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教堂建築: 生命的建造與信仰

(2014-03-08 02:26:39) 下一個

作者:徐怡芳 王健

教堂是民眾信仰的一處物質載體,以及宗教精神的核心標誌物。在歐洲各地的大小城市當中,教堂是無處不在的,教堂建築物也已經完全融入了所在的城市和空 間。那些曾經的社會中心,如今已隨著宗教勢力和影響力的延伸與擴張而成為各城市的一種文化地標、社會活動的容器和地方景觀的構成要素。
                          
早期教堂建築的核心作用

   早期歐洲的教堂建築極為樸素,建築風格和形式完全貼近一般民間建築和社會,而且大多數一直是聚落的空間中心,起著接納民間社會的各類活動、傳播教義精 神、維係大眾人心的社會化功能。後來隨著教會社會地位的上升,教堂的形式也在不斷改進、變化,政教合一的統治體係又把教堂的功能推進了,使得教堂簡樸的樣 式逐步演變成為高於民間建築物的形態和係統,原來單純的人性和普世形式轉變為神性空間,原有的活動功能衍生出繁複的儀式需求,增加了教堂的神秘性和威嚴的 性格。在教堂的演變過程中,其建築的形式語言和裝飾符號也得以發展,既有對於古典的繼承,也有不同時代自己的創新,更有施工技術和機械運用等多方麵的進 步。

   在曆史上,教堂建築凝聚了技術、工藝的無數成就,建造教堂成為推動建築藝術的主要動力之一,並對於歐洲等地的數學、結構力學和施工體係等學科做出過很大 的貢獻。例如意大利的大跨度圓拱形教堂屋頂,以及法國和英國的歌特式教堂建築上的飛扶壁等重要結構體係的形成和發展,在今天依然被視為是宗教意義、建築技 術和藝術完美結合的人間奇跡。

   在歐洲文藝複興時期前後,在人們的信仰和宗教熱情的激勵之下,原來有著相對固定格局的教堂建築的體量和空間容量日益增加,教堂建築的高度不斷上升。建築 技術的提高和教會財富的積累,使建造更大更雄偉的教堂建築成為可能。這個時期的天主教和基督教等教堂建築已遍布歐洲各地,其中大部分教堂成為了城市中的重 要景觀和空間節點。同時,裝飾也不再隻是局限於樸素簡練的外觀形式和結構,而是向著豐富和繁麗的方向發展並逐漸形成獨立的體係。
                          
教堂建築的宗教炫耀力

   在宗教建築向輝煌的形式和豪華的風格演變的過程中,教堂建築等場所的營造也成為了教會炫耀財富和提升自身感召力的表現手段之一。而且也隻有教堂建築,才 可能得到最為寬裕的資金支持和精神支撐,可以使建築師們得到充分發揮其創造力的場合,並不惜花費數十、上百年的時間,貢獻幾代人的精力和智慧去進行那些規 模浩大的建築工程。

   歐洲的許多城市當中,都保存有不少的曆史遺跡,其中包括很多神廟、教堂、修道院和聖者的墓地等建築物,是城市裏重要的標誌物,那些至今仍然被使用著的教堂屬於城市文化的基因和特色空間的主調。

   上升的教堂高塔和鍾樓,伴隨著聖歌和祈禱之音向上空靠近,以豎向的體形和構圖作為人間凡界接近上帝天堂的圖騰,力圖表現出民眾對於上帝虔誠的景仰;內部 空間的彩色花窗和裝飾紋樣為人們解讀聖經記述的事跡,富於明確的說明性、可讀性和教育含義。在早期宗教教義向社會傳播和教育民眾的過程中,這種通俗的形式 和豐富的色彩都能夠吸引信眾,並使得其更易於理解與接受。
                          
