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小武>是在剛出國的那段時間,2004年.這個片子我在上海的時候就聽說過,但是當時覺得這種小電影就是給大學生拍的,那時候還聽說朱文也拍了電影,心裏就有些抗拒.
看電影是需要心態的,就象看<有情不悔>(Salt on our skin)是1999年的一個夜裏,自己一個人在家,很慢的開頭,一點點推進的情節,優雅的音樂,安靜的畫麵,娓娓道來的旁白,時間消磨生命激情帶來的哀傷,所有這些都能契合當時年輕的心境.
也許剛出來的落差突然讓我回想起國內,也許是什麽事觸動了對過去的回憶,總之是想看.看了<小武>,然後是<站台>和<逍遙遊>.
後來又看了獲獎的<三峽好人>.再後來的電影就沒看了.
<小武>是賈樟柯的成名作,但是高峰是<站台>,對於我這個年齡段的中國人,這是一部所能想像的最為文學化的電影.在這兩部電影裏,他把所有想說的都說盡了.
他後來的電影就變成一種正常製作了.那種對表達的極度焦慮,對話語權的強烈渴望,對創作不惜一切的激情,都在這兩部電影成功之後被釋放掉了.他被認可了.
這種創作的激情很難維持很長時間,尤其在第一部就被認可之後.陳凱歌就一部<霸王別姬>.張藝謀持續了幾部.也不得不轉向商業片.張藝謀的聰明在於他能正視自己的枯竭.而陳凱歌後來拍的片子充滿了虛假的激情.
這些藝術家在創作上都曾經那樣的年輕,對生命,對生活,充滿了詩一樣的情懷
和他們的才華一起消逝的,還有我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