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God We Trust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個人資料
正文

我上過的一堂印象深刻的印度曆史課

(2013-07-20 18:51:23) 下一個

那是MBA的一堂課,那堂課討論印度獨立的曆史事件,幾個主要影響人物:代表英國利益的總督蒙巴頓,代表印度各派利益的甘地,尼克魯,真納。教授發下來的材料有好幾百頁,要求我們讀透這些曆史資料,並對以上人物的立場觀點策略等在課堂上討論。

我之前雖然沒有專門研究過印度的曆史,但是對印度並不陌生,自己覺得對印度獨立的那段曆史脈絡還是很清晰的。二戰之後大英帝國沒落了,而印度民族覺醒,要求獨立的聲浪不斷高漲,英國人再也沒有能力控製印度次大陸,所以英國不得不撤出印度,給以印度獨立自治。

二戰前數百年,英國人以區區4千萬人口占領和統治了地球的大部分地區,稱為日不落帝國,主要手段就是分而治之,各個擊破。我很自然地得出結論,蒙巴頓的策略就是分化印度,暗中挑撥尼克魯和真納的矛盾,使印巴分列,英國好從中漁利。英國殖民印度幾百年,充分利用了印度國內宗教,種族,文化眾多的矛盾,分化瓦解印度,這是英國一貫的策略。蒙巴頓作為英國任命的總督也不例外,肯定是他分化了印巴,並種下印巴戰後至今幾十年的矛盾;而印巴國內民族宗教眾多,差異和不平等到處都是,因此產生錯綜複雜的各種矛盾,這正是印巴至今經濟仍然落後的主要原因,這是我的基本看法。

由於當時上的課比較多,時間很緊,沒有足夠的時間分配到每門功課中,有些課我必須偷工減料。這門課我覺得憑我以前的知識可以應付過去,就沒有認真去讀那些厚厚的資料,隻是泛泛的翻了翻,根據自己定下的調調,找出一些支持的數據而已。

上課的時候,我坐到第一排。我的策略是越是不想花時間的功課,就越應該爭取主動,一開始就發言,這樣能按自己準備的話題講,否則到後麵討論,前麵沒有發過言的人肯定會被教授提問,被問到沒有準備的問題,就很容易露餡了。所以上課一開始,當教授問誰願意想做些總結的時候,我把手舉得高高的,可是教授沒有叫我,叫了印度人納丁。

納丁是個非常優秀的人,是印度理工的高材生,本科畢業後曾在朗訊工作了4年再考的MBA.他 各門功課成績在班上都名列前茅。我想教授很高明,討論印度曆史,請印度人先發言當然是最合適的。大家最感興趣的當然是看看印度人是怎麽看這段曆史的,而不是我這樣的相聚千萬裏之外的沒有什麽幹係的人物。

納丁準備得很好,做了一個很出色的presentation.他的看法跟資料裏的觀點完全一致,對蒙巴頓的評論完全是正麵的。他認為蒙巴頓為協調尼克魯和真納的矛盾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和傑出的工作,避免了印巴矛盾的激化,對印巴獨立的和平過渡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觀點跟我的完全相反,這使我很吃驚。我開始後悔坐到第一排了,第二輪發言我不敢舉手了。我期待後麵有不同觀點,可是後麵其他幾個印度人的發言都是支持納丁的,美國人和歐洲人的觀點也一樣。我有點坐不住了,我沒有認真看資料,觀點又跟大家完全不同,這使我對自己的結論完全失去了信心。

我根本不相信英國人希望印度獨立後出現一個統一強大的印度,曆史也證明沒有。印巴爭端不斷,印巴國內也因民族,宗教眾多,宗教,文化,貧富等差距太大,而問題成堆,經濟發展一直滯後。我認為這些問題都跟英國人有關。可是我沒有準備好,沒有足夠的資料。再說那些資料都是西方人寫的,我能找得到對他們不利的證據嗎?沒有材料佐證,我就不能亂說。我決定不再發言。

我靜靜的坐在那裏想,印度人這麽想有什麽好處? 好處很多:第一,能保持跟英國的良好關係,英國還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一,留在英聯邦裏,在各方麵對獨立後的印度幫助非常大。第二,宗教和民族矛盾是曆史問題,即使是英國人搞出來的,獨立之後,英國人也不可能對這些問題再有影響力,再使壞。為這些問題跟英國人搞僵於事無補,得不償失。

我再回想中國的曆史,老蔣跟司徒雷登關係搞壞,失去了美國支持,從而失去了大陸;退守台灣還是不尿老美,如果不是金日成打響冷戰的第一槍的話,就被CIA策反孫立人取而待之了。還有老毛,跟赫魯曉夫鬧翻,差點跟蘇聯打核大戰,跟蘇美抗衡了幾十年,社會經濟差點崩潰。

我明白了老印和老中的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對待比自己實力強大的勢力時的態度不一樣,老印姿態比較低,能看到長遠的利益,能為長遠的利益放下身段。老中自我高大,沒有眼光,或者即使有眼光,知道長遠利益受損,為了眼前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爭個你死我活,寸土不讓。

同學們的發言轉了一圈,最後回到了前排。教授問我,一開始搶著舉手要發言,後來都不見我舉手了,為什麽?我說,大家的發言把我想說的都說了,他們說得太完美了,我沒有什麽好補充的。其實我有很多感慨,隻是不知道怎麽說,該不該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zhu7charlie 回複 悄悄話 多謝你的文章。有生活有深度!

Totally agree ----“我明白了老印和老中的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對待比自己實力強大的勢力時的態度不一樣,老印姿態比較低,能看到長遠的利益,能為長遠的利益放下身段。老中自我高大,沒有眼光,或者即使有眼光,知道長遠利益受損,為了眼前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爭個你死我活,寸土不讓。”

約9年前,我幹活組裏有很多老印。一個Tamil 人,三個Telugu人,一個Bangalore native, 一個北方人姓Desai, 一個孟買人姓Shah, 還有一個靠巴基斯坦沙漠地帶的,也姓Shah (這姓有穆斯林背景,相當於 王,King, Khan), 還有一個印度東部人,但基本不與其他印度人往來。
這些老印之間私下交往,與我交往中,與一個老黑交往中,會不斷羅列英國人的種種劣行。但在白人麵前,我從未聽到他們講一句英國人的壞話。
我的感覺是,老印很多是玩政治的高手(very well trained if not born with),很可能是其曆史文化造成的。很多老印說話辦事,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會采取完全不同的方式。
我們老中說話辦事都很實在。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往往就把握不好。(我就是這樣)
我覺得,我們老中在團結起來挺直腰杆的同時,可向老印學習玩政治的高招(白人裏當然高手也很多),用來提高自己。
carbon101 回複 悄悄話 也可能是中國文化中缺少強調雙贏和原諒。一定要你死我活。與人鬥其樂無窮。要陰謀論. 不能吃虧。
LordofMoney 回複 悄悄話 What is the professor'view,
do you think so still?

I don't want china like India at all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