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香港浮世繪》的作者是Elle,是我的本家(另外一個是小小胡 Corrine),也是我華政的師妹(小兩級),港大的師姐(高兩級)。Elle大氣隨和,快人快語,在MCL的諸位同學中頗有威望。更關鍵的是,她也是最熱心信息源頭,最慷慨的會員卡主,哪裏有打折,哪裏有促銷,哪裏有美食,哪裏就會有Elle和我們的身影。雖然昨日Elle已經重新殺回上海灘,但Elle在香港整整三年,可以說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感情,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和體驗。下麵這個係列就是她的心血,從港男港女談到兩地差異,從黑幫傳說武林軼事說到九龍皇帝風水文化,讀來饒有趣味。征得她的同意後轉載在這裏,大家讀完後一定會有很多共鳴——原來香港也可以寫得這樣有趣和生動。師姐夫功夫茶一度曾想Elle引入記者行當,這是赤裸裸的挖牆腳的行為,我們堅決反對——在枯燥的法律行業裏發掘一個具文字天份的,可比在記者群中找幾個有當律師潛質的,難多啦!祝Elle在殺回大本營後,一切順心!我相信,香港仍將是你最留戀的地方。也祝願即將遷居首都的Emily師姐,在這個城市裏能因為我們的存在,而重新找到家的感覺。ANYWAY,先暫時雙城記吧。
港男篇
香港人給我的印象就是“汲汲營營”,這個詞看來貶義,其實此處是很中性的用法。沒有很大的野心,沒有很宏觀的vision,沒有高屋建瓴的綱領,在這個利字當頭的城市裏憑自己的努力很實際的生活著,很明白麥兜的故事為什麽會紅極一時。前一篇講到港女不夠有深度,其實是我用詞過度了,隨便judge其他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好的習慣,其實這種腳踏實地的汲汲營營也沒什麽不好的。
扯遠了,說回港男。
很多港男都符合“電車男”的標準,在這個對日本文化崇拜到莫名其妙的城市,街機、PSP、漫畫、CD、A片、寫真集、手辦鋪天蓋地。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風氣開放的緣故,顯得特別好色,不過鑒於這隻是真小人和偽君子的區別而已,就此帶過。不過在這個雌性化的社會裏,他們可比電車男要注重外表的多了,一個二個像比賽似的爭做“潮人”,瘦小、上了發膠的頭發、黑框眼鏡、仔褲波鞋look就是他們的集體icon。
當然這些是小男孩,中年男子多半兩極分化成街頭和精英兩類,街頭的阿叔鎮日做工揾食養家,和氣而平庸,有的還依稀可以從麵上看出幾絲江湖氣;中環出入的那些天天西裝革履的senior,簡直就跟煲呔一個模子出來的,篤悠悠老派的紳士風度,談到business則又是TVB劇情般的戲劇化。
我一度很奇怪,英式教育教出來的,理應不是騎士也是紳士,為啥這些在港男身上體現的一點也不明顯(後來發現香港的教育其實和真正的英式教育相去甚遠,混雜了西式中式、素質應試、殖民色彩加上潮汕思想,此是後話,暫且不表)。猜測這就是男女平等社會的必然結果,在本質驕傲精明的港女麵前,這種強者對弱者的風度也無甚必要,最多偶爾洗幹淨拿出來裝點門麵增加點情趣而已。
正如小簡才女曾經說過的,最初我們這些外來者總是會詫異於這個社會對於貧富差距的冷淡,這本是一個非天堂即地獄的叢林,但深水埗天水圍一家老小住在五十年代建造的鴿子籠或政府公屋裏的底層百姓,對於淺水灣和半山的豪宅們也並無太多嫉恨和抱怨,有時甚至是縱容。普通港男出去滾、包二奶,被罵作世紀賤男,而名流富商公開養數個姨太太爭風吃醋,大眾卻覺得理所當然。
別跟我說什麽慈善什麽回饋社會,誰不知道那東西做秀的成分遠大於實際效果,我把它歸結為對於強者的崇拜。後來有一次一個很愛觀察社會的香港男生告訴我說,是對這個體製的總體公平性有信心和憧憬,大多數人都相信,隻要我肯努力,夠聰明,抓的住機會,我就會像李嘉誠一樣成為華人首富!
