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觀花美東遊
呂孟申
2013年6月29日清晨4點整,隨旅行社乘豪華大巴自蒙特利爾出發開始踏上前往美國的美東4日遊的行程。依然是夜色朦朧,通往美國紐約的87號高速公路早已熱鬧起來。透過車窗,舉目望去,曙色中的公路兩旁到處是蓊鬱的綠樹,碧草連天。無論是加拿大還是美國廣袤千裏,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和蒼蒼綠草,很少看到莊稼地。
美國的交通最令美國人自豪,可以講暢通無阻,沒有到不了的地方。隻要你有本事,連天晝夜地開,除了加油,可以不停一次車。洲際公路上每隔一兩個小時,就有一個公共休息場所供旅行的人們使用。休息廳設有自動食品銷售機、公用電話、免費導遊資料,還有幹淨整潔的衛生間。外麵不但有孩子們的娛樂場所,野餐設施,而且還有專門為貓狗提供的活動場所,使你一解旅途疲勞。
(一)
我們前兩天的行程是在紐約曼哈頓遊覽,參觀無畏號航空母艦博物館,瀏覽時代廣場,登上洛克菲勒觀景台,到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大樓,參觀世貿遺址,乘紐約海港遊船瞻仰自由女神像。
無畏號航母像碩大無朋的海上霸王,靜靜地停泊在哈德遜河海港一隅,雖然無緣看不到它曾經叱吒風雲海上的雄姿,但它那高大威武雄猛的外觀仍令人震撼。我們在導遊的帶領下,每人花26美元買了登艦的門票,通過安檢門,乘直達三層的電梯來到艦體最高層。這裏停滿了曾經在此服役過的各式戰鬥機,直升機數十架。平生第一次登上航母,第一次近距離看到戰鬥機。置身寬闊的甲板上,驕陽似火,星條旗迎風招展,海鷗繞艦翻飛,蒼鷹鷹在藍天盤旋,天上不時有轟鳴的直升機巡航。
我們懷著十分複雜糾結的心情徜徉在無畏號,從頂層來到中層,中層是航母的心髒,航母的操作人員大都集中在此。艦上人員各司其責,忙而不亂,整個航母就像一個小社會,缺少那個環節也不行。下層置放魚雷,導彈發射係統。
美國之所以稱霸世界,是與它的綜合國力,科技水平,雄厚的軍事實力作後盾而才會有恃無恐。一百多年來,中國之所以屢屢挨打,成為西方列強覬覦的魚肉,那是因為政府的昏庸腐敗,國力的貧弱,科技的滯後,軍事的落伍,息息相關的。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企盼著中華騰飛,國富民強,中國擁有自己的航母暢遊五洲四海為期不會很遠,願這一天早日到來。一個強大富庶的祖國,永遠是海外華裔共同的期盼。
無畏號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四艘以無畏為名的軍艦,艦名源自美國海軍於1803年俘獲的一艘火船。無畏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建造僅開始數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無畏號等航空母艦。1943年無畏號下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無畏號退役封存,在朝鮮戰爭後開始進行SCB-27C改建,又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CVA-11),於1954年在大西洋艦隊重新服役。稍後無畏號又進行SCB-125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
1962年無畏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1,繼續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稍後無畏號參與美國的太空計劃,分別擔任水星-宇宙神7號及雙子座3號的救援船。1966年至1969年,無畏號曾三次前往西太平洋,參與越戰。雖然無畏號其時已改編為反潛航母,但美軍臨時將之改編為輔助攻擊航母,故無畏號亦有派飛機到陸上參與攻擊。
1974年3月15日,無畏號退役,並拖到費城封存;她也是美軍最後一艘退役的反潛航母。稍後海軍打算將無畏號出售拆解,但遭到民間反對;其中紐約房地產商兼慈善家紮卡裏.費沙(Zachary Fisher)更在1978年成立無畏號博物館組織(Intrepid Museum Foundation),並籌集資金,以購入無畏號作博物館艦。與海軍交涉多年後,海軍同意了組織的請求,並在1981年4月27日將無畏號轉交組織管理。1982年2月23日,無畏號除籍,並開始改建為博物館艦;同年8月,無畏號海空暨太空博物館(Intrepid Sea-Air-Space Museum)在紐約正式開放;而費沙在稍後購入更多海軍退役艦隻到博物館。1986年,無畏號獲評為美國國家曆史地標。自無畏號改建為博物館後,便成為紐約地標之一;但無畏號隻是整個博物館的其中一部分,其他部分還有黑鱸號潛艇(USS Growler, SSG-577)、一架協和飛機及洛克希德A-12偵察機。2011年4月,太空總署宣布企業號航天飛機將會轉移到海空暨太空博物館展覽;而企業號則在2012年4月27日運抵紐約,並在6月6日運抵無畏號艦上。
2001年九一一襲擊後,聯邦調查局曾以無畏號作為臨時辦公地點。電影《國家寶藏》(2004年上畫)及《我是傳奇》(2007年上畫),均曾在無畏號取景。
2006年7月,無畏號開始籌備翻修,並在10月1日關閉。11月6日,拖船嚐試將無畏號拖到新澤西州貝永維修;但無畏號由於長年停泊,艦體早被淤泥卡死,無法移動。海軍稍後加入協助,在清理走30,000立方米淤泥後,無畏號在12月5日拖離停泊處,接著開始維修及翻新,總共耗費一億二千萬美金。2008年10月2日,無畏號由拖船拖回紐約,並在11月8日再次對外開放。無畏號兩次獲頒海軍集體嘉獎勳表,並分別在二戰及越戰獲得五枚戰鬥之星。
離開無畏號,我們沿著河邊碼頭朝洛克菲勒大廈而去,走不多遠,看到一處破敗不堪的舊碼頭,與周邊整潔雅致的環境極不搭調,形成極大的反差。我們無法理解,導遊揭開了謎底,原來此碼頭是當年特意為泰坦尼克號到來而興建的。
泰坦尼克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豪華客輪,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客輪”、“夢幻客輪”。泰坦尼克號共耗資7500萬英鎊,噸位46328噸,長882.9英尺,寬92.5英尺,從龍骨到四個大煙囪的頂端有175英尺,高度相當於11層樓。是當時一流的超級豪華巨輪。與姐妹船奧林匹克號(RMS0lympic)和不列顛尼克號(HMHSBritannic)一道為英國白星航運公司的乘客們提供跨大西洋旅行 。泰坦尼克號是同級的三艘超級郵船中的第二艘。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從英國南安普敦(Southampton)出發,途經法國瑟堡-奧克特維爾(Cherbourg-Octeville)以及愛爾蘭(當時為英屬)的昆士敦(Queenstown),計劃中的目的地為美國的紐約(NewYork),開始了這艘“夢幻客輪”的處女航。4月14日晚11點40分,泰坦尼克號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兩小時四十分鍾後,4月15日淩晨2點20分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當時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為人所知的一次海難,電影《泰坦尼克號》就是根據這一真實的故事拍攝的。為了紀念這次海難的慘痛曆史,紐約當局就把此碼頭原封不動的保留下來,成為一道永不磨滅的傷痕。
我們乘車穿越高樓林立的曼哈頓繁華街區,隻覺得座座高樓聳入雲天,要想領略大樓的頂層必須把頭抬起向後仰到極限才能看全。
