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的基督徒商人

(2014-01-08 22:30:09) 下一個

本文刊登於20131230日出版的《財經天下》周刊第26

草莽時代已經結束,尋求企業正規化和個人內心歸宿的中國第一代創業者中間,正生成一個精英基督徒群體。


本刊記者 韓牧  編輯 張厚

  

吳建華總是穿著傳統的寬鬆西服,跟所有人說話都客客氣氣。他不抽煙、不喝酒,盡可能禮貌地拒絕一切應酬,把工作之餘都花在妻子和3個孩子的家庭生活上。這位44歲的私立醫院經營者,隻有一件事顯得格外高調:他的車牌號、手機號、家庭電話號的後4位都是“7”。“我的車牌號原來是3個‘7’,後來升級到4個,這讓我多花了10萬元。”他解釋說,這麽做都是為了表達他對“主”的虔誠——基督教做禮拜的星期天也是“7”。


如無意外,每周四晚上他都會出現在北京京開路12號的豐台堂,一個混合了“開屏的孔雀”、圓號、海螺設計元素,由政府修建的教堂裏。6點30分,需要持門票才能入內的聚會準時開始。初次入場者被要求填寫一張個人情況表格,需注明從事行業、企業特征、員工人數、注冊資產。吳建華在這裏遇到數百位與他類似身份的人——企業老板、公司高管以及律師、谘詢師這樣的專業人士。


整場活動將持續2個半小時。台上幾個西裝革履,手拿麥克風的人帶領大家唱讚美詩。“請把一切交托給耶和華,我們的企業必定能興盛。”一位主持人說。


“阿門。”台下節奏一致地默念。


又唱完一首讚美詩,主持人問台下:“1億元能買到今天的喜樂嗎?你們都問問身邊的人?”


“不能!”一位女士接話,所有人哈哈大笑。


隨後企業家、谘詢師、律師上台分享,涉及企業領導力、案例分享以及如何經營基督教企業。與很多EMBA課堂一樣,隨後人們分成企業組(公司員工百名以上)、個體組(公司員工幾人至幾十人)、高管組、職場人士組,分組討論。


上麵的一幕是北京豐台堂工商團契的現場。“團契”一詞源自《聖經》,指上帝與人之間、基督徒之間的親密關係,而工商團契則是指有基督教信仰的企業家、公司高管之間的聚會。工商團契在靠近香港、台灣的福建、深圳等地最早出現,之後發展到北京、溫州、沈陽等地,甚至安徽、湖北、四川等地也都成立了工商團契。無一例外的是,每個地方的組織都有企業家信徒牽頭。


 2013年12月12日,海南三亞,對於香柏領導力機構來說,這又是一年全國各地的工商團契的帶領人聚會的日子,他們把這個年度大會稱為雙12節。


今年的聚會,安排在三亞的一家五星級酒店——鉑爾曼度假酒店裏舉行。與會的兩百多人從全國的十幾個省份趕來,他們都是各個地方工商團契負責人及代表,其中不乏身價數億的成功商人。


早上八點,在鉑爾曼酒店的大會議廳,參會者都早早聚集在這裏做起早禱告。在台上主持人和奏樂者的帶領下,全場高唱讚美耶穌基督的歌曲:“我們高聲呼喊,高舉耶穌聖名。哈裏路亞!讚美主,哈裏路亞!讚美主,哈裏路亞!……” 場麵非常熱烈。


在為期兩天的正式會議中,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的各路學者、牧師、商人,分享了他們的信仰經曆和對中國基督教事業的見解。台上的人講述時,台下不時響起“阿門”的呼喊。在茶歇交流時,這些商業大佬顯得謙卑、和善,互相之間以兄弟姐妹相稱,迥異於他們在生意上的極度自信。活動全場幾次雙膝跪地禱告。很多人走到白發蒼蒼的老牧師跟前,接受他的摸頂賜福。偶爾,還可以看到幾組基督徒跪著圍成一圈禱告,不少人都淚流滿麵。

  

來自哈爾濱的億萬富豪邊書平,在台上分享了他的信仰和商業經曆。他在台上展示了一張照片,那是他10年前的12月12日,在三亞的海邊接受正式洗禮的留影,香柏領導力機構的創始人趙曉和演員孫海英站在他的身邊。他說,今天正好是他的10歲生日,他和其他基督徒一樣,將接受洗禮當成了一次重生。

  

