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加東六日遊記

(2012-08-15 08:59:42) 下一個
加東六日遊記
  
  
  
  呂孟申
  (一)
  2012年7月28日清晨6點鍾,我們老兩口自蒙特利爾唐人街華楓假日酒店搭乘華景旅遊大巴,踏上加東三省六日遊之旅第一天的行程。我們這支50人的遊客隊伍來自世界各地近十個國家,不同的膚色,不同的語言,一樣的笑臉,年齡最大的82歲,最小的人6歲。在導遊楊曼小姐的熱情耐心細致優雅的組織引導下很快地活躍起來。她不斷地用中文、法文、英文,向遊客宣講沿途的人文景觀和風物特色。這個臨時的集體,頓時成了親熱的大家庭。57歲的講法語的司機年輕時是冰球運動員,曾獲得不少獎章,後來膝蓋受傷,離開運動隊當了司機。他高高帥氣的身板,筆挺的褲子,短袖衫,係著領帶,忠於職守,總是把車擦的纖塵不染,開車技術熟練,與導遊配合默契。
  大巴車迎著初升的朝陽在高速公路疾馳,車載dvd播放著抒情的歌曲,透過車窗我們看到寬闊碧藍的聖勞倫斯河緩緩流淌,各種植物和樹木翠綠蔥鬱,生機盎然。不時看到奶牛在山坡上悠閑地吃草,一望無際的麥田、玉米地、土豆秧、間或有燦燦的油菜花,好一幅如詩如畫的美景令人心醉。
  
  我們到旅遊第一站是芬地海灣觀看倒流瀑布。原來這裏是聖約翰河與大海的交匯處,漲潮時海水湧入河道達7公裏,形成河水倒流的落差,據導遊講,一百多年前落差達100多米,形成蔚為壯觀的倒流瀑布,現在落差僅有14米。每天兩次潮漲潮落,趕上漲潮就會看到倒流瀑布,我們有幸看到了倒流奇觀。這裏是歐文集團的發跡地,歐文家族創始人,開始創業之初,就開一家小賣部,誠實經營,童叟無欺,晚睡早起,貨真價實,口碑極好,逐漸發展為大型集團,造紙、石油精煉、木材加工等,其經營規模效益影響加東三省的經濟、金融,就業。在此海灣,歐文家族建有公鐵兩用大橋,源源不斷地石油、木材、紙張從這裏運往各地。
  
  之後,我們來到世界上最長有蓋的廊橋。這座廊橋全部木結構,修建於1902年,長達391米。前20年沒有加蓋,到了1924年才加上蓋子。據說加蓋子的目的是為了冬天,人們駕車防滑,也有人說廊橋為戀愛中的男女提供了雨雪天約會的便利。我們今天的人對於“廊橋”的了解與認識,大概反而出自美國作家RobertJamesWaller的小說和同名電影“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廊橋遺夢》。此後,“廊橋”也隨著浪漫的電影情節,變得無比浪漫,影響著現代的年輕人。小說與電影中出現的那種廊橋,當年大量存在北美的東部,加拿大就有上千座,至今仍有一些廊橋保留下來,主要在NewBrunswick和Quebec兩省,其中NewBrunswick有63座(wikipedia上的記載是65座,但很不幸,已有兩座廊橋在最近兩年被可惡的縱火犯焚毀),Quebec省有100多座,若按分布密度來計,NewBrunswick首屈一指。
  路過紐省菲迪克頓,夜宿海港城市聖約翰。這座袖珍小城到處是充滿生活氣息的街頭重彩雕塑,據說當年遭遇一場大火,全城幾乎化為灰燼,1924年歐文家族興旺,出資全麵開始複建。小城一年四季靜悄悄,幾乎聽不到任何聲音,人們仿佛屏住呼吸在生活。家家房前屋後鮮花簇擁,綠草如毯,就連小鳥也不怕人,悠閑地在街頭溜達,這裏恍如世外桃源,人們過著平靜與世無爭安逸的生活。
  
  
  (二)
  
  第二天,我們首先遊覽聖約翰城區,隨後我們來到充滿神奇的磁力山,這裏成為加拿大吸引遊客的旅遊景點,也就是中國人稱為怪坡的地方,特定的環境造成視覺誤區,明明是上坡汽車熄火,車仍然繼續前行,不少人認為是磁場效應,答案是人為的因素,其實是視覺誤差。這裏成為遊客小憩的天堂,水上餐廳、酒吧、旅遊紀念品商店琳琅滿目,各色的塑雕令人回味,到處是供遊人休憩的椅子、長凳、太陽傘,湖水蕩波,海鷗競翔。
  
  下午,我們在導遊引導下遊覽著名的HopeWeII岩石公園,岩石底部長滿墨綠的海藻,層層疊疊,據導遊說,這種海藻富含美容功能,經加工提煉是高檔護膚品必須原料。
  我們到達時適逢退潮,沿著數十米高的鋼扶梯逶迤而下到穀底,潮水的確具有爍金熔石的魔力,硬比鋼鐵的岩石,日積月累被海水侵蝕得千瘡百孔,形成千奇百狀的形態,有的如拱門、有的似城堡、有的猶利劍,有的像花瓶。經過上萬年的海潮衝刷,這些岩石下部的腐蝕速度遠遠超過了上部,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上寬下窄的花瓶形狀。高潮時,潮水剛好淹沒岩石的下半部,露出花瓶較寬的部分,而低潮時,整塊岩石全部裸露在陽光下,兩者差異的視覺衝擊,便是最大的看點。潮水落差達十幾米,趕上漲潮就隻能居高臨下遠觀了。
  
