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來峰

試在網絡虛擬世界裏留下一片真誠.
個人資料
bymyheart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2012年歐美小說綜述:回歸與融合

(2013-02-20 16:09:24) 下一個

2012年歐美小說綜述:回歸與融合

發布: 2013-1-25 08:59 | 作者: btr



        對於歐美小說而言,2012年是見證出版業傳奇的一年。一個從天而降的陌生名字E.L.James以一本情色小說《五十度灰》(Fifty Shades of Grey)占據了歐美書店排行榜的顯要位置。根據《出版人周刊》統計,該書在美國已售出3500萬冊,全球銷量逾6500萬。盡管文學評論界多認為該書缺乏文學價值,對之不屑一顧,但你依舊無法忽略它的影響力。2012年也是文學中堅力量回歸的一年,諸多正值當打之年的小說家如希拉裏·曼特爾、馬丁·艾米斯、紮迪·史密斯、伊安·麥克尤恩、彼得·凱裏、邁克爾·夏邦、戴夫·艾格斯、艾麗斯·孟羅等紛紛推出新作,顯示出文學小說強大的生命力。2012年更是文學世界愈加融合,更加全球化的一年。歐美文學界加強了對非英語小說的譯介,中國小說也越來越受到國際文壇的矚目。在2012年,雖然末日未至,但不少知名小說家告別人世,其中最著名的有墨西哥小說家卡洛斯·富恩特斯及美國作家戈爾·維達爾;而美國小說家菲利普·羅斯宣布封筆也令人不勝唏噓。

        
        暢銷書的迷思
        
        若在2012年初,絕不會有人料到,2012年的《出版人周刊》年度作家、英國《衛報》讀者票選年度最受歡迎小說、歐美眾多書店的年度銷售冠軍??皆屬於一個陌生的名字:E.L.James。這位1963年出生的家住西倫敦的英國電視製片人最初隻是個網絡文學的票友,她在一個名為“Fanfiction” 的網站上用“雪皇冰龍”(Snowqueens Icedragon)的筆名進行創作,該小說漸漸演變成了《五十度灰》——一本講述西雅圖S&M生活的情色小說。
        《五十度灰》的爆發式流行或許說明了“性”作為文學恒久而永恒的主題,依舊是一個賣點。但另一方麵,《五十度灰》在評論界的口碑接近零點。照英國《每日電訊報》書評人大衛·羅布森的說法:“如果大家期望的是一個女性版的D.H.勞倫斯的話,他們會大吃一驚的。這本書毫無文學價值,對於大部分讀者而言,尤其對於那些對鞭打、手銬等等毫無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甚至連軟性情色都算不上。”但流行文化自有其難以解釋的迷思,暢銷書更像是運氣、契機或偶然性神奇作用下的產物。但無論如何,它大賣,作者E.L.James甚至被《時代》雜誌評選為2012年最具影響力的百人之一。《時代》雜誌的編輯寫道:“六個月前,她還是Erika Leonard,兩個孩子的母親,網絡輕情色小說的寫手。現在她成了E.L. James,出版界的傳奇。她的《五十度灰》轟動了書商、好萊塢以及很多很多家庭主婦。閱讀或許從來就不是一樣的。”
        “閱讀或許從來就不是一樣的”這一評價同樣適用於今年的另一本暢銷書,英國作家希拉裏·博伊德的小說《公園裏的星期四》(Thursdays in the Park)。與《五十度灰》一樣,小說的主角也是一名中年女性,她嫁了半輩子的老公不告而別,生活卻要繼續。這本心靈雞湯式的小說深度或許遠不如《相約星期二》,但它找到了兩個賣點。首先,作者希拉裏·博伊德年逾六十,《衛報》文學編輯Robert McCrum生造了“祖輩文學”(Gran lit)一詞,隨即被《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等英國媒體引用,成為了一種新的文學類型。第二,該書趕上了電子出版的好時光,它的Kindle版本甚至賣出0.20英鎊的超低價,不但使該書長踞英國電子書榜前三位,還帶動了紙書的銷售——這本本來不起眼的小書在亞馬遜英國高居第76名。
        在中國大陸同步出版的J.K.羅琳的《偶發空缺》(The Casual Vacancy)則全無哈利·波特風靡全球的勁道,這部書寫英國小鎮帕格鎮的階級、政治結構及社會議題的小說在評論界褒貶不一。同為小說家的Lev Grossman稱讚該小說“大氣、有野心、聰明、粗俗、有趣,是一本令人深感不安又極有說服力的當代英國小說。”但《紐約時報》書評人角穀美智子則給了中差評,她認為讀者並不像讀《哈利·波特》時那樣了解《偶發空缺》裏人物背後的故事,也不知道他們的過去是如何影響他們現在生活的,因而讀來缺乏認同感。
        在西班牙,全球獎金額最高的(601,000歐元)授予單本作品的流行文學獎行星文學獎(Premio Planeta)得主是馬德裏作家Lorenzo Silva的《子午標》(La marca del meridiano)。46歲的作者Silva擁有法律學位,直到2002年之前一直是一位執業律師。他從1980年代開始寫作,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涉及不同的文學類型:犯罪小說,童書,短篇小說及散文。2000年,他以小說《不耐煩的煉金術士》(El alquimista impaciente)獲得Nadal文學獎,兩年後被改編為電影。得獎小說《子午標》講述了國民警衛隊的一名中士及其形影不離的同伴一起調查一樁離奇罪案的經過。
        

