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高一米八三 為清朝形象加分不少
(2008-12-18 23:30:44)
下一個
李鴻章高一米八三 為清朝形象加分不少
a.
洋人說到大清國總繞不開李鴻章。1896年,李鴻章歐美八國行,《紐約時報》日夜跟蹤,天天報道,可謂世界級明星的待遇。庚子事變,李鴻章以一人當十一國,更是成為各國報紙版麵的頭條。在“絕版晚清”係列第一本《絕版李鴻章》中,作者以輕鬆詼諧的筆調展現李鴻章的另一半麵影。200多幅照片,60多段百年前歐美報刊的“時聞”均為首次披露的絕版史料。
李大架子一米八三
一米八三的身高在當時普遍缺少營養的大清國裏算是鶴立雞群。中部地區走出來的李鴻章即使在北國滿人中也是“雲中鶴”。以前總以為關外滿人人高馬大,其實不然。查滿清貴族和洋人站在一起的照片,傳說中的滿人大漢其實大多呈“矮胖型”。
一米八三的個子,站在國際舞台上給清國人的形象加分不少。觀察當時的西人漫畫,中國人普遍被畫得高一些,日本人大多“倭”點,這難道沒有在國際舞台上頻頻亮相的李鴻章的功勞?
當時大清國在國際上並不“高大”,但是有著高大身軀的李鴻章卻能給傲慢的英國人一個先“身”奪人的印象。濮蘭德在《李鴻章》裏記載了74歲的李鴻章在一個英國人眼裏的形象:“我從議院出來時,突然與李鴻章打了個照麵,他正被人領入聽取辯論。他像是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異鄉人。他的藍色長袍光彩奪目,步伐和舉止端莊,向他看到的每個人投以感激優雅的微笑。”
1892年,英國一位青年政治家寇鬆勳爵曾來華旅行。他在兩年後出版的《遠東問題:日本、朝鮮和中國》一書中,記述了會見李鴻章的場景,並稱這是他“畢生最美好的回憶”。寇鬆近距離觀察了李鴻章。看到他“有六英尺多高,身著灰色絲長袍,戴黑絲帽,很有威儀。”,“唇上的大胡子將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著中國式胡須。頭發是正在變白的深灰色。”美國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對李鴻章無甚好感。他給當時76歲的李鴻章畫了張素描:“他看上去就是個偽善的家夥,穿著一雙厚底緞麵朝靴,站著的時候,身高在6英尺4英寸以上。他中過一次風,這使他的臉有一部分不能動彈,於是看上去總是麵帶微笑——一個危險的男人卻有著一張純潔的笑臉。因為這時候已經很熱,李鴻章戴著一頂篾底紗麵的帽子,頗似燈罩,一隻孔雀翎被一根緬甸翡翠做的管子緊緊扣住。他的袍子外麵罩著一件絲綢補褂,朝服的兩側各開著一個口子,這樣以便於騎馬,前後補子則依照他的官品而繡著白鶴,這是文一品的標誌。補褂的外麵,齊腰係著一根皮製腰帶,上麵掛著錢包和一些小袋,袋子裏裝著他的扇子、鼻煙,以及諸如此類。”
通過這幾位英美人的話,可以看到李鴻章的“大架子”一端,的確為他贏得了“威儀”、“威嚴”的感覺。
b.
愛沾個洋氣
晚清時代,皇家貴族愛沾個仙氣,大臣清流們愛沾個清氣,李鴻章不!這人眼睛向外看,做事兒愛沾個洋氣:人家讓子女學八股文,他卻在家裏請來美國駐天津領事館的畢德格在家教兒子習洋文:“公子伯行(李經方)從之習英文,”“季皋(李經邁)朝夕與遊,亦從問學。”不但孩子學,他自己也學。《李鴻章家族》裏說:(畢德格)“還為他(李鴻章)用中文朗讀了不下八百部英文、法文和德文的書籍,使李鴻章對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一切,都不再生疏。很難設想,當時中國還有哪一位高官像李鴻章這樣,用這樣的方式讀了如此豐富的外國書籍!這是大事兒,小事上,就連女兒孩子的喂奶問題,李鴻章也在信中這樣吩咐:“乳姆既可,啜食一年後,照西法喂牛乳。”
最有意思的是李鴻章辦西醫院:1878年冬,他的夫人突發病症,郎中說是中風,外邪入侵導致半身不遂。吃了不知多少服藥,然病就是不見好。無奈之下,李鴻章讓英國傳教士馬根濟博士來府一試。六天中,馬根濟大夫采用了“手搖電機診治法”,終於挽回了李夫人的性命。李鴻章從此開始相信西醫,由興趣竟引申出了一個想法——能不能在天津建一所西醫醫院?他開始做天津的官僚士紳工作,甚至安排了一場由馬大夫操刀的“手術秀”。當一個比拳頭還大的頸部腫瘤被馬大夫順利摘除時,官紳們都嘖嘖稱奇。在李的積極倡導下,社會人士募集了6千銀兩,再加上他親自捐贈的4千兩,共計1萬兩銀子。光緒六年(1880年)十一月一日,新建醫院正式落成,即後來的馬大夫紀念醫院。《天津通誌》有這樣的記錄: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所規模完整的私立西醫醫院。
