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勇於管教

(2014-04-26 02:35:17) 下一個

2014-04-26 詹姆斯·杜布森 ijingjie


《境界》推薦閱讀 #教育前線#

@在這個充斥著毒品、道德敗壞、性病、惡意破壞公物和暴力的時代,我們不能光靠期望和運氣就能使孩子培養出我們所盼見的良好態度和品德。采用放任的態度教養孩童不但是失策,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有許多人寫書提供管教孩童的看法,反讓很多父母無所適從,結果失去對子女的主導能力。他們不了解大多數孩童都想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也沒有意識到親子之間的意誌之戰往往是孩子占上風。


@這個管教過程必須以愛做基礎,但對某些父母來說往往很難做到,因為他們認為管教和愛是互相矛盾的但若想教養出出健康、自重、快樂的孩子,這是很重要

勇於管教

/詹姆斯·杜布森 許惠珺譯

(詹姆斯`杜布森簡介:美國基督教“愛家”機構(Focus on the Family)創辦人、兒童心理學專家、曾為南加大醫學院的兒童發展學教授、白宮家庭問題會議的特別工作組成員,全球每天有2億多人通過7500家電台收聽杜博士的廣播節目)

從我二十多年前寫《勇於管教》至今,這本書已銷售超過兩百萬本。這段歲月增廣了我的見聞,並且使我能夠更清楚預見未來的局勢。我曾輔導過數千個家庭,也參考過許多權威人士和同行對教養孩童的看法。

現在我的孩子過了青少年時期,也已成家立業。我很慶幸筆能夠讓時間倒流,重新來探討多年前費心思考過的教養問題。或許有人以為經過這麽多年,我對孩童發展和為人父母之道的看法已有很大的改變,但孩童並沒有改變,他們永遠也不會改變。

我現在更加深信,好的為人父母之道是曆久不衰的,這些原則源自家庭的創造者——上帝。聖經中具啟發性的觀念一代一代流傳下來,不但適用在我們祖先身上,也一樣適用於21世紀。

很不幸的,今天有很多父母從未聽過這些流傳已久的寶貴觀念,也不曉得該如何教養孩子。

蠻橫的三歲兒

我忘不了曾有一個苦惱的母親來找我,協助管教她叛逆的三歲女兒珊蒂的情形。她女兒變成了蠻橫的小霸王,幾乎無藥可救。

她來找我的前一天下午,發生了一件事,其實這不過是珊蒂一貫的作風。那天這個母親(以下稱她為尼可斯太太)帶孩子去睡午覺,但心裏知道她不可能乖乖躺在床上。珊蒂一向不愛做她不喜歡做的事,那天下午她就是不想睡午覺。

但這次,這個小女孩不但打定主意不睡覺,而且似乎更想惹媽媽生氣。她大聲尖叫,聲音大到附近鄰居都聽得見,把尼可斯太太弄得神經緊張,然後又噙著淚水要東要西,包括要媽媽拿水給她喝。

本來尼可斯太太不想理會女兒,可是珊蒂又扯開喉嚨大聲尖叫,做母親的隻好投降了。她端來一杯水,但這個無理取鬧的孩子把杯子推開拒絕喝水,因為媽媽沒有及時把水端到。

尼可斯太太站著等了幾分鍾,然後她告訴珊蒂,如果數到五她還不喝,就要把水端回廚房。珊蒂抿著嘴聽媽媽數著:三,四,五!當尼可斯太太拿起杯子走向廚房時,這個孩子就尖叫著要喝水。

就這樣,珊蒂像甩回力球似地來回折騰她母親,直到玩膩為止。尼可斯太太和她女兒,是錯誤的孩童管教哲學下的眾多受害者之一,這種不實際、不合理的孩童管教哲學長久以來主導了孩童教育。

這個母親曾經在書上讀到,孩童最後都會接受父母用講理和忍耐的方式,所以父母不需要拿出權威來。專家說應該要容許孩子叛逆,因為這可以幫助孩子發泄敵意。


她試著按照專家的建議去做,在衝突發生時把女兒的感受說出來:你想要喝水,可是氣我來得太慢,你不要我把水拿回廚房,你對我不高興,因為我叫你去睡午覺。

書上也教她,要把親子之間的衝突視為一種誤會或看法的不同。

父母能否維持界限?


