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96)
2010 (225)
2011 (223)
2012 (262)
2013 (153)
2014 (97)
2015 (75)
2021 (69)
影評
《排華法案》:一段美國華裔移民苦難史
MIKE HALE
最後更新於:2018-05-31 15:49:08 中國時間
??
《排華法案》(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於周二在PBS台的《美國印象》(American Experience)節目上映,該片在唐納德·特朗普當選之前就已開始拍攝製作。但感覺它好像是專門為邊境牆與移民控製成為日常對話主題的時刻製作的。
該片由PBS台資深導演裏克·伯恩斯(Ric Burns)和他的長期合作者虞麗幸(Li-Shin Yu)執導(虞麗幸是2003年PBS係列片《成為美國人:華人的經曆》(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的剪輯,該片中包括了一些與本片相同的主題)。《排華法案》圍繞的是1882年實施的這一法案,它是第一部限製特定族群移民並禁止其成員入籍的美國法律。
但本片的範圍要大得多。它追溯了中國移民從1840年(當時美國人口普查顯示,1700萬人口中共有4個中國人)到現在的故事,提供了一段詳盡記錄但並非眾所周知的另類曆史,不啻為對美國大熔爐神話的一種修正。
電影製作人和片中出現的曆史學家(大多是亞裔美國人)把《排華法案》納入長期種族主義、仇外心理、掠奪性資本主義和政治計算的國家敘事。對華貿易和鴉片戰爭,南北戰爭與重建時期的崩潰,經濟蕭條和勞工動蕩的循環塑造了一個直到“二戰”後才有所改變的故事。這也是一個警示性的故事,提醒我們,目前遭受攻擊的關於移民與公民的開放觀點直到1960年代才開始盛行。
??整部影片與當代的相似之處會令你震驚。華人勞工被引進美國,在西部修建貫穿整個大陸的鐵路,1870年代,鐵路竣工後,後南北戰爭時期的經濟蕭條導致白人失業,此時華人勞工又被視為威脅。利用反移民情緒的總統候選人盧瑟福·B·海耶斯(Rutherford B. Hayes)在普選中失利,但在選舉團投票中獲勝。重建時期之後,南方立法者重回國會,對他們的迎合終於戰勝了對公民權禁令的原則性反對(主要來自共和黨人)。
這段複雜而漫長的曆史被濃縮在兩個小時之內,觀眾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跟上故事線索。虞麗幸和伯恩斯的風格,和伯恩斯和哥哥肯·伯恩斯(Ken Burns)一同確立的那種經典風格差不多——對無數檔案照片和物品進行緩慢的移動拍攝與縮放,並采訪了哥倫比亞大學的艾明如(Mae Ngai)、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李漪蓮(Erika Lee)、威廉姆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的黃玉智(K. Scott Wong)以及觀眾耳熟能詳的加州曆史學家凱文·斯塔爾(Kevin Starr)。
(你也許會產生這樣一個合理的疑問,在對亞裔美國人故事的一次如此的重要講述中,為什麽像伯恩斯這樣的非亞裔美國電影人會成為推動力量?除了作品質量,答案在於他這種成名人物勢必會有的優勢,而在《成為美國人》當中,比爾·莫耶斯[Bill Moyers]亦參與了籌資。《排華法案》是由伯恩斯所在的的障礙賽馬電影公司[Steeplechase Films]和亞裔美國媒體中心[Center for Asian-American Media]聯合製作的。)
這部電影不僅關注政治和立法,還反映了很多社會曆史、唐人街的生活以及華裔家庭被迫背井離鄉的經曆,描述了可怕的暴力浪潮(包括大規模私刑),乃至1882年後在美國西部約300個城鎮發生的種族清洗。
1875年的《佩奇法案》(Page Act)是《排華法案》的先導,片中關於它的部分揭示了對亞洲妓女移民的禁令——其中帶來了令人痛苦和難堪的訪談——該法案實質上禁止了華人女性進入美國,同時極大加強了對所有亞洲女性的性別刻板印象。
故事中也有英雄,比如生於美國的黃金德(Wong Kim Ark),1898年,他在最高法院的勝利確定了在美國出生者均享有公民權,該權利直到最近才被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排華法案》遇到了大量頑強的法律挑戰,以及華裔移民的雄辯,他們用言語和文字闡述了自己的反對,在影片中形成了一個反複出現——雖說不是太有說服力——的主題,即華人是一個格外認同開國先賢民主價值的群體。
