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的故事:六 發燒,兼答
(2010-04-19 12:24:24)
下一個
很多年以前看到港台的雜誌上有一種稱謂“發燒友”,很久以後才明白是“迷戀地頭腦發熱”的意思。有很多種發燒友:音像,攝影,集郵,甚至目前還有 iPhone,家庭影院的發燒。好久以來發燒友又被戲稱為“發騷友”!原因很簡單,大多數人不知道他們每天在講什麽。
這麽多年以後,就音響而言,我不以為我是發燒友,原因有幾個: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人的耳朵很厲害,指揮家的耳朵可以聽出半個音的區別,甚至是絕對音高;多數人的耳朵隻能聽出來相對的區別和一個音的高低。並且,25歲以後聽力歲年齡下降得很快,特別是高音段。很多小年輕使用高頻的手機鈴聲,大人根本聽不到!還以為家裏有個乖乖寶,從來不亂打電話呢!到了能夠講究器材和品悟音樂的年紀,耳朵沒有背就不錯了!那麽幾個大男人討論著自己根本聽不見的聲音還去比較好壞不是很搞笑麽?!也許這就是“發騷”的又來吧。
第二,如上所述,相對的好壞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能夠把不同的器材放在一起的機會很少,音像店的環境和家裏麵大相徑庭;在家裏搞個喇叭比較,很快就會陷入欣賞疲勞,不知好壞了。我的幾次評比會的結論是B&W比更大路貨的確實好。嗬嗬,fitwxc不認為B&W發燒,但是一般聽聽也確實不錯了。我的喇叭從架子上摔過一次,沒有發現大的紕漏!很快,這種相對的好壞使我失去了興
第三,NAD確實去聽過,也借來擺過,但我的結論是我的播放器太爛,沒能比較出來太大的區別。也就是說還不足以扔掉Yamaha。但是有一點,我認為可以從功率的角度來比較器材的好壞。很久以前,甲類功放是線性最好的,但也是最耗電的。膽管是線性最好的,MOS,BiPolar完全比不上去,更不要提集成的了。很多的家庭影院使用數字功放省電,省錢,但完全沒有線性可言。THD等等之類忽悠忽悠大眾而已。因此如果不看峰值功率的話,NAD的100瓦,膽管的50瓦效果上比峰值300瓦的集成AV功放好得太多了:絕對的,或相對的。問問集成AV功放的平均功率?對了,RMS功率多半也不靈。可惜呀,NAD也出AV Receiver了,形勢比人強啊,這個HiFi發燒友是做不得了。
第四,很多人把器材看得很重,但實際上聲音是最重要的。“用戶名被占了”講的很對,聽起來好的就成。這也是我後來才明白的。同樣是CD,質量上差了很多。比如動態範圍,爛的CD範圍小,感覺需要放很大的音量才能聽得見,這個累!演奏嗬錄音的質量更是重要。好的還是比壞的好!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第五,關於MP3的評價。如今的我已經可以接受MP3的聲音了,但是的是好的。與CD一樣,不同的壓縮方法導致的結果差別很大。lame是公認的好方法了,這個差別還很大很大。有一段時間國內的網站上隨便下歌,找個扒站的軟件下個上萬首歌也是可以的。問題來了,兩個網站上的同一首歌,歌名一致,留哪一個呢?
開始,留下的都是尺寸大的,也許幹掉了很多不該幹掉的。後來,兩個名字相同,尺寸一致的留那個呢?隻能一個一個聽了,看看有沒有假唱,翻唱,缺頭少尾的。有一天突然發現,正如同彩色照片曬了太陽退色一般,差別是如此明顯和如此不能接受!雖然我用的隻是計算機的很普通的喇叭!
當都是使用lame時,能夠達到CD的效果嗎?至少我已經聽不出來128Kbps以上碼率的區別。用192或者168已經足夠了。
最後,使用品酒的比喻。很多的葡萄酒有這樣的評論“...A clean, citrusy wine with a hint of exotic spiciness.– A semi-dry blend with the aroma and flavor of strawberry and cherry.”搞什麽搞!葡萄裏麵有草莓?聲音也是如此,可以意會,很難言傳。和攝影藝術不同,聲音是沒法講出來的。這像是一個繞口令,但沒辦法將出別人聽不出的感覺。這和解釋構圖,采光完全不同。如果最後成了自娛自樂,也就沒有必要“天天向上”了。
綜上,隻要聽起來自己高興就成了,沒法勉強,沒法分享。當然,還是有底線的。如果一對喇叭出點聲音就劈,時不時地得調整音量,沒別的,這個係統不靈。
對於家庭影院,我的看法還是“比不上影院的就湊合吧”,動畫片也不需要5.1是吧。布線,掛喇叭,用無線喇叭最後受宜的是廠家和GDP.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