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家族榆次郝氏 (1) 起源傳奇
徐珂在其著作《清稗類鈔》中列舉了清光緒年間聲名顯赫的晉商家族15戶,榆次郝氏名列其中 (這15家族從北到南計有榆次:常、侯、王、何、郝;太穀:曹、劉、武、孟、楊;祁縣:喬、渠;介休:侯、冀;平陽:亢)。
郝氏先人祖籍就在榆次城西南8華裏的王村。十七世紀初時以牧羊為業。因牧羊人要隨季節經常在外遊牧羊群,先人在外期間開了眼界,決定放下放羊鏟販運稀缺物品。
人參從來都是國人的大補養生之品,因本地沒有出產而價格非常昂貴。東北以及朝鮮的人參最有名,先人就從東北地區往內地販運。為了不走空,他們冒險私帶硫磺出關到東北獲利。創業初期不可能雇用鏢局,而且私貨過關有鏢局也無濟於事。他們想到劫匪和關口都不會和過世之人為難,於是每次販運都用棺槨盛放人參和硫磺。這樣一來,路上既安全又省了鏢局開銷,以致成本降低獲利頗豐。關口一見是出殯隊伍,往往就揮手放行。偶遇盤問,就說祖上過世要回葬故鄉,雲雲。每次出入關口時總是改變服飾和棺槨裝飾,並且盡量擇日避免遭遇相同的關卡人員。再加上出入關卡的頻率並不是太高,販運多年竟沒有任何差錯。
晉中一帶流傳至今的一個關於郝家先人的傳說故事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 因出入關口次數太多,終於引起懷疑。有一次運硫磺過關天津,關卡有個官員感到蹊蹺,不信棺木中是遺體,要開棺檢查。緊要關頭唯有聽天由命而已,而一旦查實,將前功盡棄且有性命之憂。然而奇跡發生了,棺木被打開後,果見其中仰臥一白發白須老人。先人認為乃是神佑才得以度過險關。於是事後就把棺木供起在祠堂裏,同時供在祠堂裏的還有代表先人原來職業的一柄白臘杆放羊鏟。民國元年石頭院建成後,兩件供物,祖宗牌位及家譜都轉到了石頭院西偏院祠堂正房。每逢過年時節,郝家子孫都要到祠堂祭拜。
晉中一帶關於郝家起源的傳說還有其它不同的版本。比如在平遙的說法是:關口遇險時,棺木中的人參化作人形白須老人,等等。總之都與人參硫磺,棺木過關口相關聯。
祠堂供奉的棺木曆經300餘年,土改時由村裏用來盛殮了一個無子女的過世老人。
度過險關後,先人已有相當的資本,於是開始轉行其它貿易和生產活動。包括後來足跡幾乎遍及全國的茶葉,綢緞,煙葉,雜貨,中藥,票號及錢莊和著名的萬裏茶葉之路上遠到莫斯科的與俄國的磚茶和俄國貨貿易。(未完待續)
[對網友的觀點、問題、質疑、補充及評論,筆者會加以關注。在連載結束後,如有必要我將一並為文作答,感謝讀帖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