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貝多芬:C大調三重協奏曲 / 勃拉姆斯:A小調二重協奏曲

(2009-02-24 14:45:32) 下一個
Beethoven's Triple Concerto by Daniel Barenboim, Itzhak Perlman and Yo-Yo Ma





Brahms Double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Cello

Cello: Antonio Meneses
Violin: Anne-Sophie Mutter

Berlin Philharmonic
Herbert Von Karajan





 貝多芬為小提琴、大提琴、鋼琴與樂隊而作的《三重協奏曲》(作品56號)與那些具有反映曆史重大題材與博大精深充滿人類至愛、每個音符都迸發著思想火花的交響曲相比有著很大的差別。這首《三重協奏曲》創作於1803年,貝多芬在寫作他的《英雄交響曲》的同時, 為取悅於他的一位貴族學生,同時也是他的主要經濟讚助人魯道夫公爵而創作。這位魯道夫公爵曾經當了貝多芬20多年的鋼琴學生, 在此期間他曾經給予過貝多芬以極為豐厚的報酬與物質資助, 從而使貝多芬能得以減輕生活的重負而專心從事作曲並為世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駭俗之作,從這個意義上講, 魯道夫公爵的善舉確實值得稱頌。貝多芬為了感謝公爵,遂決定創作一首作品題獻給他以示回報。但運用什麽體裁寫作使貝多芬大傷腦筋, 雖然當時公爵已做了貝多芬多年的學生, 但據資料證實, 魯道夫公爵的琴藝仍屬極為一般。貝多芬為了讓這位特殊的學生能在當時的上流社會社交場所中具有顯山露水公開上台演奏的機會與能力, 於是在反複思量後便決定采用以三重奏協奏曲的形式來進行音樂創作。

  《三重協奏曲》是貝多芬運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件樂器的組合與交響樂隊相對置形式寫成的一首協奏曲。在這首作品中, 貝多芬將室內樂纖細溫暖的重奏形式與大型的具有磅礴氣勢的交響性協奏曲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從而產生出一種生機盎然的新形式。雖然這一形式並非由貝多芬所創立, 並且這首樂曲的藝術成就和音樂價值在音樂史上也不能算做是經典之作, 但是它的問世及音樂表現力的充分展現, 卻為以後的浪漫主義創作拓寬了思路、樹立了典範。

  貝多芬選用三重奏協奏曲的形式來寫作道理很簡單, 如果依照傳統的形式由鋼琴家主奏, 樂隊協奏的套路來寫, 魯道夫公爵的琴技恐怕實難招架, 但是如果以三重奏的麵目出現, 隻要鋼琴獨奏的分量不要過重, 相信他還是能夠勝任的.為了能讓這位公爵過一把演奏癮, 而且音樂聽起來還能唬得住內行人的耳朵, 於是貝多芬便別出心裁地寫了這首組合奇特的三重協奏曲, 其中鋼琴部分是最為簡單的, 而小提琴與大提琴聲部的演奏則正相反, 技巧艱深、複雜, 一般水平根本無法演奏, 從這一點我們便可看出貝多芬用心之良苦。如果仔細琢磨, 我們還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那就是在這首協奏曲中沒有通常的華彩樂段, 這在當時風行的演奏中必定要有器樂家大展其絢麗技巧的年代簡直是不可思議。這也是由於貝多芬怕華彩樂段使魯道夫公爵尷尬, 故而索性不寫。為了能讓公爵在演奏中享受到一種眾星捧月的感覺, 而不是你來我往互相配合彼此呼應的重奏平等合作關係, 貝多芬又煞費苦心地以二重奏的效果來處置這三件樂器的水平對置。他在寫作中獨具匠心地將鋼琴單獨為一聲部, 小提琴與大提琴二者合為一部的安排, 在音樂表現中就形成了二重奏的結構, 這樣, 鋼琴就有不少的獨奏樂段得以傲視群雄, 盡情地自我表現。其實, 這樣的布局雖在構思時曾讓貝多芬大傷了一通腦筋, 但是在寫作時卻又相對簡單了許多, 因為如果要三種樂器等同對待, 那麽每件樂器單獨呈現的機會就要求是對等的, 那樣或許音樂非常好, 但是魯道夫公爵卻無法演奏。如若公爵無法演奏, 寫作此曲不是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嗎?

