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的電影王國
2014年01月07日 1003
2007年4月16日,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現場,大會為邵逸夫頒發了“世紀影壇成就大獎”,以表彰他對香港電影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全場掌聲雷動,這個獎項對這位百歲老人來說,是當之無愧的。他不僅主宰了一個影壇時代,也建立起一個昔日的電影王國……
上篇:邵氏的誕生
邵逸夫1907年出生於浙江寧波鎮海,父親邵玉軒是以經營顏料發家的富商,雖然不是富甲一方,但也算是家境殷實。邵逸夫在家中排行第六,本名邵仁楞,長大後覺得叫起來拗口,遂給自己起了個別號為“逸夫”,這就是他今天名字的由來。
20世紀初,電影這個新興科技來到了上海,邵玉軒授意自己的大兒子邵醉翁進軍電影業。邵醉翁在進行了一番市場摸索之後,於1925年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這個就是後來“邵氏兄弟公司”的前身。
1927 年,“天一電影公司”因為獨斷專行的經營態度,得罪了其他電影界同仁,上海六家電影公司聯合發起抵製“天一公司”粗製濫造影片的的運動,這就是中國電影史 上著名的“六合圍剿”。“天一公司”在上海已無法立足,邵醉翁便派遣三弟邵山客遠赴南洋開展製片業務,六弟邵逸夫負責協助邵山客的工作。
邵 逸夫在南洋一呆就是30年,他把邵氏公司的製片發行業務搞得有聲有色,使邵氏公司成為南洋首屈一指的大發行商,而此時他真正的輝煌事業還沒有開始。在另一 頭的香港,邵逸夫二哥邵邨人與兒子經營的“邵氏父子公司”則在夾縫中求生,被當時的電影業龍頭“電懋”公司打擊得無還手之力。為此,時年已經50歲的邵逸 夫在1957年來到香港,接替他二哥邵邨人的位置,全麵主持“邵氏父子公司”的製片業務,以抵抗“電懋”的步步緊逼。
邵逸夫接掌“邵氏父子公司”之後,進行了一係列的重大舉措,他首先斥資700萬港幣在清水灣興建邵氏片場,先後花重金從“電懋”等公司挖取名角兒,還四處網羅人才,壯大邵氏的內部力量。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香港電影即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
邵 氏整裝待發,與電懋的交鋒也正式展開。邵邨人為邵逸夫留下了一批頗具才華的電影人,青年導演李翰祥就是其中之一。1957年,邵逸夫首先同意李翰祥開拍古 裝力作《貂禪》,這部曆史劇用黃梅調的形式演繹,該片甫一公映就獲得觀眾的強烈反響,不久之後即連創票房紀錄,成為當時邵氏最為賣座的影片,李翰祥順理成 章地成為邵氏一線大導演。
第二年,清水灣片場已經建成四座攝影棚,李翰祥請求開拍電影《江山美人》,這同樣是一部曆史劇,片中的插曲由黃梅 調來演繹,女主角是當時炙手可熱的大明星林黛。《江山美人》在問世之後同樣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該片的眾多插曲也成為當年的流行音樂,邵氏公司就這樣成功占 領市場。
對於邵氏公司的全線反擊,電懋公司自然不會坐視不理,電懋總裁陸運濤來自南洋的巨富之家,這也就意味著他擁有強大的資金支持。電懋 和邵氏一度鬥得水深火熱,兩家公司競拍相同的題材,鬧得香港影壇雞飛狗跳。在電影界同仁的調停之下,邵氏和電懋終於在1964年握手言和。可也就是在這一 年,陸運濤及電懋公司50多名高管在參加完亞洲影展之後飛機失事,機上全部人員不幸罹難,電懋公司就此退出了電影舞台,邵氏公司獨霸香江影壇的日子也宣告 來臨。
邵逸夫掌控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之後,邵氏電影才得到蓬勃的發展。在50年代香港電影百花齊放的時代,邵氏電影並不十分搶眼,在邵氏公司羽翼豐滿之後,眾多豪華製作的麵世,讓“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宣傳語深入人心,邵氏電影即代表了一部影片的品質。
邵 氏雄霸香港影壇二十餘載,對香港電影產生了極其深邃的影響。在邵氏之前,香港電影以講求藝術內涵的文藝片在市場上占有主導地位,《孤島天堂》、《清宮秘 史》、《流亡之歌》都是香港早期的文藝經典。在邵氏公司一統江湖之後,香港影壇逐漸由文藝主打轉變為商業片成主流的局麵。今天的香港電影商業片一直都是最 強主打,就是邵氏為香港影壇劃分的全新格局。