  我們中午是在一對華人夫妻開的自助餐就餐,吃的經濟實惠,品種多樣,油炸大蝦、雞鴨魚肉應有盡有,帶湯水餃,正宗中國風味。整個餐廳就是身著帶花旗袍跑前跑後的老板娘和她妹妹,收拾用過的盤盤碟碟,大掃衛生,後廚就是老板本人操持。
  導遊楊曼給我們講,這對夫妻30年前來自香港,開了這家餐館,由於華人很少,一直慘淡經營,不死不活,尚能糊口,然而他們一直堅持了下來,每天廢寢忘食忙碌著,他們心中有一個信念,那就是老天不負苦心人。30年的苦辣酸甜,30年的春華秋實。他們養育3個男孩,從小言傳身教教她們刻苦學習、勤奮做人。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艱辛,個個懷揣夢想,那就是改變命運。人們說,隻要心誠石頭也會開花。3個兒子長大了,個個學有所成。老大在省裏任公務員,老二當了牙醫,老三成了一名律師。知識改變了孩子的命運,三個孩子都勸父母不要再辛苦了,家裏已經不缺錢,然而他們不願歇下來,不願離開親手打理了30年的餐館,他們說人歇著無事可幹會生病的,至今仍在堅持幹著,不為賺多少錢,而在於精神有所寄托。他們每天帶著自豪和誠懇的笑容,打理著餐廳。華人旅行社的導遊也都不約而同帶遊客來這裏就餐,一來捧場,二則這裏經濟實惠。
  這就是中國血統炎黃子孫的習性,無論走到哪裏都回落地生根,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的精神早已融化在血液裏,生生不息。
  
  (三)
  
  第三天早餐後,我們前往著名的軍港城市,參觀聞名世界的海洋博物館。這裏一樓陳列著那次僅次於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的哈利法克斯大爆炸實物、照片,文字介紹。爆炸發生在1917年,是法國的軍火船與另一條挪威船碰撞之後造成,爆炸傷亡慘重,死亡2000多人,傷9000多人。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語言不通和人愛看熱鬧。爆炸發生前,船員們聲嘶力竭用法語高喊危險,快跑開!但是越聚越多看熱鬧的人根本不懂法語,硬是往上衝。於是爆炸造成的船員死亡遠小於岸邊看熱鬧的群眾。
  
  博物館二樓陳列著打撈上來的泰坦尼克號部分實物、圖片,文字介紹。1912年4月15日,淩晨,從愛爾蘭科克市啟程的泰坦尼克號在首航大西洋的途中撞到冰山,緩慢沉默了3個小時。人們記住的不隻是一起海難,而是為之愴然一掬的眼淚,使湮滅的浪漫,無盡的纏綿。
  據記載,這艘豪華遊輪遇難,造成1500多人死亡。在生死倒計時的180分鍾裏,對人麵對生死作了最慘烈的拷問,由於救生船不夠,乘客注意遵守"優先救助婦女兒童“的社會規範,使得乘客中69%的婦女和兒童活了下來,而男乘客隻有17%得以生還。海難發生後,哈利法克斯派出輪船前往營救,所以打撈出的部分實物就留在這裏供人們憑吊。
  在櫥窗裏我們看到不少實物,其中有一隻小藥箱。原來是當時有一位英國的名醫帶著這隻藥箱外出,海難發生後,醫生遇難。後來這隻藥箱打撈上來,被醫生的家人領走,事隔多年,當醫生家人聽說哈利法克斯要建博物館陳列泰坦尼克號遺物,就慨然捐贈給了博物館。
  在櫥窗裏我們還看到一雙兒童皮鞋,據導遊講這雙鞋的小主人一直沒找到家人認領屍體,60年後經過DEA鑒定才得以魂歸故裏,然而這雙鞋卻永遠定格在童年的時空裏,定格在寂靜的櫥窗裏。
  泰坦尼克號的故事,因為好萊塢的加入,變得風靡全球,盡人皆知。
  據說,美國好萊塢導演卡梅隆為拍攝好這部大片,傾盡全部心血,簡直達到癡狂的地步,為了把自己的電影表現得趨於完美,這就使得他在片場獲得“暴君”稱號,他曾在工作室奪過特效師的筆,親自繪製道具手稿;他曾威脅《泰坦尼克號》的製片人,要是不讓他按他的預算和想法拍某場戲就立刻自殺。
  為拍好這部片子,卡梅隆追求完美的個性得到了極致體現。嚴重超資的預算、投資方的冷言冷語、手下的怨聲載道、酷寒的海水,再加上拍攝過程中遇到的難以想象的困難,這一切使卡梅隆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但他仍像一頭桀驁不馴的雄獅堅持著,並喊出了幾近悲壯的豪言“泰坦尼克號”可沉,《泰坦尼克號》不可沉!
  事實證明不僅,《泰坦尼克號》沒有沉沒,還載著卡貝隆駛向了事業的巔峰。它在國內票房達到6億美元,全球票房達到18億美元;同時她還奪得11項奧斯卡大獎。,《泰坦尼克號》征服了世人,撼動人心,使人們堅信-----人性的光輝,真愛的無價,超越金錢、名利、地位、生死,真愛永恒!
  