教堂建築的艱難曆程

   然而,任何教堂的興建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任何一座新教堂建築的產生都曆經各種磨難和曲折,有時甚至需要抵製來自教會和世俗的巨大壓力,經受百般曆練、克 服萬種危機才能夠成為宗教精神的核心標誌物,並為城市留下寶貴的遺產。早期的教堂建築包括其他大型建築物的建造,正是在這種極低的技術水準和工藝的背景下 完成的,體現了古代匠師們的才能和在實際營造過程中所發揮的巨大智慧。

   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建於1506~1626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教堂,凝聚著數代著名匠師們的智慧和才幹。它的建造過程從一開始就被複雜的方案 爭論和不同的觀點所圍繞,所有設計階段都充滿了各種學派和思想的交鋒。原來所設計的大穹頂有著非凡的表現力和秀美的形體,但是被後期加上去的巴西利卡式前 廳所遮蔽而不能夠被近處的人看到,它那最精致、雄偉的標誌性塔頂的視覺效果也被削弱了。現在,大教堂的後部增設了電梯,使得遊人可以上到穹頂的頂部,去鳥 瞰羅馬的全城。而大教堂由伯尼尼設計並建造的橢圓和梯形平麵相結合的廣場,成為公共空間的世界性典範,其周邊有大型的環形柱廊圍合,柱身雄偉而高傲,起到 界定神聖空間領地的作用。隨著人在柱廊附近位置的移動,就能夠體會到不同的廊柱間距、位置的錯落交替,光影也隨之發生連續地移動、交疊,處處不同、時時變 換。

   意大利比薩主教堂的斜塔,建於1174~1350年。塔高55米,外部全部為白色大理石砌築,斜塔通身遍布連續的券柱廊,頂端建有鍾亭,雕刻豐富、光影 多變。那裏更以傾斜的鍾塔而聞名,也因曾經在此進行過科學研究的伽利略等科學家而蜚聲世界。斜塔之斜是由於地基基礎的先天不足和計算缺陷所致,其斜度在建 造之初就已經開始顯現,但在經過數百年的沉降—糾偏—再沉降—再糾偏的技術處理過程中,斜塔的傾側趨勢已完全得到了控製。時刻處於危機當中的斜塔能夠在數 百年間一直保持著目前的狀態,是由於比薩人的悉心嗬護,雖然他們已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為了虔誠的信仰、為了教義,也為了使其見證人間對於上帝 的崇敬,比薩依然還會繼續將塔維持下去,使其延年益壽,更長久地屹立於城市當中。比薩的斜塔是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跡。

   佛羅倫薩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始建於1296年,外部完工於1462年,全高約115米。在它的建造過程中采取了方案競賽的程序,即投標人被要求提交木製 模型和施工計劃,由教會、市政管理機構以及市民以投票的方式對方案進行比較、選擇,投標人還要做公開辯論以說明方案的優秀之處和建成效果。設計者還要為其 所設計的教堂建築形象製定施工計劃中的各個技術細節,甚至連大型的施工機械等也要全部設想好。最初的設計人是阿諾爾福,其後又有數人接替完成。中標人被委 托作為全部工程施工的總負責人,對整個建築工程負有極大的權力,但是其將肩負的責任也極為重大,要對安全、質量和進度負責,還要應付教會和出資人等各個方 麵。由於技術難度很大,建築設計經過了多次的修改和調整。在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建造過程中,全城人的熱情幾乎全部投入到了這裏,人們時時仰望蒼穹,盼望著這 個新的標誌物為他們在上帝和聖母的麵前表達自己的無上熱忱和虔誠的希望。在經曆了千辛萬苦的勞作、無數的技術難題、間斷的經費短缺和施工中的許多危機之 後,震撼人心的大教堂終於聳立在了佛羅倫薩的城市中心。

   教堂體現著宗教的廣泛影響力,盡管它們的神聖意義遠不如古典時期,但是其支撐城市傳統的精神空間,展現古代建築藝術的巨大作用,以及其所體現的教育意義至今仍不能被忽視。

   (作者為知名建築評論家)來源:中國建築藝術網
http://www.aaart.com.cn/cn/critique/show.asp?newsid=1056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