  貝多芬為了既能遮掩魯道夫公爵的演奏缺憾, 又不讓樂曲聽來技術過於簡單, 於是他便來了個重心偏移, 將鋼琴演奏技術不足的份量統統強加給了小提琴與大提琴使之得以彌補, 特別是大提琴聲部, 為了要能讓大提琴的琴音不被樂隊及兩位重奏樂器壓住, 貝多芬還特意在寫作時將大提琴的音域置於高音區, 這樣演奏上的難度無形之中便加大了許多, 真是代人受過啊!

  盡管貝多芬在創作此曲時, 所有的中心環繞都是為了能取悅於魯道夫公爵, 但不知為什麽當樂譜於1807年出版時, 扉頁上的題獻卻是羅伯科維奇侯爵而非魯道夫公爵。另外在1808年的首演時, 魯道夫公爵也沒有出現, 其中的原由我們現在已無從查考, 但事實上從這首作品首演失敗之後直到貝多芬去世這19年間, 這首《三重奏協奏曲》就不曾再被演奏過。即便在今天,貝多芬的錄音製品比比皆是的唱片市場中, 這首作品的錄音也不是很多。

  [b]該曲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在表達上常由大提琴奏出主題,小提琴協奏,增強幻想情調,鋼琴則以簡單的技巧保持高貴的氣質。這個樂章末尾有華麗的急板尾奏。第二樂章:慢板,降A大調,類似間奏曲風格,小提琴充滿抒情氣息,而鋼琴給予清澄的伴奏。第三樂章:波蘭舞曲般的回旋曲,其主題具有波蘭舞曲節奏,結尾獨奏樂器群與管弦樂以華麗的交相競奏推向燦爛而輝煌的氣氛而結束。


  眾所周知,勃拉姆斯與19世紀傑出的小提琴大師約阿希姆友誼深厚,這不僅是因為約阿希姆曾經為勃拉姆斯所作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提供了大量的技術谘詢和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並且這首作品還是在他的演奏之下而成功的。早在這許多年之前,勃拉姆斯還是默默無聞的時候,有一次,20歲的勃拉姆斯與匈牙利的小提琴家雷米尼組成了二重奏在作巡回的演出。在一次音樂會上由於鋼琴破舊,怎樣調整也是總與標準音高低半度音,開演在即,於是勃拉姆斯便憑借著他的才智,在為小提琴伴奏時進行了即席轉調,彈高半度音,從而完美地與雷米尼演奏了貝多芬的《克魯采奏鳴曲》。音樂會演出時,約阿希姆在座,當他得知此事以後,對勃拉姆斯的才華推崇倍至,於是便將勃拉姆斯引見給了音樂界的前輩舒曼和李斯特。後來在舒曼與李斯特的大力推崇下,勃拉姆斯才得以進入了音樂圈。

勃拉姆斯的性格含蓄內向,在曲風方麵傾向於古典的風格,他對自己要求很嚴,一生的作品數量雖然不是很多,但可以說篇篇皆為上品。勃拉姆斯與約阿希姆的友誼深厚,約阿希姆既是他的益友,也是他的良師,兩人的友好情誼長達30年之久,但是後來兩人卻由於一件事情險些翻了臉。那是1880年,勃拉姆斯發現與他交往多年的約阿希姆近來越來越有些心理上的變態,他常常無端地指責他的妻子阿瑪麗與勃拉姆斯的出版商希姆羅克之間有著不正當的關係。作為朋友,勃拉姆斯深知約阿希姆的猜疑是毫無根據的,他的妻子阿瑪麗是無辜的。但不管勃拉姆斯怎樣從中作著各式的調解,似乎都無法使約阿希姆減除妒嫉的心理。於是勃拉姆斯便給阿瑪麗寫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對這件事的態度。在信中他寫道:"我向來知道你所遭遇的困難,首先讓我告訴你,我從來就沒有相信過你丈夫的想法或話語,因為你實在沒有任何理由會那樣做。我一直對你滿懷著同情,如今因為與你相處過,我更完全站在你這一邊,我多麽希望能為你們的和解作出點什麽。然而你也應該看得出來,即使我與你的丈夫有著長達30多年的友誼,即使我對約阿希姆敬愛和欣賞,即使藝術將我和他連接在一起,但我和他的交往仍然總是十分地小心謹慎,以至我很少和他長久或是密切地相處在一起,也從來沒有想過和他同住一個小鎮上,或者定下來和他一道工作。現在我也告訴你,而且比你更早就知道,約阿希姆是以怎樣一種令人不悅的怪異方式折磨自己和他人,這已經到了令人難以理解的程度。就如同我已無數次告訴過約阿希姆一樣,我認為而且相信他嚴重地誤會了你,並且衷心地希望他能放棄那些可怕而又錯誤的幻覺。"勃拉姆斯寫這封信的目的,是想一方麵消除約阿希姆的猜疑,另一方麵是使他們夫妻二人和好如初。但是不想最後夫妻二人的關係非但沒有好轉,而且還鬧到了法庭。在法庭上阿瑪麗將勃拉姆斯寫給她的這封信公布於眾,以其為旁證來證實自己的人品。但為此,約阿希姆大發其火,從此便斷絕了與勃拉姆斯的來往與聯係。

