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韓國的基督教

(2014-03-12 03:22:27) 下一個
 
 楊誌勇

 
 
 
    1. 簡述
 
    過去十年,全世界都見證了南韓基督徒令人矚目的增長,2000 年,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宣稱自己是基督徒,首都漢城擁有世界12個大型基督教聚會中的11個,基督教對南韓文化影響極大,就連



傳統根
基深厚的 佛教、薩滿教和儒教的影響力都因此日漸衰退,並且南韓作為世界主要傳教地區的地位也日益明顯,2000年,共有10646名新教傳教士連同未知數量的天主 教教士,從南韓派往156個國家,僅次於美國。眾多南韓基督徒具有世界性影響,其中包括汝矣島純福音教會——據說是世界最大的教會的主任牧師趙鏞基博士。 1984年天主教教皇保羅二世訪問南韓,首次在羅馬以外地區舉行封聖典禮,封聖人數為曆屆之最,這次典禮使南韓天主教聖徒人數成為世界第四。

    除非另外說明,本文中提及的1945年後的“韓國”、“韓國人民”、“韓國教會”均指南韓而言,1950—1953年間的韓戰以前,韓國基督徒3分之2 居住在北方,後來基本上全數逃往南方,今天,一個敵視、壓製所有宗教的共產黨政府仍然在統治北韓,那裏的基督徒數量不得而知。
 


    2. 早期的失敗: 1593-1784
 
    韓國早先並不是基督徒的避難所,而是經過200 年左右不懈的努力,基督教才終於在韓國土地上紮了根(1784年),直到20世紀,基督徒數量才有了重大變化。為什麽基督教在韓國的開始令人失望,後來卻 被廣泛接受?為什麽這一結果至今沒有出現在鄰近的中國和日本?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評估韓國人民在文化、政治和曆史方麵與其鄰居不同的發展曆程。於是就有 了第二個問題:基督教兩百年來對韓國有哪些影響?

    1593年,耶穌會神父Gregorious de Cespedes 是第一個到達朝鮮的基督徒,當時他在駐朝鮮的日本人中傳教,但不允許向朝鮮人布道。然而,十年後,朝鮮使節Yi Kwang-Jong(???)從北京帶回了一幅世界地圖和一些神學書籍,作者是在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士利瑪竇。這些書馬上引起了論戰,17世紀初期,禦用 文人Yi Sugwang (???)和內閣大臣Yu Mong-in (???)寫文章激烈抨擊利瑪竇的著作。在隨後的兩個世紀,對基督信仰的批判一直沒有停息過。
 

     3. 成長的基礎
 
     盡管當時朝鮮對外閉關鎖國,但有許多朝鮮人為幫助外來的傳教士而犧牲,其中最著名的人是安德魯-金,被斬首時年僅25歲,這在當時看來是毫無價值的事情。

     讀書人的同情——實學會
 
     然而,還是有一些學者同情基督教。“實學會”成員們被基督教義中的平等主義思想深深吸引,他們認為基督教為其信念提供了一個理論依據。“實學會”主張社會 結構應當建立在人的才能、資質之上,而不是看出身,因此遭到當權者的強烈反對。所以,當天主教會終於在1784年建立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同情、讚成基督 教的牢固的群體存在了,他們在1790 年天主教的廣傳中被證明是至關重要的力量。1801年的一項研究指出,當時55%的天主教徒與“實學會”成員有家族淵源。很明顯,基督教在朝鮮的成長首要 的促進因素是:朝鮮上層知識精英中存在一個堅定讚成基督教義的少數派團體。

    設立領袖
 
    第二個重要的因素是基督教在朝鮮一開始就是本土化的世俗運動,而不受外國教會團體的影響。1784年,Yi Sung-hun在平壤建成第一間禱告堂,他是在北京受洗的外交使節。1786年,他又進一步設立了教士團。雖然後來梵蒂岡裁決違反教規,但事實上是本土 教士把基督教引入朝鮮,而不是外國傳教士。

     與傳統並行不悖
 
     第三點,朝鮮教會能夠利用傳統並建立在傳統之上。與中國人和日本人不同的是,朝鮮人天生具有一神論觀念,即一位造物主---上帝,他們稱之為“元一”(音 譯??)或???(後來也叫???)。根據古代神話故事,元一的兒子叫Hwan-ung (??),他生了丹坤Tangun (??),丹坤於公元前2333年建立朝鮮國,他在位一千年期間,奠立了朝鮮的文化、文明。關於他的神話故事有多種不同的版本,其中一個講到他是由處女所 生,盡管這或許是後來基督徒的加工品。還有一些現代神學學者試圖根據丹坤身上的三種超人特性來解釋基督教義裏的三位一體概念。雖然隻是神話故事,但卻為朝 鮮人接受基督教“道成肉身”的教義打破了心理障礙。朝鮮教會始終具有一種把基督教義與傳統觀念相聯結的能力,這一點對其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使用朝鮮文字
 