聞名世界的洛克菲勒中心位於曼哈頓中城,被看作紐約的地標性建築乃至美國財富的象征。建築群的中央是一個下凹的小廣場,廣場正麵有一座金光閃閃的希臘神普羅米修斯飛翔著的雕像,下麵有噴泉水池,浮光耀眼,冬季可作溜冰場。小廣場的周圍有帶狀街心花園,供人們小憩,並經常舉辦各種展覽。中心的各個建築物之間都有地下通道連接。建築群的主體是GE大廈,70層,高259米。外觀強調垂直線條,是板式高層建築的雛形。
我們在導遊的帶領下,購買了 GE大廈 觀景台的門票,門票是25美元。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曼哈頓,沒有不到此登觀光台的。我們在露天排隊等了好長時間,才緩緩進入大廈,通過安檢,又是排隊乘電梯直達67層,進入觀光平台底層,要想登頂還要乘步體再上3層,方能領略蕩胸生層雲,一覽眾山小的豪氣。
置身70層觀光平台,登高遠眺,整個曼哈頓盡收眼底。晴日下的曼哈頓,從高處望去,也覺得霧氣茫茫,似隱似幻。如果說紐約是美國的王冠,那麽曼哈頓就是王冠上最璀璨的寶石。這裏是世界財富聚集的心髒,摩天大樓爭奇鬥豔,各呈妖冶的風姿,眩目的霓虹燈,五顏六色的廣告,超大屏幕的電視每天24小時不停的變幻著畫麵。這裏是冒險家、富豪,權貴們的樂園。這裏是天堂,富人盡可能享受聲色犬馬,燈紅酒綠,不知今夕是何年的迷醉;這裏也是地獄,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們在此尋求刺激,或鋌而走險,或製造禍端,天使與魔鬼同在。
洛克菲勒家族,在曼哈頓創造了一個神話式的奇跡。1928年,世界首富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之子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與大都會歌劇院合作開始了此建築計劃。然而,第二年的1929年的大蕭條,對美國經濟造成了毀滅性的災難,也使大都會歌劇院撤出了投資。這時,小洛克菲勒麵臨兩個選擇,放棄或繼續。他說:“我明白現在的我隻有兩條路,一是放棄整個計劃,二是完全由我一個人的資金繼續完成他。”他選擇了繼續,獨自承擔起這個巨大的計劃,限期24年。(可選擇延期另外三期各21年,總共87年)他當年堅持繼續計劃的原因,很大部分是為了創造建築的就業機會並提振美國人民的信心。這可能是人類曆史上最浩大的私人建築計劃。在紐約曼哈頓,裝飾風藝術風格的十四棟摩天大樓,占地22英畝,於1930年5月17日正式動工,於九年後的1939年11月1日完成。建築名稱是家族幕僚Ivy Lee所建議的。小洛克菲勒原先並不想以自己的姓氏命名,但考量到這名字能吸引到更多商家與人潮,接受了提案。整個中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1930年代建造的十四棟大樓,為古典風格。第二部分是1960年代新建的四棟大樓,為現代風格。
1989年10月,日本泡沫經濟達到頂點的這一年,三菱地所以2200億日圓的天價買下了洛克菲勒中心,完全取得洛克菲勒家族的股權,成為日本當年海外投資的經典案例。這個舉動引起了紐約市民的反感,日本威脅論在美國蔓延。然而泡沫破滅後,1995年5月營運公司宣布破產,14棟建築賣出12棟,隻保留2棟。2000年,房地產業者Jerry Speyer(洛克菲勒第三代領導人David Rockefeller的好友)以18億美元買下了14棟大樓,為目前洛克菲勒中心持有人。
洛克斐勒中心是曆史上最浩大的都市計劃之一,對於公共空間的運用開啟了城市規劃的新風貌,完整的商場與辦公大樓讓中城區繼華爾街之後,成為紐約第二個市中心。第五大道旁較為低矮的國際大樓緩緩起伏到第六大道旁最高的GE大樓(通用電氣-69層高樓),交錯橫貫之間的是供市民使用的廣場,這座城中城每天容納上班、觀光、消費的流量達25萬人。嚴格來說,洛克斐勒中心區域涵蓋第五大道至第七大道,介於47街至52街之間,區內涵括餐廳、辦公大樓、服飾店、銀行、郵局、書店…,甚至還有地下鐵通道貫穿連結,建築師聰明地利用大樓間的廣場、空地與樓梯間製造人行流動的方向,讓一天超過25萬的人潮在此穿梭無虞。
洛克斐勒中心在建築史上最大的衝擊是提供公共領域的使用,這種為普羅大眾設計的空間概念引發後來對於“市民空間”的重視,巧妙地利用大樓的大廳、廣場、樓梯間、路衝設計成行人的休息區、消費區,徹底落實為廣大中產階級服務的計劃,建築物不再是取悅上帝及皇帝的工具。
走出洛克菲勒大廈,我們一路步行直奔時代廣場。
紐約通常稱公園為“廣場”,而這裏既不是公園,也不是四方形的廣場,而是一塊三角地帶。名稱的由來是因1904年《紐約時代報》的總社遷移至此,因而得名。如今,時報總社雖已移到第43街8號和7號之間,但時代廣場(TimesSquare)的名稱仍然延用至今。
時代廣場,又稱為“世界十字路口”,位於曼克頓市的心髒地帶,以OneTimesSquare大廈為中心,附近聚集了近四十家BroadwayShow及Off-BroadwayShow劇院,加上多間大型電影院,每天都吸引逾萬人前來欣賞,是繁盛的娛樂及購物中心。自1904年始,時代雜誌辦公室搬來後便命名此地為時代廣場。當日是除夕,晚上有燃放煙花活動。此後,每年都有午夜倒數計時儀式,使這一帶聚集數以萬計的民眾,共同參與此盛會。在曼哈頓區,時報廣場是一個出名的地方。有人曾說過,如果遊人到了紐約而沒有去時代廣場,那就等於沒有看過紐約市,可見時代 廣場在紐約的地位。
無論白天和黑夜,你都可以被那些巨幅的電子廣告牌招引,隨著平均每天約七萬人次的高密度人流,插足摩肩進入這塊三角地,感受那瘋狂膨脹到無限的繽紛世界。躋身廣場,湧動的是世界不同膚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流;展示的是一個沒有舞台的舞台,沒有導演但比導演出的還要絢麗的世界時裝模特秀。這裏又同是百老匯劇院集聚的中心地。無數演員都以能在百老匯劇場一展演技為榮。間或,一種專供遊人遊玩的三向輪的腳踏車,載著瘋狂吆喝著的時尚紅男綠女從街頭呼嘯而過。抬望眼,夾街的高樓,無數巨幅電子廣告牌24小時不停息地、以數秒鍾的速度變換著藝術精致的廣告短片。似乎是華爾街老板們著意借這塊三角地在瘋狂而又極富藝術地張揚他們的豪富。那半園柱型的NASDAQ巨幅廣告,不停地變幻著黑藍紅的冷熱麵孔。又似乎在告示著這世界金融中心的股市莫測風雲。廣告的商業金融氣息與高科技藝術手段在這裏得到完美的統一。它的功能已經超出了誘人掏出腰包的本意,又已成為藝術精品製作大師在這裏頻頻競秀、一爭高下、不斷推陳出新的舞台。
隨著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來臨,廣場氣氛出現轉變。時代廣場充斥著色情表演場所、通宵放映性愛映畫的電影院、以及售賣廉價旅遊紀念品的商店。傳媒人達蒙·魯尼恩(DamonRunyon)所著的故事集《紅男綠女》(GuysandDolls)反映了這時的轉變。以後的數十年內,時代廣場被很多人視為危險的地帶。時代廣場繼而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成為紐約市危險與敗壞的象征。有很多題材黑暗而具影響力的電影,如《午夜牛郎》和《計程車司機》等,其中不少情節都在時報廣場取景。而區內的不良電影院放映低級電影,更是等閑之事。
漫步時代廣場,我真實感覺到這裏不愧為時尚之都、藝術之都,浪漫之都。來自世界不同膚色的人們盡情地在這裏展示自己的才藝。既有浪漫少女身著比基尼泳裝且歌且舞,也有黑人小夥兒忘情的在跳高難度的街舞,更有不少藝人在街頭擺攤現場作畫,或速寫或漫畫。同時,我也看到來自中國的中年人在手持竹筆畫花鳥字,在兜售。
在時代雜誌大廈最矚目的廣告屏幕位置,我們驚喜地看到新華社巨大的廣告屏幕,不時播映著中文畫麵或廣告,我們的目光被牢牢吸引著,感到分外親切自豪。
在曼哈頓大街,我想到了上海的南京路、外灘,同樣的熱鬧,同樣的繁華,同樣的高樓大廈,但不同的是我們那裏缺少了浪漫奔放天然純真的氣氛。在曼哈頓你盡管盡情釋放所有情緒,沒人去幹涉你,這裏有些街道不是很寬敞,但來自底層的小商小販或賣吃的喝的,或賣穿的戴的,玩的娛樂的小東西,從沒看見警察或城管去的驅攆他們。這裏的確是自由的天地,我在為中國的明天祈禱:一個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沒有貪腐,沒有欺詐,人人和善的社會早日到來!