  海洋博物館裏陳列各式帆船、燈塔,羅盤、鐵錨等航海器械,向人們訴說著人們征服海洋的過往今昔。
  離開博物館,我們踏上一艘1902年造的機動戰艦,艦上設施一應俱全,我們懷著新鮮神秘的心情仔細察看船長室、水手操作間、電報間,來到甲板,主帆桅杆足有30多米高。在桅杆前我們按動快門,留下難忘的瞬間。
  這真是個極美的港口!人流如織,帆影重重,幹淨,明快,熱烈!天青水藍,碧樹紅花,綠草茵茵,徜徉於此,讓你心情大爽。我們坐在港口餐廳,品嚐當地風味大龍蝦,每人一隻,重1,5磅,另有沙拉、麵包,飲料。吹著海風,看海鷗翻飛,浪花飛濺,聽汽笛聲聲,頓覺心曠神怡。
  
  之後,我們前往素稱加拿大的天涯海角,那裏有驚天動地的海浪和碩大無比的花崗岩礁石,以及加拿大最古老的郵局,最古老的燈塔。憑海臨風,海風陣陣,海浪滔滔,海鷗盤旋,置身這藍天碧海,仿佛靈魂也空靈起來,真想飄飄禦風飛到萬裏之外的故鄉。
  在此我們看到了身著蘇格蘭格子裙,花帽子,吹著風笛的青年藝人,麵前擺著空琴盒,遊客不時朝琴盒裏丟錢。特讓人感動的是,我們看到一對加拿大老夫妻,領著從中國收養的兩個約七八歲的小姑娘到此旅遊,一家子靜靜聽琴曲,全都陶醉在優美的旋律中,一曲完了,慈祥的父母掏出加幣分別遞給小姑娘,讓他們恭敬地放到琴盒裏。我為這溫馨的畫麵所感動,來自中國孤兒院的小姑娘是幸運的。
  前不久,我從華文報紙看到一則消息《蒙特利爾夫婦收養湖北殘疾女孩感動中國人》,今年6月28日,一對蒙特利爾夫婦帶著全家五口人來到中國湖北的武漢市,接養女Rachei回加拿大,他們還專程到同濟醫院小兒外科了解女兒的病情,並感謝醫務人員對孩子的救治和照顧。
  1歲11個月的RacheiRacheiRachei中文名叫樊雨爽,出生於襄陽,因患先天性四肢多發畸形被父母遺棄,後被送到襄陽市福利院。,
  51歲的加拿大律師和48歲的妻子住在蒙特利爾,有一個8歲的兒子,夫妻倆非常喜歡小孩,但由於妻子年齡較大無法再生育,二人商量後決定收養一名中國孩子。
  2010年,他們收養了一名來自甘肅的唇裂女孩,如今已經3歲。去年他們打算再收養一名女孩,當收到樊雨爽的資料時,一家人立刻就喜歡上這名可愛的小女孩。
  夫婦倆帶著原先收養的女孩還有自己的孩子及86歲的爺爺,一家五口遠渡重洋來到武漢接Rachei回家。開心不已的律師來中國前已聯係好蒙特利爾當地醫生,為孩子繼續治療。
  我一直在想,加拿大之所以吸引世界各地不同族裔的人們來此定居生活,除自然環境優美,地大物博之外,更重要的是這裏的人們有良好的心態,那就是愛,自己每天每時都在平靜安逸中度過,享受生活,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自覺保護小動物,維護生態平衡,形成一種全民共同意識。
  那麽多的加拿大人喜歡收養中國的殘疾孩子,這是一種多麽高尚無私的愛!超越血緣,超越國界,難道這種情懷不應該令生活在中國的人們深思和崇敬嗎?!
  
  離開天涯海角不遠,是一個優美的小村莊,大多是以打漁為生。導遊楊曼介紹;10年之前,這裏有300多口人,現在在此生活的固定人口是35人。年輕人大都外出闖天下了。能夠留下來的不多了。在這不遠,1998年,瑞士航空的一架客機就是在這附近的海域墜落,100多人葬身大海。這地方很美,也許能給罹難者家屬一點點安慰。在這次空難中有一位來自瑞士的姑娘,大學畢業剛被紐約政府錄用,她乘這架飛機準備回瑞士向父母報信,就遇上了這次空難,她是父母的獨生女,聞訊後父母悲痛欲絕,辦完女兒的後事,這對夫妻作出驚人的決定,變賣瑞士的房產,告別瑞士的親朋好友,來到飛機失事最近的地方,定居下來。他們說女兒是他們的唯一寄托,女兒不在了,不能讓她的靈魂再遊蕩。他們就守候在女兒的墓地,陪著女兒不再讓她孤獨,直到自己生命終結。這同樣是一種感天動地的親情大愛,我們路過此地,心情也是格外壓抑。雖然無緣見到這對老夫妻,還是從心裏感激他們。感激他們讓我們懂得家的含義,親情的偉大。
  空難之後,加拿大政府傾盡全力處理後事,先後投入數千萬元,曆時數年,打撈遇難飛機殘骸和屍體,調查飛機失事真相,最後得出結論;原來是飛機座椅安裝電視屏,其中有一小段連接線不合格造成電線短路引起不可抗拒的機毀人亡的慘烈事故。
  