    第四,使用朝鮮語及簡單易學的韓文,使得基督信仰能夠在精英階層(他們主要使用漢文言文)以外的人群中傳播。關於韓文,下麵還要說到,這裏需要提及的是, 天主教會是最早正式認可其價值的組織。早在1780年代,就有了韓文版的部分福音書,1790年代,出現了像Chugyo Yogi (????)這樣的教義理論書籍,1800年前後,出現了天主教徒使用的讚美詩集。

     新教與現代教育製度的建立
 
     新教進入韓國是在1884 年,由兩位美國人傳入:衛理公會教徒Henry Apenzeller和長老會教徒Horace Underwood。這些先驅者們不僅非常注重向大眾分發《聖經》(1881年至1887年間由一位蘇格蘭長老會教徒,名叫約翰-羅斯的牧師翻譯成韓 文),他們還建立了朝鮮最早的現代教育製度,長老會培嘉男子學院Paejae (??????)成立於1885年,衛理公會Ehwa恩華女子學院(???????|????????)一年後建成,很快,類似的學校也相繼建立起來,並 推動了新教在民眾間的快速傳播,使新教最終能夠超越當時基督教在朝鮮的主流聲音---天主教。

    認同民族獨立
 
    不過,促成基督教被廣泛接受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或許是:眾多朝鮮基督徒在日本占領時期(1905-1945)朝鮮民族獨立運動中所經曆的民族身份的煉造。 這一時期,朝鮮人民苦難深重,7百萬人被流放或驅趕,去國離鄉,日本當局試圖通過有計劃的行動來根除朝鮮文化印記及其民族認同。1938年,甚至連朝鮮語 都禁止使用。
 
    1919 年5月1日,33位宗教及政治領袖集會通過了一份獨立宣言,組織者是天道教的領袖,但33位簽署人中15位是基督徒。隨後許多人被監禁。1919年還有兩 件事:一、成立發揮了極大影響力的天主教“義民團”,一個讚同朝鮮獨立的運動。第二件、李承晚在中國成立了朝鮮流亡政府,他本人是衛理公會派教徒。但是, 在許許多多朝鮮人心目中,真正聯結基督教與愛國事業的催化劑是:眾多的基督徒拒絕崇拜日本天皇,而在1930年代,崇拜天皇是強製性義務。雖然這種拒絕的 宗教動機大於政治信念,但朝鮮人民認為,基督徒們因拒絕崇拜天皇而被關押,說明他們的信仰與民族獨立事業及反抗日本占領的目標是高度一致的。
 


    4. 對社會的影響
 
    在朝鮮從封建社會轉變為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基督教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同人人皆知的雞與蛋哪個先出生一樣,基督教的影響與其產生的原因,誰先誰後,並不總是 能夠清楚地加以區別,基督教對社會產生的每一個影響,都會成為將來更多人接受或拒絕他的原因。因此,對影響和原因的先後加以某種區分可能會有助於澄清什 麽,但也要看到這樣做會顯得過於簡單化。

    文教
 
    基督教對教育的早期影響前麵已經提及。通過基督教文學的傳播,教會團體所建立的學校,語音學和簡單易學的韓語文字得到推廣,使得人們識字率激增。雖然韓文 早在1446年國王Sejong (????) 時期就由宮廷學者們創製,但在幾個世紀中基本沒有應用,因那時中國文化的優越性太明顯。天主教會最先認識到韓文的價值,主教伯紐克斯(1886年殉難)命 令向所有的教內兒童教習韓文。新教教會也把韓文讀寫能力作為領受聖餐的先決條件。婦女的識字率極大地提高,而傳統上,婦女一直被排除在教育製度以外。

    經濟
 
    基督教在經濟領域也是改變韓國的一個影響因素。韓國的傳統思想充滿了道教-儒教的陰陽觀,認為世界是由兩種對立的力量控製,必須時常保持平衡。這種思想無 助於對那些被認為是自然法則的觀念的突破。 猶太教基督教的教導與此不同,他給了人以管理自然界的權利(見創世紀1、26;詩篇8、6-8),南韓經濟過去30年的的快速增長或許跟基督教關於生態學 的觀點有關。當然還有其他因素,如大量來自美國的資金。

