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96)
2010 (225)
2011 (223)
2012 (262)
2013 (153)
2014 (97)
2015 (75)
2021 (69)
有兩棵棗樹的院子
算起來我們家在這個有棗樹的院子從我小學住到大學畢業,離開家.
這是一個挺安靜的四合院坐落在現在西城的金融街附近.院子裏確實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第一次讀魯迅描述他的院子這句話時有很熟悉的感受,(他在三道柵欄的住所離我所住的地方也就不到一裏路).大約棗樹是那一帶的院落常種的樹木.
小院子是水泥鋪地,那棵大的棗樹需要兩個小孩拉起手才能圍住樹幹,很粗壯,樹冠幾乎覆蓋了院子的一半天空,樹幹分支處和北房的前麵的屋簷一樣高,我家的貓總是先爬到那個分叉處然後轉向北屋的房頂一躍,就上了房,四處奔波流竄,捉鳥,打獵老鼠,巡邏,打架,要是好久不見它的蹤影,我就拿起它的金屬飯盆在水泥地上一敲,叫著:“貓咪—-”花貓就風馳電掣跑回來跳到大樹上順著樹幹下來.
棗樹根估計也很大,因為水泥地麵不斷地被頂起,皸裂開來,變得有些不平,它結的是北京小紅棗,皮很薄,核很小,特別甜,無論是皮青綠還是紅透都好吃。
另一棵棗樹有海碗口那麽粗,顯然比較那棵北京小棗樹要年輕許多,它結的是兩頭尖的大棗,脆甜可口肉質很大,核也是尖的,它的枝叉沒那麽多有點傾斜,孩子們很容易爬上去。
每年到了九十月份棗子熟了的時候,小院四五家找個大小夥子爬上樹,連搖帶摘外加一根打棗杆子把結熟的棗子打下來,滿滿一地,全院老少拿著大盆小盆在院子撿拾,然後都合在一個大容器裏,最後再平均分開給每一戶.
每戶都會分到一大盆吧,肯定當時吃不完,記得母親不知從哪來的主意,拿一個罐子用白酒把脆棗泡起來,等到入冬時打開,叫“醉棗”,依舊脆,充滿了白酒的香味,小孩子也可以吃一顆.
還有些沒有完全熟的青綠的棗子,母親就把它們煮熟,給我們吃,有一年我正在醫院實習又準備考試,一個夏天每天腹瀉,人就像那根打棗杆子似的瘦骨嶙峋,母親給我吃了一碗煮熟的大棗,吃了三次腹瀉就好了。
這兩棵棗樹上的果實大概是周圍孩子們垂涎已久的念想,每年在棗子剛成熟前後就不斷有周圍半大小子爬到房頂上摘棗,然後大媽們在院子底下叫喊著要告訴他家長:),上房揭瓦這話很生動.瓦房頂於是到了雨季總是漏,屋裏的紙頂棚被漏水印上一圈又一圈的水印.
特別嚴重時,要去房管局要求修補,為了不漏排隊走後門是不言自說的平房生活常識.
以前四合院的大街門到了晚上10點就會關上,用一條很粗的“門杠”穿進兩側的鐵環.回家晚的人,要打門環,家裏人去打開大門,白天一般不是院子裏的住戶並不是隨便出入.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住院子的規矩,但是到了文革後這些規矩都被打破了.
進一步打破規矩是76年唐山地震後,開始用煤氣罐,四合院開始搬進了一些出身好的人,他們開始隨便吞噬原本公共享用的空間,用抗震的木材蓋小廚房,漸漸小院子就越來越成了七拐八拐的夾道,除了那兩棵棗樹,院子已經沒有了過去的模樣了。
再後來我離開了家,國,有過舊識一起重新走原來的那一片,不要說棗樹院子找不著,連街道都不認識了,怎麽覺得一眼就看見白塔寺了呢。
在很迷惑的記憶裏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