很不幸的,尼可斯太太和那些給她建議的人都錯了。她和孩子之間不是單純的意見不同而已。她的女兒挑戰她、嘲弄她,並且違抗她。這種麵對麵的近距離衝突無法借著交心的談話得到解決,因為真正的問題根本不在這杯水、睡午覺或其他種種情況。


這種衝突背後的真正意思是:珊蒂公然違抗拒母親的權威。尼可斯太太如何處理這類衝突,將會決定她們母女倆未來的關係。


孩子的青少年時期尤其是重要的關鍵時刻。很多書籍談到嚴厲、高壓、沒有愛心的管教方式所帶來的危險,這些警告,我們確實應該留意。


但是人們往往用高壓管教的不良後果做借口,認為母親應該摒棄權威,這其實不對。個性倔強的孩子有時會公然向父母挑戰,但那並不像一般人所認為的,是因為孩子感到挫折或心中有敵意。其實孩子隻是想知道父母設定的界限在哪裏,以及父母能否維持住這些界限。


很多專家不斷倡導對孩子包容,卻沒有針對違抗提出解決之道。他們一再強調父母了解孩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這點我很同意,但我們需要教導孩童,讓他們對父母也有一些了解才是。


尼可斯太太和她那一代的人,需要知道怎麽設定界限,以及如何處理孩子的違抗行為。這個管教過程必須以愛做基礎,但對某些父母來說往往很難做到,因為他們認為管教和愛是互相矛盾的。但若想教養出出健康、自重、快樂的孩子,這是很重要的。

愛的管教真的行得通

管教,不隻局限於麵對麵衝突的情況,我們也需要教導孩童學習自我管理和負責任的行為。孩子需要大人協助他們學習如何麵對人生的挑戰和義務,也必須學習自製力。


他們應該培養毅力,以麵對學校、同儕和成年後的責任所加諸的要求。有些人認為這些特質是學不來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設法為孩子除去障礙,讓他們在成長階段盡可能不需要違抗。


鼓吹這種放任哲學的人會建議父母容許孩子在校的成績不及格,如果那是孩子的選擇,或任由他們的房間亂得像狗窩一樣,或不理會所養的小狗,任其挨餓等等。


我反對這種觀念,而且我有充分的證據來駁斥這種作法。在充滿愛、管教合理、父母態度始終一致的家庭氣氛下長大的孩子身心最健全。


在這個充斥著毒品、道德敗壞、性病、惡意破壞公物和暴力的時代,我們不能光靠期望和運氣就能使孩子培養出我們所盼見的良好態度和品德。


采用放任的態度教養孩童不但是失策,後果更是不堪設想。如果適當地應用,愛的管教真的行得通!這樣做能激發出溫柔的愛,親子之間可以互相尊重。這樣做可以填補親子之間的代溝,使彼此互愛互信,反之則隻會造成親子間的距離。


愛的管教讓我們能夠跟所愛的子女分享信仰,也可以讓教師在課堂上完成他們的任務。這樣做能鼓勵孩童尊重別人,將來成為一個負責任、有建設性的公民。


你可能也知道,想得到這些好處需要付出代價,我們需要的是:勇氣、恒心、決心、勤奮和熱忱。簡而言之,我們必須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勇於管教。


我們會討論如何達成這個目標。過去這七十年來,管教的方法與哲學一直是大家熱烈討論的題目,並且各方意見都不相同。心理學家、小兒科醫師和大學教授全都不落人後,諄諄告誡父母該如何正確地教養孩童。很不幸的,這些專家的意見往往互相抵觸,結果隻是為這個重要的議題帶來更多激辯,而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


也許因為這個緣故,20世紀中期對孩童管教方式的看法時常搖擺不定,一會兒鼓吹嚴厲、壓迫性的控製,一會兒又鼓吹完全的放任。我們應該覺醒了,因為這兩種極端的方式都已在受害孩童的生命中留下明顯的傷痕。


我不得不說,受傷所帶來的負麵影響其實更糟。在壓製性的管教方式下,孩童受到完全控製、飽受羞辱,這種家庭氣氛冰冷而嚴厲,孩童一直都活在恐懼中。他無法自己作決定,在父母絕對的權威之下,毫無個性可言。他將終生習慣依賴,內心深處的怒氣不散。


一個人如果一直這樣受到高壓控製,甚至可能導致精神異常。我們尤其關切那些身心受到虐待的孩童,有無數個家庭天天在上演這種令人不敢想像的罪行,我們實在無法相信天下竟然會有這麽殘酷的父母,如此虐待毫無防衛能力的無辜孩童,這些孩子根本不曉得為什麽會被父母這樣憎恨。

不能讓孩子為所欲為


我們必須知道,另一個極端也會使孩童受到傷害。孩子若沒有大人的帶領,就會成為一個小霸王,以為全世界都得聽他指揮,並且常會藐視和不不尊重身邊最親近的人。


這類孩童所成長的家庭經常是毫無秩序、一團混亂,而且他的母親往往是社區裏最神經兮兮、挫折感最深的女人。當孩子還小時,她隻能待在家裏束手無策,因為她不好意思帶這個小霸王去任何地方。