  下午,我們遊覽哈利法克斯著名的軍事古堡,這古堡從空中俯瞰是一個八角形,古堡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四周有地道連通,上麵不同的方位架設重型大炮。據說修建此城堡是防止美國人的入侵,然而建成後加拿大和美國成了鐵杆盟友,古堡失去了作戰功能,卻成為難得的曆史遺跡,旅遊勝地。古堡裏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身著傳統服裝的帥哥美女,身著蘇格蘭軍服在表演站崗,操練。很多都是大學生,假期來這裏軍訓打工的,可以和他們隨意合影。
  隨後,我們乘坐水陸兩用遊輪,觀賞哈利法克斯市容和海中飛渡。熱情好客的司機、導遊笑靨如花,激情四射。遊客呼聲一片,紛紛拿出相機拍個不停。美麗的海港,純樸的民風,令人流連忘返。
  
  (四)
  
  
  第四天早餐後,7點鍾我們就乘大巴一路疾駛朝北郎博倫海峽碼頭而去,必須趕上9點半的輪渡才能上午到達王子島。當我們正點到達碼頭時,恰好輪渡大船緩緩靠岸。我們及時坐在大巴上,車直接開到船倉,我們登上二層觀景平台,隨著一聲汽笛長鳴,輪船劈風斬浪在一片蒼茫無際的海麵前行,水天一色,浩淼空闊,海風嗖嗖,惟有大海的精靈海鷗追逐著浪花,在波峰浪穀間逞雄!
  
  經過1個多小時的航程,我們到了王子島,王子島是加拿大最小的一個省。1764年,當時英國剛剛打贏與法國的七年戰爭,通過《巴黎條約》獲得了王子島的統治權。當時王子島還襲用法國殖民者所起的名字,叫聖約翰島。英國人將小島劃分為三個縣,自東向西分別叫作國王縣、王後縣和王子縣,並以國王、王後的名字命名這些縣的治所。由於當時的英國國王是喬治三世,王後是夏洛特王後,所以國王縣的治所就叫作喬治敦,而王後縣的治所叫作夏洛特敦。
  
  這裏的人口一共隻有3萬多,範圍也不大,老式建築很多,極少有高樓,南麵是海邊的碼頭,北麵就是市區的外圍地帶,包括全島唯一的大學,UniversityofPEI,西麵是總督府和Victoria公園,東麵是Hillborough大橋。正中間是王後廣場,矗立著王子島的省議會廳(ProvinceHouse)。這也是加拿大第二老的立法大樓,僅次於NovaScotia的省議會廳,被設為國家曆史遺址。其中的原因,倒不是因為它老,而是它在加拿大曆史上獨一無二的重要地位。
  
  省議會廳始建於1847年,當時被稱為殖民地大樓,屬於當時風行的新古典主義建築。自那時起,島上的議會便一直在這裏召開。19世紀中葉,北美大陸南部的美國經過不斷的擴張,已經從最初的大西洋畔,抵達了西部的太平洋。而與此同時的北美大陸北部,雖然全部都在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下,行政上卻是四分五裂,王子島、NovaScotia、NewBrunswick、加拿大、紐芬蘭以及不列顛哥倫比亞等等都是相對獨立的殖民地,各自為政,還沒能形成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治體。來自南方的政治與經濟上的壓力令這些殖民地的人民憂心忡忡,政客們也是心存恐懼和疑慮,半個世紀前的1812年戰爭雖使這些北方的殖民地暫時避免美國的吞並,但誰又能保證將來不會再有一場戰爭,勝利者還會是英國人麽?最小的三塊殖民地,王子島、NovaScotia和NewBrunswick地理位置毗鄰美國東部地區,麵臨的壓力也是最大,當時已有美國的政治家進入王子島,企圖說服他們加入美國。1864年,這三個文化背景相似的地區決定派出由各自總理(Premier)領隊的代表團,在Charlottetown召開會議,討論建立一個聯邦製的國家MaritimeUnion,以對抗美國。三地代表沒有想到,有人卻借此契機,提出了一個更加大膽的設想。
  他們來自Maritime西麵的加拿大省,有西部說英語的JohnA.Macdonald,也有東部說法語的George-EtienneCartier,這些加拿大省的政治領袖們聽說這個計劃中的會議後,也提出了參加的意向。在他們的要求下,會議推遲到9月召開,並接納加拿大省的代表團出席。
  1864年9月1日,會議在夏洛特敦的省議會廳開幕。正巧當時夏洛特敦有一場馬戲表演,大多數市民,包括碼頭的工人們,都扔下手頭的工作,去看馬戲,以致於作為接待方的王子島代表,不得不到碼頭上親自劃船出海,迎接從加拿大遠道而來的代表們。加拿大的代表夜間不得不住在船上,因為城裏的旅館大多被馬戲團的演員和Maritime地區的代表們占用了。
  盡管條件苛刻,加拿大的代表們卻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們一上來就反客為主,向Maritime地區的代表們和盤推出了他們的計劃──四塊殖民地統一在一個憲法框架下,建立更大的聯邦,而三地代表原先計劃的建立MaritimeUnion的計劃從一開始就完全沒有機會得到討論。在更大的範圍裏建立聯邦的好處也是不言自明的,光從人口來說,Maritime地區全部加起來,也不過60萬左右,仍然是一個極小的政治體和經濟體,而加拿大東西兩地(後來的魁北克和安大略)加起來,有250萬以上,遠甚Maritime地區數倍,其政治經濟的規模都不可同日而語。經過幾天的唇槍舌劍,四個地區的代表們終於初步達成了一致,他們於一個月後在魁北克城重新開會,敲定了建立加拿大聯邦的方案。1867年7月1日,加拿大自治領地正式建立,作為建立國家的設想生根發芽的地方,夏洛特敦市中心的這座省議會廳也與那些與會的加拿大“國父”們,永垂史冊。
  