        中堅力量的回歸
        
        2012年也是文學中堅力量回歸的一年,眾多歐美知名小說家推出新作,其中獲得英國布克獎的《死屍示眾》(Bring up the Bodies)幾乎登上了年底所有年度榜單,堪稱全年最叫好的小說。
        希拉裏·曼特爾的《死屍示眾》(一譯《提堂》,繁體中文版譯《血季》)是其2009年布克獎獲獎作品《狼廳》的續篇,這是布克獎曆史上首次由小說續篇得獎,而希拉裏·曼特爾也成為繼彼得·凱裏和J.M.庫切後,第三位有兩部作品獲得布克獎的作家。《死屍示眾》是一部曆史小說,但它以獨特的視角——克倫威爾的視角講述了安妮·博林最後的那些日子。希拉裏·曼特爾將這漫長的曆史故事壓縮在九個月的時間跨度內講述,她重造了曆史,虛構了故事,但卻真實地複製了亨利王室中那極度不快的氣氛,那種充斥著怨恨、猜疑和恐懼的氣氛,一如希拉裏·曼特爾所言:“一個小說家能在曆史學家的艱辛工作之上增加點什麽呢?也許什麽都不能;她所能做的惟有創造一個平行的版本,一個親密的版本,令人潛入那些閉鎖的房間。這是種合謀的勾當。”
        《死屍示眾》再奪布克獎並廣受好評印證了一種文學觀的回歸,即按照本屆布克獎評委的標準——他們不再如往屆那樣過份看重“可讀性”,如評委會主席 Peter Stothard所言:“我們閱讀,我們重讀,最後的決定取決於經過爭論的文學批評以及行文的力量及深度。”本屆布克獎的評委們更注重小說而非小說家,看重文本而非名聲,他們選出的2012年長名單裏有四部富有創新精神的、多由小型出版社出版的處女作:Sam Thompson的《Communion Town》以十章講述一個城市;在Rachel Joyce的小說《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裏,一個男人在出門寄信後離家出走;Jeet Thayil的第一句句子長達七頁的小說《Narcopolis》講述了在印度孟買還叫Bombay的時期,Shuklaji街上的鴉片館裏一群癮君子的生活與故事;而Alison Moore的《The Lighthouse》講述了一個男人去德國徒步旅行尋找自我。
        2012年,眾多歐美大牌作家——歐美小說的中堅力量也紛紛推出新作,紮迪·史密斯七年來的首部長篇《NW》是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一本,小說講述了四個年輕人在倫敦西北部的故事。紮迪·史密斯是業界公認的書寫現代倫敦最為出色的作家之一,而書中描述的、由紮迪的好友海倫經營的衛斯頓綠地書店恰好也在今年秋季麵臨歇業的窘境,更使《NW》充滿了懷舊的意味。曾以《沉溺》及《奧斯卡·瓦奧短暫而奇妙的一生》轟動美國文壇的多米尼加裔作家胡諾特·迪亞茲出版了短篇集《你就是這樣失去她的》(This Is How You Lose Her)。《新聞周刊》稱讚他“擁有記者的眼睛和詩人的口吻”。該短篇集中的故事時而歡樂時而暴謔,有時喧鬧有時溫柔,將人心中那些無限向往又不可避免的弱點袒露無疑。曾以《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獲普列策小說獎的邁克爾·夏邦的新作《電報大道》(Telegraph Avenue)探尋了加利福尼亞某家庭中那些彼此交織的生活。邁克爾·夏邦創建了一個根植著波普文化的世界——中國功夫、70年代的黑人剝削電影、黑膠唱片、爵士樂與靈歌——他書寫了一本關於友情、種族及秘密史的史詩作品。愛爾蘭小說家約翰·班維爾的《古早的光》(Ancient Light)如同他獲得布克獎的《海》一樣,再次涉足了他最為擅長的主題:失去。小說的敘事者講述了兩個關於失去的故事:一個是他的女兒,另一個是他的情人,敘事者50年後在愛爾蘭的海邊小鎮追憶這段舊情。另外,伊安·麥克尤恩的《Sweet Tooth》、彼得·凱裏的《The Chemistry of Tears》、馬丁·艾米斯的《Lionel Asbo》、霍華德·雅各布森的《Zoo Time》等皆值得關注。
        眾多知名法國作家也於2012年推出新作。以《我走了》、《高大的金發女郎》等而為中國讀者所熟知的讓·艾什諾茲的《14》將讀者帶回1914年8月,故事講述了五位奔赴前線的男人的命運。自2006年出版《拉威爾》起,艾什諾茲一直延續著其兩年一本新書的出版節奏。午夜出版社的另一部重頭戲是éric Chevillard的《作者和我》(L'Auteur et moi)。這本幽默的、元敘述的文學小說甚至包含著第二本小說(男人追隨螞蟻的故事),這第二本小說以突然的方式打斷了第一本,而作者也在不斷介入並發表評論。Gallimard出版社則推出了摩洛哥小說家Tahar Ben Jelloun的《家庭幸福》(Le Bonheur conjugal)。小說講述了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卡薩布蘭卡,一位有名的畫家中風後不得不坐在輪椅裏。他陷入抑鬱,並深信他的婚姻是一切不幸的根源。他將與妻子的故事寫了下來。然而妻子發現了他的手稿,並開始講述她的版本的真實情形。《灰色的靈魂》及《林先生的小孫女》的作者菲力普·克洛岱爾的新作《香水》(Parfums),則以六十多個片段,回憶童年時代及青春期的各種香味及其引發的記憶。

