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以火點火,以愛愛人”——紀念近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2014-09-10 00:02:45) 下一個
教師節推薦閱讀#經典人物#

文/包兆會

生於愛,亦惟有憑著愛的力量方能生生不已……

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浚,安徽歙縣人,後改名為行知,意為“知行合一”。他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平民教育運動早期的領導者、南京東南大學教授、曉莊實驗學校校長。

陶行知先後創辦過曉莊學院、生活教育社、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他主張全民教育,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在教育實踐和理論方麵都取得輝煌成,曾創作《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鍾錄》、《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等。

初識愛的信仰

陶行知在基督教方麵受的影響主要來自於家庭和學校。1904年前後,陶行知的父親從受聘地離職返鄉,在那段時間染上鴉片,稍後在朋友章覺甫牧師的影響下信奉基督教,成為內地會耶穌堂會員,並因基督信仰戒除了煙癮。內地會在歙縣設立耶穌堂,並附設崇一學堂。陶行知15歲時,其母在“崇一學堂”幫傭,他經常去那裏幫母親做事,被學校校長內地會傳教士英國人唐進賢看中,免費讓他入學讀書。

在崇一學堂畢業後,1909年,陶行知考入美以美會在南京所辦的匯文書院博習館(即預科)。次年,匯文書院合並宏育書院更名為金陵大學,他從匯文書院預科升入金陵大學文科。1914年,陶行知從金陵大學畢業。

從1908年17歲左右,陶行知便開始認真思考基督教信仰問題,一直到1912年年底,在金陵大學讀書期間,他才決定信奉基督教。1910年,陶行知成為金陵大學首屆文科學生。在金陵大學時期,陶行知曾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筆,並專攻王陽明學說,同時對基督教真理進行深入探討。

1912年間,金陵大學青年會設立了20個查經班,每班以5人為限,輪流主領,陶行知參加了當時的查經班,並用康奈爾大學詹克教授編的《耶穌生平與教導的社會與政治含義》作為小組查經的研習本。詹克在書中強調本著愛,為服務他人而犧牲的基督信仰實踐,這種“愛人如己”的教訓正是讓陶行知決定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也是他日後行事為人和從事教育事業的基本態度。

痛惡己之偽善

年底,在一次宗教聚會中,金陵大學共有50位學生決誌成為基督信徒,陶行知是其中的一位。是年12月21日,陶行知用英文撰寫了《金陵大學學生陶文浚的信仰見證》。

在信仰見證中,他說:“4年多以來,耶穌基督與撒旦在我內心中爭戰,要奪取我這一顆心,耶穌得到了勝利,從今以後,我是耶穌基督的跟隨者……雖然我不能在這裏很仔細地討論基督哪些教導是重要的,但我必須指出,就是他教導我們如何愛人如己,叫我決誌成為基督徒……”該信仰見證現存於金陵大學基督教活動資料1912-1923年“教職員及學生的基督徒麵貌”欄目。

1913年初,基督教青年會布道家艾迪與穆德到中國14個城市巡回布道,陶行知在南京布道會上再次承認耶穌是救主。艾迪在金陵大學發表演講時,由陶行知擔任翻譯。該年暑假,陶行知寫成了《偽君子篇》,反省自己偽善的本相,認識到人人皆“偽善”:“讀至耶穌責法利賽徒守舊俗假冒為善一節,恍然自失曰:‘吾從前所為得無為法利賽乎?’……又痛自深恨曰:‘吾從前所為,得無為賊乎?’自後乃痛惡己之為偽,視為偽之我如賊,如法利賽人。”

立誌“要使全中國人都受到教育”

1914年,陶行知赴美留學,在伊利諾大學攻讀市政學碩士學位。翌年夏天,他參加青年會在日內瓦湖畔的夏令會,立誌投身於中國教育和社會政治發展,把“傳教的精神”轉化到教育事業當中,因此,他又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主攻教育學博士。

同年,他的父親去世,長子陶宏出生,他一時陷入經濟窘境,隻好利用餘暇時間打工、撰文、講演等。因無錢繼續讀書,陶行知於1917年提前回國。在歸國的輪船上,他再次立誌“要使全中國人都受到教育”。

回國之初,他加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他辭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此校已於1921年改名為國立東南大學),專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並參與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開始投身於全國性的教育發展計劃。