(二)
第二天一大早,導遊帶領我們直奔曼哈頓下城華爾街、世貿遺址,然後在紐約海港乘遊船環繞自由女神像遊覽觀光。
華爾街(wall street)是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一條大街的名字,長不超過一英裏,寬僅11米。它是美國一些主要金融機構的所在地。
華爾街是英文“牆街”的音譯。荷蘭統治時,在這裏築過一道防衛牆。英國人趕走荷蘭人後,拆牆建街,因而得名。這條街上的聯邦廳曾是美國第一屆國會的所在 地,首任總統華盛頓就是在這裏宣誓就職的,如今大門前聳立著華盛頓像以紀念此事。不過華爾街作為政治中心隻是短暫的一瞬,而作為金融中心卻一直輝煌奪目, 經久不衰。
華爾街兩旁很早就已是摩天大樓豎立,街道如同峽穀,抬頭隻能望見一線天。數不清的大銀行、信托公司、保險公司和交易所都在這裏駐足。每天成千上萬的白領階級湧到這裏上班。而住在郊區的金融巨頭們,則不必受擠車堵車之苦。他們上下班乘飛機,直升機場就設在華爾街東端不遠的東河畔。
這裏是美國大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政府和市辦的證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美國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等大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采礦、製造業等大公司的總管理處以及棉花、咖啡、糖、可可等商品交易所。,成為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華爾街作為壟斷資本的代名詞。壟斷資本從這裏支配著美國的政治、經濟。華爾街成了美國壟斷資本,金融和投資高度集中的象征。在其東北角矗立著古老國庫的分庫大樓(現為陳列館),是在華盛頓發表就職演說的地點修建起來的。
華爾街是夢想家的天 堂,不知有多少暴發戶一夜之間從這裏跨入了金融巨子的寶座;它也是企業家的地獄,又不知有多少知名企業家一夜之間也是從這裏破產身亡。這時是天堂與地獄的交匯處,這裏是魔鬼與天使的聚集地。巨大的誘惑,巨大的實力,使它無愧於國際金融業神經中樞的地位。華爾街位於被譽為美國的象征。
華爾街11號,坐落的是鼎鼎大名的紐約股票交易所。別看這座隻有7層樓的大廈普普通通,而且夾在高聳入雲的紐約摩根抵押信托大廈和歐文信托大廈中間,似有受壓迫的委屈之感,可它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卻是巨大的。如果說華爾街是世界金融業的心髒,那麽股票交易所則是其脈搏,隻要它輕輕一跳,國際經濟與金融界立即就隨其晃動。華爾街今天的顯赫,與股票交易所密不可分。
站在華爾街,隻有一種感覺,那就是這裏除了高樓林立,再就是這裏這裏每一寸土地都是財富和金錢堆起來的。這裏的隔離帶是銅做的,這裏的隔離墩也是銅鑄的,就連消防栓也是明晃晃的銅材呢。我站在紐約股票交易所門前,不覺得它有多大的威嚴,隻覺得它顯得平凡一般。據說2001年9.11以前,一般普通人都可進交易大廳看看交易的情景,隻是那場大爆炸,使得美國草木皆兵,防不勝防,一些重要部門不再隨意開放了,我們隻好站在門外想象交易大廳的盛況了。
我們慕名尋找華爾街的銅牛,離交易所不遠,我們找到了大銅牛,遊人們圍著銅牛爭相留影。據了解,這頭聞名全球的“銅牛”雕塑,其背後還有著一段離奇的故事。銅牛的主人是一位來自意大利西西裏島的藝術家,他叫德·莫迪卡。莫迪卡來美國多年後,想做一件東西一鳴驚人,好出人頭地。他有一天突然想到華爾街是世界金融的心髒,如果有自己的作品放在這裏定會引人注意。於是,莫迪卡開始創作一頭銅牛,打算在1989年聖誕節的時候擺在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前麵,祝福股市來年一牛衝天。經過近兩年的運作,莫迪卡在1989年12月15日午夜,用一輛大卡車將他這頭重達3200公斤的銅牛,偷偷運到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前那棵巨大的聖誕樹下麵,他盼望著第二天一早會發生奇跡。次日一大早他就跑到證券交易所邊上想看看他的銅牛會發生什麽,果然奇跡發生了,他的銅牛已經被記者和警察圍得水泄不通,從外麵根本看不到牛了。紐約市政府盛怒之下,要求莫迪卡趕緊把銅牛拉走。就在這時,百老匯大街南端的BORLINGGREEN公園的負責人找到莫迪卡,讓他把銅牛放到他們的公園裏。莫迪卡看到目的已達到,就同意暫時把銅牛借給他們,這一借就是18年過去了。銅牛早已被宣布成為紐約市的公共財產,不準任何人買賣,莫迪卡隻擁有肖像權。莫迪卡也成功了:他的銅牛成為華爾街的象征。銅牛旁並沒有“不得攀登”的字牌,任何人都可以與銅牛任意“親近”。
我們也按耐不住,索性排隊站在銅牛身旁留下難忘的影像。
整個曼哈頓常住人口150萬,每天從四麵八方湧入市中心的 人數高達300萬。18座橋梁和4條水底隧道(其中布魯克林大橋和林肯隧道最為有名)把曼哈頓島與紐約市其他名區以及新澤西州連接起來,交通十分擁擠。這些橋梁、隧道和道路,像倔強的蛇龍一樣,忽而爬高,忽而降低,忽而分作上下層,在這寸土寸金之地,隻得從平麵交通發展到立體交通,甚至直升飛機的應用也相 當普遍,停機坪就設在樓頂上。
華爾街是一條高效率,高濃縮的金融“巨子”,全紐約50多萬金融業員工,華爾街就占了10多萬人。這條又窄雙短的街上竟容納著10多萬人,每天望著滿街黑黝黝的人頭,看著他們茫然無色的表情,真不知你感受到的是人間奇跡的喜悅,還是人被異化的沮喪!或許,人類就是在這悲悲喜喜之中轉演著自己的曆史?匆匆往來於華爾街的人們,也許都不會忘記70多年前的那個“悲慘的星期四”。1929年10月24日,屬於美國1280家最有名望的企業股票突然急劇下鐵,失去了控製。到中午12點,僅短短幾個小時,就發生了兩個銀行家、一個經紀人因破產而自殺的慘案。最終全部證券貶值一半,幾百萬人破產。人類創造了財富、製造了金錢,可人類又在一點點失去自身的本質,成為金錢的奴隸。雖然受美國經濟形勢的影響,在諸多競爭對手的壓力下,華爾街金融業務 已不再像昔日那樣輝煌,一些大的公司也開始向外延伸,但是,華爾街仍以其巨大的實力,在國際金融業占據顯赫地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沿華爾街向南走,就可去參觀世貿遺址。在林立的樓群間,一個巨坑觸目驚心,這裏曾是世界貿易中心雙塔所在地。原世界貿易中心大樓是兩棟並列的姐妹樓,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於1973年落成,每幢樓110層,高達412米,雄居世界孿生高層建築榜首。大樓每層麵積4000多平方米,地下廣場2萬多平方米。全部建築麵積為88萬平方米,提供使用麵積80萬平方米。世界各國800多家國際銀行和跨國公司進駐這兩幢大樓。樓內設有法律事務所、交易中心、運輸公司、海關、商場、餐館等,成為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的國際金融和商務貿易中心。據說每天約有10萬人來此上班工作,紐約州州長在此也設有辦公室。這兩幢高樓大廈,不但名副其實是世界貿易中心,而且還是紐約最具吸引力的觀光景點之一,每天慕名而至的遊客多達8萬人。遊人可乘電梯到達107層的觀光台,用看台上的望遠鏡極目遠望,周圍10英裏內風光可盡放眼底。
