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來峰

試在網絡虛擬世界裏留下一片真誠.
個人資料
bymyheart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月亮上的男孩書評ZT

(2014-05-24 22:01:08) 下一個
書評
看似不幸的生活
ROGER ROSENBLATT 2012年06月21日
深夜,伊安·布朗(Ian Brown)8歲大的兒子沃克(Walker)不停捶打自己的腦袋和耳朵,口中喃喃自語。

他的麵孔扭曲,額頭特別大,雙眼傾斜,下唇肥厚。他不會說話,不會吃固體食物,隻能通過喂食管從一個用泵抽壓的喂食袋中攝取配方奶。吸管從他睡袋上的洞裏穿過,直接注入裝在他腹部的一個閥門。沃克把他自己打醒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得把管子摘下來,將這個45磅重的男孩從搖籃裏抱出來,抱著他爬下三段樓梯,把孩子重新哄睡。他還要換下沃克已經很沉的紙尿褲,因為他一直沒學會上廁所,同時要避免把孩子的排泄物灑得到處都是。然後他會喂一瓶配方奶給孩子,裏麵衝了一點Pablum牌麥片。廚房的地麵上不小心灑了一層麥片碎屑。這一切布朗都得盡可能悄無聲息地來做,免得吵醒了他的妻子喬安娜(Johanna)和沃克的姐姐海莉(Hayley)。在沃克出生的頭八年裏,他的父母從沒連睡過兩晚整覺。

查看大圖
John Barber

《月亮上的男孩》作者伊安·布朗
相關文章
曆史如何演變成神話
《月亮上的男孩》(The Boy in the Moon)以這種冷峻的方式開頭。布朗深知這能將我們拉進他的故事,走到他與他的家人身邊;也是因為身為作家,他了解比起矯飾的語言,平鋪直敘的事實更能讓我們信服。沃克(原意“步行者”,這名字本身就有種悲哀的反諷意味)生來就患有心包膜綜合征(簡稱CFC綜合征),這是一種罕見的基因缺陷疾病,全球範圍內至今僅報告了逾100例病例。在這本書漸漸展開時,布朗也向我們介紹了一個他從兒子身上學到的難能可貴的真理——那種看似要毀滅你的生活,恰恰正是你渴望擁抱的。人類再了不起,終歸都有力有不逮的時候。沃克無法控製住不去捶打自己,而他的父親也同樣無能為力——他沒法理解自己的孩子。這個男孩被比作是月亮上的人,我們可以看見他的臉,卻深知他並不在此處。我們能看見這張臉,是因為我們對它的信念。布朗一路探尋兒子的思想,也尋找到了自己的心靈。

他隨之帶領我們追問一係列問題,了解有關沃克病情的科學道理,探索沃克的未來。他的情況能改變,能好轉嗎?他能夠接受教導嗎?他應該被送到福利院去嗎?假如布朗夫婦從一開始就把沃克送進一家福利機構,沒人會譴責他們。爸爸和媽媽也總在問自己這個問題,而答案總是一樣的:“不行,不行,現在還不行。再等等看吧。”拖延的原因在於愛。沃克帶給家人的是一種奇怪而又甜蜜的愛,這並不是因為他自己能表現出愛,而在於他激發了他們愛的能力。

一路走來,父母會絕望,會爭吵,會將沃克情況沒有改善的責任歸咎在自己身上,會陷入陰鬱的沉默。他們為錢的事情發愁。光是買沃克的配方奶,每年就要花1.2萬美元。夫妻倆毫無隱私可言。他們對彼此的關心,及不上對沃克的關心。他們學會了將與他共處的生活當成是在公眾麵前的一場餘興表演。別人家的正常生活,對他們是種汙辱與打擊。布朗在調查中發現,假如妻子是在現在懷上沃克,在懷孕10周進行的檢測中就有可能及時發現胎兒的異樣。喬安娜說,如果說這樣她會去做流產手術。布朗說,“真這樣想的話,你就不會生下沃克了。”喬安娜反駁說,一個胎兒不可能是他們現在認識的沃克。布朗開始思索,假如這個世界沒有了一切像沃克這樣不完美的人,將會是怎樣的。從這些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對夫妻直言不諱,是多麽可愛。你也會情不自禁地想,是否恰恰是沃克用一種無形而含蓄的方式,造就了他的父母。

布朗在醫學科研方麵的探索幾乎是無功而返。他見了一些同樣生了患CFC綜合征的孩子家長,但他們能給他的隻是一種同病相憐的短暫安慰。對於沃克罹患的疾病,世人了解得太少。布朗抗拒他兒子的生命“僅僅是30億字節長的字符串中出現的一個打印錯誤”這種說法。生命畢竟要比染色體組要複雜。在前往法國和家鄉加拿大旅遊時,他了解了更多,他谘詢了一些人,他們終其一生幫助殘障人士,同時又從對方身上學到了很多。這其中就包括研究者吉勒·勒·卡迪納(Gilles Le Cardinal)和讓·瓦涅(Jean Vanier),瓦涅為病殘人士創建了一個由一係列支持小組和社區構成的網絡,他教給了布朗許多東西,幫助布朗探尋沃克隱秘的內心世界。82歲的瓦涅創辦了“方舟社區”(L’Arche,從“諾亞方舟”得名),這是一家專為智力殘障人士服務的國際社區組織,他認為那些嚴重殘疾的人用自身的存在對我們提出了挑戰。他們隱晦地提出問題:“你認為我還算是人嗎?”他們讓人們知道,生而為人是多麽艱辛的一件事。他們提醒我們,死亡就潛伏在周遭。

