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闋 http://www.popyard.org 科學界的“海歸”們 “我深切體會到自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在國外學習工作期間,我一直期望能學有所成、報效祖國。特別是當自己在國外什麽都有了的情況下,靈魂深處更在不斷反思,自己到底要追求什麽!”日前,在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國家航天局航天遙感論證中心主任顧行發表示。
顧行發個人的成長經曆和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進程緊密相聯。1978年,他成為國家恢複高考製度後首批通過考試進入大學的幸運兒。1986年,他入選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預備班赴法國留學。“那時,我國的經濟狀況不是非常富裕,但國家還是拿出專項經費,資助青年學子出國深造。這更加深了我要學成報效祖國的責任感。”
最終,在2004年,顧行發徹底放棄了法國農科院終身研究員的職位和法國國籍,回到祖國,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到遙感應用研究所工作。
“尤其是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以來,新的學成歸來或者在國外曾經生活過的歸僑僑眷越來越多了。”中國科學院京區黨委組織與統戰工作部副部長李浩然介紹,“很多人就像顧行發這樣,20世紀80年代到海外留學,在國外學成之後,一直想找機會報效祖國。”
但對新的海外歸國人員也不乏爭議。一些人認為,他們從國外回來,要麽是在外麵呆不下去了,要麽是想回來搶奪科研資源。
“並不完全是這樣。”顧行發表示,“世界是多元的,人的情況更是多元的,不排除有些人是出於種種個人利益的考慮,但有的人的自我是大我,他的目標是把為祖國、為社會作出切實的貢獻當成自己的一種幸福和追求,這種利己是高尚的利己。”
顧行發說:“人還是有精神追求的,否則,很多現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釋。”
而據記者了解,不少新僑在國外已經事業有成,對他們來說,回國意味著“拋家舍業”,有些人回國後的年薪不如在國外的月薪多,有些人甚至長時間與家人分隔兩地,其生活狀態有些令人難以想象。
“統戰工作的內容之一是聯係廣大歸僑僑眷,做好他們的工作。從僑聯的工作角度,怎麽樣讓他們更好地發揮作用,也是我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李浩然說。
中國科學院僑聯以前的工作主要是針對老科學家的,比如解放前出國,或是上世紀50年代出國又回來的那批華僑,關心他們的生活,使他們老有所養。
“但對我國僑務工作來說,新僑是一個新事物,如何對待也是一個新問題。從中國僑聯以至整個國家,目前都在不斷探索新的思路以解決他們所麵臨的問題。從生活上的幫助可能要更大,工作上主要是希望給他們創造更好的交流平台。”李浩然表示。中國僑聯現在每兩年舉辦一次歸僑僑眷創業成果交流會,以對他們的工作成果作一個展示。
“回來的海外歸國人員,基本上都是研究所的科技骨幹。”李浩然說。
據2008年不完全統計,目前,承擔“863”、“973”等重大國家科技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中,有一半以上是海外歸國人員;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項目第一完成人中,海外歸國人員分別占66.67%、40%和30%以上。
顧行發表示,正是30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科研領域的創新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配套保障;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為海外學子報效祖國、發展事業、實現人生價值提供了無限的機會和廣闊的天地。
推動中國曆史進程的重要因素
從中國社會的大背景看,從1847年容閎邁出國門留學海外算起,中國留學的曆史經過了160年。這160年也是中國人對留學作用的認識不斷加深,並不斷推動留學事業向前發展的一個過程。
容閎畢業於耶魯大學,是中國近代赴海外留學第一人,也是中國人留學事業的拓荒者。懷著“教育救國”的理想,經過努力,他推動中國於1872年~1875年期間先後組織了4批共120名幼童留學美國。
容閎發起的幼童留學計劃,被認為打開了中國通向世界的大門,開創了百年留學教育的先河,培養了一批批富國強兵的棟梁之才,深刻影響了中國近現代曆史的進程。
1894年的甲午戰爭被譽為中華民族覺醒的重要標誌,其後出現第一次留學潮,直接為辛亥革命作了人才和思想輿論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