不同於他的同僚“怕和洋人打交道”的自卑心理,李鴻章的天津北洋通商大臣衙門就像個小聯合國,中外賓客日日盈門。何天爵自己就在1879年5月28日陪同美國前總統、南北戰爭英雄格蘭特陸軍上將去天津見了李鴻章。他當時充當兩人的翻譯。這段李格神交的故事,讓李鴻章徹底征服了美國讀者的心。據記載,格蘭特卸任離職後,攜妻子周遊世界。1879年5月28日格蘭特到達天津之日,李鴻章曾予接待,兩人一見如故。李格此番會麵並非尋常應酬,其時正好發生日本吞滅琉球、置為衝繩縣的重大事件,中國力爭不成,清政府與李鴻章於是希望格蘭特勸說日本放棄前議。格蘭特的調停自然毫無結果,琉球並入日本版圖已是無可挽回。
據說李鴻章在會麵時看到格蘭特的名貴手杖後,反複賞玩,愛不釋手。格蘭特見此情此景,知道李鴻章的心意,就說:“中堂既然喜歡這根手杖,我本當奉送。但這根手杖是我卸任時,全國工商界贈給我的,這代表著國民的公意,我不便私自轉贈。等我回國後,征得大家同意後,才奉寄致贈。”李鴻章立即致謝道:“不必不必,我不過隨便玩玩而已。”
1896年,李鴻章在紐約訪問時,格蘭特過世已經十年了。他特地探望了格蘭特的遺孀朱莉婭。朱莉婭設宴款待李鴻章。朱莉婭即把丈夫的手杖立於台上,向出席者講述了丈夫與李鴻章的交往和友誼,也和盤托出這根手杖的故事。然後,朱莉婭麵向大家說:“今天適逢李先生來訪,故特懇問大家:諸位是否同意把這根手杖轉贈給李先生?”她說罷,滿堂的出席者一致鼓掌讚同。於是,朱莉婭當眾雙手舉杖,奉贈給李鴻章。李鴻章深受感動,回國後,視同至寶,須臾不離身。
關於手杖相贈的事,李鴻章來訪事無巨細都報道的《紐約時報》上並沒有明說。但是我們卻在李鴻章拜謁格蘭特將軍陵的照片中,看到了一根李鴻章拿在手裏的手杖。
c.
而《紐約時報》描述是,拜謁陵後,李鴻章才第一次見到格蘭特夫人,相見時才相互贈送禮物。《紐約時報》說:“當尊貴的清國賓客進入將軍安息地時,場麵非常感人。……他很虔誠地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他的思緒回到17年前與將軍親切會晤的場麵,當時他們相談融洽,因為他與將軍一樣都曾為了拯救祖國而久曆沙場。”
“結束這天的國務活動後,這位清國使臣造訪了格蘭特的寓所,在那裏他見到了這位卓越將軍的遺孀,這是他到美後第一次帶有社交性質的活動。”
“專程從喬治湖趕來的格蘭特夫人見到李總督非常高興。他向她充分表達了問候之情。離別時留下了紀念品,並接受了夫人回贈的珍貴禮物。”
“這是李總督訪問紐約期間最引人注目的一天,有50萬紐約人目睹了他身著長袍代表國家尊嚴的形象。”
為官之道在於“拚”
大家都說李鴻章會做官,還說他能把官位來坐穿。實際上他的為官成功之道非常簡單,就是拚命地幹,拚命地提新建議,拚命地提拔人(當然是他欣賞的人),拚命地儲備各色人才“為我所用”,拚命地寫信與同僚溝通,拚命地巴結對他工作前途十分重要的人物。
這個人從沒成功地推托過一件棘手的事。查他的記錄,似乎隻有馬關條約簽字後,去台灣和日本人交割一事讓他以“槍傷未愈”成功地金蟬脫殼了(但是還是他的大兒子去了)。大多數情況下,朝廷最後說:世沐恩澤,不得推脫!他便乖乖地去了。你可以說他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你也可以說他是聰明一時,糊塗一世。可人家要的隻是幹事兒的快感!
d.
李鴻章這個人為了幹事兒順當,拚命地巴結重要的人物,拚命地寫信與同僚溝通。別看他私下嫌張之洞羅嗦,浪費拍電報的銀子,可他卻能常和張之洞溝通,共同完成“東南協保”的事兒。他和翁同龢不對眼,卻一口一個翁師父,讓子女暗地裏和翁家走動聯絡感情。和對口味的同僚,他在信中更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喜歡和他們掏心窩子說話。這都是他拉人緣減少摩擦的為官手段。
對上呢?他和恭親王以及文祥的關係是晚清時代最好的工作夥伴關係。但是這樣的關係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多情況下,他和上峰是話不投機三句多。可是李鴻章卻能屈能伸,忍性特好。其名言是:“受盡天下百官氣,養就胸中一段春”。有論者說,他“事事曲承太後與軍機王公大臣,不惜損海軍以媚上。”他骨子裏看不起老糊塗醇親王,但是人家是光緒親爹,李鴻章就竭力打報告,要人家來領導海軍。果然,關係理順了,李鴻章還是實際上的海軍司令,醇親王隻不過合著慈禧太後常來刷一下海軍的信用卡。大家是“共創雙贏”。
1896年,在英國訪問的李鴻章親自前往哈瓦登城堡拜會英國前首相格萊斯頓。這張畫是李鴻章在訪問倫敦期間《倫敦新聞圖片報》畫的,從中可見他身材之高,在氣質上一點也不輸給格萊斯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