工商團契興起


“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基督徒企業家開始走進教堂。”王海強是豐台堂的一名牧師,他讀了4年的神學院。他說,在過去基督徒企業家大多不會表露自己的身份,一是擔心教會懷疑其是否虔誠,另一方麵自己的信仰有可能會給生意合作帶來麻煩。


改變源自台灣、香港等地教會組織形式的影響。這些教會認為,教會不僅要接納企業家,而且企業家還應被視為最優先選擇的“火車頭”,“教會正在改變之前‘賺錢之人都不虔誠’的觀念,打開胸襟,幫助基督徒商人。”王海強說,豐台堂工商團契人數最多的時候,有近1000人。


這一明顯帶有精英色彩的基督徒群體也開始受到官方的認同。2011年8月10日,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會主席傅先偉赴福建羅源考察了已成立3年的真光堂商人團契。當時已經有150位基督徒企業家、生意人和專業人士參加團契。傅先偉評價稱,羅源兩會“工作思路好,方法有創新”。而在2013年10月10日,深圳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工商分會得到深圳市民政局正式授牌,成為中國首個基督教工商分會。在成立儀式上,杭州基督徒企業家孔慶生稱深圳工商分會是基督徒企業家們的先鋒和榜樣,他所在的杭州也在籌辦商人團契,並期待盡快爭取到“工商分會”的授牌。


英國學者林保德在其著作《中國基督徒億兆》中認為,中國基督教信徒應該在3000至5000萬之間。而從事基督教家庭教會研究多年的於建嶸,在2008年10月及12月在北京大學進行的兩次講座中,均提及三自教會人數在1800萬至3000萬之間,加上家庭教會,中國基督教信徒在6000萬人左右。


這其中,商人基督徒的脈絡與民營經濟發展一脈相承。自從1866年 9 月,蘇格蘭人曹雅直將基督教傳到溫州,已過去150年。據浙江大學基督教與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村富教授估計,約有10%-15%的溫州人信仰基督教。香港大學助理教授曹南來在其專著中提到,溫州約有一百萬基督徒以及超過兩千家教堂。溫州,因此也被稱為“中國的耶路撒冷”。


最有活力也是最野蠻生長的溫州是看清中國基督徒商人誕生的標本。福建基督教兩會(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教務委員會)撰文稱,基督教對於解決商人行賄投機、生活腐化、家庭問題有很大幫助。同時,在“商人團體中不乏社會精英和專業人才,隻要引導得當,必能為教會複興提供有力支持”。


 “沒有好的信仰所形成的商業倫理支撐,就會有工商而無文明,有貪婪而無禁忌,有財富而無幸福。” 趙曉說,中國一代企業家已經到了重建商業倫理的時刻,他試圖用基督教來培養新的精英群體。

  

 “錢不能解決的問題”


在吳建華不久前參加的一次教會活動中,一位裝修公司老板透露因自己沒有跟員工簽訂正規的勞動合同,結果被告到勞動局。第一次參加活動的河南鄭州的陶四合,曾經是一位開發商,還在鄭州經營幾家連鎖酒店。但在其開發項目在即將完工時發生200多人的“打群架事件”,為此項目中止,遭受事業最大的打擊。此前,他還有很多類似遭遇。“為什麽總在我事業的最關鍵時期,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他問道。

  

遇到了過不去的坎,是很多基督徒商人皈依的原因,也是他們皈依後的主要話題。坎兒有很多種,公司經營不正規帶來的問題最為普遍。

  

過去十幾年來,這些人正是適應了快速反應、打擦邊球的野蠻生長才脫穎而出。但伴隨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期,虛無的道德正變成生意持續的必要條件。而同時,伴隨著財富積累而愈發膨脹的企業家們,破產甚至身陷囹圄的案例屢見不鮮。生意上的挫折是一個相對容易的問題。他們更難抵禦的是一種極度成功後的虛無感。

  

在溫州,李木勇在1987年17歲時開始創業,專做學生服裝,創立了“犀牛”品牌。3年後,李寧公司才創立。“賺錢太容易了,我18歲就認為我會成為億萬富翁。”他說。但此後經曆了幾次莫名其妙的大跟頭後,李木勇開始反思自己之前的“太容易”。 

  

