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四川北路的四新食苑

(2018-03-09 21:09:00) 下一個

四新食苑

      雖然早已把他鄉當故鄉,但故鄉的風土人情還會時時湧入眼前,四新食苑就是其中的一個。

      四新食苑座落在上海四川北路多倫路口對麵,緊鄰餘慶坊弄堂。是上海一家老字號的小食店。

      自有記憶開始就知道這個點心店。大人們都稱之為'四多'。那時四川路上很多商店的店名都被革命化了,'四多'也就變成了'四新'。全稱"四新點心店"。

       小時候的'四新'的主要特色就是鮮肉小餛飩,大餛飩,陽春麵和湯圓。到了夏天還會有冷麵,冷餛飩和綠豆刨冰。

       小餛飩皮薄肉小,做的時候把皮子放在左手掌上,右手用筷子把肉點入左手心中,左手五指順勢捏攏,一隻小餛飩一秒鍾就做成了。大餛飩是菜肉的。而湯圓分鮮豬肉和黑洋酥兩種,個頭很大,同時放入一個大鍋裏煮,唯一可以區分彼此的就是鮮肉湯圓有個小尖角。

        這裏麵最好吃的就是小餛飩了,一角四分一碗。皮子入口既化,裏麵的肉又鮮又嫩,最美味的是那高湯,特殊熬製,我封它為天下第一湯。

       小餛飩我從來不堂吃,而是拿個鋼錝鍋從店堂後門而入,把鍋子往下餛飩和麵條的師傅那兒一放,說一聲"一碗小餛飩"就穿過擁擠的店堂到前麵買籌碼去了。回來把籌碼交給師傅,一般小餛飩已在鋼錝鍋裏了,否則我就站在後門口,看著師傅一溜放著十幾個碗,每個放入一小塊豬油,蔥花,鹽、一小塊奶白色的豬油和金黃色的牛油,然後把正在大鍋裏煮的骨頭湯放入各個碗中,最後放入下好的餛飩。印象中陽春麵裏應該也是用這個湯。自帶鍋子的目的就是師傅會多給點豬骨頭湯。

        這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這幾年每次回國都會去那裏吃碗小餛飩外加兩個湯圓。餛飩的價格從一角四分變成10元,湯圓從5分一個變為2元五角一個。門麵更從三個變成了一個,堂吃更是移到了二樓。

        原來的三個門麵1912號為外賣糕團店,1910和1908號為堂吃門麵。聽老一輩說,解放前 1912號曾為內山書店,1910號為麵館,1908號為天虹飯店。'四新'是解放後成立的,初名'新芳齋糕團店' 後變名為'四多點心店','四新點心店',現為'四新食苑'。雖然名字從點心店變為食苑,也增加了許多品種,裏麵員工早已是來自五湖四海。但是小餛飩和湯圓還在繼續走入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心裏。

       現在去'四新'已不再是去尋求他的原汁原味,隻是喜歡在那裏靜靜的坐一坐,癡癡地望著窗外梧桐,回憶著童年時的情景和隔壁的老屋,還有小時候生病時媽媽特意端上來的'四新'小餛飩。

       很多時候,懷念的不僅僅是這四新點心店,更多的是去追尋那已逝的美好時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阿凡弟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七色花瓣' 的評論 :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們一般知道的是坐落在四川北路山陰路的內山書店。
七色花瓣 回複 悄悄話 我記得小時候的課文中提到內山書店在溧陽路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