程”建設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涉及產運銷、管理、調控等許多環節。拎菜籃子的老百姓並不知曉抓菜籃子的各級幹部職工需要為此付出多少心血!

    武迪生確立了“四長”“六抓”的工作方針。“四長”即市長、縣長、鄉鎮長,村長;“六抓”首先是抓領導,建立四級行政首長責任製,市長親自抓,分管副市長具體抓,規定每月開一次會,針對新問題研究對策,落實措施;第二,抓基礎,保供應,抓菜籃子要從菜園子抓起,關鍵是發展和保證菜地麵積,正確處理城建征地與保證菜園子的關係,規定菜地保護區,采取“征一建二”的辦法,保證菜地麵積;第三,抓政策,促基地穩定和增加對菜籃子工程的投入,對發展菜園子采取多種優惠政策,規定一畝菜地補貼一千元,改造菜地每畝補貼五百元,調動各級政府和菜農的積極性;第四,抓調控、保證物價穩定;第五,抓科技,促菜籃子上檔次;第六,抓市場,方便群眾,促進流通。

    由於武市長及市政府各級領導的真抓實幹,沈陽市菜籃子工程收到明顯成效,建好了菜園子,裝滿了菜籃子。

    他身為市長喜歡普通人的生活,下基層時極少在機關單位吃飯,實在趕不回去,也隻吃一碗麵條。出差在外,他愛下小飯館,想順便聽聽群眾在想什麽。

    武迪生一生艱苦樸素,穿著隨便,從來不講究吃穿享樂,跟隨他多年的老秘書含淚向人們述說老市長件件樁樁感人肺腑的往事。

    有一次,武市長讓秘書幫他買幾袋洗衣粉,臨走還再三交代,找最便宜的,不要貴的。

    他的前任秘書介紹說:“前些年武市長一月的工資加上補貼才200多元,他妻子因病提前退休,一個月隻有50多元錢,兩個孩子正上大學,一個孩子上中學,這點錢是很緊張的。”
     有一年夏天,市委書記張國光見他穿了一件質量很差的白襯衫,一打聽才知道這種襯衫他妻子一下給他買了三件,一共才花了五塊錢。

           武市長的襯衫破了,也是補了再穿,前些年他上街買菜,時常買扒堆菜,對此有人議論紛紛感到不可思議。

         一次,在賓館開會,休息時,記者見他穿著一雙打補丁的襪子,便開玩笑說:“市長怎麽也穿打補丁的襪子?”他幽默地回答道:“如果補丁隻屬於平民百姓,那就是一個社會的悲哀。”

    武市長以身殉職後,他辦公室遺物中除了公文、書報之外,別無它物。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是老百姓也是武迪生最痛恨的,他當市長後為自己製定的準則是不為親屬謀私利 。
   武迪生大兒子大學建築專業畢業前夕,到現場實習,組織上分配他到建築設計院,武市長後來知道此事非常生氣,對兒子嚴肅地說:“你在學校學的東西還隻是紙上談兵,要想學東西必須下現場,哪有實習不下現場的道理,記住:無論幹任何事都要靠真才實學,可不能蜻蜓點水耍花哨!”

    武市長兩個孩子結婚,他既不透露消息,也不擺宴操辦,而是各給500元錢讓他們悄悄去旅遊,並再三叮嚀:到北京自己找地方住,住哪就行,就是不要住沈陽駐京辦,一定記住!

    為了防止親屬利用他的影響謀私,家裏買個抽油煙機他也要問有沒有發票。

    武迪生早年離家求學,參加工作,雖然人在他鄉,對家鄉的一草一木仍是那樣眷戀,魂牽夢縈,他每每對家人說:“啥時候有空能回家鄉的小河洗洗澡,看看老少爺們多美氣啊!”

