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世界(小說)148二泉映月
原創:以偏概全
(148)二泉映月
早晨八點,鄧譽帶著孫悅來到"嶽父""嶽母"的家門口.悅爸悅媽已經早早做好準備,萍萍也準備就緒.
鄧譽首先將車子開到太湖名勝風景區黿頭渚.
太湖,又名震澤,具區,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黿頭渚為太湖西北岸無錫境內的一個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浮黿翹首而得名,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主景點之一.大文豪郭沫若在此吟道:"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趙樸初稱讚:"黿頭渚景色勝天堂".一代大師的瑰麗詩名,更使黿渚風韻名揚境內海內外.
"伯父,伯母,其實太湖三萬六千頃,百分之七八十在蘇州境內,但蘇州以園林出名,無錫卻以太湖出名."鄧譽買完票,帶著大家進門時,對悅爸悅媽說道.
"譽哥,你看,我到蘇州來已經十年,還真的不知這事.不過前年無錫太湖藍藻泛濫,讓我知道太湖就在無錫邊上的事實."孫悅回應著.
鄧譽帶著一家老小過了充山腳下的黿頭渚門樓,邊乘高架電動列車代步,越五裏湖水麵,穿鹿頂山隧道,直通老門樓.老門樓飛甍重簷,琉璃瓦頂,正麵有"黿頭渚"三個鎏金大字;背麵書"山輝川媚",入門左側為"太湖別墅"門樓.
穿月洞門,循齊眉路可登七十二峰山館.但鄧譽他們順大路向前,走過杜鵑坡,看到有通往太湖仙島的輪渡碼頭.此處露出太湖一片水域,被中犢山,小箕山,大箕山諸峰環抱.湖水廣闊處,可見若沉若浮形如大龜的三山.
鄧譽他們再往前行,便見"太湖佳絕處"牌坊,係根據郭沫若詩句並集其手跡製額.牌坊右側,有磚徹拱門,正反麵有磚刻"利涉","問津".據說,1934年前的黿頭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稱"利涉".渡船將遊人送到這裏,不知"桃花源"在何處,就得"問津".
沿著湖堤來到長春橋,鄧譽邊走邊對孫悅父母介紹說,"伯父,伯母,我們現在看到的樹,是引種自日本的野生大山櫻花,已有六十餘年的曆史.每年三四月,花開如雲,淡紅粉白相間,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分外妖嬈,人稱'長春櫻花',是黿頭渚風景區中極為著名的一景."
"譽哥,那不是有點可惜嗎?下次,有機會你再帶我們來看看."孫悅想著櫻花爛漫,好似浪漫就在眼前.
"每年三月,當櫻花盛開之時,無錫國際櫻花節就會在這裏舉行.除了長春櫻花外,更有鹿頂山下中日櫻花友誼林.所以,陽春四月,櫻花齊放,絢麗多姿,引人入勝."鄧譽說到無錫國際櫻花節的盛況,竟讓人覺得他是無錫一日遊的導遊.
來到屹立於長春橋畔船塢處,隻見"具區勝境"牌坊鬥拱飛簷,古樸清雅.背額則是"橫雲山莊".具區,是太湖古稱;橫雲山莊則是黿頭渚公園的原名.
眼著太湖邊的小路拾級而上,鄧譽他們已經看到摩崖石刻"橫雲"和"包孕吳越".據說,"橫雲"和"包孕吳越"摩崖石刻,為晚清無錫縣令廖綸所書,既讚美了太湖的雄偉氣勢和孕育吳越兩地(現為江蘇,浙江兩省)的寬闊胸懷,也蘊涵了對此地風光盡納吳越山水之美的中肯評價.
孫悅父親的目光停留在黿頭渚刻石上.這塊黿頭渚刻石兀立於燈塔後,高2米餘.正麵刻"黿頭渚"三字,為光緒間無錫舉人秦敦世所書.背麵題刻"黿渚春濤",原為清末狀元劉春霖所書,但現在卻是集唐駝為"花神廟"所書聯句"春色鬥燕支,天教萬紫千紅,都歸主宰;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合住神仙"中的"黿渚春濤"四字,補刻於石上.
