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為什麽教會學校成為留學新寵?

(2014-04-10 05:19:50) 下一個

頭圖:Abilene Christian University的十一點禮拜(Chapel)

南橋

現居美國,在美國高校從事課程設計工作,業餘從事文學翻譯

據 《紐約時報》一則報道,美國教會學校成了留學的新寵。家境好的留學生,開始湧向美國鄉下、郊區和小鎮(“It’s rural; it’s suburban and it’s small towns.”)上的一些私立教會學校。我自己從2008年開始就在教會大學工作。我分析,這個傾向有幾個成因:

反差:這是物極必反的必然結果。一些大型州立大學,中國留學生已經泛濫成災,大部分事情可以在中國人“飛地”中解決,學生在一起抱團的現象非常嚴重,除非額外努力,否則無法融入當地社區,以至於多年過去,可能還是水是水,油是油,混不到一起,這對學生未來發展不利。

校 風:上述一些公立大學學風不好,甚至是“派對大學”(party school),抽煙喝酒吸毒都有,當然隻是局部現象,但是遠在天邊的家長莫名擔心。教會學校一般紀律嚴格一些,像我們這種學校,學生有不良嗜好,學校是 嚴格禁止的。所以這種環境相對比較安全,適合成長和學習。

學校重視國際學生,每年都有Parade of Nations

關 心:很多大學校,號稱“student centered”,但是口惠實不至。小的教會大學,往往重視學生,把關愛學生放在各項行動中,把大部分心血用在教學上,對學生的關心可謂無微不至。在我 們這些學校,老師動不動請學生到自己家裏,甚至幫他們解決各自學習、實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教學中小班教學,往往老師重教學重社區服務,個人搞研究 倒在其次,所以學生學得也比較紮實。比如像我們這些學校,學生出來同樣考會計執照,通過率就很高。考研究生,上醫學院,錄取率也高。有些人反正指望在美國 以後還要繼續讀研讀博,本科不如讀這樣能得到更多個人關注的學校。

婚戀:還有一個不大為人多說的原因,是教會學校, 在本地是特定人群來上的,比如浸信會的孩子一般上浸信會背景的學校。這種教會學校的學生來自家庭宗教色彩比較濃厚,這些學生往往也比較傳統,性格溫良。大 學是青春最寶貴的四年,很多人上大學期間,談戀愛結婚。這些人喜歡找和自己背景比較類似的家庭出身的孩子,也算是“門當戶對”。照說中國學生,與其背景迥 異,走不到一起去,但中國這些年兩性戰爭打得厲害,連兩家人可能都有參戰行為。女的長得漂亮點,男的有兩個錢,都不正眼看人。審“威”疲勞之下,遇到教會 大學比較溫良恭讓的另類學生,頓時耳目一新,這樣戀愛成功的例子近些年也有不少。即便不是這個考慮,人在教會學校呆久了,性格也會溫和不少,自己不知不覺 發生改變。

中國同學在我們校園中舉辦的婚禮

傳 統:很多小的教會大學反而人文傳統濃厚,把美國的文化傳統保留得比較好。《環球時報》微博介紹這一現象時,意味深長地說:“除了學習文化課外,中國的富二 代們還要在這裏學習必修的神學課...”頗有挑撥的味道。問題是如果在美國,不管你信不信神,基督教信仰是其價值觀基石。學些聖經課程,對於整個社會的價 值觀體係會有更深了解。

很多“常青藤名校”都有教會背景,比如哈佛、耶魯、達特茅斯是清教背景,威廉和瑪麗是聖公會 傳統,普林斯頓是長老會背景,布朗大學是浸信會背景。福克納筆下,上哈佛的昆丁每天都得去小禮拜堂(chapel):“我不再走來走去,到了窗前,把簾子 拉開,看著大家跑向禮拜堂,同樣的那些人,同樣在費勁地按著在甩動的袖套,同樣的書,同樣在風中擺動的領子,一起向前湧動……”這些年哈佛這些傳統沒有 了,但是在我們這些學校,這樣的傳統還保留著。每天十一點鍾,所有學生從各方會合,向禮拜堂進發,果真是和福克納筆下的描述一模一樣,倒也是別致的風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