吳建華一度認為自己掙了錢就要買房、買車、買地,且房子要蓋得越大越好。“人賺了錢就很自大,也很瘋狂,把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放在眼裏。”吳建華說。但當他生意上受挫、被騙,與前任妻子離婚,自己也患上很難治愈的慢性疾病時,他才意識到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商人成功之後很容易狂妄,因為賺了十輩子都花不完的錢。”趙曉說,在這個階段,很多商人失去奮鬥的動力,同時家庭也遇到了問題。“我們要讓他們回到正常的家庭生活上來。商人不僅商業成功,家庭必須成功。不然就不算一個成功的商人。”趙曉說。



在解決這兩個基本問題上,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答案。在趙曉看來,基督教更適合回答商人的困惑。


首先是動力的問題。基督教“天職”概念中,神職人員並不比普通信徒更神聖,上帝可能呼召你去做牧師,也可能呼召你去做商人,做工程師,甚至做木匠——隻要你努力做好自己的職分,就是“榮耀了神,具有了神聖的意義”。

  

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就,比如合法經商賺了大錢是“受到了上帝的祝福”,這種祝福就是蒙“上帝揀選”的標誌——這解決了“賺錢”原罪問題。更進一步,既然商業活動是上帝呼召,賺錢是為了“榮耀神”,那麽顯然也不應賺錢之後去揮霍無度,而應該節製欲望,保持簡樸,擴大生產,服務社會。

  

在基督教之國美國有很多企業家像洛克菲勒一樣,生活極為簡樸,不抽煙,不喝酒,不跳舞,沒有任何不良嗜好,所有的生活就是賺錢、省錢、捐錢。宗教社會學的學者楊鳳崗認為,這種清教精神、資本主義精神,在當代美國社會仍“廣泛存在,甚至是根深蒂固的”。

  

另一個是家庭的問題。暴發起來的富商很容易遇到家庭和婚姻的問題。而基督教會極其強調保守和傳統的家庭婚姻觀念,強調對淫欲的節製。對婚姻和家庭的不忠是基督徒們所不能接受的——很多工商團契都鼓勵夫妻雙方參加,並提供大量的婚姻輔導。在他們的信仰中,妻子是“姊妹”,丈夫是“弟兄”,他們要共同經營好家庭。在教會活動中,你經常能聽到人說,是信教挽救了他們瀕臨破碎的婚姻,挽救了他們的家庭。

  

不行賄,不偷稅,不包二奶

  

2002年趙曉在訪美期間寫下《有教堂的市場經濟與無教堂的市場經濟》一文,他提出,中國市場經濟轉型隻有一個基本的運行體係,甚至再加上憲政框架都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相應的倫理變革,而市場經濟最終將從活躍的宗教組織中受益。這篇文章當年就被王石轉到萬科內部學習,馮侖則推到公司小報上,而華為董事長任正非則推薦給了公司所有高管。

  

趙曉在2007年創辦香柏領導力培訓機構,嚐試用《聖經》培訓中國企業家:《聖經》要人誠信,他就要企業承諾不做假賬、不行賄;《聖經》戒奸淫,視婚外性關係為淫亂,他讓企業家發誓“不包二奶”;中國企業家大多艱難中創業,認為財富都是自己的,捐贈文化淡漠,他希望企業家認識到一切財富都是“上帝賜予”,要按照上帝喜悅的方式支配財富,多多捐贈,死前不留太多財富。以及,他勸企業家舍棄中國傳統成王敗寇的功利性,不追求大和最終成功,而是求過程中的“聖潔”。

  

這些理念最終成為香柏的一個固定入會儀式:“與上帝簽約”。簽約的內容就是:不行賄,不偷稅,不做假賬,不包二奶。

  

森鷹木窗董事長邊書平,曾在香柏領導力活動現場完成了與上帝簽約儀式。起初,當邊書平公開自己信仰基督教的時候,森鷹木窗的股東都很高興,因為他們看到邊書平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好,人變得平和了。但2007年,當邊書平簽下了“四不合約”後幾大股東對邊書平的行為表示無法理解,“不行賄這生意怎麽做?”在多次溝通無果後,他們選擇了退出。當他告訴銷售經理自己與上帝的簽約後,更是遭到了13個銷售經理全部辭職的抗議。

  

無奈,邊書平自己買下全部股份,開始清理公司。比如,賣給大客戶的業務有時不得不行賄,那麽就幹脆將其砍掉;出口、自營等業務不需要行賄,那種就集中精力去做。

  

這樣的震動,造成森鷹木窗一年直接損失了800萬美元銷售額。不過,其利潤卻開始呈增長態勢。

  