布朗的研究似乎同時賦予了父子二人存在的理由。作為記者——他是多倫多《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特寫記者——布朗深知學習一門陌生的課題,然後以儼然是專業的口吻在文中娓娓道來,這會帶來多大的滿足感。不過不同的是,大部分情況下,記者都隻是把學習經曆當成是一場自助餐,一旦嚐出了味道就換些別的吃。布朗寫作的這個故事,是要去證明自己和兒子生命的存在是合理的。然而他始終保持記者調查時的冷靜語調,哪怕是在開始探究精神靈性層麵的時候,與靈性層麵的事物相比,他的學習過程雖然合情合理,卻帶有投降的味道。布朗似乎並不是天生就喜歡靈性思考,闡述這類想法的時候就顯得更有說服力,因為你可以感受到他對這類想法的固有抗拒。

布朗的這本書作結時,沃克已經快要13歲了,他確實有了一點變化。他對人的聲音已經有了反應,不過他自己仍然不能說話。曾有人言,嬰兒學語是為了講述他們心裏已有的故事。沃克沒法講述他心裏的故事,但他的殘障本身或許就是他的故事,一個在沉默中講述的故事,它關乎挫敗,也關乎感恩。如果沃克真的知道什麽,那就是他有所需要。說不定,他甚至可以本能感知到,別人也需要他。最終布朗夫婦還是不可避免地送沃克去了一家支持性治療之家(assisted-living home),那是一片白色的平房,位於市郊,沃克因此能夠擁有家人想都不敢為他設想的東西——他自己的生活。

布朗退後一步,思索兒子身上的謎題,而這個謎題又套著其他謎團。比方說,像沃克這樣的人是否通過考驗我們的同情心,令我們走向“弱者生存”的狀態,因而促進了進化?“假如沃克的生命是一件仍在完善中的藝術品,將會怎樣?”他追問這個問題。“這能說服你替我去看護他嗎?”這記拷問正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在思考(同時驚懼)的問題。布朗夫婦生活在“沃克造就的地下世界中”。他們當然如此。可誰又不是生活在他人造就的世界裏呢?關鍵在於你用什麽樣的態度來麵對注定不完滿的人生。在某種程度上,沃克給家人帶來的重重阻礙,同時也使得他們在嚴峻的限製下仍然能保持創造力。理查德·威爾伯(Richard Wilbur)曾說,精靈的魔力緣於他們生活在瓶中。沃克塑造的生活固然困難和悲傷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但它同時也激發出了一種美。這就是布朗之書。

饒是如此。有一點仍可以確定,那就是沃克令布朗夫婦成為更好的人。他提醒他們生活在此地、生活在當下的價值。他升華了他們的倫理觀念。他讓他們明白,在大多數重大問題上——包括戰爭、愛情、死亡——我們其實與沃克一樣孤立無助。盡管如此,我們能代替他承擔照顧和哺育沃克·布朗的職責嗎?這位父親提出的籲請並不是那麽真心實意。他絕不會拿自己的生活跟我們任何人的生活交換。

在這本書的第50頁出現了一幅奇景。在此前,讀者一直沉浸在與沃克共同生活的那種無邊無盡的苦痛中。突然眼前出現了一張父子二人的照片,兩人一起仰躺在一張沙發椅上。沃克看起來就像個正常的小孩一樣,他的眼神有些遊移,可是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異樣。我們一路想象的是一個讓人心碎的怪物,現在看到的卻是一個跟我們相似的沃克。他就是我們一直隱約中知曉的自己,隻不過他沒有正常發育,無法正常溝通。在繼續閱讀這本書時,我們還將看到其他照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個孩子的畸形,可是引導我們讀完本書的,始終就是這張圖片——伊安在讀報紙,沃克躺在父親的懷裏,兩人看起來是那麽平靜。

Roger Rosenblatt的新作是《Making Toast》和《Unless It Moves the Human Heart: The Craft and Art of Writing》。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1年5月8日。
翻譯:詹涓

本文內容版權歸紐約時報公司所有,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或翻譯。
打印
轉發
寄信給編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安娜晴天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心姐轉載這篇文章,我非常仔細地讀了。
昨天和女兒,她的好友們一起出去在一個野生動物園,我們後麵是一個特殊的團體,弱智的年輕人們。孩子們覺得他們有些奇怪,我告訴安娜,你是幸運的,因為你也許會是他們中的一員。今天爺爺奶奶來做客,我們又談到這個問題。現在看到你的文章,我想,你我都有某種經曆,平視這個故事。
這本書不僅僅談這個月亮上的孩子,他的父親,家人,再反觀看我們自己,我們在某種時空,也是月亮上的孩子。類似這樣的書和文字,是用心寫的,這樣的文字首先是寫給自己的,用命寫出來的文字,就是大部分人不懂也沒有關係,隻要引起一部分人共鳴,思考就可以了。任何人的思想不同,價值觀也不同。
謝謝心姐。
也問好鬆鬆。
南山鬆 回複 悄悄話 給人帶來深刻思考的一本書。
謝謝心姐的書評介紹,周末快樂!
bymyheart 回複 悄悄話 這本書是紐約時報2011年度100本最好的書之一。有些書是用筆寫,有些是用經曆寫,有些是用思想寫 有些是用生命寫成。它並不是寫給別人,他寫給自己和人類,提出生命存在的價值哲學和現實的思考和觀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