    然而,他太忙了,隻是在夢中才能盡情故地重遊,夢醒更添幾多惆悵和思念。

    武迪生是個孝子,他為政多年,父母晚年一直在河南農村,他何嚐不想抽空回老家為老人家盡孝。幾十年一直勞累奔波,無暇回到父母身邊,他也不願意憑借手中的權力把二位老人接到自己身邊,他常說忠孝兩難全。

    80多歲的老母親在家鄉去世,他也沒能趕回送終;而當他收到一個父母雙亡念大學的女孩來信向他述說苦悶和悲傷時,他馬上從自己的薪水中拿出300元,叮囑身邊的工作人員送去。

    他老家有一條河,村裏打算修座橋,村幹部曾三上沈陽找他幫忙,他隻給出主意,想辦法,並語重心長地對鄉親們說:“我是沈陽的父母官,沒有任何理由用沈陽人民的血汗錢做與我個人有關的事情。”

    武迪生為人襟懷坦蕩無私無畏,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被老百姓譽為“平民市長”。

    “平民市長”武迪生始終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身為市長絕不擺架子,平等待人。凡在他身邊工作過的秘書對此都有深切的體會,每逢跟武市長出差,他都關照年輕人多休息,他說:“你們年青人體力消耗大,瞌睡多,別陪我熬眼,我習慣了。”,他不讓秘書侍候自己常常是比秘書睡得晚起得早,反倒過來不聲不響給秘書打水、洗東西。他們都沒把他當作市長,而是視為良師益友,忠厚的兄長。他還經常教育身邊的秘書要體恤民情,要講真話,遇事學會忍讓,做人要有骨氣。

    武市長專車,車牌號是遼寧001——00002,沈陽市的老百姓大都知道這個公開的秘密,凡是有人攔車告狀或反映問題的,他都安排在辦公室接待,絕不粗暴推走了事,他常說:“權力是人民給的,做人民的官,就要給老百姓辦事。”

    武迪生心中有國家,有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生活水準絕不高於一般老百姓。他有不少國外的朋友,赫赫有名的泰國正大集團副董事長對武市長清貧生活早有所聞,但又不相信,當他來到他家環顧四壁,屋裏擺設都是老掉牙的家具,吃的是清湯煮麵條時,他不得不感慨地說:“你是真正的共產黨市長,從你身上我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和明天!”

    武市長笑了笑說:“我比老百姓強多了,衣食無憂。縱然腰纏萬貫,一天也隻能吃三頓飯,身後廣廈萬間,一夜也不過占一張床,享受有限,事業無涯。”

    武市長最珍愛的是掛在他家小客廳牆上寫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條幅,他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幾年前,武市長在母校與大學生就有關腐敗問題進行對話。

    有學生問他:“你每月有多少外快?”

    他答:“沒有。”

    “你家裏有幾大件?”

    “我家裏隻有黑白電視機,還沒有彩電,洗衣機單缸的,電冰箱是單開門的。”

    學生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四)

   武迪生特別注重教育,所以人稱“教育市長”。

   在教育方麵,尤其站得高看得遠,他認為:作為政府,應該讓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活得有意義,而不是糊裏糊塗過活。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比給他幾間房,一點報酬要實際得多。因此,從1986年,他當沈陽市長開始,便著重解決沈陽市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市財政困難的情況下,他積極倡導,分別做工作,達成共識,給全體教師長工資二級,使教師的經濟地位從全市各行業中的最後一位(第14位)提升到第五六位。然後又由市政府規定,不論哪個單位建房,都必須給教師留出20%,從1986年到1992年,沈陽市的教育經費增加了180%,每逢節假日,武市長總要抽空到學校、幼兒園去慰問辛勤的園丁,送去一份情,送去一腔愛,他的下一步構想是與世界教育體係聯合,使沈陽的教育從“小生產”走向真正的現代化......