  議會廳的二樓再現了當年會場的布局,一排長桌,兩排靠椅,從環境到色彩,很像極了費城的獨立大廳。相映成趣的是,當年的獨立大廳討論的是如何建立聯邦對抗英國殖民者,而近100年後在這裏的議會廳中討論的,則是如何建立聯邦來對抗新興的美國。
  麵對會場的大樓另一側,是現在的王子島議會會場,因為人口稀少,整個會場不到30個座位,已經涵蓋了全省所有的議員。會場正中是象征無上權力的權杖,以及加拿大國旗、王子島省旗和省徽。王子島省徽上為象征英國王室的獅子,下半部分包括左邊的三株小橡樹,和右邊參天的大橡樹,三株小樹象征王子島的三個縣:國王、王後、王子,而大橡樹最初象征的是英國。徽章下方還有拉丁文銘言:Parvasubingenti,意為“大個保護下的小個”,耐人尋味。
  王子島的主要物產就是龍蝦和土豆,而且質優價廉,暢銷北美。土豆一直是島上的支撐產業,據說小布什在位時,有一年美國故意打壓王子島的土豆進口美國,造成堆積如山的土豆白白爛掉,使當地經濟遭受重創。
  
  我們漫步秀美幽靜的夏洛特城,恍如時光倒流在18世紀中葉,高聳入雲的教堂鍾塔像一把利劍直刺蒼穹,古老紅石建築的小樓莊嚴肅穆,巨樹蓊鬱,綠草處處,鮮花競放,小鳥啼鳴。時值中午,陽光燦爛,但在議會樓前幾處陽光下正在上演街頭古典劇。導遊講,劇情反映加拿大聯邦首次開會的情景。
  我們步入議會大樓,進門豪華留言薄寫滿遊客的留言,我也欣然命筆,用中文題下:“中加友誼萬古長青!“
  身著製服裝的工作人員笑容滿麵,看我們夫婦在照相,屈身向前,微笑示意,要為我們照合影相,我們樂意把相機交給他,卡擦一聲留下難忘的瞬間。
  導遊領我們來到王子島藝術中心,為紀念王子島加入加拿大聯邦100周年,1964年全加拿大人均捐獻1,5角錢,在此建立藝術中心,留下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
  