 
       
        文學世界的全球視野
         
        2012年是文學世界愈加融合,更加全球化的一年。歐美文學界加強了對非英語小說的譯介,中國小說也越來越受到國際文壇的矚目。
        New Direction出版社上半年出版的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Laszlo Krasznahorkai)的史詩巨作《撒旦探戈》(Satantango)是今年英譯外國文學的重頭戲。《撒旦探戈》由翻譯家及詩人喬治·茲爾特斯曆時四年翻譯而成,該書曾被匈牙利電影大師貝拉·塔爾改編成長達六個多小時的史詩巨片,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愛爾蘭小說家科爾姆·托賓曾說:“要是讓我做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我會選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蘇珊·桑塔格則稱他是“末世的當代大師”。匈牙利文學評論家Lajos Jánossy這樣概括拉斯洛的風格:“拉斯洛的敘事聲音是一種‘激情的、堅決的、共振的聲音;一種漫長的獨白,或者說,一種持續不斷的語言行動;或者換而言之,照作家自己的描述:他媽的一團糟。卡撒茲納霍凱的世界觀是試圖打破文學傳統的框架和邊界,希望(並明知這希望之無望)他的文本可以造一座橋——作為雅各之梯——連接天與地之維度,以地上的故事打開天上的光。”在12月初“倫敦書評”書店舉行的拉斯洛和托賓對談活動中,拉斯洛則說:“我本該隻寫這一本書,不寫其他的。你應該試圖隻寫一本書而將你想說的一切都放入其中,用自己的句子創造自身的文學世界。”
        作為英語翻譯文學的出版大戶,New Direction出版社下半年則重點推出了巴西已故女作家Clarice Lispector繼《星辰時刻》後的四部作品,科爾姆·托賓對其不吝讚美之詞。《天南》文學雙月刊第八期也刊發了閔雪飛的評論文章,高度評價了這位“把寫作內化為一種終極命運”的作家。
        FSG則繼續出版了已故智利小說家羅貝托·波拉尼奧的遺作《真警察的困境》 (Woes of the True Policeman)——波拉尼奧從1980年代起便開始寫作此書,直到2003年去世也未完成,這也是波拉尼奧的最後一部作品。另一方麵,對波拉尼奧遺作的持續挖掘及出版也引發了對於“波拉尼奧泡沫”的討論。《新共和》雜誌的在線書評單元刊發的文章評論道:“持續不斷地出版及包裝波拉尼奧未完成的作品,其實會損害他作為一個多才多藝的、野心勃勃的小說家的名聲。”
        今日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 Today)網站例舉了2012年出版的值得注意的75部英譯作品,其中包括阿根廷作家César Aira、巴西作家Jorge Amado、埃及作家Yusuf Idris、法國作家Jean-Philippe Toussaint、哥倫比亞作家Juan Gabriel Vásquez、西班牙作家Enrique Vila-Matas等知名作家的英譯新作。Paper Republic網站則指出,今年中國作家的英譯作品創下新高,共有韓東、閻連科、嚴歌苓、遲子建、盛可以、莫言、西川等作家的19部作品被翻譯成英文,顯示出國際文學界對於中國文學的日益增長的興趣。
        文學雜誌的多語種出版也體現了這種融合的趨勢。總部設在倫敦的文學刊物《格蘭塔》,一本自維多利亞時代就存在至今的出版物,今年不但出版了葡萄牙語版,其中文版本也將於2013年初推出——至今,該雜誌將以世界上最廣泛運用的五種語言中的四種麵世,但這本驕傲地自稱“新寫作雜誌”的主要季刊的全球化計劃並未就此終結。“五年內我們將擁有15到17個國外版本,”《格蘭塔》主編約翰·弗裏曼今夏在紐約接受采訪時說。“與其挖空心思去大學寫作班找一個願意訂閱的學生,我更願意找到那些真的想要、真的需要這本雜誌的人,不管他們在哪兒,而那意味著麵向世界。”