2009年經濟危機時,很多急於擴張的同類型木窗企業最終都倒下了。但由於邊書平所擁有的多是優質客戶,森鷹木窗在危機中活了下來。現在,森鷹木窗正準備上市。

  

“不行賄的生意到底能不能做?你行賄的話,別人也可以行賄,行賄會使成本堆得很高,最終大家都無路可走。所以一定要把這條路堵住,做點有競爭力的事情。” 趙曉說。


利潤與《聖經》  


在安全問題頻出的食品、餐飲、醫療等商業領域,有基督教信仰的創辦人最先表明了自己的信仰身份。教徒不作假的背書或許能給他們帶來某些優勢——至少有一部分人相信這個法則。

  

以經營有機茶生意謀生的高春先就是這樣的基督徒商人,他給自己的茶園取名為“天籟馨”,意思是“依靠神種植馨香健康的茶葉”。而在茶園出產的茶葉包裝盒上,有這樣一段話:“俺是奉主耶穌的名,種植加工一點化肥、一點農藥都沒有的有機茶。”在高春先茶園加工廠的牆上則寫著:“慈愛為本,誠實為先。”

    

上市公司夢潔家紡董事長薑天武則相信,信仰與利潤有著某種必然的關係。因為夢潔家紡打造的家庭產品與基督教提倡忠於家庭的準則相吻合。所以,在夢潔家紡的營銷、品牌推廣等處處可見基督信仰的“身影”。

  

他每天早晨6點30分起床,7點30分到公司,然後與高管們一起禱告、唱讚美詩、讀聖經、開晨會。“願基督耶穌能賜予夢潔家紡一個好的晨會。”在會議開始前,薑天武與高管們一起為公司禱告。

 

自去年開始,吳建華也公開了他自己的基督徒身份。與此同時進行的,是他對自己投資的醫院的基督徒式改造

  

位於北京潘家園南裏附近,呈斜坡式結構的六層東方博大醫院是吳建華與兩位親戚共同投資。也就是說,這是福建莆田人開的醫院。福建莆田人號稱一度掌控了中國90%以上的民營醫院,這些醫院以“擅長”治療性病、肝炎、白癜風等各種疑難雜症著稱。

  

這所醫院一度也有莆田醫院的一些典型特征:以治療婦科和男科為主;每個月的營業額依賴於60萬元戶外和電梯廣告;員工流失率超過20%;院長每天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處理各種醫患糾紛;最關鍵的是,它一直盈利。

   

此前,吳建華一直委托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2011年吳建華重新回到醫院就任總經理,發現亂得一塌糊塗。有一件事尤其讓他印象深刻,一家媒體帶一位老人來此體檢,檢查出有前列腺炎,但老人並不承認。媒體將該文發在網上。吳建華前去溝通,但對方報出幾百萬的“撤稿費”。吳建華最後找到衛生部門,得到的回複是:“你現在沒問題,但可以保證之前沒問題嗎?”吳建華很無奈,因為之前確實有些問題。

  

在參加豐台堂工商團契中,他聽到很多企業家分享案例,尤其是對企業戰略的調整方麵,他很是認同。過去各行各業都是野蠻生長,很多企業都存在著不少漏洞,“原來是賭博,出了事後我們去送禮解決。”吳建華說,他終於下定決定要徹底改造醫院。

  

但當他朝著正規方向去做的時候,遭遇了重重阻礙。吳建華發現,從地下一層到六層的醫院要全部裝修,設備要更新,人員也要增加。他剛招聘的新院長劉豔玲毫不客氣地對他說:“我先試試三個月,不行你也別留我。”

  

醫院首先進行的是裝修,但一旦裝修,醫院便處於半停業狀態——員工的獎金與收入就會減少。但吳建華努力與股東溝通,不僅要按時給員工發工資,其他福利也一樣都不能少。

  

更主要的,吳建華將醫院的業務模式也在調整,過去主要以婦科與男科為主,現在直接砍掉了醫患糾紛多的“男科”,突出做“婦科”專業醫院。醫院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每個月80萬元至100萬元的收入損失。 

  

“這些年,中國的企業發展太快,沒有原則,基本都是野蠻生長,相互廝殺,說不定哪天就倒了。這些都是空的,沒有根基。”在吳建華的勸說下,最終股東們承諾,醫院可以在3年內沒有盈利任務,但不能虧太多。

  