  離開夏洛特城,我們驅車趕往著名的安妮小木屋。
  LucyMaudMontgomery1874年出生在王子島的小村莊Clifton,也就是今天的小鎮NewLondon(新倫敦)。一歲多的時候她母親就過世了,傷心欲絕的父親把她交給了她的外祖父和外祖母撫養,從此安妮就跟著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在Cavendish的小村裏,童年的生活十分孤獨,但那段經曆卻為她培養了許多未來創作的靈感。中學畢業的Lucy在Charlottetown的PrinceofWales學院取得了教師證書,又去Dalhousie進修一年,此後便回到島上在學校裏任教。
  酷愛文學的Lucy從未放棄過創作和發表自己的作品,但直到30多歲她才真正出版了有影響力的小說。她從報紙上讀到一對兄妹的趣事,他們本想向孤兒院領養一名男孩在農場幫活,卻陰差陽錯的收到了一個小女孩,盡管如此,最終還是決定收養了她。這個故事激發了Lucy的靈感,她結合自己的童年經曆,寫出了長篇小說(AnneofGreenGables),台灣作家翻譯成中文《清秀佳人》》,據說小說寫成後,她曾20多次向出版社投稿,都是石沉大海,直到最後一次,小說於1908年得以出版。
  《清秀佳人》虛構了王子島上的一個名叫Avonlea的海濱小村,開頭的情節與那對兄妹的故事十分相似,住在小村農莊GreenGables(gable指的是兩個側麵向上成山尖狀的牆麵,最簡單的gable就是常見的三角形屋簷結構,這個詞一般被意譯作山牆)的MarillaCuthbert和MatthewCuthbert這對兄妹某天突發“奇想”,向孤兒院領取一名男孩,卻意外地迎接了從小失去父母的紅頭發姑娘AnneShirley的到來。美麗的GreenGables打動了從未得到過愛的Anne,而Marilla和Matthew兄妹也不可思議地拋棄了成見,接納Anne成為家庭成員。Anne在Avonlea結交了許多好友,學會了許多東西,當然也闖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禍事,最終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Charlottetown的Queen''sAcademy,用一年時間就取得了教師證書。她回到GreenGables,成為了當地小學裏的一名教師。
  小說的情節並不複雜,但安妮出乎常人、天馬行空的豐富想象力卻成為作品的一大亮點,使之充滿了浪漫的情調。小說一問世便逐漸風靡世界,被譯成多種語言出版。這部小說成功後,又在30多年中(直到她1942年去世)連續創作了8部小說,講述安妮後來的成長生涯,這些小說打動了千萬讀者,在全球(尤其是少女之中)培養了大量的安妮迷,他們中的許多人慕名來到王子島,想親眼目睹讓小安妮一見鍾情的GreenGables。
  我們到達景點,首先觀看放映小木屋全貌的電視片。穿過放映廳,便是一座PEI島上典型的穀倉,裏麵豐富的老照片展示了舊日農場的各種生活形態,真實的信件、地圖、剪報,仿佛一下子把人帶回了100年前Lucy時代的王子島;牆上掛著的馬具和耕牛模型,重現了那個牛馬“橫行”的年月。
  穀倉的後麵,就是安妮的綠山牆,GreenGables。簡而言之,這就是一間白牆綠頂的兩層樓house。整個房子還原成小說中所描述的樣子,周圍還種滿了各種顏色的花卉,讓人心動,甚至在室內門廳旁的窗口都擺上了兩盆鮮花,好似感染了小說的浪漫。
  現展現在人們麵前的綠色的小木屋,原來是Lucy外公堂兄的家,至今已180餘年的曆史了。Lucy經常在此居住,印象極深,小木屋成了她一生揮之不去的情結。
  小小的GreenGables房子裏,一樓主要是客廳、餐廳、廚房以及小說中Matthew的臥室,臥室裏擺放的報紙都有上百年的曆史了。穿過長長的走廊,沿著窄窄的樓梯上樓,二樓的左手的一間屋子,就是Anne的臥室。小姑娘的閨房有一種不尋常的氛圍,淺綠色的窗簾映襯著紅色的地板,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花色的牆布卻不失素雅,白色的小床則能讓人讀出Anne自由浪漫不羈的想象力。
  13號公路和6號公路交叉口的墓地,在數十排墓地中間,有Lucy以及他母親、祖父母的墓地。Lucy墓地上除了兩顆常青柏外,沒有太花哨的標誌,墓碑也不高,若不是旁邊的護欄和招牌,真讓人相信這是名作家的歸宿。墓碑上寫是Lucy丈夫的姓氏MacDonald。
  一代才女終於香消玉殞,生前她絕對想不到死後的殊榮,這就是文學的魔力,正應了中國兩句古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Lucy和安妮的Cavendish,或許是整個王子島最浪漫的一道風景吧。又或許,這不過是小小王子島的一個縮影,王子島所有的一切,無論是紅沙、白浪,還是農場、綠山牆,數百年曆史的印記,乃至梳著兩道小辮的紅發安妮,在這裏你都可以尋見……
  
