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饒毅買房也不幸地買到了爛尾樓(圖)

(2014-03-06 02:47:18) 下一個

2014年03月06日 07:30 AM

饒毅的“中國課題”

6年前,神經生物學家饒毅(Rao Yi)運氣不佳,買房買到了“爛尾樓”。在中文裏,這個詞是指那種因資金被挪用而中途停工的地產開發項目。對於在美國工作逾20年後、為提高中國科技水平而回國的饒毅來說,這件事為讓他迅速地長了教訓。

北京這天早晨天氣晴朗,孩子們穿著棉衣正在附近的樹下玩耍,這裏現在很難看到任何“爛尾”跡象了。饒毅所住的這個小區距離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隻有25分鍾腳程。小區裏古樸的小路、清靜的門廊,帶有幾分美國郊區的味道,不過有些家門外掛著的紅燈籠卻是地道的中國特色。如今,這裏的氛圍寧靜而祥和,然而饒毅十分肯定地告訴我,這個新建高檔小區的開發商如今正在監獄裏服刑,原因就是挪用建設資金。

在中國,這種故事屢見不鮮。2007年,饒毅為他的四居室房屋支付了購房款,然而購房人交付的資金消失無蹤,工程也陷入停滯。他不得不又等了四年才搬進這裏(餐廳見右圖)。饒毅含糊地指向自己的鄰居們,說:“許多人都去抗議了。我沒有,因為他們覺得,如果我參與的話,這事就鬧得太大了。他們說,你要是想去也能去,不過如果你不去會更……”他停頓了一下說:“……好一些。”這話到底是誰說的我們依然不得而知。當我們繼續打探這個問題的時候,饒毅擺擺手表示他不願意說。他隻肯說:“有人打電話說的。”

考慮到饒毅的高調和率直,有人希望饒毅閉嘴並不讓人奇怪。2007年,他做了一個震驚同行的決定,放棄了伊利諾伊州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一個科學研究所的主任職位,接受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School of Life Sciences)院長一職。去年9月,饒毅辭去了該院長職務,試圖以此舉為那些在他看來“努力保留‘行政’職務過久”的人做個榜樣。不過,他仍在繼續擔任北大教授及該校麥戈文腦研究院(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院長。

2008年,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分子生物學家施一公在拒絕了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提供的一份1000萬美元的研究基金後,也放棄美國回到了中國,接受了北京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一職。

饒毅和施一公都是在道義感的驅動下回到中國的,此外,對於饒毅來說,這麽做還出自一種返回故土的願望。饒毅說:“(在中國,)初高中課本中的大部分內容仍在研習愛因斯坦,而沒有中國人的東西。總有一天課本中得出現中國人貢獻的東西,否則我們對人類的價值何在?”

他們的歸國似乎預示著中國人才外流現象發生了逆轉,這一現象曾讓最優秀和最聰明的中國人努力尋求去國外工作。然而饒毅的回歸並不順利。2010年,饒毅和施一公在《科學》雜誌(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社論,毫不留情地指出,濫用研究資金及任人唯親的腐敗現象已汙染了中國科學界,導致科學界大部分資源被托付於庸才手中。一篇關於這篇文章的摘要寫道:“研究資金方麵的問題屢禁不止,部分原因在於研究體製,還有部分原因則是文化方麵的。這種狀況正在拖累中國創新潛力的全速發揮。”

中國科技部(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此前饒毅曾建議中國取消這一部門)對該文章中的觀點進行了駁斥。2011年,饒毅未進入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國科學界最高谘詢機關)新一屆院士初步候選人名單。饒毅說:“當選的那些人比我們差多了。這事很不對。”

明亮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光照良好的房間裏(客廳見右圖),這種憤懣的情緒似乎也被驅散了。饒毅跟妻子和十幾歲的兒子David住在這裏,他的妻子也是科學家。(他們的女兒目前正在美國學習。)饒毅指著那間不大的飯廳,說:“諾貝爾獎得主來訪時,我們會請他們吃中餐。我們請了位保姆。我自己的廚藝很糟糕。”房屋內的中式裝修風格是饒毅自己設計的。他最引以為傲的是兩個裝滿曆史書的大書架(見下圖)。他笑道:“我把所有英文書放在中式書架上,把所有中文書放在現代風格的書架上。這就是我們——中西混雜的合成體。”

回到中國後,饒毅放棄了美國公民身份(不過他的孩子們仍然是美國人)。這一決定很大程度是因為他不滿於美國政府在9/11事件之後的所作所為。他說:“(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George W. Bush))的做法是不道德的……不經審判就把人投進關塔那摩監獄,那是不對的。”

他接著說道:“奧巴馬(Obama)也是一回事。這太讓人失望了。這讓我思考一個問題:‘我到底是真的想永遠呆在美國、還是得承認自己其實屬於中國?’沒錯,中國有很多問題。但是從另一方麵來說,我屬於這裏,我可以盡綿薄之力使這裏變得更美好。”

為了讓中國變得更美好,饒毅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他最了解的領域——科學。他發表在自己博客上的文章能吸引成千上萬次點擊。他也明白,“公開發表言論會樹敵,但我同時也為自己爭取到了一些鐵杆支持者——他們都知道我主張什麽,反對什麽”。

饒毅相信,科學的存在如果不是為了推進人類知識的前沿,就是為了促進一個國家的發展。“無論是哪個目標,中國科學界都難以實現。”濫用科研基金和科研造假都是很大的問題。中國的大學往往會根據發表文章的數量(而不是質量)來決定發放多少獎金和其它福利(包括住房)。(2009年,英國學術雜誌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被迫撤下了70篇中國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因為他們在那些文章中使用了虛假數據。)

而中國的教育則構成另一大難題。饒毅表示:“中國的學校過於重視考試,而考試考察的都是已知的事實或答案。學校訓練的不是學生思考不確定事物和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這種教育方式無法鼓勵學生的好奇心或創新活動。”問題的核心,是一種將中國社會維係在一起的文化現象——“關係”。饒毅說:“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父母開心,讓鄰居開心,讓上級開心。但要創新、要發現沒人知道的秘密,你就必須忽略別人的看法。”

在書架頂端,一幅幅太空的照片和火箭模型體現出饒毅對科學的熱愛——那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太空項目的紀念品。談到這個項目的領導人錢學森,饒毅說:“他是位偉大的中國科學家。”說完他又搖了搖頭。迄今為止,仍沒有在中國出生的科學家因其在中國大陸所做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每年都花落別家,這讓中國有點尷尬。”

采訪就要結束了。饒毅站在門廊處,把身上那件中式立領上衣裹緊了一點,以抵禦外麵的寒風。這時,他對中國科學事業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發表了最後一句評論。他滿懷希望地笑道:“我們將會看到,我們最終會對世界有所貢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