美國時間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兩架美航客機,先後撞擊紐約世貿中心北、南大樓,頃刻之間這兩棟堪稱世界最高雙塔瞬間倒塌,這次恐怖襲擊使近3000人死亡、2250人受傷,保險賠償金額高達381億美元。“9.11”恐怖襲擊事件成為美國曆史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人為災難,成為迄今世界最大的恐怖襲擊事件。當我們站在依然高樓林立的工地旁,想想當時慘狀,心中都會感到陣陣恐懼。
自紐約世貿中心大樓倒塌後,紐約市一直在從事廢墟清理和尋找遺骸的工作。2006年4月,新的工程已經啟動,美國人民希望通過建築一個新的大樓來抹平心中的傷疤。根據最初的設計方案,取代在“9.11”恐怖襲擊中倒塌的雙子塔樓的是自由塔。自由塔高1776英尺,以象征美國建國的年份,大樓將包括至少60層辦公室以及用於設立商業設施的開放空間,未來的“自由之塔”大樓預計將成為世界第一摩天大樓和紐約的新地標。
時光荏苒,現在留在這裏的,不僅僅是一片遺址,更是人們對過去的哀悼和懷念。紐約市民已經親手為這裏重新做了規劃,重建後的世貿中心將包括六座新的世貿中心大廈和一座911紀念館(September 11 Memorial)。高1776英尺的一號塔主體工程業已基本竣工,在這裏我們可以目睹911事件的發生地,跟建於原雙塔地基之上刻有每一位遇難者名字的“反思池”合影,參觀嶄新的世貿中心大廈和911國家紀念館,懷念過往,見證輝煌。
我們懷著極其沉痛複雜的心情離開世貿遺址,乘車前往紐約港乘遊船瞻仰自由女神像。
在港口烈日下排隊一個來小時,等來了遊船,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紐約都會想親眼目睹自由女神像的風采。 遊船緩緩起航,我們站在甲板從不同角度欣賞曼哈頓千姿百態聳入藍天的高樓。河風陣陣,鷗鳥競翔,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遊客相聚遊船,張張笑臉洋溢著幸福和快樂的麵容。都說美國社會治安很亂,紐約更是犯罪率極高的大都會,平心而論,置身紐約時代廣場,曼哈頓,華爾街所到之處並不覺得置身危險之地,相反倒覺得這裏純真浪漫,無論富人還是窮人都按照自己的原生態活著,不必違心曲意逢迎或低三下四地求人,就是乞討者也是手持紙杯走到車前一晃而已,給與不給決不糾纏。
自由女神像,作為美國象征,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以西的一個小島--自由島上,她手持火炬,矗立在紐約港入口處,日夜守望著這座大都會,迎來了自19世紀末以來到美國定居的千百萬移民。1984年,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自由女神像是法國人民贈給美國人民的禮物,是自由的象征,女神像高46米,連同底座總高約100米,是那時世界上最高的紀念性建築,其全稱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整座銅像以120噸的鋼鐵為骨架,80噸銅片為外皮,以30萬隻柳釘裝配固定在支架上,總重量達225噸,銅像內部的鋼鐵支架是由建築師維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埃菲爾鐵塔聞名於世界的法國工程師埃菲爾設計製作的。
1869年,巴特爾完成了自由女神像的草圖設計。1874年造像工程開工,到1884年完全造竣,前後曆時十年,雕像僅食指就有2.5米長,1米寬,指甲則有75厘米厚。1884年7月6日,自由女神像正式贈送給美國。8月5日,神像底座奠基工程開始,基座高約27米,由花崗石混凝土製成。基座下麵是打入弗特伍德古堡中心部位6米深處的混凝土巨柱。該古堡是一座軍用炮台,呈八角星狀,於1808-1811年為加強紐約港的防衛而建,1840年翻新。1885年6月,整個塑像被分成200多塊裝箱,用拖輪從法國裏昂運到了紐約。1886年10月中旬,75名工人在腳手架上將30萬隻鉚釘和約100塊零件,組合一處。28日,美國總統克利夫蘭親自主持了萬人參加的自由女神像的揭幕典禮。1916年,威爾遜總統為女神像安裝了晝夜不滅的照明係統並主持了竣工儀式。1942年美國政府做出決定,將自由女神像列為美國國家級文物。
女神雙唇緊閉,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著羅馬式寬鬆長袍,右手高擎象征自由的幾米長的火炬,左手緊握一銅板,上麵用羅馬數字刻著《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日期--公元1776年7月4日,腳上散落著已斷裂的鎖鏈,右腳跟抬起作行進狀,整體為掙脫枷鎖、挺身前行的反抗者形象,女神氣宇軒昂、神態剛毅,給人以凜然不可侵犯之感。而其端莊豐盈的體態又似一位古希臘美女,使人感到親切而自然。當夜暮降臨時,神像基座的燈光向上照射,將女神映照得宛若一座淡青色的玉雕。而從女神冠冕的窗孔中射出的燈光,又好像在女神頭上綴了一串閃著金黃色的亮光,給熱鬧而喧囂的大都會平添了一處頗為壯觀的夜景。創造這一藝術傑作的是法國雕塑家巴特爾迪,女神的形象源於他在17歲時親眼目睹的激動人心的一幕: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了推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政變。一天,一群共和國黨人在街頭築起防禦公事,與政變者展開巷戰。暮色時分,一位忠於共和政權的年輕姑娘,手持燃燒的火炬,躍過障礙物,高呼"前進"的口號向敵人衝去,不幸中彈犧牲。從此,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了雕塑家心中追求自由的象征,另外,女神像的形體以巴特爾迪後來的妻子為原型創作,麵容則取自他的母親。
一個多世紀以來,聳立在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銅像已成為美利堅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誼的象征,永遠表達著美國人民爭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
遊船環繞自由女神像緩緩而行,讓遊客從不同角度觀看女神像,我的視線離女神像漸行漸近,漸行漸遠,可我的心早飛回自己的祖國,飛到了長江,我看見了屈原站在秭歸江邊憂鬱的眼神;我的心飛到了黃河,我看到了中原黃土地、黃河岸邊詩人杜甫在凜冽北風中無助的呐喊......