這也是為何上海和香港女生同樣受著良好教育、同樣強勢精明,但上海女人在職場上的拚勁和野心遠遜於香港女人的原因。如果我輸,是我時運不濟,是我不夠醒目,但不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
這是我雖然諸多挑剔,但還是喜歡這個城市的原因。
港女篇
在香港待了也不算短的一段時間了,從學習到工作,高高低低都有過,對這座城市最初的淺薄的TVB印象漸漸淡去,有時也能作為半個香港通給人介紹曆史地理人文了,於是覺得還是可以寫一寫。
張愛玲說這是一座華美而悲哀的城,雖然太過文藝年代也有些久遠,但是本質上來說是並不錯的。東方之珠,世界三大金融城之一,輝煌一時的電影業,無處不在的時尚,自由廉政高效,幾乎可以代表這個民族在當代的最高成就;但是香港的悲哀正在於她的光環在漸漸的淡去,她的子民也全然不再是邵氏老電影一般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弱肉強食法則和數次風暴的衝擊使得她顯得脆弱而又淺薄。
香港人是很有趣的一個群體,大約是英式教育及現代市民意識,幾乎所有初與他們接觸的人都覺得耳目一新,溫和、善意、有禮貌、有教養,總之就是一個發達地區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的模樣。但是其實接觸久了就會發現其實他們也就不過是普通的現代人,隻不過把他們那份驕傲的精明掩飾的比較好而已,在捍衛或者奪取利益的時候半點也不手軟,而既然有這麽多掩飾和防備,那麽很多時候是沒有辦法開誠布公的交心的,我的原則是這種朋友不要也罷,浪費我維係的心力。
我總是喜歡把香港人和上海人相提並論,這是兩個非常有特色的群體,同時又非常相似,可以討論的共同點很多,不贅述。不過我還是喜歡上海人多些,他們那份驕傲的精明很少費力掩飾,雖然有時顯得難相處,可他們一旦喜歡你那麽就會盡可能的對你好,換言之,值得結交。所以我雖然也喜歡香港人,但上海朋友遠多過香港朋友。
每次看到有的中國人(兩岸三地)對著日本人的沉靜謙恭歡喜讚歎都想要大笑。日本是一個有很多地方值得學習的國家,禮貌和教養也是必須的,但是多數時候,人的表象和內在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天真的人才會被表象所迷惑和傾倒。
人們總是說中華文化是一個雌性的文化,這話體現在社會中就是女性地位的強勢。香港的女性是很令人印象深刻的,基本上看外表,大多數人都顯得很賢妻良母,輕聲細語,時髦精細,加上南方女性特有的小身板,愈發的小鳥依人。但是她們一旦開始學習和工作,那股猛勁可以嚇到很多人。大約是身在高等學府以及金融圈的緣故,基本上接觸到的年輕女性都是雄心壯誌拚命三郎精益求精,甚至是完美主義吹毛求疵;時間長了還發現有另一類女性,對於職場完全沒有興趣也自知能力有限,但亦是在另一條路上精益求精,每日潛心研究扮靚心得學習芭蕾插花烹飪勤上gym keep fit,矢誌要做有錢人家的少奶奶。簡言之,就是怎也要混出一番顏色來,所以香港女人挺不容易。
其實娶一個如此用力的老婆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要麽就是可以閑閑做小白臉,要麽就是出得廳堂入得廚房。所以還是向眾兄弟推薦的。
不過我如果投胎成了男人,估計還是會對港女敬而遠之,原因很personal,除了比較保守無法接受一個外表open內心也open的老婆以外,港女對我來說有一個缺點(當然這是香港人的特色,港男也不遑多讓),那就是不太有深度,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說一口流利的洋文,但基本上興趣愛好隻停留在看八卦雜誌看電視扮靚逛街唱K這類上,除了錢,談天文地理曆史文學政治經濟社會現象哲學處世等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一概無興趣,或僅是出於功利的目的勉強知道些皮毛,我同她們交流的最多的除了工作就不過是哪裏有好野食以及日本流行文化。
我不是看低這些愛好我自己也很愛,而是純粹覺得,應該不止是這樣而已。
不是指望我的significant other會跟我大談德先生和賽先生,隻是有些東西是三觀的基石,非但會導致很多看法和結論的南轅北轍,也是一個人的底蘊的體現,用流行術語來說,那就是氣場,氣場不合沒辦法。
沒力氣了,下期來八港男。
特別指出,群體永遠是無法cover個體的光輝的,以上內容僅僅是泛指,他們許多都很真誠也有很有思想,香港社會的有趣就在於它的多樣性。我感謝他們對我一路的照拂。
求同存異
忘記是誰問的:“你在香港有沒有被人歧視說大陸妹啊?”
