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微波仙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24中東探秘(34)沙海中的盧浮宮

(2025-04-22 14:02:38) 下一個

2024年8月2日(星期五)晴
6:00多起床收拾行李,因為晚上要去飛機場,明天早上6:40的飛機去阿曼,打算把手提行李寄存在前台,我隻需要帶一個雙肩包,裝些換洗衣服和洗漱用品。
7:00到酒店餐廳吃早餐,自助餐,品種豐富,各種麵包蛋糕,肉片,奶酪,生菜沙拉,醃橄欖,咖啡,果汁,水果等,可以吃好吃飽。
8:00離開酒店,走了兩個街區,剛到車站,94路車來了,運氣好好不需要在這大熱天久等汽車。
9:20就到了盧浮宮,博物館10:00開門,還有四十分鍾,把盧浮宮外景,遠景,近景拍個遍。看見附近有一個工地,正在修建的建築外形結構很新穎,上網查了一下,是紮耶德國家博物館(Zayed National Museum),以阿聯酋開國元勳謝赫·紮耶德命名,聚焦國家曆史與遺產。

 

一隻小貓朝我跑來,停下來,伏在我腳邊求撫摸,我伺候它了一會,掏出一顆葡萄,它不吃,剝了皮也不吃,巧克力它可能也不會吃,沒有辦法,隻好再多撫摸它幾下。
9:50博物館開門售票,我趕緊進去排隊,第一個購票,票價63AED。貓咪一直跟著我,但沒跟進來,蹲在博物館門外,我悄悄朝它招手再見,感謝它清晨的陪伴與帶給我的溫柔。

我的雙肩包不能帶進館內,需要存起來

購票處與展覽館正門之間回廊牆壁上蒙娜麗莎圖片

偉大旅程展廳(The Grand Vestibule)
左前方牆上分別用三種語言(阿拉伯語、法語和英語)刻寫著文字。這段話出自阿聯酋副總統兼總理、迪拜酋長謝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
"We may not live for hundreds of years, but the products of our creativity can leave a legacy long after we are gone."
“我們也許活不過百年,但我們的創造力之果卻能留下久遠的遺產。”

腳下看到熟悉的文字:“富士”、“長門國”、“邯鄲”……還有“北京”。那一刻我停住了腳步。“北京”兩個字安靜地鐫刻在石板上,像一個在異鄉重逢的朋友。我是北京出生的人,那熟悉的字形在阿拉伯的光線中竟顯得如此溫柔。它讓我忽然意識到,這裏不是遙遠的異地,而是一個容納世界與自我的地方。

雙頭雕像(Monumental Statue with Two Heads)
擺放在一進門的顯眼位置,是這個約旦出土文物,已經有八千年曆史,是人類最早的大型雕塑之一,見證了史前文明的藝術成就。

阿布紮比盧浮宮的策展方式別具一格,不按國別或年代區分展品,而是以“人類共同的主題”呈現——母與子、神與王、信仰與創造……來自不同大陸、宗教與曆史的作品,被並置於同一空間,如同沉靜地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左圖:拉加什王子古地亞,新蘇美爾王國伊拉克,吉爾蘇(現代特洛)約公元前2120年
他頭戴皇家帽子,雙手在腰部位扣緊正在祈禱,這位虔誠的國王公元前二十世紀,統治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蘇美城邦拉格什,雕塑石像的石頭是從阿曼半島進口的。

鎮館之寶 1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RamessesII)
阿布紮比盧浮宮博物館館長 曼努埃爾·拉巴特Manuel Rabate說:
首先,我選擇這個作為鎮館之寶 ,因為非常有趣,這是巴黎盧浮宮出借的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展品,令人印象深刻,它非常高,有好幾米,是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重4.5噸,非常非常大,令人震撼。這座雕塑非常精美,但是它的力量如同光環。

印在窗戶上的話是:"The greatest traveller is he who has been able once to take a tour around himself."——Confucius(孔子)
直譯:“最偉大的旅行者,是那個曾經能環遊自己內心的人。”
雅譯:“最偉大的旅行,不在遠方,而是在內心深處的巡遊。”
於我而言:在博物館中遇見文明,也遇見自己。

中國的唐三彩,人和馬色彩鮮明、活靈活現。

左圖印度笈多王朝的紅色砂岩雕像,右圖中國南北朝時期的白色大理石佛首像
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展品同框,闡釋跨越時空的對話