  離開安妮小木屋,我們來到天然浴場紅沙灘。
  藍藍的天上飄著棉絮般潔白的雲、蔚藍的海上翻滾著的排排浪花、海風中嬉戲著的海鷗,再加上紅紅的沙灘,這會是一副多麽奇妙的人間美景啊。王子島四周是海到處都是海灘,著名的紅沙灘實際就是指卡文迪什海灘(CavendishBeach),麵對聖羅倫斯灣(GulfofSt.Lawrence),屬於愛德華王子島國家公園(EdwardIslandNationalPark),海灘全長約八公裏。
  走過長長的木板甬道,我們來到沙灘,這裏已是泳客擁擠,灘上,人們在享受日光浴,水裏人們在暢遊。平靜的港灣,微風習習,細浪柔波,海鷗掠過水麵,遠處紅沙欲燃,天藍水碧如詩如畫。我們赤腳在淺水裏撿貝殼,透明的鵝卵石,沉醉在迷人的景色。
  (五)
  第五天一大早,我們告別王子島,乘大巴橫跨聯邦大橋,迄今為止仍是全世界冰封海麵上最長的一座大橋。全長12,9公裏。王子島在加入聯邦時有許多附加條款,其中之一就是要在島嶼和聯邦大陸之間建立高效的蒸汽交通服務。在19世紀鐵路興盛的時代,這就意味著要在王子島與其相鄰的NovaScotia和NewBrunswick兩省之間建造鐵路交通。由於技術條件的限製,橋梁式的跨海交通一直沒有實現,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王子島與大陸逐漸建立起了兩條鐵路輪渡線路,西麵的一條,與今天的聯邦大橋位置大致吻合,穿越王子島與大陸距離最近的地帶,Northumberland海峽,連接當時稱為Borden港的王子島西南港口,和NewBrunswick東南角的CapeTormentine,後來這條線路又成為汽車與火車兩用。
  隨著汽車與高速公路時代的到來,舊有的鐵路係統不適於在地峽人少的王子島上開發維護,1989年,加拿大國家鐵路局決定放棄王子島上的鐵路交通,從此王子島進入了公路時代,與之相配套的,就是1993年作為Trans-Canada公路係統一部分的聯邦大橋的開工修建。島上的鐵路曆史,就記錄在Borden-Carleton的這個鐵路公園裏頭,一段短短的鐵軌,和一列當年的車廂,提醒人們當年王子島也曾經曆過鐵路通達的時代。
  1996年11月19日,跨海大橋全線貫通;1997年5月31日,大橋實現了正式通車。從那時起,王子島與NewBrunswick之間的輪渡時代宣告結束,大橋時代到來。原先輪渡港口小鎮Borden,與附近的村莊Carleton合並,形成今天這個橋畔村鎮的名字Borden-Carleton。
  大橋的命名在完工之前就已經被爭論了很久,有人建議使用Abegweit跨海大橋的名字,Abegweit在米克馬赫語(Mikmaq)裏指的就是愛德華王子島。但是在確定名字的時候,政府還是選擇了“聯邦大橋”(ConfederationBridge),特指這條通向聯邦誕生之地的橋梁,同時也算是在剛剛過去的魁北克獨立風波後表明了維護國家統一的決心。
  我們在車上透過車窗看到橋下海水洶湧,激流漩渦森然,更使我們感到當年修橋的艱難,真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中午,我們抵達有世界龍蝦之都的龍蝦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龍蝦雕塑。這尊巨大的龍蝦雕塑矗立在主街與海濱交匯的小鎮入口處,開車進入小鎮絕不會錯過。它長10.7米,寬5米,高5米,重達50噸,由NewBrunswick一位已故的雕刻家用鋼筋混凝土和鋼設計鑄造而成至今有20年了。雕塑的後麵飄揚著四麵旗幟,加拿大國旗、NewBrunswick省旗、畫著龍蝦與大海圖案的Shediac鎮旗,最後一麵,還是體現地區特色的阿卡迪亞旗,Shediac及其周圍的NewBrunswick東部海岸,是阿卡迪亞人的聚居地,全鎮有半數以上的人口日常說法語──整個NewBrunswick的東部和北部也是加拿大除魁北克以外唯一法語占優勢的地區。
  午餐後,我們前往大西洋海灘號稱”百裏長堤“。這裏是一處生態保護公園。是由加拿大油王三兄弟歐文(Irving)家族出資設立的。J.D.Irving是當地石油大亨,現在旗下產業包括石油、報紙、食品製造、交通...等。如今Irving油王三兄弟憑家族生意,控製了全加拿大600多個油站及3千6百萬英畝的林地。據說富可敵國,當初發跡在NewBrunswick的Bouctouche小鎮上,為回饋當地便修建這座生態公園。為保證它的自然生態原始狀態,公園規定任何人不準在海灘撿拾貝殼、石子,這裏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不準動它。這裏是北大西洋沿岸少數保持完整生態係統的巨大沙丘之一,灰白色的沙丘向東南方的海洋中一直延伸12公裏。他們是冰河時期所遺留下來,經過風化、海浪,潮汐所形成。每次的暴風雨極有可能改變他們的生態。許多瀕臨絕種海岸動植物和鳥類在這裏棲息。及具考察和研究價值,夏天旺季時還要限製參觀人數。海邊綿延數公裏的木製長橋蜿蜒起伏,就這樣徜徉在彎彎曲曲的木橋上,憑海臨風也是一種享受。而情侶們見到這樣的長廊都歡呼雀躍,據說情侶挽胳臂慢慢的走,說是這樣可以白頭偕老。已是滿頭白發的我們夫婦,也索性牽手迎著風雨漫步長堤,讓藍天大海長堤,見證我們一生一世走過的國王今昔。
  返回大巴,我們又朝三文魚的故鄉進發。1997年,加拿大漁民在米拉米奇海灣捕捉到一條長8.5米、重1噸的三文魚。這條魚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一條三文魚。翌年,在坎普貝爾頓村按照原魚大小建造了一座三文魚雕像。
    三文魚雕像是直立的,魚頭朝上,魚的尾鰭自然彎翹,形態栩栩如生。魚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形象逼。雕像下麵是一個大水池。整體造型設計宛如一條鮮活的三文魚躍出水麵。
    坎普貝爾頓村還有三文魚洄遊的山間溪流,吸引了很多遊客。三文魚通常3年長大成熟。據介紹,每一種不同年齡的三文魚每年都洄遊數百次,每年7月至10月更是它們回“家”的高峰季節,它們成群結隊,遊曆數千公裏。由於獨特的遺傳,即使離“家”再遠,三文魚也能找到自己的出生地。為了回家產卵,三文魚經曆了“逆水搏擊”的艱辛、“跳高門坎”的磨難和“獻出一腔熱血”的犧牲,這種精神令人感動。全球隻有北美的加拿大、阿拉斯加和北歐的挪威、冰島等地可觀賞到三文魚洄遊奇觀。我們紛紛在三文魚塑像下照相,又到三文魚洄遊的山間溪流去尋找三文魚的蹤跡。加拿大盛產三文魚,且質優價廉,生活在這裏的人們餐桌上離不開三文魚。
  (六)
  
