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第5號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24號),通常也被稱作《春天奏鳴曲》(the Spring Sonata),出版於1801年。一般認為是由於此曲第一樂章所蕩漾的青春氣息,被人們恰當地稱為《春天奏鳴曲》。
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 28:03
樂曲的四個樂章為:
1. Allegro
2. Adagio molto espressivo
3. Scherzo: Allegro molto
4. Rondo: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一樂章 1:05
《春天奏鳴曲》寫於1800年左右,是貝多芬早期階段的創作,由於此曲第一樂章所蕩漾的青春氣息,被人們恰當地稱為“春天奏鳴曲”。盡管這首樂曲寫於貝多芬的早期,但與海頓、莫紮特的真正古典主義音樂相比還是不一樣,它充滿自信樂觀的精神信念,表達了成長起來的中產階級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風貌,這首奏鳴曲一共有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快板樂章。第一樂章一開始,小提琴奏出了器樂化的抒情歌唱主題,這是這首奏鳴曲中最著名的一個主題,一股春風頓時撲麵而來,使人心曠神怡:
經過一個遠關係調的簡短連接部以後,進入副部主題。這是對青春年華的另一側麵的刻畫,這段主題與第一主題形成對比,它充滿蓬勃的朝氣,剛健和充滿生機,具有不可阻止的動力性。副部也同樣被鋼琴緊接過來重複了一遍。
展開部比較短小,同貝多芬中期創作比較沒有多少戲劇衝突和複雜曲折的調性變化。再現時與呈示部主題出現的順序交換了,最先有鋼琴奏出主題旋律,然後由小提琴重複。比較特別的是再現的和聲不是通常的屬和弦到主和弦,而是以一個F大調的中音大三和弦引導出主和弦。
第二樂章 11:52
是一個慢板樂章,比較簡單的三部曲式結構,但有一個比較長的結束段。慢板旋律先由鋼琴演奏,小提琴與之親昵對話,小提琴雖然隻用了很簡單的音型,但與鋼琴的二重唱效果極佳。
第三樂章 18:10
為諧謔曲。這是一個複三部曲式,每一個部分又分為兩段。開始的主題由鋼琴奏出,活躍和充滿彈性的節奏。
三聲中部改變了前麵斷斷續續的節奏,以連續不斷的快速流動音型與第一段形成對比。
第三段以da capo 形式原樣重複了第一段。
第四樂章 19:00
是一個回旋奏鳴曲樂章,結構為A-B-A-C-A-B-A,一共有三個主題。第一個主題首先在鋼琴上奏出,這段旋律情緒活潑,由三個向下的模進環節組成:
第一主題的最後一次出現時進行了變奏處理,首先是鋼琴的變奏,使用了很富於鋼琴化的音型,使旋律隱隱約約,但可以分辨;然後是小提琴的變奏,小提琴變奏主要在節奏上突出了附點特征。整個奏鳴曲最後在鋼琴與小提琴的對話中愉快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