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找到真愛 回到真正的家

(2009-01-02 22:46:37) 下一個

/林昫每

我的孩提生活是在農村裏,家中的三合院緊鄰著一畦畦的稻田和樹林,白天時家人都各自農忙,隻剩下空蕩蕩的院子陪伴著我!我常獨自一人遊玩在田埂間、小溪旁,沒有玩伴的童年,隻能想象著蝴蝶、青蛙和蚱蜢就是我的好朋友,直至黃昏落日,家中炊煙嫋嫋升起,才是我赤足飛奔回家的時候,因為家人的歸來才會讓偌大的三合院裏充滿溫暖與生氣。

 

也許是年幼缺乏玩伴,也過怕了白日的孤寂,所以父母親、尤其是媽媽,一直是我最仰賴的依靠,因為這是唯一最安全、最有保障的溫情。直到我已成為社會新鮮人時,仍眷戀著自己和媽媽之間的親情。在夜裏我也時常夢見父母親逝去的情境,夢裏那種萬般難舍、椎心刺骨之痛,常讓我淚流滿麵的哭醒。

 

七年前在表姊的引薦下進入太極門這個大家庭,透過練功、打坐的靜心功法,我漸漸能夠緩和、平靜、放鬆自己的心。記得有次聽一位師姊分享她與母親之間的故事,她覺得因為血濃於水的親情與養育相處,父母親是很容易察覺子女的情緒起伏,所以唯有讓自己過得開心、快樂,並時時保持愉快的心情,才能讓父母親對我們真正地放心。

 

師姊的這段分享,深深觸動我心,雖然自己很愛媽媽,但憶及過往,自己在念書或工作時,一旦課業繁重或壓力過大時,常會將負麵情緒帶回家,對於媽媽殷切關心的詢問常置之不理甚至惡言相向,當時心裏很清楚這樣的行為是非常不應該的,事後也很懊悔,但就是控製不了自己!

 

但練功後,記得師父曾叮嚀我們「要愛別人之前,要先學會愛自己」,也不斷囑咐我們要「改脾氣」、「生氣是最高層次的汙染」,也一再提醒我們「孝順要及時」。

 

經過靜心反省後才了解到,發泄情緒時,首先傷害到自己,其次就是關愛我們的人;因此我開始學習在生活中「轉動好念」,給自己多一點的快樂、少一些煩惱,即使工作很多,有些壓力,我也會鼓勵自己「我一定可以做到!」

 

盡量不因外在事物變化而影響自己平靜的心,所以現在下班後,我都會先將自己的情緒沉澱後再回家,進門的那一剎那,心中不再是裝滿沉甸甸的情緒,而是帶著一個輕鬆自如的問候,給最親愛的媽媽。

 

師父曾教導我們:「人生就是要修行,『修』就是『改」』,『行』就是『做』」,也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總有一天都要麵對死亡,即使再親的人,都會離開你,所以要學習自己教自己,自己愛自己,自己鼓勵自己;過度的擔心與牽掛,是心的無明,不僅無濟於事,也會阻礙自己的修行之路。

 

慢慢的我體會到萬事萬物的發生都隻是因緣聚散,而在緣起與緣滅間,過去的已經逝去,未來又無法掌握,所以隻能「把握當下」。所以,我慢慢地調整自己對媽媽過度依賴不舍的心,轉變成珍惜每一次與家人相聚的時間,主動關懷家人。

 

就像去年八月小弟飛往美國讀書,家中能陪伴父母親的就剩我這個小孩,所以下班後,我盡量不加班,少安排一些活動,多留點時間陪媽媽。我也會趁著吃飯、看電視或適當的時機,和媽媽分享在太極門學到的智慧。

 

因為小弟是媽媽心中最嬌寵的孩子,「他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嗎?」、「他能適應寄宿家庭的生活模式嗎?」、「他能跟得上學校的課程進度嗎?」這些問號,不時徘徊在媽媽的腦海,一有空便拿出來煩惱,看在眼裏很深刻地感受到「天下父母心」,所以我會跟媽媽分享「兒孫自有兒孫福」,人年過半百,應該好好安排自己後半輩子的修行路,努力實踐而不是把過多的心思放在兒孫身上。

 

或許是因為我的真心打開了媽媽的話匣子,媽媽也會興致高昂地分享她的修行心得,我們這對母女,就此打開了人生哲理的話題,一有空便你一言我一語,相互提攜、相互提醒,我心中也因此感動滿滿,感恩師父引領我走入修行的殿堂,解開了讓我魂牽夢縈的困惑,現在的我有勇氣麵對滾滾塵世中的萬緣,並學習放下,因為我已經明白人終究是要麵對自己的心,人生這條路是要自己為自己負責的!

 

師父曾告訴我們:「練功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你們能夠真正認識自己」,從沒有人陪的孤單,到為了害怕失去擁有而哭泣,到明白愛自己的感動,我終於能體會能拜得明師修行真是「萬世有幸」。現在的我,生命已不再迷惘,我要努力前進,找到真愛,回到真正的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