我答:“這個幾率遠低於我在上海時被人叫鄉下人和外地人的。”
我在上海時其實也很少被人這樣label,但是在這裏則是從未當麵遇到過。香港人眼界和胸襟確實大氣許多,但絕不是說全都博大到完全沒有地域觀念,隻是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所謂現代人的“素質”,就是即使我對你有意見,但也不會當麵說出來,大家都是斯文人,相敬如賓。
聽前輩們說,97之前走在街上,基本沒人懂普通話;但是當我來的時候,普通話已經普及到家家戶戶了,這本就是一個習慣了時時刻刻環境都在劇變的人群。但是,真正讓香港人脫掉有色眼鏡的是03年,SARS,現在提起來還讓香港人為之色變,走在銅鑼灣那個比肩繼踵、每次綠燈時總有上百人過馬路的街口,很難想象當時幾乎就是一片空空蕩蕩。前輩說:“感覺就像香港整個死了一樣。”
港府愁白了頭,市民們也過得像末世一樣,直到疫情結束也沒有好轉。於是北京下了一道令:振興香港旅遊業,開放自由行。
香港人都看傻了,這是印象中貧窮落後的內地人麽?吵吵鬧鬧,沒規沒矩,但是走入LV Gucci就是一聲“新貨是哪些?我全要了!”
香港富婆是不少,但有這份豪氣的能有幾人?中環自我感覺良好的小白領們,總是說不貴一隻LV還不到我每月幾分之一的人工,但怕一世也買不到人家一次的份。
這哪是鐵幕哪是鄉下,擺明了米飯班主!
我說了這是個崇拜強者的社會。
依照香港的教育係統,能升上大學的大約一屆在30%左右,出乎我意料的低,也都是經過激烈的競爭留下來的。曾煲呔自己說:“港府每培養一個大學生,花的錢夠送他們直接去哈佛還有餘了。”港大的資源和機會也是豐富到令我頻頻羨慕這些本科生,天時地利人和,這些年輕人素質高,也是理所當然的。
曾經有local學弟問我,說他近來要找工作,被麵試官問了這麽一個問題:“我這裏有很多內地學生的申請,都是萬裏挑一的人才,英語漢語好,學曆高,肯吃苦,要價低,會察言觀色,你覺得你們哪裏能比他們好?”他苦思良久,竟然答不出來。回去跟同學們討論,卻是越想越有危機感。
在這裏多半還是結交內地朋友,都是極出色的人物,這種較量本身其實不太公平,內地教育就算再不濟,畢竟基數在那裏,殺到香港的多半是金字塔尖。但事實上這些人並沒有搶掉太多的香港學生飯碗,一來用人本就有習慣,香港老板還是看香港手下順眼,全然的公平是烏托邦;二來畢竟兩地相差的太遠,內地人除非居住了很長時間,否則很難插手local業務以及和已經local聯係很緊密了的國際業務,這些人招來本就是做內地業務的。
所以PRC candidate,還是和PRC candidate競爭,與local們短兵相接的幾率有限,比較優劣也無甚意義。至少眼下仍是如此。
這也是為何金融海嘯襲來,各大行裁掉最多的還是PRC background。不是說中國在海嘯中一枝獨秀麽?是的。但是我的一位也是極優秀的朋友離開香港前,告訴我說,他們的office manager親口說:“內地人這麽多,我的talent pool裏每天收到的優秀的簡曆數也數不完,經濟好轉的時候再招很容易。”
Well,也隻有做office manager的師奶才會這麽傻把話說的這麽明,老板們就聰明的多了。
所以啊,你們單憑“香港人”這三個字,站在13億麵前,就已經夠unique了。
有意思的是近期由於海嘯,曾是天之驕子的新鮮人也遭遇了就業難的尷尬,港府為此特地出麵提供了數千實習職位,薪水約6000上下。有群小孩組織上街散步,認為這樣的低薪是對大學生們價值的侮辱。我倒是挺鄙視的,你還沒交過稅呢,有本事自己去找工作去,政府花大錢培養你這麽多年還想辦法給你就業了,是不是要把飯喂到你們嘴巴裏才算數啊?真是被寵的不知天高地厚。
姿色分子
無可爭議的是香港的造星產業日漸式微,尤其是女星青黃不接,我很是奇怪,其實香港美女甚眾,賞心悅目,在時尚無處不在愛美愛到極點的潮流地,耳濡目染下常常是年輕女生都對扮靚別有心得,精細到每一個detail卻偏偏不顯刻意,良好的公眾教育和家庭教育則培養出氣質。街頭索女和職業粉領,都是鮮明的香港特色,加上或典型廣東人或典型混血兒的臉孔,輕易就可以分辨出哪些是遊客哪些是local。
