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吟唱

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嶽夢中飛。
正文

對YHK老師“簡體詩詞”的跟帖,提上來供討論。

(2010-01-22 10:26:33) 下一個
前兩天看到YHK老師的簡體詩詞論述,也想說兩句,文辭不通或看法不客觀處還請見諒。
首先謝謝YHK老師的專文論述,希望有多些這方麵的討論。老師所說的簡體詩詞,其實在文學城的詩壇裏就有不少詩友在這方麵做過探索,比如安靜,海上雲,夢江南等人,以前本人初學時也寫過幾首類似的,隻因水平不高,大多沒有保存下來。
自五四以來,中國詩詞的傳統格式被打破,衍生出現代詩歌的自由形式,在初期也產生不少象徐自摩,聞一多這樣優秀的先行者。但近觀三四十年來,總感覺現代詩已越來越走入歧途,特別是國內的詩歌界,或意象晦澀難懂,故作高深;或廢話連篇,味同嚼蠟......實在病得不輕。這樣下去,現代詩歌被邊緣化是遲早的事。而倒是海外詩壇的業餘詩人大多不受汙染,本文學城詩壇的現代詩作者中就產生不少耐讀耐品的好詩作。
那麽說到傳統的格律詩詞,據我所知,還是有許多人喜歡的。畢竟漢語讀音上本身自有的韻律,以及簡約數字便可表現深遠意境的魅力,再配合五言、七言、或長短句形式寫成的詩句。無論是讀、聽、感覺、都不是鬆散形式寫成的詩可以比的。
但問題在於,我們以前在學校讀書時,從來沒有人教我們這些平仄格律,詩詞規範,以至於現在許多現代詩寫得非常好的朋友都不敢嚐試,或有些是不按平仄寫的七言古詩卻標題為“七絕”,從而也間接影響到傳統詩詞的發展。
前幾天讀到YHK老師論簡體詩詞,其實也說出我心裏想說的話。有爭議,有討論才有發展進步,我們都在吸取好的東西,詩詞歌賦本沒有固定的形式,魯迅先生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唐詩宋詞也是在一定得曆史條件下慢慢形成的,到現在不能說已經過時,有價值的文化遺產是常開不敗的花。但也不能“食古不化”,任何事物都要“師古而造化”
“簡體詩詞”這個名詞我是最近才從YHK老師的文章裏看到,但簡體詩詞應是一直都有不少人在嚐試了,李叔同的《送別》應該也算經典的例子。很讚賞老師在這個方向的研究,這方麵大家可以一起探索。希望在以後若幹時期裏也漸漸形成獨特體裁,長成詩壇的又一朵奇葩。

另外兩處想和老師商酌一下,今天見《紅梅花語》一文,下列對詩友“小二嫂”點評六條,就是覺得第五條是否可免,這是考慮到對平仄沒有研究的朋友見此要求會不會“望而生畏”。不應該推倒一道牆,又給修一圈籬笆呀。(一己之見,或者是我過慮了)。其次是“沒下雨”同學跟帖兩首,個人覺得都應該是符合簡體詩詞,沒看出來哪裏分別。能否下次給個詳細說明?

個人觀點,不對的地方請各位指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