如果這種情況能養育出健康、有安全感的孩子,這些痛苦還值得忍受。但事實往往恰好相反。近年來有許多人寫書提供管教孩童的看法,反讓很多父母無所適從,結果失去對子女的主導能力。他們不了解大多數孩童都想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也沒有意識到親子之間的意誌之戰往往是孩子占上風。


在我所寫的《如何教養霸道的孩子》一書中,我從一篇談為人父母之道、名為“二到五歲的孩子”的文章裏,引述了一段文字,這篇文章是在放任管教之風盛行的一九五年代發表的。路瑟`伍德博士在文中提了一個建議,我轉述如下:


當你學齡前的孩子罵你“王八蛋”或威脅你:“我要把你踢出去”時,你會怎麽做?責罵他?懲罰他?還是氣定神閑不被激怒?路瑟`伍德博士建議,想幫助孩子長大後自然放棄這種粗魯的言語習慣,最好、最快的方法是采用正麵的“了解對策”。父母若了解孩童難免都有生氣和暴躁的時候,就能夠減少孩子這樣亂發脾氣的次數。


學齡前孩童一旦放下敵意,不再有破壞的欲望,他內心的愛自然會有機會湧現並且成長。等孩子到了六、七歲時,父母就可以用適當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他們不應該再頂撞父母了。伍德博士提出這個我強烈不同意的建議之後,接著又告訴父母們要忍耐旁人不公平的批評。


他這樣寫道:但是你采用這種容許孩子頂撞你的作法時,眼光要放遠,並且要沉得住氣,尤其若周遭親友表示反對,警告你會把孩子寵壞。

不教導豈有好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親友可能說對了。伍德博士的的建議是20世紀中期的專家們對為人父母者的典型建議。他們鼓勵父母在孩子幼年時采取被動姿態,其實這段期間正好最容易教導孩子尊重權威。


我在《如何教養霸道的孩子》一書中針對這個建議做了以下的回應:伍德博士的建議其實建立在一個過份簡化的想法上,他以為大人如果容許並鼓勵孩子發脾氣,孩子將來長大就會培養出溫柔可親的態度。照伍德博士的樂觀說法,一個經常咒罵母親討厭鬼的小孩,在這種行為持續六、七年後,突然有一天會轉變態度,變成很敬愛母親,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伍德博士創意十足的“了解對策”其實就是坐視不管,往往就是造成青少年時期叛逆的主因。


我相信如果希望孩子具備和善、感恩和可親的特質,就應該教導他,而不光隻是期盼而已。如果我們想看見孩子具備誠實、可信賴和無私的特質,就應該把這些特質當作從小教導他的目標。


如果覺得教養出尊重別人並負責任的下一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應該朝這方向來培育他們。道理很明顯:遺傳不能使孩子具備合宜的態度,父母教什麽,孩子就學到什麽。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盡到教導的責任,就不能期待將來這些行為會奇跡似地出現在孩子身上。


過去這些年來,伍德博士和其他專家對父母們所提出的建議,使得父母親對子女束手無然策。父母得不到管教子女的許可,結果隻能對孩子的違抗行為感到憤怒和挫折。

(本文節選自《勇於管教》一書,2000年再版,美國愛家基金會出版;國內版本為同名書《勇於管教》,華東師範大學,2009年出版)


《境界》采訪你(選其中一個或幾個問題回答,《境界》將擇優刊發給更多人分享)


1.你家中有蠻橫的學齡前孩童麽?最讓你生氣的情形是什麽?


2.你是否注意通過適當的管教保持父母的權威?還是由他(她)掌控你到忍耐至極限而發怒失控?


3.你認為愛與管教矛盾麽?如何平衡?


4.信仰對你獲得育兒智慧有何幫助?


歡迎與我們微信互動分享你的育兒經驗或苦惱




《境界》回聲

LIN:

這麽大第一次喝中藥失眠,爬起來一篇接一篇的看《境界》的文章,《境界》實在寶貴!如同一麵鏡子照出我內裏的死蔭幽穀,因此我更了解自己,也更明白主的心意。劉陽的文字有著特別的吸引力和深刻的觸動,從主而來的能力!因著《境界》再一次觸摸神,再一次遇見自己,再一次與神,與自己和好!愛《境界》!

丁誌琴Esther:

求上帝賜給"與癌共舞"的作者永遠的生命!阿門!