  第6天清晨,我們趕早前往世界著名的觀鯨勝地坎伯頓狼河鎮,乘坐可容300多名乘客的大型觀鯨遊輪前往聖勞倫斯海灣觀鯨。據介紹這裏經常有重大130噸重的大藍鯨,50噸重的直尾鯨和8噸重的大貂鯨,及數不勝數的海獅、海豹,成群結隊在此遨遊嬉戲。
  
  聖勞倫斯海灣與大西洋交匯處,這裏是寒水與溫水的混合帶,特適宜鯨類及海獅、海豹在此交配、產子。我們觀鯨是此次加東6日遊最刺激最感興趣的項目。我們懷著激動迫不及待的心情登上觀鯨遊輪,遊輪載著我們在茫茫海麵上穿行,時而豔陽高照,時而濃雲翻滾,不時天空飄落陣雨。海麵上忽而波濤洶湧,忽而平靜如鏡,像幽藍的錦緞鋪展。不時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白帆,像一隻潔白的蝴蝶
  飄揚在海天之間,淡淡的,一小點猶如無數標點,隱現在大海的字裏行間,順著風的角度展開翅膀滑動著。
  大約過了近2個小時的航程,已來到大西洋的交匯處,開始看到成群結隊的海獅、海豹,那麽輕盈地遊弋,或潛入水中,或躍出水麵,平靜的海麵頓時活躍起來。不大一會兒,在船的前後左右不時有鯨躍出水麵,彪悍輕盈為所欲為。我想起了一位網友對鯨的讚歎:
    
  鯨
  最配得上大海的
    生命
    好似鋼鐵的構件,橫亙在浩渺之中,如
    山嶽,與八萬裏驚濤駭浪相握
    結隊而來的時候
    水就聳起了綿延的峰巒,或者是
    擺開一組巨型的雕塑
    
    生猛,又
    迸射著濃情
    我的每個細胞都被震動
  
  看到或遠或近的鯨在出沒,船上的遊客發出陣陣驚叫,同時按動相機捕捉鯨的身影。
  鯨是哺乳動物,是海洋中最大的動物。鯨的身體很大,最大的體長可達30多米,最小1米。目前,已知最大的鯨約有190噸重,最小的20公斤。鯨魚的表皮下有著極厚的脂肪層,那就是所謂的鯨油,它可以使鯨體保持溫暖,而且也能貯存能量以供應不時之需。由於鯨魚體內擁有許多特殊的構造,使它能夠長時間的在水中屏莊呼吸、減慢心跳速度,因此當它沉到海底,總要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才會再浮出水麵。除了具有貯存氧氣的構造外,當身體某個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時,體內還會有集中供應的特殊機能。 
  
  由於人類的捕殺,目前全世界13種鯨中已有至少5種瀕臨滅絕。為保護鯨類,國際捕鯨委員會自1986年起禁止商業捕鯨活動,但1987年這一禁令出現鬆動,允許“以研究為目的”的限量捕鯨活動。盡管遭廣泛反對,有一些國家(尤其是日本)每年仍以“科學研究”為名大量捕殺鯨類。鯨的繁殖速度低,平均兩年隻能產下一頭幼鯨。由於人類的捕殺和海洋環境的汙染,鯨的數量已經急劇減少。如,鯨類中體型最大的藍鯨,在20世紀有近36萬頭被殺戮,目前僅存不到5000頭。鯨是群集動物,它們通常成群結隊的在海裏生活,可是當鯨呼吸時,就需要遊到水麵上來,這時鯨是利用頭上的鼻孔來呼吸,呼氣時,空氣中的濕氣會凝結而形成我們所熟悉的噴泉狀。專家們甚至可以從水噴出的高度、寬度及角度,來辨識鯨魚的種類。鯨魚的種類很多,大致分成齒鯨和須鯨兩大類。
   鯨的周身都是寶。皮可以製革,用鯨皮做的皮鞋、皮包、皮衣等質地柔軟,花紋美觀,不亞於牛皮。鯨的皮下脂肪層很厚,可達十幾至幾十厘米,可以煉油、食用或作其他化工原料。一頭藍鯨可產油30多噸,相當於1700頭豬或8000隻羊的脂肪總量。鯨的骨器、內髒可作藥用或製肥。一頭巨鯨可稱得上價值連城。所以世界上不少國家如日本、挪威等國競相獵捕,使不少鯨瀕於滅絕,國際捕鯨委員會不得不決定停止商業捕鯨。
  
  船上工作人員用望遠鏡觀察到鯨群的蹤跡後,就開動馬力追去,常常是鯨魚四處出沒,總是追不上,船上遊客驚叫聲不斷,大呼過癮。觀鯨遊輪在海麵上逗留3個小時後,緩緩返航。
  
  6天的加東之旅就要結束了,大家都覺得不虛此行,受益匪淺。本不相識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就要分手告別,大家真有些留戀不舍離開。所有華人遊客更是感到此行相識是一種緣分,不少人互相留下電話號碼或網址,期待再此重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