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

(2014-06-02 04:57:16) 下一個

教會史就是一部文明對抗野蠻的曆史。

遺 憾的是,很少有人去讀教會史,人們對此抱有偏見。“不看,這是教會自己寫的吧?這種神棍編出來的東西,不值一信。”就此,他們永遠在自己的偏見中看待宗 教,他們無法改變既有的認知。這不是一個好現象,至少不利於互相交流。基督教編寫的東西是不可信的,那又憑什麽說非基督教編寫的才是可信的呢?什麽時候無 信仰無宗教成了政治正確?是啊,無信仰無宗教一直是政治正確,在我們這個國家裏,光榮無尚的共產主義國度。

 對 整個西方文明的一知半解來自對宗教的偏見。這使得中國人很難理解西方文化,也無從進入西方文化的精神世界,哲學也好,文學也好,都是如此。東西方隔閡的大 裂痕早已在思想精神這一維度上劃開,以至於東西方都在各說各話。我想要問的是,我們為什麽不願意接觸宗教?就好像避免什麽危險的東西一樣唯恐不及地回避宗 教問題。這種鴕鳥的方式真的有利於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嘛?

 誠 如本書所言,就連西方社會的人士也在忽略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越來越少的人關心教會生活,宗教成了生活的附屬品,而不像過去的人們那樣渴望生活在信仰之 中。大學和學術機構早已從神學院中分離出來,神學院成了無人問津的知識殿堂。就連法律來自宗教也成了一句被嘲諷的話。這年頭沒人信這句話了,你要這麽說真 的容易被人當作神經病。

然 而值得慶幸的是,雖然整個西方社會在偏離宗教,基督教在西方社會打下的基礎磐石還是很紮穩地存在,那些潛移默化的價值觀恰恰來自基督教的核心內涵。比如, 反對虐殺、反對殺嬰、反對通奸、一夫一妻製、婦女地位的提升、生命是神聖的(因它來自上帝的主權)誰也不可剝奪、保護私有財產、人人平等……這些基督教教 義的核心內涵是如何改變當時的羅馬人以及歐洲後人的,書中有詳細的論述,在此我就不再贅述了。

世界上第一所醫院、紅十字會由基督徒創立。基督徒在醫療、護理、教育等諸多方麵的傑出貢獻改變了這個世界的麵貌。醫院、學校、紅十字會、瘋人院、孤兒院等等,都是從基督教教會而來。有些基督徒被世人所記住,例如南丁格爾,而更多的基督徒則以自己的生命活出了天主的榮耀。

 我 始終認為,開明達觀的人願意去讀一讀,這樣他們甚至還能知道幾千年來被迫害的基督徒殉道者無以計數。但不願意放棄自己偏見的人永遠也不會去翻開這一本書。 即便我告訴他公元311年伽勒裏烏斯簽發《寬容法令》的由來恰恰證明了基督教早期是如何遭受羅馬人迫害的,他也未必取信於此,他永遠捂著耳朵在那兒自說自 話:“不,羅馬人對宗教很寬容。羅馬人沒有幹涉別人的宗教。你們基督徒都有受迫害妄想症?”

國家福利與教會慈善

本 書令我印象深刻的有那麽幾處,其中之一就是關於慈善。慈善這個事兒,到底是由國家來做,還是由教會來做好呢?這涉及了主導國家福利還是促使民間慈善的思 考。時下大多數國人認為,國家的職責之一就是提高國民福利,難道對此還有任何疑問嗎?提倡國家福利者每逢爭論必要提及北歐高福利國家,但我建議他們最好再 捎帶上“高稅收”三個字,否則怎麽看都不覺客觀。其實,教會慈善與國家福利的最大區別就是,前者是自願性的捐助,而後者則是強製性的征稅。國家主導的福利 工程幫助了窮困潦倒的人沒錯,但也助長了不負責任的心態。在美國非婚生兒童的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上升了 近600%。國家福利無意中產生的另一個有害後果就是獎勵懶惰,這樣就廢除了基督教的“若有人不肯工作,就不可吃飯”的誡命。(帖後 3:10)Walter Benjamin 把這些後果稱為“輕率的慈善”之產物。

 國 家福利誘導很多人以為政府理所當然地要提供他們所不能承擔的費用,以生活必需品之名。但持有這種想法的人確忘記了國家除了征稅以外,它本身不可能創造任何 財富。奧地利經濟學家Wilhelm Ropke曾經說過:“福利國家是一種廉價的道德主義的遊樂場,廉價的道德觀絕不是道德。”這種道德觀和基督教的道 德觀完全兩碼事,我認為國家福利壓根就不存在任何道德可言。因為任何出於非自願的,強製性的逼迫就是非道德的,這首先違反了正義正當性。沒有正當性的所謂 的“善”,是偽善。

 我 的一個思考認為,隨著16世紀的宗教改革,新教脫穎而出。眾所周知新教有大大小小的教派,僅目前我所了解的數據是新教有兩千多個教派。這無疑是削弱了基督 教的力量,這讓教會舉辦慈善增加了困難。羅馬大公教會的力量猶存,但與宗教改革之前的社會相比,基督教的不團結讓政府對慈善有了插足之地。何止是慈善,學 校、醫院、孤兒院等領域都被國家侵占,所謂公立的,成了國家大公無私的一麵招牌。尤其是我們這個國家,沒有信仰的傳統,就更容易接受唯有國家和政府才能把 做公益和慈善做好。盲目地相信國家政府,卻對民間力量極其缺乏信任。

但 是作者在論述公立教育這一章時,似乎不能以理服人。因為這一章對公立教育的肯定與前一章質疑國家福利的邏輯相悖。我並不反對教會辦教育,那沒有強製性動用 別人的錢。但本書作者認為義務教育是值得肯定的,就像路德一樣堅持認為送每一個孩子去上學是世俗政府的責任。我們都知道缺乏教育的社會是會走向毀滅的,而 人人享有教育的權利雖很崇高,卻值得問一問,停下來思考一下:我們真的有必要讓政府舉辦義務教育嗎?