雖然兩位相處了30餘年的朋友至此不歡而散,但是約阿希姆在此後的一些音樂會上仍然在繼續演奏勃拉姆斯的音樂作品,因為他懂得勃拉姆斯音樂的價值。兩位朋友的友誼來往雖然中斷了,但是他們彼此還都非常惦記著對方在事業上的進步與發展。

1887年,勃拉姆斯準備創作一首弦樂協奏曲。最初他想寫成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後來又想將其寫成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協奏曲。但是不論是什麽類型的作品,勃拉姆斯都深感自己對弦樂器的了解不夠深入。雖然他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在此前曾經無比地輝煌與成功,但那時因為是有約阿希姆在做他的技術顧問與指導,所以就使他得以順利地完成。現在卻不同了,自己和約阿希姆友誼中斷,沒有人能來幫助自己在一些具體的弦樂演奏上提供谘詢,因此勃拉姆斯很苦惱。隨後勃拉姆斯給舒曼的夫人克拉拉寫了一封信,向她講述了自己心中的鬱悶。克拉拉很快給勃拉姆斯回了信,在信中她說,希望勃拉姆斯能和約阿希姆重修舊好,這樣無論是對他個人或是對事業,都有好處。勃拉姆斯聽從了克拉拉的勸告。於是在1887年的7月,他便給約阿希姆寄去了一個明信片,投石問路。在信中勃拉姆斯寫道:"我近日要創作一首小提琴與大提琴的二重協奏曲,有許多技術上的問題需請你合作,不知意下如何?"約阿希姆在收到明信片以後,便很快地複了回函,他在信中表示,非常樂意合作,於是一對朋友又重歸於好了。

勃拉姆斯在約阿希姆和友人的幫助下,很快便完成了《A小調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協奏曲》的創作,並且於1887年的10月18日在科隆舉行了首次公演。當時的首演是由約阿希姆演奏小提琴,豪斯曼演奏大提琴,勃拉姆斯親自指揮。勃拉姆斯在這首作品編號為102的二重協奏曲中,力求體現的是一種內在、深刻、含蓄的美感。第一樂章開始時,先由大提琴以其較低沉的音色奏出有狂想性質的樂段,樂思在經過發展之後,獨奏小提琴加入進來。隨後,多彩的二重奏便表現得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精彩。它們時而與樂隊交替,時而又遊離於樂隊的協奏之上,就像一對海鷗在海浪中飛翔嬉戲一般,自由自在。第二樂章音樂旋律優美,但卻帶有幾分憂傷和暗淡的色彩。小提琴與大提琴重奏的美感體現出勃拉姆斯對約阿希姆友誼的深情描繪 。第三樂章是一個快板樂章,音樂旋律充滿了匈牙利回旋曲式的疊句特征,它以一種難以抑製的歡樂情緒在大提琴上奏出。隨後小提琴也加入複奏,最後全曲在一種急風暴雨般的熱烈氛圍中輝煌結束。

勃拉姆斯將這首作品題獻給了約阿希姆,在總譜的扉頁上勃拉姆斯這樣寫道:謹獻給約瑟夫·約阿希姆。此作品係為他而作。

當您了解了這些發生在音樂後麵的故事之後,再聆聽勃拉姆斯的這首《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協奏曲》時,是不是就更多了一層感覺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