武市長一心想辦個教育電台,對市民進行電化教育,尤其是對城郊農民進行農業知識和農業技術的培訓,實行綠色證書製度,培養一批有文化的新型農民,為籌集資金他四處宣傳,八方求援,多想讓“夢中電台”早日開播。

武迪生在抓教育的同時,在腦子裏醞釀最多的仍是沈陽的文化建設問題,他苦心構想形成一個獨特的“沈陽文化”體係,就像西安的秦文化、廣東的港粵文化、北京的皇城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那樣,自1991年始沈陽舉辦“中國沈陽國際秧歌節”,吸引四海五大洲的國際友人來沈陽進行文化交流,從而形成秧歌搭台,經濟唱戲的目的。

秧歌節上,武迪生精神抖擻掄起粗壯的鼓槌擂響秧歌節的第一聲大鼓,那咚咚的鼓聲催人奮進,震撼心弦,響徹雲天。

國家旅遊局局長來了。

文化部部長來了。

田紀雲、李鐵映、廖漢生等國家領導人題詞祝賀。

美國、日本、朝鮮、俄羅斯、印尼、巴基斯坦等國駐華公使,駐沈陽總領事官員來了。

沈陽大秧歌走向了世界舞台!

人們永遠不會忘記——1992年第二屆沈陽秧歌節期間,一天晚上招待中外來賓,武迪生與俄羅斯民間歌舞團的演員們一塊兒在地上跳起來,舞畢,他滿麵紅光地遞給市府秘書長幾張稿紙說,請看看我的一點感想。秘書長接過一看,標題是《平民的大美大樂》,一千多字的文章生動地敘述了平民百姓創造文化的曆史,謳歌了平民百姓作為文化主宰的必然性。手寫的文章文采飛揚,字裏行間無不透露著他對普通民眾的濃厚情意和由衷讚美。

武迪生深知,如果僅僅做個清官,實際上並無太大價值,更主要的必需建功立業。

1986年的一段時間,社會上出現一種傾向,一些人由於思想上在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上打轉轉,造成一些人對改革措施不敢堅持,重新走老路。

武迪生在市政府召開的三級幹部會議上響亮地提出:改革勢必要出現反複,但不應在已被實踐證明是對了的問題上“翻燒餅”。

在市委統一安排下,他先後找五六位很有名氣的企業家談話,要他們放下包袱,大膽地堅持改革。

他語重心長地說:“改革不是收,而是要繼續放,這是大前提,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幹部,無私才能無畏,不能總捂著腦袋上的烏紗帽幹工作,幹一切事都要從國家大局出發。”

幾位企業家皺起的眉頭舒展了,心裏亮堂了,當即表示:市長給吃了定心丸,我們再無後顧之憂。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武迪生的思考也越加深邃,經過大量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和縝密思考,1992年初,他提出了:擴大開放“中心開花”的戰略。

他自己動手撰寫:我國整個八十年代的開放,首先是在沿海地帶啟動的,而後逐步形成以周邊開放為主的第一輪開放格局,這種戰略決策發揮了沿海地區優勢,選擇是對的,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上海、沈陽、重慶、武漢等內地經濟中心城市的作用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因此,應及時及早進行戰略調整,變區域開放為產業開放,從“三來一補”轉向“以我為主”,產業從生活消費類轉向生產裝備類,應當選擇經濟基礎雄厚,對外開放條件好的特大型中心城市為九十年代開放的“啟動點”,中心開放,推動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他的這一主張,不久發表在一份內部材料上,受到中央領導的重視。19931118日此文在《中華第三產業報》公開發表,沒想到,僅僅一周時間,此文竟成了他的遺作。

對於束縛大中型企業發展的計劃經濟體製,武迪生和市委、市府領導一道提出了加強班子隊伍建設,貫徹《條例》,落實企業自主權進行三項製度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案和部署。

