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老人跟兒女移民來美國,其實還有一個更需要麵對的問題,那就是跟兒女生活在一起時候會產生的矛盾。有些老人跟兒子生活在一起,跟兒媳婦的矛盾就避免不了,還有一些老人跟女兒生活在一起,原以為跟女婿的矛盾會少一些,其實現在也不一定了。不是兒媳婦和女婿人不好,也不是老人們真的事兒太多,而是年輕人和老年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了。
早年間,老人和兒女世代都生活在一起,矛盾不是沒有,但不像現在這麽突出,這裏麵除了人們的傳統思想發生了變化以外,經濟條件的好轉似乎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過去的兒女離不開老人,一來自己沒有房子,也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獨立生活,再就是需要老人照看孩子,而老人等老來的時候,自己也沒有能力管理自己了,經濟條件也差,一旦有病了也確實離不開兒女照顧,這樣,在兩代人中間,有著這樣一種互相的需求存在著,也是矛盾不那麽顯現的原因之一。
加上過去對於傳統的孝道很重視,沒有多少年輕人會公開地跟老人鬧矛盾,最多私下裏說說,所以鬱悶的兒媳和婆婆也不少,那時候的男人多數在奔事業,很少對家事兒過問,除了吃飽喝足了,也沒有別的要求了。
現在這些現象都發生了變化。首先表現得明顯的就是人們的經濟水平都提高了,孩子能獨立生活了,老人的老年收入也跟過去沒法比了,有些老人幫助兒女買房都不是問題,雖然說也是老人的辛苦錢,但放在過去,再辛苦,就是全家都不吃不喝也不可能有多少錢的。加上現在的醫療保險,社區醫院的出現,還有保姆行業的興起,老人對兒女的依賴也不像過去那麽厲害了,至少在自己還能照顧自己的時候基本可以不用兒女。
現在很多老人觀念也發生變化了,對於孩子的照顧也不像以前了,一來由於孩子們不信任老人的老方法照顧孩子,再就是現在的孩子對自己孩子的照顧要求越來越高了,網上一直瘋傳著一篇《老了我們靠誰》,現在的老人也把退休後走遍世界當成夢想。老年大學的興起,甚至包括每天早晚的廣場午,都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樂趣。
老年人的觀念的改變,年輕人觀念的改變,使得原來的家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那種家越大,人越多越好的觀念似乎在漸漸地消失了。
然而老人畢竟是老人,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環境,離開了他們長年生活的故土,跟著兒女來到美國就會感覺心裏沒底,他們不願意再像在家的時候那樣,自己獨立地生活,他們的依賴又重新回到了原點。他們擔心語言不通,他們擔心獨立生活有事兒的時候沒有人在身邊怎麽辦,他們感到恐慌,孤獨和寂寞。
早年出國的兒女思想已久停留在過去的傳統裏,父母來到海外,奔的就是自己,怎麽能讓年老的父母跟自己分開來住呢?無論如何都不能這麽說,如果那樣還不如不讓他們來了,加上有些父母過去也來過家裏,給自己帶過孩子,怎麽能在養老的時候拒絕他們在家裏住呢?
在美國生活,跟在國內完全不一樣,人們的緊張程度,人們疲勞的程度,都不是跟國內能比的。很多人不認可我這樣說,如果你真的生活在美國應當跟我有同感,不是說真的緊張得一分鍾都不能放鬆,而是不知不覺地緊張,不是說累到腰酸背痛,累到光想睡覺。不是這樣的累法。
我們常常在影視劇裏看到公司的那樣的結構,真的就是那樣,一個個格子裏坐滿了一個個人,每個人麵前都有一台電腦,但電腦前的每一個人都在緊張地敲著鍵盤,他們在做著不同的項目,很多人年收入都在十萬左右,也有很多人年收入都在幾十萬。他們擁有大房子好車,養活著幾個孩子,再就是父母和家人。
也有很多人,自己有公司,開餐館,生意忙的時候緊張,怕照顧不好顧客,生意差的時候也緊張,擔心自己的收入。在美國不管做什麽,成本都很高,不說別的各項保險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很多人羨慕自己做的人,可以靈活掌握時間,有事兒就可以脫身,其實正是這些人,哪兒都不敢去,恨不能一周七天天天上班,為得就是方便客人,為得就是能留住客人,為的就是維持一個收入。
很多人不了解美國,說,錢多少是多呀,差不多就行了。在美國生活,在美國做生意,做才能賺錢,多做也才能多賺錢,少做或不做那就是沒有錢可賺,不是你想多做就多做,你想少做就少做的。在這裏同行太多了,競爭也非常厲害,不管多大的公司或多小的公司都是一樣的。
在美國的大公司裏打工的人,當你總也不出成果的時候,當你年紀大了,收入和你付出的對於老板來說不能讓他們獲益了,那真的對不起,你就隻能回家了,你的薪水老板用來雇幾個年輕人,重頭開始培訓,跟你的作用是一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就是這樣的。
所以在這樣環境中工作和生活,確實非常非常的不容易,也非常非常的緊張。
