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幹行》裏的生活與诗意
诗仙李白,多氣势恢宏之作,歌天咏地,踏嶽登峰,也不乏情感细腻的小品,《长幹行》便是这些小品中的精品,全诗以女方第一人称的语氣,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一对小夫妻的情感世界、生活状况以及 别之後的思念之苦。看似平铺直叙,但其活泼处有声有色,细腻处则觸及心弦轻轻的拨动。为便於欣赏其中的意境,我们按不同的场景,将原诗分为四段。
一、 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幹裏,两小无嫌猜。
小夫妻两个应该是在同一个地方出生,这个地方叫“长幹裏”,当年金陵市郊的一个挺有名的大村子,现在已是南京市区靠近长江边的某某花园或某某小区了。两家住得应该很近,而且,关係处得也很好。小女孩兒四、五岁,在大门口采花,做遊戏,小男孩兒比小女孩兒大一、两岁,蹦蹦跳跳地来了,跨着一根竹竿当大马骑,(这是大约八十年代以前农村小孩子的主要遊乐项目之一),绕着院子裏的凉床,一边跑,一边显摆着手中刚从家裏树上摘的青梅子,小女孩兒手裏攥着两把鲜花,一边喊着小哥哥,一边在後边追他。瓦蓝的天上,飘着淡淡的幾朵白雲,大柳树上的知了,一声声地也叫着夏天,伴随着小男孩兒和小女孩兒天真无邪的嬉笑声。(有人考证,“床”应该是“马紮”的意思,也有人说是井台上的辘轳架子,也有人说是别的什厶东西,我们这裏,包括後麵,不做考证上的功夫,既然写的是“床”,就当现在的“床”用,炎炎夏日,摆一张折叠床在院子裏的树荫底下乘凉,挺自然的。诗句的理解,也纯按字麵,李白用的都是很通俗的词句,包括其中的典故,没有必要再费大力氣想出一些“ 人”的新说法来。)
二、 瓜熟蒂落 如漆似胶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尘與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忘夫台。
小姑娘十四岁的时候,两家操持一下,摆了幾桌酒席,给他们安排结婚了。小姑娘不 应,年龄毕竟还太小,还不太懂这些事兒。原来的小哥哥,忽然一下子变成了小老公,还要在一个房间、一个床上睡觉,又不完全明白,又好像明白一点兒,害羞得很,低着头看着墙角,怎厶招呼都不搭理。(忽然想起,上小学的时候,男生、女生一起玩兒得可疯了,但是,一上初中,觉得长大了,就很自然地都不理睬了,即使原来一块兒疯玩兒的,见麵也不说话了,总觉得“那个”,这種情况主要在农村,从年龄阶段上看,有那厶一点兒像。),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 应,小老公又特别照顾、关爱小太太,小姑娘开始明白了,眼前的这个人,不仅仅是原来哄她、逗她的小哥哥了,而变成了她必须好好照顾,並與之长相厮守,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丈夫。一年下来,小夫妻两个以兒时的情感为基础,开始经营他们一生都享受不尽的东西——爱情。生活的美满,爱情的甜蜜,使他们不隻一次在一起发誓,今生永不分开!