標 準化的應試教育幾乎是義務教育製度無法避免的產物,為了適應這一製度,兒童從小就被淹沒在一套標準體係之中,淡化了個人特長。義務教育隻是一條以教育為名 的生產線,生產出來的商品是基本掌握閱讀和寫字的人。義務教育的普及消滅了文盲,它有一定的好處,但這種好處未必隻有通過這一方式達成,識字率的提高有多 種途徑。

義 務教育是在德國誕生的。在1717年,普魯士帝國國王弗裏德裏希·威廉一世就頒布了一項《義務教育規定》,明文規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貴賤,都必 須接受教育”。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的義務,而國家則為它的公民提供免費教育,通過教育,灌輸民族統一的思想,全麵提高國民的素 質。義務教育算算也就這麽300年不到點。但我們現在已經認為上學是一種社會規範,誰不去上學就是個異類並且要承受別人怪異的目光,更可惡的是不接受義務 教育是違法的了。

我們希望幫助窮人接受教育,但是因為辦學基本上被世俗政府所壟斷,各式各樣的學校就此消失,隻有政府的公立學校,他們貫徹義務教育。我們應該想一想,這種在軍國主義思想裏誕生的教育製度,是我們所渴望的教育嗎?即使它是免費的,公益性的,也並不見得多麽高尚可人。

財產權和個人自由

缺 乏自由和私有財產權,一個人的工作和經濟生活幾乎沒有尊嚴。兩者根植於十誡“不可偷盜”和“不可貪戀”的誡命。私有財產對人的自由至關重要,兩者不可分 離。沒有私有財產權與沒有宗教自由、言論自由或者新聞自由的權利緊密相關。政治自由來自《聖經》和基督教的根源這一點並未被人所共識。

另 外,很多人認為公有製是基督教的一個反映,由於一些早期的基督徒賣掉了自己的財產並且所有的東西都大家使用,分配“照各人所需用的”,使得人們認為公有製 的思想根源來自基督教。首先他們忘了並不是所有新約時代的早期基督教變賣財產,第二,他們應當指出早期基督徒所實踐的“凡物公用”完全是出於自願,而不是 任何政府高壓所迫。行為被強加,無論出發點和目的是多麽高尚,永遠都不是基督教的。基督雖然希望所有的人來跟隨他,但他也允許人們有背棄他的自由。在精神 上強製總不是他的辦法。上帝不希望在屬靈的事情上強迫人,他也不希望人們在世俗事務上被強迫,比如在經濟活動當中。

第 一批居住在美洲的英國人於1607年登陸並稱他們在新大陸的居所為詹姆斯敦。這些人由約翰史密斯船長帶領。這些殖民者在經濟上組成一個社會主義的共同體, 要求所有的居民將勞動產品全部貢獻給“公共倉庫”。個人沒有私有產權和經濟自由。這種製度很快變成災難,引發饑荒,甚至餓死人。因為這種公有製製度是在對 懶惰進行獎賞,隻適用於懶惰者,這些人很快就決定自己沒必要去工作,因為有其他人為他們工作。因此從1611年開始,行政官托馬斯戴爾著手廢除公共倉庫, 四年後他讓一家倫敦公司分給每一個殖民者一份五十英畝的土地,假如他們自己願意開墾的話。注入了私有財產和經濟自由給詹姆斯敦帶來戲劇化的改變。基督徒不 是狂想家,它不試圖在改變人的內心之前去更新這個世界的習俗。基督教對人的自由和私有財產權利的支持為自由市場經濟製度或者資本主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 時也反對嚴重縮減人的自由和任何毀滅私有財產的行為和計劃,以及不道德的命令式經濟。

資 本主義是自由市場的同義詞。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對資本主義有相關的定義:“假如資本主義意味著一種經濟製度,而這種製度確認了商業、市場、私有財產在根本意 義上的積極特色,以及由此而來的生產方式相應的責任,還有在經濟領域中人的自由創造力,那麽答案理所當然是肯定的。”正如約翰張伯倫指出,資本主義或者說 自由市場,不是屬於基督教或者基督教本身,它僅僅是摩西律法的一個物質上的副產品。即資本主義是基督教的自由價值觀應用於經濟生產和經濟活動的一個副產 品。可以確定的是,資本主義的經濟自由有時會被濫用,然而資本主義不僅僅生存下來了,而且還帶給更多人以更大的繁榮和自由。尤其是在美國實行的那種製度, 是所有經濟製度中最為道德的了。因為它沒有強製或強迫個人進行指定的經濟交易活動,它允許個人或公司自願自覺的行為。個人不必購買或銷售其產品,除非他們 願意。而且,個人不被強迫去生產一種未被自己意願的產品。【當然有人反駁說美國不見得是最好的製度,我們當然不能那麽說。確實這個世界還沒有充分實踐完全 符合自由倫理的一切。但筆者提醒諸位,為了有效地批評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必須嚴格區分兩種批評對象:自由(資本)主義理論和自由(資本)主義社會。這種 區分至關重要,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自由(資本)主義一直是一種沒有實現過的渴望。自由(資本)主義理想僅僅是不完美地體現於現存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中。 結果,同時批評理念和現實,這在根本上是混亂的。】

(《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 阿爾文·施密特(Alvin Schmidt)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