得到董事會支持後,他又解決員了員工的住宿、食堂、福利、工作態度等問題。與此同時,過去瘋狂打廣告的策略也被舍棄。吳建華將電梯與戶外廣告縮減一部分,而這部分的資金用來做基金,輻射到醫院周圍的社區。吳建華要求,高管們每個月都要捐錢,而中下層員工則每個月都要到社區去服務。

  

吳建華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一方麵可以讓醫院擁有一個良好的口碑,另外也可以讓員工通過參與來提高服務質量,解決醫患矛盾。

    

在剛剛過去的3個月裏,吳建華又向全北京的牧師、傳道人送去體檢表,上麵寫著:“主耶穌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他愛我們甚至為我們舍命。所以它也吩咐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基督徒最美的標誌。”該表格有吳建華的親筆簽字,附有兩個優惠:1.神學院教師、教會牧師、全職傳道人免費體檢;2.信徒體檢90元(原價426元)。這些做法引來了一些基層員工的不滿:“我們是私立醫院,他到底在做什麽?”

  

“按道理說,對企業來說,盈利是第一位的,但他對我沒有盈利要求,反而希望我們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將醫院的口碑與根基打好,這樣我就可以遊刃有餘。”院長劉豔玲說,今年北京東方博大醫院沒有收到衛生部門的處罰,患者投訴也幾乎為零。

  

博大醫院入口處,一個易拉寶上醒目地寫著10條承諾,其中幾條寫道:醫院執行收費標準公開、拒絕接受患者及其親友饋贈的財務與宴請等。而在醫院,到處都可見到“誠信醫療”的標語。

  

一切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對吳新華的挑戰是:3年的不盈利期已經過去了2年。

  

 “兄弟姊妹”的管理悖論


在公司裏,吳建華建議員工多讀《聖經》。在高管會議上,他也會分享工商團契的討論。“現在員工有150人,但基督徒隻有4個,我希望未來能有越來越多的基督徒員工。”吳建華說,他正嚐試新招聘一些基督徒員工。

    

在距吳建華1500公裏之遙的溫州,伯特利集團總經理萬建國在為員工們虔誠地禱告。希望他的員工們能身體健康,並順利完成工作。在萬建國的稱呼中,員工們是“弟兄姊妹”,。

  

在《聖經》中,“伯特利”是“神的殿”的意思。這家占地308畝的企業,是溫州泵閥行業的龍頭,有40%的閥門出口到國際市場。在“伯特利”1000多名員工中,有超過100人是基督徒。

  

每周一的早晨,伯特利高管們都會聚在一起為生意而禱告。而工廠裏的員工們,每周均有一次機會被鼓勵參加團契。

  

小林鞋材同樣屬於基督徒企業。“基督徒員工心地更善良,他們更負責任,在犯錯誤的時候,他們會感到有罪。”小林鞋材董事長蔡小林說:“這就是差別。”在小林鞋材的公司裏甚至建有教堂。每天上班前,員工們都會在教堂裏禱告。而教堂規模也比一般教會大很多,包括聖餐、小組交流等。這樣的聚會一般會有200人左右參加,而公司所有員工是500多人。

  

讓更多的基督徒進入公司,這似乎暗示一個由信徒組成的公司會更有競爭力,但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汪國新的大部分家人都是基督徒,他本人則是一名職業傳道者,曾在南方的一些城市傳道多年。2003年,汪國新與哥哥汪國玉創辦了城南香餐飲。現在,城南香僅在北京有30多家分店。

     

按說汪國新比別人更有動力去推動企業基督徒化,但事實上他並不認同溫州的很多企業建內部教堂,“企業做好企業的事情就可以了。”汪國新說。

   

他甚至刻意限製基督徒員工的數量。因為很多基督徒到了企業裏,沒有轉變自己的員工身份,一直稱他為“汪兄弟”。他經常去的北京豐台堂裏,有不少基督徒想去他的公司上班。但這給他帶來很多麻煩,有些信徒總想享受某種特權,比如,他們想在機關上班,而不是在又累又辛苦的餐飲店;如果剩菜倒掉,他們就會譴責;而正常上班的星期日,他們希望能去做禮拜……

    

 即使對基督徒青睞有加的蔡小林也有類似的困惑,他覺得會有不少員工因為老板是基督徒而功利性信仰。很多基督徒員工遇到問題會直接去找他反應,而不是其他高管,對他的管理帶來不小的壓力。