改組企業形成組合優勢,進行股份試點,劃小經營單位,實行多法人製,運用“假死”政策,進行特困扶持。

沈陽高中壓閥門廠是我國最大的閥門企業,固定原值六千八百萬,這個五六十年代行業“排頭兵”,受市場經濟衝擊日落千丈,企業嚴重虧損,處於崩潰邊緣。

有一個電視劇組拍外景需要虧損企業破爛不堪的畫麵,選中了閥門廠。後來在清理廠區時,挖開原來土層,下麵竟埋著一條好好的柏油路。

這個“排頭兵”企業為什麽弄成這般模樣?究其根源,整個八十年代基本沒投入,一批批報廢的設備還在運轉,他們的產品與全國近六千家同行企業相比沒有出奇之處,連年虧損,各種債務相當於固定資產淨值的2倍。

19918月受命於危難之中的新廠廠長黃鎮麟,黨委書記黃作奎到任後,接受市長給與的三年“假死”政策,所欠貸款停息掛帳,所創稅金全部用於企業技術改造,附加條件是“假死”期間職工不得漲工資,幹部不發獎金,企業命運同每個人的利益連得緊緊的。

全廠上下群情激昂,職工發出:“誓與工廠共存亡,寧可剜自己身上肉,也要把廠子救活”的誓言。

廠長、書記召開第一次全廠中層以上幹部會議,他們什麽也沒講,隻讓大家看錄像上展示的是本廠垃圾堆似的廠容廠貌。幾年來這些畫麵天天放在眼皮底下,人們卻習以為常,一種可怕的麻木,一種強烈的內心震撼,變成了全廠職工創造新環境,建立新秩序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麵。

計劃經濟遺留下的依賴思想,混日子情緒,不負責任的陋習,在“假死”政策實施不久便漸漸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臥薪嚐膽,是為企業和個人生存而激發的市場競爭意識,全廠集中財力引進當代先進的樹脂砂生產線,開發電站閥門,建立核能閥門試驗基地。

    為了爭取貸款,黃廠長在一天上上下下跑過60個樓層,陪過多少笑臉,看過多少冷眼,說過多少好話,隻有他自己知道,這一切都深深埋在他心裏,他知道這是背水一戰隻能贏不能輸,決不能辜負武市長的期待與重托,不能辜負全廠職工的信賴與支持。

    由於閥門廠實現了產品升級,適應了國內外市場對高精尖閥門的需要,1992年就扭虧為盈,1993年初就訂滿全年合同。

    經過短短兩年時間的建設,沈陽高中壓閥門廠11層中試基地拔地而起,產品質量顯著提高,用戶紛至遝來。秦山核電站一期工程沒用這個廠一台閥門,現在主動找上門來要求檢修配套閥門,並將二期工程所用的各種等級閥門均定在該廠生產,大亞灣核電站則將這個廠確定為“A級”定點廠,預計每年可為大亞灣核電站配套閥門及管件2500萬元以上。

    曾是全國三大電梯廠之一的沈陽電梯廠,八十年代初,外商登門表述合資的願望,當時廠領導思想保守,抱著“自力更生發展民族工業的豪情”,不予理睬,結果到九十年代,由於產能落後,名次降到全國第十,年產500台,產值五千萬。當初他們與天津、上海兩家電梯廠合資,年產量在3000台以上,產值在12億元以上,不服氣行嗎?武市長親自搭橋牽線,現任廠長趙學成真誠地致力於合資辦廠,並找到日本東芝公司,一場好戲的序幕即將拉開。

    沈陽蓄電池廠與日本鬆下公司結成合資夥伴,張獻明廠長開始有些猶豫,市府派他到鬆下考察,才覺得簡直是小學生仰視大學生,深為鬆下公司的技術實力和管理水平所歎服。人家車間整潔得像賓館,根本見不著人,工人都在操作室裏。排放處理後的汙水能養魚。
     張廠長回到廠子後,卯足了勁帶領全廠職工認認真真找差距,踏踏實實闖新路,培養了隊伍,鍛煉了人,產值、產品、質量都躍上了新水平。
,排放處理後的汙水能養魚。張廠長回廠後,卯足了勁帶領全廠職工認認真真找差距,腳踏實地闖新路,培養了隊伍,鍛煉了人,產值產量產品質量躍上新水平。