(三)
時值中午,我們在海港就近匆匆吃罷中午飯,就乘車往我們下一個景點費城趕去。
費城 (Philadelphia),別稱是“友愛之城”。位於美國東海岸的賓夕法尼州,是美國第5大城市,僅次於紐約、洛杉磯、芝加哥和休斯敦;是全美第4大都會區,僅次於紐約、洛杉磯和芝加哥。是賓州最大城市,與新澤西州僅一河之隔。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市區人口約152萬,整個費城大都會地區人口約600萬。費城地理位置優越,向東北距離紐約大約160公裏(2小時車程),向西南距離首都華盛頓約220公裏(3小時車程)。
1790-1800年,在華盛頓建市前曾是美國的首都。費城是美國最具曆史意義的城市,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774-1775年兩次大陸會議在此召開,並通過獨立宣言;1787年在此舉行製憲會議,誕生了第一部聯邦憲法。19世紀以來,鐵路和港口發展很快,製造業興起,1860年製造業產值曾占全國30%。現仍為美國主要經濟、交通、文化中心之一。1876年費城舉辦了世博會,以及美國獨立100周年紀念展。1926年舉辦美國獨立150周年博覽會。1976年,費城也是美國舉辦獨立200周年的活動城市之一。工商業發達。為美國東海岸主要煉油中心和鋼鐵、造船基地,還有化學、製藥、電機、電器、機械、鐵路機車、汽車等重要工業部門。紡織、服裝等輕工業亦負盛名。全市約2/5就業人口從事工業。商業和金融業也較發達。美國第一所銀行和證券交易所即誕生於此。現大市區內有2萬餘家零售、批發商,商業職工占總就業人口的1/5,有商業銀行58家,互助儲蓄銀行7家,為美國第三聯邦儲備區銀行總部所在地。有1969年新建的美國造幣廠。
市區以市政廳大樓為城市中心。街道布局呈棋盤狀。城市安靜,適宜居住,有“住家城”之稱。經中央廣場的麥凱特大街和布魯德大街是東西和南北兩大幹道。麥凱特大街和本廣場西側的約翰.F.肯尼迪大街沿線的新“本中心”為主要商業區,多高層建築。
從市政廳向西北延伸的本傑明.弗蘭克林大街是一條寬闊的林蔭大道,途經費城藝術博物館、羅丁博物館、本傑明?弗蘭克林紀念館和菲斯天文館等重要文化設施,通往費爾蒙特公園。該公園沿斯庫爾基爾河延伸,占地1600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園,內有1876年美國獨立百年博覽會會址。城東多曆史遺址。1730年建立的獨立廣場,現為國家獨立公園的一部分,內獨立宮是1776年7月4日宣布獨立宣言的地方,珍藏著著名的自由鍾。附近的卡本特廳是第一次大陸會議的會址。建於1727年的基督教堂是華盛頓、弗蘭克林及其他獨立戰爭時期的領袖們的禮拜堂,附近有弗蘭克林墓。
城西是大學區,有賓夕法尼亞大學(Penn)、卓克賽爾(Drexel)、坦帕大學(Temple)、聖約瑟夫學院;克爾提斯音樂學院和賓夕法尼亞美術研究院等著名高等學府。費城管弦樂團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市區東部中國城有全美最大最早的中國城之一。
綠意盎然的費城,每年從全美各地湧進不計其數的遊客,都是專程前來欣賞這個國家的誕生地。因此,費城也是著名的觀光都市之一。1682年,英國探險家威廉·潘(Quaker William Penn)發現並命名了費城,同一時期當地建了357間屋子;到了1699年,人口已快速成長為7000。十八世紀中葉,費城的貿易額已超越了波士頓。之後,這個城市成為美國的誕生地,也是美國的第二個首都。本傑明·富蘭克林這個偉大的政治家、作家及發明家,雖然出生在波士頓,但在少年時代離家出走至此,創業開印刷所、辦報紙、結交總督、地方名人,創辦大學,並於1790年逝世於此。
為了節省時間,我們下一站要驅車6個小時趕往華盛頓,所以在費城我們隻好乘雙層觀光車對主要景點瀏覽了。我們覺得費城集古老與現代元素之大成,既有二三百年的古老建築,又有現代簡潔明快的建築風格,整個街區幹淨利落,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古老的馬車,矯健的駿馬,拉著遊人在小街溜達,清脆的馬鈴聲,馬蹄的嘚嘚聲,響徹在寂靜的街道,如詩如畫的街景令人心醉。
觀光車導遊風趣幽默,流利的英語講解不時引來陣陣掌聲,對於來自中國的遊客可一句也聽不懂,隻好看景了。路遇唐人街,看見熟悉的中文招牌,格外親切,恍惚走進家鄉的街道。吃苦耐勞的中國人有頑強的生命力,落地就能生根,世界各個角落到處都有中國人的身影。來自東方文明古國的中國人,人走到哪裏,就把自己的生活習性帶到哪裏,方塊字,濃濃的鄉音鄉情,早已融化在海外炎黃子孫的血脈,綿綿不斷如絲如縷。
走馬觀花費城瀏覽個大概,迎著蒼茫暮色,我們經過6個多小時的奔波,夜宿華盛頓郊外旅館。
(四)
第三天一大早起來,吃罷早餐,我們就往華盛頓中心城區趕去。
美國建國後,美國各州對首都的位置發生了爭執。北方希望將首都定在紐約。而南方希望將首都定於南方。最終美國南北雙方作出讓步,在美國南方離北方不遠的地方新建一個城市作為美國的首都。地理位置是由詹姆斯·麥迪遜和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在托馬斯·傑斐遜邀請的一次晚宴上討論出來的。當時的“聯邦城”規劃為一個麵積100平方英裏的菱形區域。其位於波多馬克河上的實際地點是由華盛頓總統決定的,華盛頓本人還建議美國首都稱為“聯邦市”。但是1791年9月9日美國首都被命名為華盛頓市。華盛頓本人盡管居住在離華盛頓不遠的弗農山莊,但在1799年逝世前華盛頓本人很少到訪這個以他為名的都市。
華盛頓是由法裔美國建築師朗方規劃的,朗方還設計過紐約的聯邦大廳。當時的規劃是基於馬車作為基本交通工具為基礎的,因此華盛頓的道路係統並不適合現代汽車交通係統。目前華盛頓被認為是美國道路交通條件最差的城市。
華盛頓是美國的政治中心,白宮、國會、美國最高法院以及絕大多數政府機構均設在這裏。國會大廈建在被稱為“國會山”的全城最高點上,它是華盛頓的象征。這座乳白色的建築有一個圓頂主摟和相互連接的東、西兩翼大樓,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都在國會大樓裏辦公。白宮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圓形建築,是華盛頓之後美國曆屆總統辦公和居住的地方。橢圓形的美國總統辦公室設在白宮西廂房內,南窗外邊是著名的“玫瑰園”。白宮正樓南麵的南草坪是”總統花園”,美國總統常在這裏舉行歡迎貴賓的儀式。國會大廈和白宮之間有“聯邦三角”建築群,其中包括聯邦政府機構以及國家美術館、國家檔案館、泛美聯盟、史密森國家博物館和聯邦儲備大廈等。華盛頓麵積最大的建築是位於波托馬克河河畔的美國國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樓。
華盛頓有許多紀念性建築。離國會大廈不遠的華盛頓紀念碑,高169米,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乘電梯登上頂端可把全市風光盡收眼底。傑弗遜紀念堂和林肯紀念堂等也都是美國有名的紀念性建築物。
華盛頓有眾多的人文景觀,富蘭克林·羅斯福紀念碑、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碑、朝鮮戰爭老兵紀念碑、越南戰爭老兵紀念碑、哥倫比亞特區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和愛因斯坦紀念碑。和特區內的博物館一樣,大多免費開放。華盛頓紀念碑可乘電梯到頂,觀賞特區的景色。
我們到達華盛頓後,最感興趣的是一睹白宮的芳容,遊客隻能在白宮正樓南麵的南草坪”總統花園”的鐵圍欄外遠眺白宮。我們一行跟隨導遊靜靜來到正對白宮的鐵圍欄處,紛紛手持相機以遠遠的白宮為背景留下難忘的瞬間,讓此行定格在生命之中。在此我們覺得這裏的保安係統並沒有虎視眈眈如臨大敵的緊張氣氛,一切是那麽靜謐,未見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隻是看到不遠處身著便裝的保安在巡視,並未幹涉遊客的正常拍照,到此的遊客此時也盡量不發出聲音,不幹越軌的事,以免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據說,看似平靜的外表下,白宮周圍不時有狙擊手在持槍張大警惕的眼睛。
離開白宮,我們直奔華盛頓紀念碑,此時的紀念碑被鐵架子圍得嚴嚴實實,高高的施工電梯,並肩而立。