鎮館之寶2 瑪烈莎獅獸
館長說:第二件鎮館之寶是來自於阿布紮比盧浮宮的藏品,也是阿布紮比政府的財產,非常重要,我們叫它瑪烈莎獅獸。這是我們的伊斯蘭藝術珍品。
不知道它是起源於西班牙還是意大利,但確定來自12世紀,這是一尊精美的獅獸,上麵刻著文字、繪畫,非常漂亮,是一件稀有的作品。當然也令人印象深刻。還有一點很吸引觀者眼球,我們在獅子內部裝置了一個機關,可以用來發出聲音,嗚嗚嗚,像是獅子在咆哮。順便說一下,我們認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自動裝置——第一個機器人。我期待能舉辦一場特展,將這頭獅子的發展曆程以及現代的機器人進行展示,因為這對物體的機械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十一隻鍋
阿拉伯人用於燉羊肉的鍋,擺放一起,掛在牆上,頗有沙漠中的黑玫瑰意象,還可以有無限的解讀。
我家廚房櫥櫃裏也有不少鍋,我就從未想過可以讓它們成為藝術品,這就是普通人如我與藝術家的區別,我缺少的是創意(IDEA)

由於多次參觀過巴黎盧浮宮以及巴黎其它博物館,比如:奧賽,蓬皮杜等,在這個展廳,許多曾經在歐洲參觀過的展品,如今在中東相逢。

在這裏我重溫了法國巴洛克與古典主義,洛可可,新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與後印象派以及現代主義。

弗拉戈納爾(Fragonard):《門鎖》18世紀洛可可藝術

施洗者聖約翰,達芬奇創作於1513-1516年,這是我心目中鎮館之寶之一

船隻是埃及地區的日常交通工具,甚至被做成模型為精英人士陪葬。

精美的埃及木乃伊

牆上的黑人肖像畫,穿著華麗,是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作品,也是歐洲販賣的第一批黑奴

最後的展廳,牆上是九幅藝術品,淩亂有序,久久凝視,人的情緒也會隨著白色筆觸而起伏

特別注意到,博物館不但策展方式別具一格,不按國別或年代區分展品,但在色彩搭配也是一絕,他們考慮冷暖色對撞的視覺效果

從這個門出去,不能折返。我沒有立刻邁出這個門坎,又重新把每一個展廳,每一件藝術品欣賞了一遍,三個小時拍了200多張照片,為的是讓這些藝術品在我今後的生命中陪伴我的精神生活
 兒童博物館在二樓

咖啡館

廳院,透過穹頂照射下來的光線,稱之為“太陽雨”,這是設計師的妙筆之一

遊客穿著阿拉伯服裝在T台“走秀”拍照

 

有時候,旅行不是為了打卡,而是為了感受一場相遇。一隻貓的靠近,一幅畫的再見,一個空間的包容,都是在告訴我們:溫柔從不需要喧囂。

阿布紮比盧浮宮坐落在薩迪亞特島(Saadiyat Island)——一座正在成長為“文化之島”的海上土地。這裏不僅有阿布紮比盧浮宮,亞伯拉罕之家,還將迎來古根海姆博物館、紮耶德國家博物館,以及由紮哈·哈迪德設計的表演藝術中心。每一座建築都像一枚種子,預示著這片沙漠與海洋交界處,將生長出連結世界的文化森林。

我曾在紐約參觀過古根海姆博物館,至今仍記得那座螺旋結構中的步步拾級,如同走進藝術的漩渦。如今在這座中東的島嶼上,想到未來有一天能夠再次走入“古根海姆”,卻是在陽光穿越沙海的地方,心中便悄然生出一種新的期待。

我在這座島上短暫停留了幾個小時,卻像經曆了一次靜水流深的對話。旅行是出發,也是回望;是遇見世界,也是遇見自己。
而我願將這段旅程,連同那一束晨光、那隻貓、那片水麵上的穹頂倒影,都寫進記憶的冊頁裏,慢慢翻閱,久久不忘。

謝謝點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微波仙子 回複 悄悄話 親,好久不見,大家都想你了,原來你出門旅遊去了,替你高興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哈哈,我們也到了這裏,冒泡問候,讚好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