更為中肯的教訓似乎是:直到二戰令美國的同盟和同情對象從日本變成中國之前,一切都沒有什麽根本改變。《排華法案》本來隻想持續10年,後來延長到60多年,直到1943年才被廢除。在恐懼和種族主義麵前,頑強和雄辯不是對手。
翻譯:晉其角 點擊查看本文英文版。
張純茹對此有過深刻的研究,有興趣的不妨聽一聽她的演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h8LVorTecE
那些幻想華人支持某個黨派就可以混入主流而不被歧視,都是一廂情願。即使已經主流化的猶太裔,仍免不了被歧視和被槍殺的境地。某些白人至上主義者,就是看不得少數族裔的人靠自己的努力在美國謀得自己的一個位子。
對於任何支持種族主義者和白人至上主義者的華人,就是在挖自己的墳墓。
反移民的唯一原因,就是白人種族主義者覺得新移民中歐洲人太少了,都是亞裔和拉丁裔為主。拉丁裔因為有漫長的國界線,更容易過來,所以人就多一些。
如果移民們都可以找到工作,可以自食其力,就對美國有貢獻,美國就應該歡迎。
多元化的美國,對我們少數民族更有利。不論從美國總體角度出發,還是從我們個體角度出發,移民多都是好的。反對移民的唯一動機是白人的種族主義。亞洲人反對移民,是目光短淺的損害自己長遠利益的做法。
現在的Liberal的邏輯是,排華帶來的痛苦,不能給老墨再受一遍,所以要給黑墨更多的權益。至於華人,你們過得挺好的,接著忍吧。
讓全世界的人以為中國人就這素質,真為你羞恥
你這就閉著眼睛瞎扯淡了,而且還加上人身攻擊。
那些資源是川普的?他的財富是巧取豪奪,是否合法都說不清。你喊他做爹就能分一杯羹?
土地是上帝的,資源屬於全人類。
其次,退一萬步,是公共汽車。你見過哪個公共汽車最後不關門的。不關門的最後誰也走不了。無非是關門早一點晚一位而已。總有在某一點上關門的。
最後,你可以不自私,這值得稱讚。因為不自私不是常態。如果是常態就沒啥可讚的了。但是因此要求別人不自私,甚至用別人的資源來實現你自己的不自私,其實就是最大的自私,最無恥的自私!
你也太自私,自己剛上了bus. 馬上對司機喊關門。
你也太天真了,人性不是這樣的,humanity 需要普遍提高,你才能少受歧視。上周末meetup有一個俄國的妹子,30歲左右。和我們講起她的經曆,她從小移民,卻因為自己background 在school 遭到種種歧視。不說真不知道。她外表比你融入多了。當然你皮厚,非說沒有歧視就沒辦法了。
讚心姐好文,每當讀到茶壇讀到你和農民大哥有人文味的文章,覺得自己並不孤單。
極左的觀點是,美國這片是本來是無主之地,是移民,或者任何人想來能來的就可以來,來了就有一份。美國本來是美洲原著民的,被歐洲人搶了殺得差不多了。所以,歐洲人搶的,我們人人也都可以沾光。賊贓不屬於任何人。照此觀點,推而廣之,全世界是全世界人的。中國也不是中國的,俄國也不是俄國的。台灣香港西藏新疆都是可以獨立的。基本上就是回到原始社會。其實是放棄”文明“,回歸”野蠻“。共產主義烏托邦。
如果我們還尊重”文明“,就得承認實際的當前的擁有權。強行剝奪擁有權的過程在國家層麵,就叫做侵略。或者說白了,歐洲人從美洲人手裏奪過美洲要靠”不文明“的戰爭,後來者想從美國歐裔人手裏奪得美國的份額,也無非靠兩點。搶奪或者贖買。兩者實質上都承認當前擁有權,隻不過一個是暴力奪取,一個是價值換取。奪取,就要看當前擁有者的反抗能力,反抗或者鬥爭是必然的。交換就要看買賣雙方能否達成都可以接受的協議。一方不接受也是不成立的。其實交換就是在你搶不了我,我也搶不了你的前提下才能成功的。
排華法案為什麽從一個執行六十年的法案成立現在一個惡法的典型呢?能執行六十年,可見是有相當的支撐的。歸根到底是華人的抗搶能力加強了,交換價值也增多了。即便如此,絕大多數華人想移民美國也是千難萬難的。差別隻不過是從一刀切的完全種族標準,到更細致全麵的價值標準而已。
換句話說,如果華人移民這麽難,而中南美移民可以閑庭信步,那是不是實際上等於新的事實上的排華法案呢?美國這塊福地畢竟是有限的。你分就沒了我分。更進一步,已經有份的美國公民,包括華裔,願意自己的份額被無交換地剝奪搶劫嗎?願意被侵略嗎,恐怕不願意吧。哪怕當初也是侵略別人得來的,何況絕大多數華人是辛辛苦苦交換來的。哪怕是原始社會,辛辛苦苦冒著生命危險打獵來的食物,因為自己受了苦,所以不忍心別人也受苦,所以把食物就分給後來人?還是說,玩蛋去吧,這片是我們部落就食的地盤。分享隻能在部落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