華盛頓紀念碑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地標,為紀念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而建造,石碑建築物的內部中空,是世界最高的石製建築,原本米爾斯的最初設計是在底部有開國英雄柱廊圍繞著華盛頓紀念碑,但在美國工兵處陸軍上校凱西被托付重新設計地基與塔身之後,他放棄了柱廊的構想,專注於方尖碑的建造,並將地基挖深,以古埃及的比例重新設計主塔。
1833年美國國會通過建案,建費用由全民樂捐,每人捐款上限為一美元,藍圖由米爾斯(Robert Mills)設計。其間因南北戰爭爆發,停擺了22年,1876年又重新複工,由美國陸軍負責,經費由政府負擔。整個工程於1884年12月6日峻工,並四年後開放觀光。石碑是以白色大理石建成方尖型,高度是169.3米,東麵是國會大廈,西部是林肯紀念堂,北麵是白宮,南麵是傑佛遜紀念館,內牆鑲嵌著188塊由全球各地捐贈的紀念石。登上169米高的華盛頓紀念碑,可俯瞰波托馬克盆地全貌。美國政府於1899年宣布:“華盛頓特區任何建築物的高度都不可以超過華盛頓紀念碑”。
1853年美北長老會駐中國的傳教士丁韙良曾贈一碑文予美國華盛頓紀念館,由福建巡撫徐繼畬撰碑文文字:“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裏,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餘嚐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米利堅合眾國以為國,幅員萬裏,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
我們無法登上華盛頓紀念碑,隻好遠眺了。索性隻好登上高高的台階,瞻仰林肯紀念堂。
林肯逝世兩年後,1867年,北方各州就提議為林肯建造紀念建築物。但是該建築坐落在什麽地方?多大的規模?什麽式樣?這些問題一直沒有定論。所以建築林肯紀念堂一直被擱置。20世紀以後,建造林肯紀念堂的呼聲再一次高漲。1911年成立了由前任總統塔夫托為主席的林肯紀念委員會,委員會接受了一位名叫亨利·培根的大學生建議,在華盛頓國會大廈遙相對應的地方建築紀念堂,拜肯本人則被選為紀念堂的設計師,紀念堂的總預算是294萬美元。各種各樣的設計方案提了出來,有人曾設想將紀念堂建成埃及金字塔式樣其他種種巍峨豐碑的樣子。但是年輕的設計師拜肯堅信自己的設計是合理的,委員會同樣堅決地支持了他。1911年2月9日,美國國會批準了這個設計方案。1914年,紀念堂正式動工。由於河灘地質很軟,所以紀念堂地基工程上花費了較多的材料和時間。1922年,林肯紀念堂落成。在紀念堂台階下,向華盛頓紀念碑延伸,還配套建成了約610米長的倒影池。這樣,在林肯紀念堂前東望,倒影池正好倒映出華盛頓紀念碑長長的碑身,看起來更加頂天立地。從華盛頓紀念碑下西望,同樣可以發現潔白的林肯紀念堂倒影在水中,更加玉潔冰清,神聖莊嚴。平日裏,倒影池是野林肯紀念堂(Lincoln Memorial),它被視為美國永恒的塑像及華盛頓市標誌,為紀念美國第十六屆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而建。紀念堂位於在華盛頓的國家大草坪西端,碧波如染的波托馬克河東岸上,與東端的國會大廈遙遙相望,是一座用通體潔白的花岩和大理石建造的古希臘神殿式紀念堂。
紀念堂於1914年破土動工,完成於1922年。紀念堂氣氛莊嚴,每天更有不少遊客乘車來此參觀。已故總統林肯是最受尊敬的美國總統之一,人民不會忘記他對美國作出的貢獻──解放奴隸和維護美國統一。 也正是他從社會最低層看出奴隸製的醜惡,揭穿"人人生來平等"的虛偽麵紗。 雖然他被殘酷暗殺,但他的精神將永存林肯紀念堂中。
一座大理石的林肯雕像放置在紀念館正中央,他的手安放於椅子扶手兩邊,神情肅穆。雕像上方是一句題詞──“林肯將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裏”。林肯紀念館不僅是對這位已故總統的稱頌,同時也是對整個國家人民的稱頌。在這裏保存著美國最不朽的雕像之一。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和他第二次就職演講詞也 刻在大理石牆上。館內36條圓柱代表林肯總統逝世時美國所劃分的36個州。 沿著紀念館的階梯往上走,繞過林肯雕像背麵,你所能看到的就是美國國會大廈和華盛頓紀念塔的壯觀景色。 在池中還隱約透著華盛頓紀念塔的倒影。
這裏也是那些熱心革除社會弊端人士的聚集地。自從馬丁·路德·金1963年在這裏發表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後,與東端的國會大廈遙遙相望。林肯紀念堂是華盛頓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與國會和華盛頓紀念碑成一直線。整座建築呈長方形,長約58 米,寬約36米,高約25米。是一座仿古希臘巴特農神廟式的大理石構建的古典建築。鴨、海鷗群集的地方,人鷗相嬉,充滿了和平的氣息。
走出林肯紀念堂,此時天上飄起了忽急忽緩的陣雨,但絲毫影響不了遊客濃濃的遊興,迎著雨幕,我們饒有興趣來到韓戰紀念碑。
這個紀念碑建於三角形的內圈牆中,牆長約50米,厚約20厘米,由加州運來超過100噸的黑色花崗岩,有超過2500幅攝影或者檔案照片以噴砂的方式呈現在牆上。
三角內圈中有19座Frank Gaylord設計的不鏽鋼雕像,每座都比真實的尺寸大一些,大約是221厘米到229厘米高,每座重約500公斤。這些圖像代表的是成列的士兵,均由武裝而成的士兵形象而來。有14位來自於美國陸軍,三位來自於美國的海軍陸戰隊,一位來是海軍的醫護官,以及一位是空軍的觀察員。他們均著了戰備衣著,以杜鬆與大理石碑排成一列,代表了高低不平的韓國地形。
反射在牆上,就會出現38為士兵,代表了北緯38度線。在雕像的北邊是個通道,形成了一邊的三角形。其次,在南邊有164英尺長的花崗岩牆第,是由Louis Nelson所建立的,將士兵的圖像還有戰爭時候的設備與相關人物均噴沙上去。這形成了三角形的第二邊,第三邊則是便對著林肯紀念堂,是個開放性的缺口。雕像與通道的北邊則是聯合國牆,逐一列出在朝鮮戰爭時期在醫療幫助上有貢獻的22個聯合國成員國。
圈圈內包含了一個紀念池,是個直徑9米的黑色花崗石淺池,並且被一道樹木與樹離所包圍。銘刻上死亡、受傷、失蹤者與被囚禁者的人數,並且刻上 “我們國家以那些為了征召到他/她們從來都不認識的國家以及人民而抵抗的子民為榮”。 此外,在右方的美國士兵旁則是聯合國軍隊,紀念碑的南方則是韓國的國花木槿玫瑰,另外一作花崗岩牆壁則鐫刻著一句話----自由並不是免費的(Freedom is not free)。
走出韓戰紀念碑,冒著雨,我們急急切切超越戰紀念碑而去。
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是為了紀念越戰時期服役於越南的美國戰士的英勇犧牲。黑色大理石牆上依戰士犧牲的日期為序,刻劃著就義者的名單。
自從1982年“老兵紀念日”那天建成以來,越南戰爭紀念碑就成為了華盛頓特區遊覽者最喜歡的去處之一。紀念碑由用黑色花崗岩砌成的長500英尺的V字型碑體構成,就像插在華盛頓紀念館和林肯紀念館之間的一道風景線。在其140塊花崗岩牆板上鐫刻著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間在越南陣亡的美國男女軍人的名字。盡管它的設計者無法知道它將會怎樣,但越戰老兵紀念碑已經成為了普通美國人展現現有的以及永久存在的悲痛和哀思的地方。每天,都會有人在自己的親人或原來戰友的名字前麵留下供品,包括嬰兒時代的照片、軍功勳章、啤酒等。
盡管這座紀念館建在了聯邦土地上,但其建設資金全部由私人捐助。當時,美國全國 從1,421個設計中,一致選擇了林瓔的設計作為優勝者。林瓔是從俄亥俄州雅典市來的一名21歲的耶魯大學建築係學生,是中國建築師林徽因的侄女;她最初設計了紀念牆來作為學生項目。有爭議的是,她的設計缺乏戰爭紀念碑的許多傳統元素,林的亞裔身份也是一個敏感問題。在1982年紀念碑揭幕儀式,人們甚至都沒提到她的名字。 一些越戰老兵認為她的這份色調灰暗且樸實無華的設計方案是對老兵們的侮辱,不像阿靈頓國家公墓裏硫磺島升旗雕塑那樣反映傳統軍隊形象。但是,大多數對此方案持否定態度的人最後終於被說服,並認為林的這個設計方案象征著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將再次會麵,按照林自己的話說,“(活人和死人)將在陽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靜的世界之間(再次會麵)。”
雨中的紀念碑,無言的向人們訴說著那場戰爭死去的人們所想所思所愛所恨,戰爭是殘酷的,人們應該深刻反思和避免不必要訴諸武力的戰爭,和平是天下父母的心聲,願天下人人相親相愛,自由快樂幸福到永遠!
