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耕堂的建築總平麵為中軸對稱的三路四進的四合院布局,依次分為頭門、牌坊(儀門)與東西廡、月台、象賢堂、東西兩廊等。頭門門前有紅粉石鋪麵的小廣場, 俗稱為“天階”。天階之南是一池塘,池塘以南本立有照壁(已被毀)。門外南望,可見矗立在偏東小山上的“水綠山青文閣”。頭門麵闊五間,左右與山牆相連有 鍾鼓樓。明間設兩扇大門,門上繪有門神,兩側施抱鼓石。
儀門是八柱三樓三間牌坊,柱以粗麵岩石製作,紅粉石作額枋,明間以七朵五跳如意鬥拱挑簷,次間則施四朵四跳的如意鬥拱。主脊飾為灰塑頭東尾西的回龍一條。闌額表麵刻有花卉禽獸,渾樸自然。額板正麵刻“詩書世澤”,背麵刻“三鳳流芳”,均為明欽賜翰林國史檢討陳獻章(號白沙)墨寶。
月台象賢堂,堂前有一高約一米的石構月台(俗稱釣魚台),台沿襯砌腰華板,分別是“老龍教子”、“雙鳳牡丹”、雙獅戲球”、“犀牛望月”、“蒼鬆文狸”等等。月台東西兩側牆基各有五幅大小不等的鳥獸紅少石刻圖案紋飾,線條流暢,刀法精細。象賢堂靠後正中懸掛金字“大宗伯”橫匾,是為紀念族人中官任禮部尚書的何起龍。“大宗伯”匾後是灑金石綠底墨書“象賢堂”(原件已失,此為複製品)。
後寢部是放置祖宗牌位的地方,正中簷下懸掛白底黑字“留耕堂”橫匾,墨跡也是陳白沙手跡。中間兩柱配有木刻對聯 :蔭德原由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直言留耕堂名字的用意。
留耕堂年代久遠,布局嚴謹,規模宏大,造工精巧,是遺留至今且保存完好的粵中宗祠的經典之作。留耕堂以柱多出名,共有石、木柱112根,是一座綜合性的藝 術之宮,集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建築特色於一身,因年久失修,屋宇日漸衰頹。後經區初老同誌提議重修,於1986年由省、市、縣、區各級撥款,曆時兩年, 耗資百餘萬元按原貌修複。
有關對聯:
見祖孝精神洋洋如在,來子孫瞻仰永永勿忘
蔭德原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 ( 點題對聯 )
世澤衍廬江福地心田開五嶺,家聲承水部詩風文采接千春
遠祖列十郎曆代衣冠雷作述,本支蕃百世一堂少長話耕耘
書香鬱鬱光前烈,世澤綿綿洽後昆
原來爺爺家是皇親國戚的後人,而且連綿延續了兩千年的大家族,這麽源遠流長大的家族,直到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宣告結束。
我也不知道爺爺家有多少錢,為什麽奶奶會嫁給爺爺。就打電話問老爸。老爸說,有一天,奶奶的姐姐帶她和另外一個妹妹從廣州到沙灣鄉下消夏,在大榕樹
下16歲的爺爺看上了漂亮的她,就回家跟太奶奶說“我要娶那個小姐做老婆”。太奶奶於是差派媒人帶上十五個金錠上門提親。結果十九歲的大腳奶奶(奶奶家是
廣州口岸十三行的通洋商人,家裏女孩子子不裹小腳,也是奶奶19歲上沒找到婆家隻好下嫁鄉下人的原因吧)嫁給了16歲的爺爺,嫁妝和俾女是用小火輪沿珠江
岸運下來的。
爺爺是太爺爺的長房長孫,太爺爺在最肥沃的珠江三角洲有三萬畝良田,數家銀號,輪船公司,貨運碼頭。。。解放時,祠堂賬房十七叔公將三萬畝良的田契揣攜逃去香港,後又移居芝加哥。中間故事不詳,聽說現在田契後來在我姐姐手裏。我戲稱,那不就是我爸爸他們共產黨說的“變天帳”嗎。姐姐說,現在不過是一堆廢紙,曆史紀念而已。
爺爺奶奶生下了十個兒女,我爸是長房長孫,奶奶的心頭肉。但是爸爸去廣州上嶺南大學後參加了共產黨,因為政治原因,爺爺奶奶死時他都沒有回去吊喪,相信那應該是一個忠誠的共產黨員一輩子的心頭之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