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2024 (208)
瘟疫肆虐大半年了,直到現在疫情反反複複時好時壞。
昨天跟國內的朋友聊天,說起這疫情她說國內也還不敢放鬆,說時常也有新病例,很擔心。這要求是不是不一樣,如果看到我們這裏的情況,還不嚇壞了?我告訴她,現在我們這裏連著兩天沒死人就樂夠嗆了,病例數這幾天有所下降,住院的人也還有,但空床多了,出院的人也有,死亡的人在減少。
即便如此,沒有什麽特效藥,大家又不肯好好防護,這疫情什麽時候是頭還真不好說,疫苗成了唯一的希望,但也保不齊到時候又病毒變異了,或者跟流感疫苗一樣對有些人管用,對一些卻不管用,就是說,即便打了疫苗還會得上。
所有的好的可能和不好的可能都會有,問題出現了,沒有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眼前也就得這樣了。
我們都感覺到了,外邊人多了,多到跟原來即便一樣了,看到鄰居昨天去送孩子上學了,下午又接孩子回來了,看來有的學生是上學校去上課了。
就我不也一樣嗎,該去公司去公司,該去超市去超市,車牌稅得查尾氣,5月份剛剛解除居家令就去排長隊查。
原來也想等等再說,可再一想,等也沒有用,現在很多店關了,大家集中幾個地方查,不會人少的。果然,就是現在依舊每天排著長隊查呢。
我的車早就該換油了,5月份就應當換油,因為沒開多少裏程,所以按裏程算還沒到。如果按專家們說的秋天會厲害起來,那還不如現在趁著稍好一些趕緊換了它算了,否則大冬天的,在病毒橫行起來,不得不換油還能不去嗎?
想到這裏,預約了換油時間,原來我換油從來不預約,都是有時間就去,等一會兒也就換上了,現在還是預約的好,我的經驗就是早上第一個。
這個第一個是我的習慣,無論看醫生、做檢查、做手術、換油、維修,包括家裏修理什麽的,除非急診,全部要早上第一個。
眼下這種情況更是要保持這種習慣了,去超市我也是早早的去,看見人少進去,人多轉身回家。我感覺防護除了戴口罩手套之類的,還有一個關鍵就是人少。
少說甚至不說話,到哪兒都速戰速決,哪怕一周去兩次也不要一次買太多。說實話,最好是一周一次,兩周一次要麽自己得將就,要麽就是菜吃壞了得扔掉一些。青菜放不長的。
這次的瘟疫,好像一時半會兒不會消失,學會與它共處是我們我人類的一門功課。學習就是這樣的,有好學生也有壞學生,還有中間的,可學可不學的,時而認真一些時而馬馬虎虎。
說實話,誰也做不到從頭到尾的認真,誰也不大可能一直閉門不出,除非是老年人。所以,學會防護,學會平衡好自己的心態,從疫情的陰影下走出來就成了任務。
哪兒有不怕死的人?