離開越戰紀念碑,在滂沱的大雨中我們徒步向美國國會大廈走去。
美國國會大廈,是全美最著名的地標之一,位於國會山莊上,不但處於占地二百二十一英畝的美麗公園內,也是整個華盛頓特區街道編序的中心,美國國旗不分晝夜地飄揚在東正麵和西麵的上空。國會大廈是美國國會的辦公大樓,坐落於華盛頓市中心的一處高地上,此地後被稱為國會山。1793年,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親自為它奠基,於1800年落成並開始使用。根據美憲法規定,首都華盛頓的建築物都不得超過國會的高度。美國人把它看做是民有、民治、民享政權的最高象征。
國會大廈實際上是美國的第四個國會大廈。在1783年到1784年間,美國國會的開會地點是位於馬裏蘭州安那波利斯的州議會大樓。1789年到1790年期間,使用紐約的聯邦廳作為開會地點。1790年到1800年期間,開會地點是費城的美國獨立紀念館。
國會大廈始建於1793年9月18日。喬治·華盛頓為它安放了基石,但是確切的安放地點現在卻已經無法考證。其早期的建造由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彼和查爾斯·布爾芬奇等人監製。當政府於1800年將其臨時總部從費城遷到華盛頓特區時,等待他們的國會大廈仍是尚未完成的磚石結構。上院一側在1800年完工,下院一側在1811年完工。
在1812年戰爭中,建築曾被破壞,後修複。後來隨著美國州數與議員數的增加,國會大廈也大幅擴建,並且建設了位於中央的巨型穹頂。
美國國會大廈頂端高約94米,南北長約246米,東西寬115米,有540個房間。國會大廈外牆全部使用白色大理石,通體潔白,建築師力圖使它給人一種神聖純潔的感受。整幢國會大廈是一座三層平頂建築,其中央是一座高高聳立的圓頂,也分三層。圓頂上還有一個小圓塔,塔頂矗立著19英尺(約5.8米)高的自由女神銅像。她頭頂羽冠,右手持劍,左手扶盾,永遠眺望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
用白砂石和大理石建築的國會大廈,中央穹頂和鼓座仿照萬神廟的造型,因采用了鋼構架,因而外部輪廓顯得十分豐美,在中心大圓頂的上麵,豎有一座19.5英尺高的青銅像——“自由雕像”,頂尖離地有百餘英尺之高,成為華盛頓最引人注目的路標。
美國國會大廈長達751英尺,寬350英尺的大廈,正中是一個寬敞明亮的大廳,可容納二三千人,大廳四周的牆壁和圓穹形的天花板上滿是記述美國獨立戰爭和曆史上重大事件的巨幅油畫和壁畫——這些作品與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宗教畫極為相似,還有林肯、傑斐遜等名人的石雕像,華盛頓總統的雕像居於最正中。大廈的北廂為參議院,大會場內懸掛著一麵碩大的美國國旗,旗前麵是議長的席位,再前麵是記錄席和發言席,美國總統也就是在這裏宣讀國情谘文。大廈南廂為眾議院,眾議院的會場形式與參議院相差無幾。兩院還有小會議廳和國會領袖辦公室等大小540間房子。連結參議院與眾議院的是長廊與雕像廳。在長廊兩旁,意大利的名畫家把全美國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組成圖案繪成壁畫,蔚為壯觀;雕像廳中有幾十座坐式立式,或銅鑄成或石雕的巨型雕像,它們是美國各州曆任議員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刻像。大廈的四周是草坪和樹林,芳草如茵,樹木常青。
美國國會大廈是美國民主政治的象征,1800年以來就是國會會議的召開地。國會議員聚集在此製定法律,美國總統亦在此宣誓就職、並且宣講每年的國情谘文。
國會大廈可以提前預約免費參觀,由於我們時間有限,就隻好站在外圍,遠遠看個外觀,靜靜品味一下而已。
為了更進一步親身體味感受華盛頓的風情,我們在導遊的安排下冒雨登上遊船河中漫遊,細細觀賞兩岸旖旎風光。
我們登上雙層遊船,遊覽華盛頓,經過總統遊艇碼頭,一睹總統遊艇風采。在遊船上還可以看到五角大樓,阿靈頓國家公墓,肯尼迪藝術中心,喬治鎮和華盛頓紀念碑等其他著名建築,兩岸綠樹婆娑,碧草茵茵,美不勝收,令人陶醉。 是日涼風颼颼,雨珠橫飛,大多遊客怕雨淋著,索性躲在底層,我和老伴可顧不了那麽多,打著傘,硬是站在頂層冒雨飽覽兩岸景色。此處離裏根機場很近,不時有飛機從頭頂呼嘯而過,仿佛要壓了下來。
遊船在緩緩移動,我的心潮澎湃。身在美國,心係故國。美國1776年建國,區區不到三百年的曆史,他們卻以無可辯駁驕人的業績,雄踞世界的前列,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類曆史的奇跡。這其中更多深層次的東西需要我們冷靜思索和探究,絕不是一言而蔽之----美帝國主義不是好東西!一句話就能下結論而定性的。泱泱五千年曆史的中國,一百年來遭受內憂外患,苦難深重的中華兒女從未屈服過,一次次生與死、血與火的抗爭,一次次悲憤地呐喊:振興中華!
