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原名謝婉瑩。1900年10月5日,誕生在福州一個幸福、美滿的書香世家。她出生時,父親請教會醫院的女醫生來接生;她的二伯父是教會學校教師,時常給冰心講述聖經中的故事……這是冰心信仰的啟蒙。
1913年,全家遷居北京。1914年秋,冰心考入基督教公理會開辦的貝滿女子中學。正是在這裏,冰心係統地學習了《聖經》,而且《聖經》課和英文的成績是最好的。冰心回憶道:“我們的《聖經》課已從《舊約》讀到了《新約》,我從《福音》書裏了解了耶穌基督這個‘人’。我看到一個窮苦木匠家庭的私生子,竟然能有那麽多信從他的人,而且因為宣傳‘愛人如己’,而被殘酷地釘在十字架上,這個形象是可敬的。”此時冰心並沒有信仰,在她心目中,耶穌是人子不是神子。
貝滿女中畢業後,冰心又考入另一所教會學校——協和女大(後並入燕京大學)。其間,冰心遇到了對她一生產生重要影響的兩個人:傳教士兼教育家司徒雷登,燕大教師鮑貴思。從司徒雷登身上,冰心看到了上帝愛的偉大與愛的能力。而在鮑貴思的熏陶、啟導、牽引下,冰心正式受洗歸入基督,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是她生命的救主。
人們選擇事奉上帝的方式多種多樣,冰心選擇的是文藝的道路,她用文學作品宣揚上帝的愛。
冰心在五四時期初登文壇,便以其溫婉恬靜的筆觸,在不同的文學樣式裏集中表現了母愛、童心、自然美這三大基本主題,形成了充溢著真善美的“愛的哲學”。同時,在其清澈溫馨的文字之中,彌漫著基督教博愛、犧牲等精神特質。在崇尚愛的精神映照下,她真摯且虔誠地做出對人類、世界、人生的哲學思考,指出上帝的愛能夠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
冰心的小說、散文、詩歌等各樣的作品內涵,無不滲透著這種精神。《煩悶》表達了對生存的哲學思考與尋找,說明“完全的愛”在基督裏才能夠找到;《最後的安息》體現了真善美的美好,說明上帝把無限的愛賜予了人間;在《我的學生》中,可以感受一種麵對苦難時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說明了基督舍命的“救世”精神。
冰心的很多作品,在形式上借鑒了《聖經》的創作手法。比如,《新約》中的書信體結構,體現在小說《煩悶》的創作中。《聖經》中詩文雜糅的抒情風格,也多次在她的作品中出現。如《海上》、《月光》等,都具有詩一般的優美情調。加上作為一名女性作家敏感細膩的心靈書寫,柔美清麗、溫婉透徹的語言,這些,都將冰心作品中“愛”的主題體現得淋漓盡致。冰心所做的,就是將愛進行到底,將上帝的愛帶給她的每個讀者。
冰心一生不僅僅在文學上,在其他很多方麵,也宣揚著上帝的愛。例如,她數次向福建、安徽災區和“希望工程”捐款,為很多基金會奉獻等等。
1999年2月28日,冰心在北京謝世。那一刻,沒有悲哀、沒有哭泣,隻有滿屋的玫瑰散發著芬芳;那一刻,沒有“悼念”、“追悼”的字眼,唯有橫幅上冰心的手書:有了愛就有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