孫悅父親似乎對書法和古文均有造詣,不時對孫悅母親說著什麽,但聲音偏小,沒有讓陪萍萍玩的鄧譽聽到內容.
欣賞了幾處摩崖石刻後,鄧譽指了指山頂,對大家說,"黿頭渚風景區地廣景多,若先登臨鹿頂山舒天閣,遠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黿頭渚,或步行盤桓於花徑,或赤足涉水於低灘,或乘船弄濤湖麵,坐礁凝思,登樓品茗.而若要領略太湖山水之美,則要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島靈秀,神幻之妙."
"譽哥,鹿頂山上除了舒天閣,還有其他可以看的景點嗎?"孫悅問道.
"主要有個廣福庵,蕭梁時建,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中的一處.廣福寺西是陶朱閣,奉祀範蠡."鄧譽介紹道.
"小鄧,陶朱閣,奉祀範蠡.看來是因為當年範蠡棄官,經太湖泛舟去齊,止定陶,經商致富,被奉為商賈之祖的原因了."悅父對曆史知道的不少.
鄧譽他們並沒有去爬鹿頂山,而是原路返回至遊船碼頭去了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原名三山,俗稱烏龜山.它是太湖七十二峰中的著名山峰,實際上由4個小山峰組成.頭尾二山名"東鴨,西鴨",主山名"三峰",另一小峰無名.
一行人坐在遊船上,微風吹過,隻見海鷗在船玄飛翔,環顧太湖風光,再回望黿頭渚半島,不覺話也多了起來.
"太湖風光,融淡雅清秀與雄奇壯闊於一體,碧水遼闊,煙波浩淼,峰巒隱現,氣象萬千.黿頭渚,獨占太湖風景最美一角,山清水秀,天然勝景.難怪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而大詩人郭沫若'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句來讚譽."悅父先說了自己的感受.
"這裏有'來無錫必遊太湖,遊太湖必至黿頭'的說法,可見太湖在無錫,黿頭渚在太湖中的地位."鄧譽附和道.
登臨太湖仙島,隻覺三山以孤見奇,以小取勝.若翠螺置於玉盤之中,林木蔥蘢,山徑深邃,景觀開闊.文徵明詩碑中的《太湖》詩雲:
島嶼縱橫一鏡中,濕銀盤紫浸芙蓉.
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遊七十峰.
天遠洪濤翻日月,春寒澤國隱魚龍.
中流仿佛聞雞犬,何處堪追範蠡蹤.
中午時分鄧譽他們來到黿頭渚門口的一家飯館,品嚐了太湖三白,清蒸白魚,白灼白蝦,銀魚豆腐羹.孫悅父母吃不慣白魚的小刺,也吃不慣小小的白蝦,反倒對另外點的兩隻菜,麵筋炒青椒,青炒蘆蒿情有獨鍾.
"一方水土樣一方人.這個白魚,白蝦,對我們來說真的難以消受."悅爸笑著說道.
"伯父,太湖三白,白魚,白蝦,銀魚.其實就是一個說法,跟其他地方的魚蝦也沒有多大差別.不過,對我來說,因為味道鮮美,倒是比較喜歡的."鄧譽淡淡一笑,不知是從小生養在江南水鄉的原因,還是舌頭相對靈活,幾乎每頓不離魚蝦的鄧譽很少被魚刺為難過.
"爸,媽,你們喜歡吃的這個麵筋炒青椒是用清水麵筋做的.無錫清水麵筋也算特產,主要用來包肉元等丸子,象這樣炒著吃也是一法."孫悅在旁補充說.
駛往錫惠公園寄暢園聽二泉映月時,路過蠡園,但因時間所限,鄧譽他們沒有在無錫蠡園停留.
錫惠公園座落於無錫城西,緊偎於京杭運河之旁,是集清幽的山林秀色,眾多的文物古跡和舒適的休閑遊樂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型園林.園倚錫山,惠山而築,以錫山,惠山命名.兩山之間為人工開挖的映山湖,真山假水相互輝映.錫山為無錫的主山,山巔龍光塔已成為無錫城的標誌.惠山主峰高328米,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譽.