         
        展望2013年
        
        2013年的新書同樣大牌作家雲集,其中包括J.M.庫切的《耶穌的童年》(The Childhood of Jesus)、George Saunders的短篇小說集《十二月十日》(Tenth of December: Stories)、William H. Gass的《Middle C》、Aleksander Hemon的《The Book of My Lives》史蒂芬·金的《閃靈》續篇《睡眠博士》(Doctor Sleep)、納博科夫的早期劇作《莫恩先生的悲劇》(The Tragedy of Mister Morn)、科倫·麥凱恩的《穿越大西洋》(TransAtlantic)、尼爾·蓋曼的《The Ocean at the End of the Lane》、等,以幽默風趣著稱的David Sedaris也有新作出版。
        布克獎得主、愛爾蘭小說家約翰·班維爾將續寫雷蒙德·錢德勒筆下最著名的偵探角色菲利普·馬洛。Henry Holt出版社將於2013年以班維爾寫作偵探小說時的筆名本傑明·布萊克出版此書。班維爾表示將營造一種“略略超現實(surreal)的、或者超真實(hyper-real)的氣氛”來講述馬洛在洛杉磯的故事。故事將有原創的情節,發生在1940年代。故事的背景是Bay City——錢德勒虛構的加利福尼亞城市 Santa Monica的替身,並將同樣貫徹錢德勒標誌性的黑色小說氣氛。
        值得期待還有將於三月出版的庫切與奧斯特的通信集。奧斯特與庫切,兩位互粉多年的著名作家2008年2月才首次見麵。此後不久,庫切便寫信給奧斯特,提議互通書信。明年出版的兩人三年間的通信集將涵蓋體育、電影節、亂倫、政治、金融危機、家庭、藝術、婚姻、友誼及愛情等諸多主題。出版商Faber稱,“每一頁上都有這兩位敏銳的知識分子間的友誼。”
        
        來自天南網站,www.chutzpahmagazine.com.c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bymyheart 回複 悄悄話 我的網速特慢,就不一一回複了,謝謝各位,我也大部分沒讀過,但有的聽說過,有的讀過一些,有的我有,有的期望拿出時間讀。
我讀短篇還行,長篇現在需要耐心,不知道你們大家是則麽在這麽多書裏挑選自己想讀的書,我一般是根據作者。如果我對這個作家有興趣我才去讀他的書。這篇文理介紹的書,有幾個我感興趣的作家,比如J M 庫切,JUNOT DIAZ,GEORGE SAUNDERS,就會接著找他們的書讀。據說這叫《五十度灰》特火,但有時候特暢銷的書不一定和口味。祝大家閱讀愉快,也希望讀到你們的讀書分享。
福杯滿溢了 回複 悄悄話 文學性和可讀性好像很難平衡呢,因為畢竟讀者是千變萬化的。
也在寫小說,有的時候會迷失在“是寫自己想寫的呢?還是寫讀者想看的呢?”
無論如何,有內涵的作品才能有生命力。
多謝科普,得益頗多。
DUMARTINI 回複 悄悄話 要我看這麽多原著小說啊。。哎呀犯難了哦~~~

我看完球賽睡前隻能看看連環畫啊 讀者,知音啊等等(反而歸幼稚去了)

心妹,今晚真的非常好看這場球,最後一分半鍾5比4費城優先皮茨堡差點兒被打平,最後判腳球進球不算,滿場那個遺憾聲啊。

雙方都非常盡力了,打得烽煙四起~~~

最後大腕雲集的皮隊主場,仍抱恨。。。無法打延長期。

問好!
hehe01 回複 悄悄話 老婆前段時間在看fifty shades of grey...
揮一揮手 回複 悄悄話 謝介紹。
南山鬆 回複 悄悄話 都沒看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