    

這在汪國新看來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企業有自己的製度與規則,隻有角色不混淆才是有利於企業發展的。“他們容易角色混淆,而不考慮職業身份,在我看來,商業與信仰是要分開的。”汪國新說。

    

在城南香公司內部,基督教氛圍並不濃,隻限於公司小範圍聚會,為企業、員工進行禱告。汪國新也有矛盾的地方,在公司重要的職位,比如會計、出納、助理等,他選擇的都是基督徒。”潛意識裏,我相信基督教信仰對他們是有所克製的。”

  

“圈子”裏的雜音


 汪國新這位曾經的傳道人努力劃清商業與基督教的界限,但在他控製範圍之外,這二者不可避免得走在了一起。

     

中秋前,一位食品行業的基督徒將其滯銷的月餅在豐台堂促銷。在工商團契舉行時,有的企業提供了免費水杯,但上麵打上了其企業自身的廣告。還有一些金融行業人士,會在教堂裏向其他企業家推薦金融理財產品。“我們不想拒絕他們,但這樣下去,工商團契肯定會受到傷害。”王海強說。

    

吳建華他們對此倒是並不太在意。他們在小組討論時,每個公司都幫一家鞋業公司銷售了一批貨。“價錢便宜,這對買家與賣家都有好處。”吳建華說。王海強他們的底線是:不允許企業家之間借貸,因為借貸是《聖經》所不允許的。

  

在教堂之外,商業合作也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吳建華由於推廣”傳道人免費體檢”活動,有一家“恩典久久”的健康科技公司主動找上門來與其合作。“恩典久久”創始人與大多員工均是基督徒。

  

在美國,如果基督徒拿著教會的介紹信去經商,會得到當地眾多信徒在經濟、人脈等方麵的關照。而美國很多教徒如果提及自己的貴格會身份,那麽消費者會特別信任他。也就是說,在美國已經形成了高信用的基督徒文化。

  

中國的情況要複雜得多。“對於商業道德而言,基督徒商人並不會明顯比其他人高出一截。”參加香柏領導力的時大鯤是百事中國區董事長,他曾有過多家跨國公司的管理經驗。他說,因為信仰可以促進商人彼此之間的信任。但是,也有人利用這種信任,別有企圖。

  

時大鯤曾經投資過一個教會裏結識的商人,因為看到對方熱情很高,而且又是教友,所以沒有經過很詳細地投資調查就投資了,結果後來被騙得血本無歸。

  

 “教會裏有人是變色龍,就是想通過教會圈子來做生意,或者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因為有企圖,才進入教會,其實本人並不一定是真信。”時大鯤說。

  

森鷹木窗董事長邊書平也有過類似經曆。在經常聚會的一家教會裏,他認識了一位企業陷入資金困境的商人,在做禮拜時,他對邊書平說,企業隻要三百萬元就可以度過難關。作為同是一個基督信仰的“弟兄”,邊書平相信了他,自己出了200萬元,並拉其他朋友湊夠300萬元幫他。但後來發現,那個人的債務遠遠不止300萬元。而邊書平的300萬元,一分錢也沒有收回來。

  

“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邊書平說,如果因為教會內的圈子身份而相信對方有更高的商業道德,可能會給公司以及個人財產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事實上,當商業與信仰緊密結合一起,也為一些人提供了利益空間,走入了死胡同。

  

香港《生命季刊》曾披露了自稱基督教分支“張大衛共同體”在中國的一些活動軌跡。這一教派奉張大衛為“再來基督”,不讀《聖經》而是學習張大衛自寫的教義。張大衛教派利用大量的免費勞動力,也在從事商業活動。在中國,有文化、娛樂、出版、科技等多個公司,比如,上海的倍來通、北京的萬銳科等。關於張大衛的個人資產盡管沒有具體數字,但通過在中國以及世界上的多家公司可以發現,其財力不可小覷。與之類似的例子並不鮮見,1990年代崛起,後被認定為邪教的“東方閃電”圈錢的路數與張大衛就如出一轍。


教會與基金會

   

中國的基督教與商業或許很長時間才會找到最佳距離,但不論如何身家以數十億計的富人加入信仰基督教的行列後,首先帶來的是資本上的迅速擴大和教堂等場所的幾何式增長。

  