他一生把基督教的博愛思想和獻身精神貫穿在教育實踐中,做到熱心行事,勇毅不屈,無私無我,渴望“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奉行“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業餘時間,他還參與教會的教育機構工作,擔任過青年會全國秘書或委員,中華基督教文字事業促進會首任委員。

《教務雜誌》在1926年10月號曾發表以中國國家重建為題的社論,當中提及基督教所做的兩件重要事情,一是推動平民教育,二是推動基督教的本色化。在這兩項基督教在1920年代所推動的中國國家重建運動,陶行知都是重要的參與者。

唯有憑著愛的力量方能生生不已

1930年,為慶賀曉莊學校成立3周年,陶行知寫了《曉莊三歲告同誌書》:“一個鄉村小學裏的教師有這愛,便是一個曉莊;一百萬個鄉村小學裏的教師有了這愛,便是一個百萬曉莊。……曉莊生於愛,亦惟有憑著愛的力量方能生生不已啊。”陶行知如此言,亦如此行,他去南京曉莊開荒耕地,和學生一起創建學校。

1931年,他去上海創辦山海工學團,拉著“小先生”普及文化。基督的愛讓陶行知願意放下大學教授安逸的生活,甘心樂意地走向農村,走向底層。在他的感召下,當時北京的一些文化名人如胡適、梁啟超、蔣夢麟等在自己家或圖書館中辦起了各種“平民讀書處”,以方便各處的家屬、仆役、鄰居就近到“讀書處”讀書識字學文化。

陶行知實行“小先生製”,即非專業教師可以擔任《平民千字課》的導師,要人傳人,一傳一,剛學會《平民千字課》的人就可以把知道的傳給別人,發揮“即知即傳”的策略。這種平民教育的推動方式,很像把基督徒傳福音的熱心,轉移到推動平民教育上。難怪他的同學、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蔣夢麟稱他“有傳教的精神”。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無疑受其宗教信念的影響,但在宗教與教育的關係上,他與當時傳教士和教會也有不同的看法。他雖就讀於多所教會學校,卻認為教會在中小學階段向學生傳教不妥,這不是因為基督教與中國人有衝突,而是充分考慮到學生思想還處在未成熟期。他還認為,平民教育要麵向全民,而不是為了服務教會或某一主義。

1946年7月25日,他因病逝於上海,享年55歲。

以生活實踐信仰

陶行知棄象牙塔如破屋,布衣草履,甘與平民為伍,並為他們服務,一生投身於教育救國。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整個民族的普及教育運動,他先後謝絕了擔任國立武漢大學校長、金陵大學校長的聘任邀請,專事中華教育改進社工作及促進平民教育運動,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

需要說明的是,陶行知所信奉的基督教信仰與主流和正統的標準有差別。他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基督徒,沒有資料顯示陶行知曾受過洗,或參與過教會崇拜等傳統禮儀。這與他接觸的基督徒基本屬於社會福音派和自由派有關。

他先入匯文書院,後入金陵大學學習,接觸到幾位自由派教育傳教士,包括包文、亨克、司徒雷登,以及青年會國際幹事艾迪和穆德。這些人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所重視的,不是要人接受一套既定的基督教信仰和禮儀,而是強調基督信仰在個人職業和日常具體生活中的應用和實踐,強調改善社會和教育的責任。

終其一生,陶行知活出了這種以世俗關懷為核心的基督教,他所重視的是在真實生活中表達基督的博愛和犧牲。他並非完全不參與教會組織,從1912年到他逝世為止,他一生都與青年會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對他來說,參與青年會(和女青年會)的會議和社會事務,以及通過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服務行動,就是基督信仰的實踐和禮儀。青年會成為他一生中與之聯係最緊密的信仰群體。

陶行知家中客房的牆上掛著一張耶穌像,表達了他對耶穌舍己為人的自我犧牲精神的景仰。
“以火點火,以愛愛人,服膺基督,誠心事神”,這是陶行知生前寫給青年會資深工作者黃次鹹的讚辭,這似乎也可以成為陶行知先生自己一生用教育服侍平民、活出基督精神的寫照。

(作者為基督徒人文學者,大學教師。本文轉載自《0C海外校園》雜誌126期)
微信掃一掃
獲得更多內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