人們都半了解不了解的抑鬱症,在美國也是好多人都有,很多人長年吃藥維持生活,更多的人不知道自己病了,還有一部分人知道了也不願意承認。在難以承受壓力的環境下,人們持續這樣地工作著,生活著,他們需要當離開工作環境的時候能有一個自己想怎樣就怎樣的家,想有一個自己安安靜靜的家能真正地按自己的要求和希望呆著。他們想吃飯就吃飯,不想吃飯就不吃飯,他們想在家吃就在家吃,不想在家吃就出去吃,他們想吃西餐就吃西餐想吃中餐就吃中餐。
還有一些人,家裏孩子多,於是幹脆太太不上班,在家帶孩子,做家務。一個人的工作養家,讓工作的人壓力格外大,家裏的大事兒小事兒都落在了女人的身上,這女人中不少原本也都是精英,有些人心理也很難接受生活角色這樣的轉型,所以夫妻間也會有矛盾。
在這樣的環境和狀況下,老人再出現在家裏,自以為會給他們的生活減輕負擔,其實根本不然。一些父母看到兒媳婦在家不工作就不高興了,一些娘家媽也要求女兒一定要去上班,要不然在家裏會沒有地位,他們住在這裏也不仗義,而那些夫妻都工作的,在父母眼皮底下就有了誰家務做得多了,誰家務做得少了。這些事兒看來都是小事,而每天發生在家裏,每天出現在在外邊已經累得身心疲憊的人的生活中,久而久之就成了問題。
很多家庭為此整天爭吵不斷,而有些夫妻實在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不得不以離婚擺脫這樣的生活。有些父母悔不該幹涉兒女的家事兒,而有些父母則理直氣壯地支持兒女的離婚。這些原本可以避免的矛盾帶來得是年輕人一輩子的傷痛。
這些問題在國內的家庭中也時有發生,但發生在海外,帶來的傷害遠遠大於國內,因為在外有個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兒,離婚除了感情上的打擊,很多人在經濟上,在今後的生活上都會有持續的影響,加上由於中國人少,能認識的機會更少,所以再婚的機會相對也少。
我們當然知道,很多婚姻的破裂跟父母沒有絕對的關係,但很多誘因原本也是可以避免的。這不是誇大矛盾,而是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的一種現象。
避免這樣的問題的出現,需要我們兒女和父母共同的努力。父母不得已必須生活在兒女的家的,要改變自己,盡量不要甚至最好做到完全不要幹涉兒女的生活,因為在美國養老同樣靠不了兒女,最終的選擇也都是養老院。
有些老人也許說,既然也是去養老院,我還不如在國內的養老院養老。你如果這樣想,那就又糊塗了,到了要去養老院的時候,誰送你去,誰又會經常去看你,那些困難絕不是你今天能想象得到的。所以很多現在獨生子女的父母紛紛把兒女送出國,未來麵臨的都是這樣的問題,也許你說原本在國內也不想指望他們的,其實到時候你就哭了。
人們都說,錢能解決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這話說得沒錯,老人現在多數都有足夠的錢了,我覺得不妨把自己的錢拿出來一些,在兒女附近租一個公寓住下來,這樣離兒女又近,自己生活得也輕鬆自在,何樂而不為呢。
很多人尤其是老人,一到花錢的時候就舍不得,他們不見得為了自己,而是感覺錢省下都是兒女的,不能亂花。其實要快樂地跟兒女生活在一起,要讓自己的晚年輕鬆而愉快,有些錢花得是值得的。跟兒女在一起生活的老人同樣也是緊張的,何必去聽媳婦的嘮叨,何必去看姑爺不開心的臉,媳婦的嘮叨也許跟你根本就沒關係,姑爺的臉也許根本不是給你看的,但你聽到了看到了,心裏肯定不舒服。
遠離兒女其實也是遠離是非。
現在一些兒女也想開了,對於那些生活不到一起的老人,采取的就是在外邊買個房或租個房把老人從自己身邊移走。但多數人都是等不能在一起住的時候才這樣做的,如果能在老人來的時候就這麽做,那麽中間那些傷害都會避免了。在這一點上,美國人做得很好,雖然他們也不情願,但他們習慣了。
有人說“家是一首永遠也寫不完的詩”,我很喜歡。在家裏,我們每個人都是為這首詩填詞兒的詩人,悲歡離合,都是我們的手寫下的,是我們這個家裏每一個人寫下的,它不是一個人的作品,是需要家裏每一個人的付出,每一個人的犧牲而寫出來的。我們應當共同努力,讓這一首詩唱響,讓這一首詩在我們的家裏,子子孫孫接連不斷地寫下去!
生活是美好的,隻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生活的過程中經曆些什麽,孩子是這樣,我們是這樣,老年人也是這樣。我們的孩子經曆的都是我們經曆過的,我們經曆的也是我們的父母經曆過的,而我們的父母正在經曆的也是我們未來會經曆的,正所謂,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未來。昨天我們的父母曾經對我們祖父母付出的,今天我們對我們的父母付出的,也正是未來我們的兒女要對我們付出的,何去何從,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選擇。這就是生活。(待續)
Fully agree with your idea and hope most family could understand it and really appreciate your openly speaking out this point.
Finally happy weekend !
周末愉快!
我很同意作者文章中的觀點。不過,我在思考,經濟情況不同的家庭,是否還有不同的特點
周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