別忙羨慕,這可不是天時地利人和這麽簡單的。比如減肥,這個城市的審美標準簡直嚴格到了地獄的程度,廣東人身板本來就夠嬌小玲瓏,可是,舊老板的秘書基本就沒見她吃過蔬菜以外的東西,而一次跟一位女同學食晚餐,人家吃了幾口就打住,你飽啦?她矜持的擦擦嘴道,今天的卡路裏數已經滿了;有私交不錯的男性朋友偶爾一起出來吃飯,兩人掃幹淨桌上的桂花魚避風塘炒蟹秘製燒鵝後,他感歎說:“還是跟你吃飯爽利,我女朋友每次都隻是看著我吃,忒沒勁了。”討論區有女網友興奮得分享抽脂經曆,回帖者甚眾,比較香港台灣和大陸的哪間鋪頭哪個e生哪個pro哪個平;更別提常常午飯時間就聽到類似“哎呀偶今日唔食野啦,on diet!”的對話,我時不時有“不活了!”的念頭。
鋪天蓋地的化妝品護膚品新品手袋新款服飾facial瘦身的廣告,女人的錢好賺,天下皆然。
謝安琪是我近來很喜歡的香港女歌手,她的有一首叫做《姿色分子》的歌,詞很有趣:“為何麵容淨白兼細致,瘦削蛋臉便算合時,手臂隻有少許的鬆弛,已太丟臉活著沒意思;神奇保濕的忌廉,能完全鎖緊水分去粉刺,更有那彩光修護店,人在世無下次全部要一試;不可思議,個個變姿色分子,美態等於尊嚴,纖體主義擴散了整個城市,如同疫症感染……”
後來想想女星們青黃不接也有原因,大家都朝著一致的審美觀奔去,結果就是滿大街的美女皆為Angela Baby式的細瘦大眼尖臉甜美著流行衫,不似張曼玉林青霞周慧敏朱茵莫文蔚趙雅芝等人春蘭秋菊各擅勝場,臉孔氣質皆辨識度極高。
千萬別誤會我是在批評她們,愛美天經地義,如果能讓我長得像Angela Baby就算再沒個性我也一百個願意的,我時常想,在這種美態等於尊嚴的環境下我居然還繼續死皮賴臉不求上進混吃等死,也算沒救的那種。
港男的審美觀是難得的正常,吳彥祖古天樂那才叫型男,林峰陳冠希才叫靚仔,台灣日本流行的花美男也會有大把小女生fans,但幸得生活中的正常港男很少出現類似妖孽,有次party遇到妖裏妖氣還愛搞怪的gay一名,居然還覺得人家娘的有藝術家氣質。
各類一線二線三線世界各地名牌滿坑滿穀,而本地設計師的一些潮牌也很得青少年喜歡,並不便宜,比如陳冠希之前主持的一個品牌CLOT就相當有型,其實陳同學是真的有才有貌,可惜了,性格有問題。
關於逛街我覺得自己已經到了返璞歸真的境界,從一周要逛三次、隨便指著雜誌上一款手袋憑設計風格就可以報出牌子、某大牌大約打折到多少就算是底價心下雪亮,到現在算來也有大半年沒有血拚的欲望了,偶爾陪女伴出去采購提點意見,眼看心毋動。時尚和奢侈品其實是很有趣的東西,一隻真皮手袋的價錢可以買一個小型養牛場,一件時裝的價錢可以買一個小型服裝加工廠,其實並不是“有錢人都是瘋子”這麽簡單的。不過這個跟主題無關,不贅述。
廣東話我一直以為香港和廣州無甚區別,但是如果有心研究就會發現很有意思,香港人(尤其是青少年們)常創常新的俚語如“屈機”“O嘴”“升le”之類的,再加上已經融合的天經地義英文單詞如“搭li(lift)”“開acco”等,對話之下還是能分辨的。廣東話說起來其實沒有什麽特別,但是念起古詩詞來卻是驚人的抑揚頓挫充滿韻味,據說是因為有九個音調的粵語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元素,配上曲子唱出來也是分外流暢悅耳。
有很多的新生代歌手在本地都有大批fans,才華橫溢風格獨特者也不在少數,大概是由於語言和宣傳的緣故在非粵語區默默無聞,如側田、農夫、林一峰、at17、鄭融、吳雨霏、藍奕邦等等。彈丸之地,活動區域又多在中環金鍾和銅鑼灣,遇星幾率相當之高,而我偏偏又是個走路不看人的,經常是同伴難掩興奮得說“哎呀剛走過去的那人是XXX哎”才勉強撈個背影看,路遇到做活動的又沒什麽好說的,所以關於娛樂業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