縱觀當今中國,國家強大了,人民揚眉吐氣了,中國昂首闊步走向世界。但經濟發展的同時,伴之而來的環境的惡化,生態的失衡,也是觸目驚心不容樂觀的,更令人心寒的是道德的淪喪,信念的缺失,物欲橫流,舉國上下惟錢是競的浮躁心態,貪汙腐敗充斥社會各個階層,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文化遭到空前的弱化和踐踏,令每一個有良知有血性的炎黃子孫憂心如焚,寢食難安。
(五)
告別華盛頓,我們此行最後一站是大西洋城。
來到此地,頓有“城是一座賭場,賭場組成一座城市”之感。
這大西洋城和美國西部的拉斯維加斯,並列為美國兩大賭城。大西洋城是美國新澤州大西洋沿岸的一個海濱城市,距紐約僅有100多公裏。
賭城規模最大的賭場,當數“泰姬瑪哈爾”賭場。該賭場正麵是一座印度建築風格呈皇冠形的富麗堂皇的建築,與之緊密相連的是心一51層摩天大廈。這家賭場僅工作人員就多達6500餘人,自90年開張以來,每天有十餘萬賭徒來此一試身手,每天下的賭資高達500萬美元以上,它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造價最昂貴的超級賭場,這是一個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揮霍場所。
美不勝收的大西洋風光,與賭城光怪陸離的西洋景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裏的美景被觀光客視為天堂,對更多的一夜之間輸的傾家蕩產夢斷大西洋城的賭徒們來說,則是一座人間地獄。看來,天堂和地獄,有時也僅僅是一步之遙。
原來大西洋賭城就是由臨近大西洋的一段空曠的海岸造就的,遠離其它城市。賭城的房屋幹淨漂亮,但不算太豪華,也沒有特別高大的建築。在臨海處有一條街,街道由木板鋪就,一側全部是賭場,另一側有一個個同樣是木板的小道通向海邊。每個賭場的門前都有各具特色的造型,或鬼怪,或神仙,或令人恐懼,或博人一笑,有靜態的,也有動態的,比如一段沒有源頭的水管嘩嘩地流水,一個水手不停地爬上桅杆。最富麗堂皇,引人注目的是印度宮,規模巨大的宮殿,白色的圓屋頂,登上高高的台階才是大門。不過每一個賭場內部恐怕沒什麽兩樣,就是遍布全場的老虎機。這裏還有一個平時在美國看不到的“景”——很多的人力車,拉數百米就要5美元,是一種很簡陋的人在後麵推的車。
導遊說,美國人其實很好賭,有些人是賭場上的“不老鬆”,老兩口齊上陣,輪番“作戰”。因為老虎機每24小時一定有10%的大獎,3個大獎中有一個比較高,所以老兩口輪流休息,連賭24小時,比如投1000美元,能掙回1800美元,每月來一兩次,成了職業賭徒。導遊的一個香港老板,每次來投1.2萬元,贏率50%,每回依次投2000,4000,6000元,這樣賭保證能贏。但他很有定力,每回半夜去,早上賭完就回家,給司機200元小費。在賭城用錢換籌碼,從25美分到5美元不等,許多在餐館打工的中國人,一到周末就來賭,當然是輸多贏少。
在美國賭博不但完全合法,還是稅收一大來源,許多人樂此不疲。不過一定不要以為可以隨處想賭就賭,賭博必須去專門的賭場,賭場的設備全部是聯網的,有個人記錄,賭博所得也要計入個人收入,並且要納30%的稅。
據研究,在賭場現存的各種賭博方式中,隻有二十一點等少數賭博,賭客有勝算的可能,其它絕大多數賭博方式都屬於“負值期望”型,即隻要進行到足夠長的時間,賭場必定贏。
賭場老板開辦賭場,自然希望賭客輸的錢越多越好。算牌技術和算牌手的出現,似乎給賭場帶來威脅。但經過一段時間後,賭場老板們終於放下心來。因為能用算牌法贏錢的賭客極少。而賭場一旦發現他們,可以拒之於門外。與此同時,許多人聽說二十一點贏錢的故事,被吸引到牌桌上來。賭客下的賭注比過去來得大,賭場當然也賺了更多的錢。
賭場是最受老人歡迎的娛樂場所之一。無事可做,找樂子打發時間,成為老年人賭博的主因。從職場退休,子女長大離巢,有的老人更失去了伴侶獨居,如何輕鬆打發手中大把的時間,成了問題。此時,五光十色,有吃有玩的賭場,便成了休閑的最佳去處。根據內布拉斯加大學心理學家對老人中心7000名退休耆老所作的調查,最受歡迎的娛樂之一是去賭城。紐約市華埠有不少老人,每周一次相約去賭城,儼然是一種老人會。從賭城之旅交到朋友,也成為他們有限社交活動的大事。
老年人去賭城,主要是消遣,因此不能賭大,要平和。很多老人賭性不輸年青人,帶氧氣筒、坐輪椅、插氣管,照樣玩老虎機。有的老先生輸了錢,脾氣很大會罵人,坐在賭桌上,拿籌碼的手抖個不停,也有昏過去的,叫救護車。”據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的研究,從1982年到1986年大西洋賭城發生的398起死亡案件中,有83%死於心髒衰竭。
由於華人賭客較多,大西洋城賭場每家有1000到1300名華人發牌員(Dealer)和其他服務人員,占總數的1/4。速成專業賭場發牌員培訓中心的經理鄧瑩向記者介紹說,華人選擇賭場行業,主要是因為這個行業對英文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很長時間的培訓,上手快,工作時間靈活,收入不菲。這些優惠讓賭業成為華人尤其是新移民的首選理想職業。
發牌員一天工作8個小時,每個小時底薪4到5元,主要收入依靠小費,一天工作8小時的收入可以達到150美元到250美元,月收入可達4000元以上。這比很多會計專業的畢業生的收入還高,當然也比在餐館打工要輕鬆很多,因此相當一部分新移民都會選擇以此為業。很多在賭場工作的華人原來在國內都有著不錯的工作,做會計的,做大學教授的,當老師的,還有當演員的,大家談起往事大多三緘其口,因為生活太現實了,賭場也確實提供給他們了機會和生活來源,沒什麽好抱怨的。
我們懷著幾分新奇的心情來到最大的賭城,隻覺得這裏氣氛有些神秘,內裏設施金碧輝煌,一眼望不到邊的賭台,人頭攢動,各色人員沉浸在賭博的氛圍裏。我想拍照幾張,被這裏的工作人員製止了,隻好平心靜氣不出聲觀看。走出賭城,我們來到燈火通明的室外遊樂中心,這裏有很多緊張刺激的高空旋轉升降遊戲,使人心髒幾乎要蹦了出來。海鷗在這裏飛舞,直升機沿著低低的洋麵盤旋,賭場的輸贏悲歡在遊樂場裏盡情釋放。
在海岸邊上,有一座商業中心通向海裏百米左右。一樓是禮品店,二樓是快餐餐廳。在這裏買服裝、鞋帽是不用交附加稅的,所以感覺很便宜。日常在加拿大需要十幾加幣的體恤衫,在這裏10元錢可以買到3件,所以我們一下子買了好幾件衣服,老花鏡標價99美分,我索性挑了一副325度的老花鏡,也是不收稅,心裏美滋滋的。站在這裏大西洋美景一覽無遺,天空烏雲密布,大西洋茫茫無際、波濤起伏,遠處海天交融,水天一色。腳踏如銀的白沙,手捧一掬清冽的海水,真覺得四海為家處處家,心安有愛是歸程。
我們此行的第四天,旅行社原計劃有去西點軍校參觀,全車40名遊客隻有8個人報名,到了最後一天導遊先把一車人拉到一規模很大的購物城,此處有200多家品牌服裝鞋帽在那裏設點,而且不用交附加稅。導遊再問還有誰去西點軍校,就剩下我們老兩口堅持要去。其他人全都下車了,導遊動員我們去購物,我們據理力爭執意堅持去西點軍校,導遊無奈,催促司機開車,車開了500米,司機說啥也不開了,說是超時。此時,為了不使導遊為難,我們隻好下車,近在眼前的西點,卻無緣一睹它的風采,空留遺憾待後行。
四天三夜,途徑美東七個州(紐約州,馬薩諸塞州,新澤西州,賓夕法尼亞州,馬裏蘭州,特拉華州,弗吉尼亞州),一瞥四個城市(紐約,費城,華盛頓,大西洋城),行程2000餘公裏,一路走來感慨頗多。無論如何,走馬觀花對美東有了初步的了解。北美這片遼闊的沃土,的確是天藍水碧物產富饒,民風淳樸,安居樂業的好地方。美國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包括他的社會製度,既不是完美無缺,也不是一無是處。美國就是美國,絕不能照抄照搬的複製,也不能全盤否定它。美東遊,開闊了我的視野,增長了對美國的認知,豐富了人生的閱曆,未來的日子,我將繼續踏上這片神秘的沃土,盡可能走向未曾踏足的地方,寫下我的旅途遊記,介紹給讀者,讓更多的人了解真實的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