        目前,沈陽三資企業已2000多家,每天在沈陽談判的外商團組都在30個左右。美國的通用公司、德國西門子公司、日本的鬆下公司、東芝公司等大的跨國公司,已進入大項目合資角色了。

       沈陽市屬225家大中型企業,其中有活力、效益好的占48%,有希望搞好的占46%,很難搞好,隻能采取關停並轉破產辦法處理的占6%(13)

                                                                                                                                (五)

       近幾年來,武迪生等市領導按市場經濟的眼光審視規劃沈陽城的藍圖。

        按照武市長的設想,未來城市要拉開建,遠景規劃440平方公裏,渾河將修成市區的水上公園,構築交通體係是實施規劃的關鍵,正在修建市區環城高速公路將同遼寧中部城市聯網,市內準備建成井字形高架公路,以大的動脈血管化解車流淤塞的城市病,鋪設京沈哈光纜黃金通道。

     武迪生親自主持、督建的仙桃機場、沈海熱電廠、沈大高速公路、五裏河體育中心、大夥房引水工程、環城高速公路、沈北鐵路新客站、華陽國際大廈、河畔花園、瑪麗藍國際俱樂部、水上樂園、外商別墅等設置為沈陽增添了魅力和生機。

    沈北新客站鐵路有關部門投資3億元,而沈陽市實際投資3.5億元。這種膽略和氣魄,這種襟懷和眼光在全國鐵路站建設都是絕無僅有的!武迪生等沈陽市的決策者坦然地投入巨資,無論是沈陽市民,還是鐵路職工都不應忘記這一輝煌壯舉!

    沈陽市府領導慨然出巨資修客站的坦誠動機隻在於為解除多年的困擾,謀求未來的發展打開暢通的門戶。

    本世紀初建成的沈陽南站,對車次和客流的承受能力早已超負荷,以南站為起點橫穿市區的沈吉線與市區馬路形成10個平交道口,每年車輪下喪生慘禍都在百起之上。

    10個道口中皇寺道口堵得最厲害,嚴重時一次堵住500台機動車,10萬餘人。皇寺道口像哽在咽喉的一塊腫瘤,氣毀了市民,愁煞了曆任省市領導。

     沈陽新北站建成即為沈陽增添了光彩,又改變了市容堵塞的老大難。

     怎樣利用新建的新北站促進沈陽未來的發展呢?市府領導確定:候車室采用國內首創的線上式雙麵乘降的結構,南麵先建成,北麵留出了地方,這是考慮以後市區向北發展,市內交通能合理布局,旅客上下車方便。

    與新北站建設同步,集中每年積累的人防費用,在站前廣場下麵修了4.5萬平方米的地下城,對新北站區實行規劃控製,不搞過渡式建築,更不零打碎敲,要幹就搞一步到位。設施先進的高層建築,這些都體現一條宗旨:隨著新交通樞紐的建成,對外交往的活躍,要開發一片集商貿、金融、信息、旅遊,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新的繁華區,展示大都市的風采。

    興建大型商業設施和城市基礎設施,顯示了沈陽領導者魄力並帶有一定的超前意識。

    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講話公開發表之後,沈陽市乘勢而上,五大班子成員群體展開招商活動。

    栽上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由於沈陽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外商應召而來,先期抵達沈者熱衷搞第三產業,開發房地產,特別看中了黃金寶地太原街。

   武迪生等領導因勢利導,當機立斷,抱定“外商發財我發展”的宗旨。武市長春風滿麵坐在談判桌前,於是出現了向外商轉讓太原街等一批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局麵。