鄧譽將車停在了惠山橫街.從古華山門進了錫惠公園後先遊逛了寄暢園.這一片
寄暢園是中國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寄暢"兩字取自王羲之《答許椽》詩:"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
寄暢園屬山麓別墅類型的園林,南北長,東西狹.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巧於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東麓山勢作餘脈狀.又構曲澗,複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聲,世稱"八音澗",前臨曲池"錦匯漪".而鬱盤亭廊,知魚檻,七星橋,涵碧亭及清禦廊等則繞水而構,與假山相映成趣.園內的大樹參天,竹影婆娑,蒼涼廓落,古樸清幽.
"伯父.伯母,有人說'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練的園,古拙的樹,巧妙的景.'是寄暢園的成功之處."鄧譽對孫悅父母說道.
"譽哥,我想起上次到北京旅遊是看到的北京頤和園內的諧趣園了,原來那是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的."孫悅恍然大悟.
"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理水,洗練的建築,確實寄暢園在江南園林中別具一格,不輸於蘇州園林."悅爸讚同地說道.
步出寄暢園,鄧譽他們終於來到了天下第二泉.
天下第二泉開鑿於唐大曆年間(766~777年),水質明淨,甘冽可口,是煮茗精品.被唐代名士陸羽在詳品天下泉水二十種時列為第二."天下第二泉"由此得名.據傳,唐相李紳酷愛家鄉此泉,並攜泉水赴京,分贈友好,於是二泉名滿京城.北宋文豪蘇東坡多次前來品泉,並吟有"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詩句.
鄧譽他們在看了元明清的石刻石雕,遊覽了泉亭和猗瀾堂後,將目光盯在二泉庭院中的上中下三處泉池.想象著二泉映月的美景會是怎樣的動人心弦.
坐在景徽堂的茶座中,品嚐用二泉水泡的香茗,欣賞二泉附近景色.石刻螭首中,泉水從螭口中潺潺流出,叮咚有聲.民間音樂家瞎子阿炳(華彥鈞)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曲調悠揚,如泣如訴.
"譽哥,真不想走動了.就在這兒喝二泉水,聽《二泉映月》."孫悅先說道.
"老伴,寄暢園和天下第二泉的景色,建築,還有裏麵的碑廊石刻,文化底蘊如此之深,跟黿頭渚的'包孕吳越'可以說是不相上下."悅爸往往選擇悅媽作為說話交流的對象.
"萍萍,今天對不起了.時間太緊,否則帶你在錫惠公園的兒童世界玩一玩,再看看動物園,乘一下索道,保證讓你過把癮."鄧譽在此時有點對萍萍內疚了,因為光顧著大小的遊山玩水,而沒有直接為小孩考慮.
鄧譽帶著孫悅他們在映山湖畔走了一會,體會錫惠公園亭台倚山,樓閣臨水,古木參天,移步換景的魅力.而錫山頂上的龍光寺,山底的龍光洞,愚公穀等景點則無暇顧及.
離開錫惠公園後,鄧譽他們並沒有繼續在無錫停留,而是開車回了蘇州.
從新區進入,見著"天府之樂"的招牌,鄧譽提議大家一起吃頓川菜."天府之樂"是蘇州一家久負盛名的川菜館,雖然規模比不過後來的"川福樓",但與"川福樓"經營本地化的川菜不同,"天府之樂"比較完整地保留了純正的川菜特色,麻辣俱全.
飯後,鄧譽和孫悅把悅爸悅媽送回家後,帶著萍萍回了佳安別院.萍萍白天沒有玩夠,晚上便發嗲要鄧譽和孫悅都陪她玩跳棋.
九點半時,萍萍才滿足地起身離座,洗刷睡覺去了.孫悅則迎來了自己陪鄧譽的交流時間.
"悅妹,你覺得你父母會理解支持我們嗎?"鄧譽相信自己不討人厭,但他豈止隻求不討人厭?
"譽哥,讓他們多一點時間考慮.畢竟這件事對他們而言來得太突然,也過於離經叛道了."孫悅自己看得開,但不等於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父母.
這一晚,孫悅特別溫柔,也沒有梅開二度.僅僅在春風一度後便摟抱著鄧譽睡了過去.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