    社會關係
 
    可能在基督教影響到的各個領域中沒有哪個比社會關係受到的影響更大了。傳統韓國社會是按照儒家學說的原則,按等級劃分,並臣服於半人半神的皇帝之下,婦女 毫無社會權利,兒女完全服從父母,個人權利必須由社會製度規定。這種社會結構受到基督教關於“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創世紀1、26-27)及人具有絕 對價值這一教導的根本挑戰,強調私有財產權既與這一觀念緊密相連。基督徒把皇帝看作僅僅是一個在上帝麵前隻代表他自己的個體,上帝的權威高於皇帝的權威。 基督教價值觀的傳播也對解放婦女兒童作出了貢獻。天主教會一開始(1784年)就允許婦女改嫁 (東方社會以前不準女人再婚)、禁止同居、納妾,反對一夫多妻製,不準虐待、遺棄妻子;教會教導父母要把兒女當作上帝賜下的禮物,應當教育他們;不準包辦 小孩的婚姻,也不準看不起女孩子(亞洲社會常常重男輕女)。不過,我們應當記得,幾百年前的基督教社會,比如中世紀的歐洲,像個人權利、婦女權利、兒童權 利之類,比起近幾個世紀,同樣也是百般受限,少得可憐,所以,從前的韓國與文藝複興以前的歐洲,完全可以做一番比較。

    民眾神學與人權抗爭
 
    基督教關於個人價值的觀念是在長期的爭取民主、人權的努力中找到其表達方式的,近些年來,民眾(??) 神學就是這種表達方式的體現。以“神的形象”這一概念為基礎,結合韓國傳統的韓(Han)的學說(無法準確翻譯成英文,表示一種傷心痛苦、完全無助的感 覺),民眾神學闡述了韓國人民是自己命運的合法主人的思想,並且同時強調民族獨立與人權,它在韓國社會的左派和右派中都極具吸引力,兩位著名的政治領袖— 金泳三、金大中都讚同民眾神學的觀點,兩人都為反抗軍人政府奮鬥了幾十年,經常被捕入獄。金泳三是長老會教徒,金大中是天主教徒,兩人都在1988年韓國 恢複民主之後先後擔任共和國總統。        

    民眾神學的一次具體實踐是在樸正熙主政(1961 -1979)的晚期,發生了幾次基督教徒要求增加工資和改善工作條件的示威運動,如天主教農民運動和(新教)城市產業工人運動,政府認為這些活動對社會安 定是一種威脅,許多運動領導人遭到逮捕和關押。這些抗爭運動正好處在那個普遍混亂的時期,1979年10月26號,樸正熙被刺殺,社會動蕩發展到頂點。


     5.  小 結
 
    基督教經過將近200 年不斷的挫折,最終立足韓國。起初隻是“實學會”知識分子中間的一種世俗活動,他們把基督教作為其平等主義價值觀的催化劑。經過與韓國文化互相融合、吸 收,基督教有效的利用了其傳統文化。日本40年占領期間,眾多基督徒因拒絕崇拜天皇而被關押,韓國人對教會的鮮明性格及態度因此得到強化、堅固。這一立場 使得韓國教徒們從此能夠稱基督教為“自己的信仰”,而不再是“外國宗教”。

     6. 未 來
 
    南韓從40 年的獨裁(其間有過短暫的中斷,即短命的第二共和國1960-61)到1988年轉變為自由、民主製度,讓韓國教會迎來了新的挑戰。教會所持的堅定的民 主、人權的立場成為吸引民眾的重要部分,也推動了韓國教會在70、80年代的成倍增長。在民主政治到來後,基督教前所未有地成了一種權力機構,許多基督徒 感到教會成了得勝後的犧牲品,自由繁榮導致普遍的滿足現狀(complacency),教會的“鋒芒”也磨鈍了。近十年來的前期,教會增長速度放慢。
 
    然而,21世紀頭幾年,許多基督徒重新確立了傳播福音的目標,那就是要把朝鮮半島變成基督教在亞洲大陸的堅固堡壘,北朝鮮不可避免的在這一異像的範圍之內,南韓教會正在製定應對意外事件的計劃,準備為北方將來可能出現的政治、經濟大崩潰提供宗教及人道主義援助。
 
  
   譯自《維基百科》英文本,部分韓文專用詞沒有譯出。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