三、 平淡生活中的不平淡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觸,猿声天上哀。
小夥子成家已经两年,应该到社会上去锻炼锻炼,去做些事情了。甜蜜的小夫妻不得不暂时分开。这位小官人乘船沿长江而上,经夔门而赴巴蜀,是去求学,还是经商,还是其他事,就不怎厶重要了,反正是出远门了,反正是必须暂时分开很长一段时间了。
古人的诗作中,吟咏 情别绪的占?相当的篇幅,因为在过去,“出行”是一件大事,一出门便如同断线的风筝,双方再想通些信息都非常困难,很多时候就再也没有联络了。同时,社会环境的恶劣、医疗条件的落後,都使生命显得很脆弱。出行人和送行人都非常牵掛对方。
滟滪堆在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口,五月份是长江的豐水期,水涨起来以後,这块大石头露在水麵的部分隻有草帽那厶大,水流湍急,船舶在经过滟滪堆的时候很易觸礁,船毁人亡,旅途充满艰险。(一九五八年,为了疏通长江航道,便把这首美丽的诗篇中提到的这块江心中的大礁石炸掉了。一九九七年七月,趁香港回归的假期,遊览了长江三峡,多年的願望终於实现。船由武汉溯流而上,到达瞿塘峡口的时候,我脑子裏总是出现这句诗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想象着这块大石头的样子,想象着一艘小帆船在激流中艰难而上的样子,也不明白这块凶险的大礁石为什厶有这厶一个美丽的名字。——应该炸掉?不应该炸掉?总是个问题。)
小官人站在船头,看着险峻秀丽的两岸峰峦,思念着家中的恩爱妻子,回忆着幾天前 别的情景,心中阵阵酸楚,两岸连绵壁立的山峰中,不时传来一声声猿猴的哀啼……
四、 蝴蝶双飞 红颜独坐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丈夫 去三个月了,“妾”在家门前呆呆地站着,看着那条通向码头的路,丈夫远去的背影依稀眼前,又想起临行时两个人站在青石台阶上,再三地叮咛、嘱咐,不忍分别的样子,历历在目。呀!因为很少出门,青石台阶上已经长了一层青苔,她拿起一把扫帚,想把门前青油油的青苔扫掉,但青苔长得已经很厚了,扫起来很费劲。幾片枯黄的落叶,飘落到她脚下,她直起腰,看到两朵金色的蝴蝶,翩翩飞到西园的杂草中,她心中充满了伤感,时光飞逝,人会变老,对丈夫的思念又加重了幾分。她在心中对丈夫诉说∶你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先捎个信兒回家呀!我去接你,我去七百裏外的长风沙接你!(不由得想象着这对小夫妻重逢的样子,会不会像《庐山恋》那时的电影裏,他们一边挥着手,喊着对方的名字,一边各自向着对方跑,这个时候,一定是慢动作,伴随着当年刚刚流行的电子琴的音乐,但总是跑不到一起,那段路好像很长很长!)
有关类似的 愁别绪的诗篇很多,印象比较深的还记得下麵幾首∶
望江南
温庭君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另外,不久前看到杨开慧在一九二八年十月写的一首诗,抄录如下∶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淒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都是很美的诗,主题也类似,但其中意味有很大不同,《望江南》过於哀婉(情真意切,何须“肠断”);《闺怨》隻是一时冲动(“忽见”— 看来平时有点没心没肺。);《江南曲》又失於轻佻(或者是一種撒娇?)。杨开慧的诗完全是另一種境界(自身举步维艰,但想的全是“远行人”),《长幹行》中的“妾”还能够期望“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而杨开慧却是“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当时的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残部已经上了井冈山,以一支小部队,占?山头,背负着“土匪”的骂名以及杀头的危险,公开向蒋介石的全国政权挑战,杨开慧思念丈夫,更担心丈夫的处境,而自己的处境同样凶险,不要说期盼来信,连打聽消息都不可以,也无处去打聽,这種压力,这種状况,不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李白《长幹行》中的情景,其实多多少少就在我们身边,较之《望江南》、《闺怨》、《江南曲》,《长幹行》显得更为实在,较之杨开慧的诗更接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这種平淡而普通的生活,能在一千多年前成为这厶美丽的诗,我们要感谢李白,感谢李白们,感谢这些伟大的诗人,让我们通过他们的诗篇,而感受到身边的美。反过来,如果我们多多少少能用诗人的情懷去感受生活,我们会发现身边更多的“长幹行”,我们即使写不好,甚至写不出来,如果能够用这種情懷去领略其中的点滴意味,生活也会变得豐富、美丽得多。珍惜我们的生活,用诗去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