國內醫院的不少醫生提前退休了,到了退休年齡的還在被反聘的都徹底回家休息去了。國外也是一樣的,不少人原本還想過了退休年齡在幹一段的,都就此退休了,有些退休的做半工的也都放棄了工作回家歇著去了。
但沒到退休年齡的人,還需要養家糊口的人們,還不得依舊該幹什麽幹什麽嗎?多數人是需要工作的,需要出門的。說實話,再有條件也不可能半年一年的不出門。不方便,心理上也不允許。
另外,你越不出門越不敢出門。看到有人說,要把遇到的每一個人都當成是帶病毒的,我說,那就別活了,嚇都嚇死了。
我的想法是,要麽在家好好蹲著,要出門就別想太多了,找人少的地方去,找人少的時間去做必要的檢查、修理,做好自己認為必要的防護,心理不要有負擔,不要看誰都嚇得夠嗆,說實話,真的發著燒、打著寒戰的人也不會挺著出門跟你做一樣的事兒去的,除非家裏沒有別人了。
至於很多人說的無症狀帶病毒者,一是少,再就是傳染性也沒那麽強,你隻要不跟人說話,擦個肩什麽的不至於就傳染給你了。
我為什麽說不要在超市人多的時候去,去超市一次不用買太多的東西呢?交錢的時候,人多的時候去超市,你交錢的時候人也多,不少人都是掌握著少去超市,一次多買點東西,起碼夠半個月的。
可是你想到了嗎?你要買齊了兩個星期的東西,你超市裏轉的時間就得長,而且交錢的時候就會在那兒停留的時間長,這時候,雖然收款的跟你之間有個塑料板,但你前邊的人,像你一樣剛剛買了一大車的東西,站那兒好半天,不但等著交錢,也有很多人跟收錢的人聊大天。這時候,那塊地方的空氣有可能就不好了。
我們排在後邊的是有一段距離,但前邊的人走了,我們是不是得馬上過去,站到前邊那個人站過的地方,然後又得等著你這一車東西掃完碼,交完錢,其實這時候就會有一定的風險了。
不管你口罩戴的多嚴,空氣已經不好了。原來說隻有飛沫傳染,現在說空氣中也有,我想這種也有就是我們人多時候產生的這樣的風險吧。它比我們跟別人擦肩,跟別人偶爾打個招呼要嚴重得多,而且是我們有時候想不到的,你覺你前麵沒人,後邊的人離你很遠,但就忽略了那個剛剛站這兒半天的人才離開,你就站這兒了。
這也是現在要求醫生看病人的時候,兩個病人之間一定要空半個小時的原因吧?因為一根人剛剛走了,就進來另外一個人,就有風險,因為實在不知道前邊那個人是不是健康,就是那個人自己也不知道。
看牙醫也是一樣的,為啥說看牙醫風險最高?不是說牙醫傳染你病,而是牙醫診所要看很多病人,每個病人都要張大嘴巴在那兒很久,那個病人除了牙病是不是有病毒,誰又知道呢?消毒,專家們說了,飛沫落下來了你擦東擦西的是消毒,飛沫沒有落下來的時候,你是消毒不了的。
這也是我想的,看醫生,無論哪一科都要早上第一個,起碼這屋昨晚一夜沒有人,早上你第一個看完就走,後邊才來人呢。相對比較安全。
有個網友看過牙醫,一個月後牙醫診所發來郵件,說他們一個工作人員確診了新冠,診所要關一陣子了。好在一個月了,她肯定沒有得上,但這期間那麽多人去看牙醫的,是不是會有人被傳染上了呢?這就需要戴口罩,少說話,速戰速決。不要像平時一樣跟工作人員聊天、互相說客氣話,預約都最好回家再說。
規避風險也是最好的防護。這種規避不是杜絕、拒絕,而是科學的防護,謹慎又不要過度擔心的狀態。這也許對不得不出門的人們來說是有幫助的。
記得新聞報道過,一個理發師確診新冠了,往前推一百多人他給理過發,通知了這些人去檢測,一個都沒有被傳染上,因為大家都戴了口罩,我想一定沒像平時那樣閑聊天。
防護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但都比不上別出門更安全。
能不出門盡量少出門,出門就要好好把握自己,首先不要恐慌。據說現在心理醫生特別有生意,因為很多人心理都出了毛病,除了對家裏經濟情況的擔憂、對工作保障的擔憂,也有對自己被傳染上病的擔憂。
任何時候,自己都是自己最好的醫生,一個健康的心理要比健康的身體還重要,一個好的心態要比其它條件更重要,人生不能沒有經濟保障,但一個好心態、健康的心理和身體,才是最最重要的。
人生百年,哪兒能什麽事兒都那麽順利,尤其這樣的天災降臨人間,每個人都在瘟疫的天空下生活著,活下來,健康地走出災難,一切都會重新開始、都會好起來的。
佛州有太多好玩的地方了。也想去看看兒子,還想回國。
我們這疫情太嚴重了,不戴口罩的人多。最近好些。隻好再等一等。
我倒是想出去,我們這兒不讓啊!
我們隻能盡人事聽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