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睛來看看這個世界

看到了這座山,還想看看那一座山是不是更高! 爬上了這座山,還想試試去爬那另外的一座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緬甸故事:上萬知青投身緬共軍隊衝鋒陷陣

(2015-03-15 15:15:47) 下一個



緬甸共產黨1939年-1946年使用的黨旗

 
緬甸共產黨1946年-1969年使用的黨旗


滇緬公路,抗戰時期的大動脈,它曾沉寂多年,直到1969年初,才有龐大車隊顛簸其上,把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輸送到雲南與緬甸接壤的外五縣。在這條下鄉路上,隨處可見“打倒奈溫政府”“支持世界革命”“解放全人類”的標語。


中緬斷交致大批知青入緬甸

華人華僑,一衣帶水。“文革”浪潮曾經席卷東南亞,導致各國掀起反華浪潮,尤以緬甸的奈溫政府為烈。

作為回擊,1967年,中緬兩國邦交正式斷絕。1968年緬甸共產黨借勢而起,在中緬邊境孟古建立了東北軍區。雲南省知識青年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時間正好與緬共發展重疊。

昆明知青基本上都被安排到中緬邊境一線。他們眼見得山水相連的國境對麵,代表世界革命的緬共軍隊如火如荼發展,對比每天枯燥的農業勞動,他們焉能不動心?當然,還有另一半在雲南“文革”中路線“站錯”了的昆明青年,再加上一些家庭出身“不好”,在國內本就感覺沒有出路的,麵對跨界便能到達的“世界革命”前線,幹嗎不去尋找改變命運的機會?於是無數懷抱革命激情、或為了尋找出路的雲南“知青”開始到異國他鄉履行“國際主義義務”。

緬共新兵隊全是中國人

當時緬共新兵隊裏沒有一個緬甸人,完全是知青世界,大家互報校名,立馬打成一片。原來緬共不僅有個“知青旅”,而且每個營還各有特色。

   
緬共中的知青

303特務營,老高三知青較多,都頗有書香子弟風度,被稱為“秀釘子營”。3031營,華僑知青和昆明知青各半,昆明知青中又以在瑞麗下鄉的知青為主,他們背倚瑞麗江,在自己家門口打仗,被稱為“門坎猴”。3032營,大多數都是初一至初三的四川人,他們火爆剛烈,俗稱“火槍營”。3033營的昆明知青常年累月鑽山溝打遊擊,都是些不修邊幅的老兵油子,被稱之為“痞子營”。還有娘子連的百十號小姑娘,她們要麽抬著傷員,要麽背著幾十公斤重的高射機槍,和男人們一樣衝鋒在前。

   
知青娘子連

在緬共的曆次戰役中,都是知青連隊打頭陣,他們勇猛、忠誠、狂熱,犧牲前高呼著“毛主席萬歲”,創造了一個個“黃繼光”般的英雄傳奇。

1968年中國出版了《格瓦拉日記》,不知有多少中國知青懷揣著它或是手抄本投身異國,據一位曾進入緬共上層的知識青年李書明的回憶錄記載:從1969年到1970年間出境參加人民軍的知識青年,昆明有3000餘人,此外還有北京的、上海的、四川的、重慶的……總數達萬人以上。投身緬共,很多人本以為能擺脫“文革”桎梏,沒想到那邊仍是手捧紅寶書,早請示、晚匯報。此後緬共主力部隊中了埋伏,險遭全軍覆沒。後來,由番號為3035的知青營斷後,大部隊才突圍出來,不過各部隊嚴重減員。很多死難知青,忠骨輕拋,沒人知道姓名。僥幸保存下來的屍體,則用綠色軍用塑料布一裹,匆匆掩埋在異國荒草叢中。


中國知青成地方武裝頭目

1970年12年底,中斷了3年多的中緬兩國外交關係開始有了恢複跡象。知青們尷尬地發現,陣前的奈溫政府已被中國接納。大部分知青戰友開始丟盔棄甲,逃了回去。1976年毛澤東去世前後,中國派往緬共的軍事顧問組,分期分批地撤回了國內。

   
緬共證明信

送行時,知青們的哭聲響徹孟古河。中國不再公開對緬共給予支援,而這些知青因為自願輸出革命,已經失去了中國國籍。當初,加入緬共時,還有人問:“革命關係能轉到國內嗎?”現在都成了泡影。至於他們如何恢複國籍,歸國安置,均無人提起。

直到1980年,中國才開始正視這些緬共老兵的性質、身份和退伍回國問題,並且出台了接納、回歸政策。他們中的很多人錯過了知青返城,錯過了大學的校門,錯過了一切不該錯過的人生機會。現在,緬共的4個軍區演變成了金三角的4支地方武裝力量,而他們的頭兒,很多是回國後又回去的老知青。如緬甸四個特區中勢力最大的第二特區佤邦軍的副司令李自如便是知青。那些接二連三回去的知青,多是回國後遭到冷遇而沒法生存下去,才重返緬甸的。

“我想,革命是不朽的。”切·格瓦拉的一句話,或者可以作為這群與當今時代格格不入的老知青的注腳。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聞立軍 回複 悄悄話 不是妄想跟大大分天下吧?
周老虎 回複 悄悄話 為所有有"信仰"的人治病......
xunmaxunma 回複 悄悄話 向所有有信仰的人致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