大熊們:

有關電影藝術與聖經真理:這恰好是一兩個月前看《真探》(True detective)時思考的問題,也恰好從一位弟兄和一位姊妹那裏得到了我認為合適的解答。與諾亞不同,真探的內容不是聖經故事,探討的卻是更直接的信仰話題。可惜,導演不喜歡基督信仰,我喜歡;更可惜的是我還同時喜歡這部劇集。因此,我內心矛盾的心理一直持續到劇集結束,甚至出現耶穌形象的象征(或模仿)後我都沒能釋懷。不過正如諾亞的故事讓人去了解聖經,因為一部藝術作品讓人願意去思考信仰也是不錯的。畢竟電影不隻是拍給基督徒看的,不可能因為我們的心願,就讓未信主導演拍出“信主”的影片,哪怕他的題材是聖經。對於基督徒來講,遇到這種情況要慎重批判。我想首先要小心的是判斷導演的目的是使人不相信神。因為我們基於對自我和信仰的保護更容易把令我們反感的東西推到與信仰以及我們為敵的一麵。當然,如果對自身信仰有影響,那麽先對自己負責就好。感謝境界的文章。願你們平安!

昀炎樣樣

當初僅僅是憑著單純的信,很快就投入了神的懷抱。如今受洗一年了,我想對自己和所有的人說:這一生最美的祝福,就是能認識主耶穌!


1/16英國女人

我希望自己在教師這行業也能卑微,愛護我的每個孩子

shanshanr@163.co

真是職場複興的火種 希望多多目睹耳聞這樣的關於職業精神的美文 謝謝!神使用你們團隊服事。

zoe wang

今天的文字分享很棒,愛是實實在在的,常常在教會裏聽到太多教導和善言美語,久而久之變得是語言上的巨人,行為上的瘸子。將愛行出來

張源洪

特蕾沙修女是我特別尊敬和仰慕的信仰榜樣。但隨著對基督教的了解加深,我有個疑問:如何看待基督教和天主教?令人敬仰愛戴的修女,她們的信仰有沒有偏差的地方?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她們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insight777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jesusmary' 的評論 : 天主教隻要不把人的傳統太高與聖經,不把瑪麗亞抬高為救主,就不會有大偏差。隻要信耶穌為救主,認罪悔改,就能得救。
insight777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jesusmary' 的評論 : 不錯的分享。謝謝。
jesusmary 回複 悄悄話 除了耶穌是完美的信徒=除了耶穌是完美的,信徒
jesusmary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張源洪:特蕾沙修女是我特別尊敬和仰慕的信仰榜樣。但隨著對基督教的了解加深,我有個疑問:如何看待基督教和天主教?令人敬仰愛戴的修女,她們的信仰有沒有偏差的地方?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她們呢?

————除了耶穌是完美的信徒很難在成聖的路上一下子達到完美,比如彼得隨夥作假,保羅自稱自己是罪魁,當然這裏自謙的因素很多,但並不是空穴來風。 而且,聖經教導我們,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我們還能找出多少基督徒比特麗莎修女愛多的人,所以盡管我也認為以她與基督的關係,她應該認識到天主教的謬誤,但還是沒有離開,就像蓋恩夫人一樣,應該有兩種解釋:1 她們的愛多,所以遮蓋了她們認識上的錯謬,2 或者神用他們引導人們更關注天主教中那些願意活出神生命的弟兄姊妹------

如果有說錯的的,求神原諒;如果正確,求神使用。
jesusmary 回複 悄悄話 聖經的教導最寶貴:兒女要在主裏聽從父母,父母不要惹孩子的氣。

個人的經驗》孩子小的時候要多多滴給與愛,孩子雖然不說,但自然就聽話很多。當孩子不順從的時候,父母首先要省察自己的動機和方式,然後用講道理的方式和孩子協商,孩子都會很聽話的。兒子2歲多時打針哭鬧,我首先抱緊他親吻他,然後告訴他打針是為了他盡快好起來,否則病得厲害的話,要打更多的針,況且打針的疼就像被小螞蟻咬了一下,不會很疼的,然後我擰了他的胳膊一下,告訴他不會比這疼,然後讓他自己選擇,結果他乖乖地聽話了,以後打針就不哭了,還給哭鬧的小朋友做示範。

所以兒子的童年,現在想起來真的是非常的幸福。根本沒必要分析他的動機,隻要真的愛他並且給他講清楚道理,他就做得很好。也許有的孩子不是這樣?但是孩子真能複雜到那種程度嗎?

倒是teenager階段麻煩了,和世界聯合得厲害,管教越來越多,禱告擔心也越來越多,但神給的是叫我不要憂慮。

隻是分享探討,僅供參考。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