在沈陽,氣勢恢宏的“東北神學院”有20個禱告中心,還曾創紀錄地舉行過“萬人讚美會”。該學院是由眾多企業家捐獻的一億多元資金蓋成,而餐飲企業沈陽華夏人集團創辦人馮凱則為此捐獻了50畝地。

  

在基督教商人雲集的溫州,處處可見造價上千萬的教堂。教堂內不僅有先進的投影設備,還有中央空調——這種現象甚至在農村也可見到。其中比較有名的是錫安堂,這座有四層高的教堂還附有三層樓、千餘平方米的輔助房,而且在一層還設有停車場,寶馬、奧迪、保時捷這樣的豪車很是常見。

  

原本,企業老板基督徒經常在位於溫州蕭江鎮的“蕭江水井頭教會”聚會,這所教堂是19世紀中期內地傳教士所建。為了讓教會有更好的發展,3名企業家信徒以及其他15名信徒出資重新選址,蓋成了今天的錫安堂。

  

企業家信徒不斷捐獻資產的舉動,並不讓人例外,因為根據《聖經》要求,每個基督徒都要奉獻自己的十分之一收入作為“十一奉獻”,而多數富人信徒都會遵守這一法則。

  

不過,當大量資金湧入教會後,也會帶來棘手難題。溫州一位教會長老說,他現在不希望這些信徒再獻金了,因為現在教堂多年都不需要重修,教會的賬號上的金額足夠未來5到10年的開銷。

  

某種意義上說,中國企業家基督徒與美國的摩門精英頗有相似之處:由行業精英信徒組成,對虔誠信仰和倫理文化的極致追求,以及最重要的——掌控大量資金。

  

摩門教是美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盡管僅占美國1.4%的人口,但其人員大都由精英組成,且涉及房地產、媒體、保險業等多個行業。據《時代周刊》1997年的估算,摩門精英的總價值達到300億美元,而每年僅“十一奉獻”就達到了50億美元。

  

當然,現在中國的基督徒企業家群體剛剛崛起,其實力還不能與摩門教的商業勢力相提並論,但基督教商人的崛起必將催生美國摩門教式的宗教財富王國。隨著大筆資金的湧入,如何更合理地管理這些資產,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現在,教會可以借鑒的例子是成立基金會。比如,北京豐台堂正在籌備成立基金會,其資助的對象是貧窮的牧師、殘障人士、身邊需要幫助的人以及其他社會慈善事業。

  

在此之前的2008年6月,華福基金會在溫州成立。它是由20多位企業家共同捐資成立,成立之初,20多位企業家還簽署了保證書,即不包二奶、不偷稅漏稅、不做假賬、不行賄。

  

華福基金會秘書長周忠德介紹稱,華福在初期有“助學、助殘、助醫、助老、救災”5大救援計劃,後來專注於眼角膜領域。2011年5月,華福與溫州醫學院附屬眼視光醫院成立“眼角膜複明基金”,連續5年拿出100萬元進行救助。僅在2009年,華福就幫20多名白內障恢複光明;2010年4月,華福又資助了雲南昭通地區的5例眼角膜手術。

  

也正是由於華福的成立,此後基督徒企業家成立了好幾家基金會。

  

8月17日晚,一大批豪車停靠在瑞安市塘下超豪大酒店外,參加此次聚會的超過1000多人將會場圍得水泄不通。他們之中大部分是基督徒,也有一部分人是政府官員。在會場入口處,一個易拉寶醒目地寫著:捐款30萬元以上可給予會長職務,10萬元以上是常務會長職務,1000元以上則是會員。

  

這是“和平基金會”的成立儀式,來參加活動的所有人均會獲得一把雨傘以及一本宣傳冊。宣傳冊上清晰地寫著:從6月5日成立,截止8月8日,已募集資金230多萬元。

  

眼下,冠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莊形龍已經在準備成立自己的基金會,他將之命名為“平安”,注冊資金是200萬元。“最近就準備啟動,帶著上帝的使命與要求去做企業,肯定會得到很多祝福的。”他說。

  

除了莊形龍,溫州在今年年底前至少還會有兩家基金會成立。而且,它們都專注某一特定領域。

  

“企業家信徒在增多,他們奉獻的財富也越來越多。如果教會的財務資產達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可能要聘用專業的CEO或專業公司來運作。”豐台堂牧師王海強說,他正在打聽大學裏的企業管理課程,準備去學習,以便更好地管理教會。

  

(應采訪對象要求,李木勇為化名。本刊記者 盧雋婷對本文亦有貢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