    310萬平方米舊城改造費用都出自外商。

    武迪生形象地稱這種建房方式為“騰籠換鳥”,以油氈紙上壓磚頭成景觀的大批危房、棚戶區,建國30年後基本未動。近十幾年來,沈陽市在全國率先推出住宅建設商品化的方向,並形成了富於活力的開發機製。

    沈陽市改造舊城區的成就相當突出,全市人均住房由1978年的3.5平方米,增加到6平方米,為保證舊城區改造,城市範圍一直控製在185平方公裏以內。

    武迪生和市領導一起從1984年前後從沈陽推出“企業破產”、“黃牌警告”、租賃、證券交易,等十幾項經驗為全國首創。

   談起沈陽的農業,武迪生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自豪地對記者說:“這幾年沈陽在農業上已經摸到了點現代化的門路了,在中國要四個農民養一人,美國是一個農民養27個人,而沈陽已經能夠做到一個農民養活10個人了。”

            1993年沈陽市糧食產量達到30億公斤以上,除本市自用二分之一,商品糧可進入市場,菜籃子豐盛是沈陽人的口福!菜、蛋、禽、魚等總量已達到輸出地步,價格便宜度全國各大城市罕見。

                                                                                                           (六)

        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對沈陽更具有綱領性的指導作用,武迪生對沈陽的現狀和未來充滿信心。他自豪地說:我市一產堅實,第三產業已經趕上來,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初具框架,社會保障體係的作用日趨明顯,外商投資正加速北移。此時,正是啟動大中型企業再創業的好機會,我們的指導思想是,以盡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主線,以企業轉換機製,政府轉變職能為重點,沈陽就可以在35年內初步實現多功能,高水準的第二次創業,為二十一世紀國民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沈陽市的每位公民都不是看台上的觀眾,而是賽場上的參與者,當我們以勤勞的雙手為家鄉的建設出力,也為重振遼寧雄風而做貢獻時,再唱起那首“沈陽啊,沈陽我的故鄉......該是多麽充實,多麽瀟灑啊!” 

    武市長那振奮人心的話語,真摯的感情,贏得經久不息的掌聲。 

 

    武迪生是個大忙人!據秘書講,他每天工作日程都是按每15分鍾一個節拍安排的。他每天都工作十三四個小時,盡管中國的市長們一般都很忙,但他是屬於最忙的那些個市長之一。

    就在他去以色列訪問的前一天,像往常一樣,提前一個多小時就趕到了辦公室。

    上午9時,他主持召開了專門研究輝山副城建設的市政府常務會議。期間,抽空會見了丹麥諾沃公司的國際部總裁。

    中午12時,驅車趕往迎賓館,會見了抵沈的韓國駐華大使黃秉泰先生。

    下午130分,又匆匆趕回市政府,主持召開了落實全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的任務分解會。會後,回到辦公室,又伏案批閱了23份文件,直到晚上8時,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

   武迪生已經把沈陽當作生死相依的第二故鄉,他生命的最輝煌最燦爛的火焰在這裏燃燒發光,他熱愛這座城市,熱愛這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更熱愛這裏粗曠、豪爽、樸實、勤勞的人民,他把自己的情與愛、青春、熱血汗水都獻給了沈陽,他付出的是那樣多,索取的是那麽少。

    武市長在他第三任上,對沈陽方方麵麵的工作,都已有了周詳細致的規劃和布局,那是多麽振奮人心的宏偉藍圖,倘若能實現,則沈陽將大跨度地前進一步,隻可惜是西行不歸,壯誌未酬。

 

   武迪生走了,走得是那樣匆忙。兩袖清風朝天去,去時還如來時貧。

    悲痛中的人們呼喚:武市長,是你的拳拳愛心為我們鋪起一級級通向幸福的台階,沈陽人民前進的每一個腳印裏,無不凝結著您的深情厚意。
   魂歸來兮——武市長!

 

                                                                                                                                       定稿於19941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