邵逸夫認為,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夠賣座,必須懂得迎合觀眾的口味,他雖然給予手下導演們很大的發 揮空間,但是這些導演也必須遵循一定的市場規律,要拍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影片,而不是一味地孤芳自賞。在香港影壇曾經或是仍然在延續地類型片種中,比如黃梅 調電影、武俠片、時裝動作片、鬼片、風月片、清宮片、甚至包括賀歲片,邵氏公司把每一種類型電影都拍到了極至,並且一直向好萊塢學習,懂得運用高投資和大 明星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可以說,華語電影早期的商業運作模式,在邵氏公司這裏得到了成熟和進一步發展。
邵氏的經營理念雖然沒有被香港影壇 全麵承襲,但是對商業片從製作到營銷的一整套理念,深刻影響著整個80年代的香港電影人。邵氏公司在1987年宣布停產之後,原來邵氏的工作人員紛紛另謀 高就,這是一大批中堅的電影力量,其中包括鄒文懷、吳宇森、王晶、劉偉強、程小東、許鞍華等等,他們都是先後從邵氏走出來的電影精英,他們在邵氏所學到的 電影經驗,使他們在日後的職業生涯中受益無窮。是邵逸夫40年的苦心經營,把邵氏建立成一個龐大的電影王國,也讓香港影壇成為亞洲商業電影之都。
而早在20世紀60年代,邵氏在成功開發了動作片這一類型電影之後,不遺餘力地將該類型片種介紹到海外,並且培養起眾多歐美影迷,這也是為何香港動作電影能夠在今天的世界範圍內享有廣泛的知名度,邵氏是功夫電影發展的第一個助推者。
下篇:邵氏經典類型片概覽
邵逸夫經營邵氏兄弟電影公司近40年的時間,在這漫長的歲月中,邵氏公司推出了超過千部的電影作品,至今仍然留存在世的有近750多部。邵氏經典是屬於一個時代的記憶,它們是香港影壇的藝術瑰寶,讓我們來重溫一下那些留聲光影……
類型片的概念雖然不是邵氏最早提出,但華語影壇的類型片種卻是在邵氏時代得以發展成熟。邵氏拍攝的黃梅調影片、歌舞片、功夫片、恐怖片、風月片、喜劇片等等類型片種,很多至今仍然是香港電影的票房常勝將軍。
黃 梅調影片——該類型片由大導演李翰祥一手捧紅,他在60年代初為邵氏拍攝的江山美人》、《貂禪》、《楊貴妃》、《王昭君》、《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力作,為 邵氏在香港影壇打開了全新的局麵,黃梅調電影可以說是邵氏邁入輝煌的奠基石。除卻李翰祥之外,邵氏其他導演也拍攝了很多黃梅調電影,如嶽楓的《三笑》、 《寶蓮燈》、《花木蘭》,嚴俊的《萬古流芳》和《花田錯》等等,都在但是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反響。
功夫片——功夫片絕對是邵氏的拳頭產品,邵 氏出品的功夫電影甚至遠銷歐美,可見其之影響力。邵氏功夫片導演眾多,最具代表性的有:張徹、劉家良、楚原三人。張徹是公認的功夫片大師級導演,他憑借 《獨臂刀》開創了香港陽剛武俠片的潮流,1967年的《獨臂刀》也是香港第一部票房過百萬港幣的影片。張徹在邵氏辛勤耕耘20於年,貢獻了無數的佳作,在 武俠片的領域,張徹拍攝了《大刺客》、《金燕子》、《獨臂刀王》、《新獨臂刀》、《雙俠》等等經典之作;隨後他又把注意力轉向了民初功夫片,《報仇》、 《大決鬥》、《馬永貞》、《五虎將》等影片就是此中經典。而其後執導的《方世玉與洪熙官》、《少林英雄榜》、《少林寺》等片開創了少林英雄片的潮流;根據 金庸名著改編的《射雕英雄傳》三部曲,也在當時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劉家良是正宗洪拳傳人,黃飛鴻的嫡係弟子,他執導的影片注重功夫的硬 橋硬馬,其代表作有:《少林三十六房》、《爛頭何》、《霹靂十傑》、《十八般武藝》、《中華丈夫》等等。劉家良作為一名武者,他在電影中展現的真功夫令人 歎為觀止,經典作品《少林三十六房》詳盡地解說了少林武僧修煉功夫的諸多過程,每進步一個階段,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該片在西方被視為難以逾越的功夫片經 典。
楚原是文人出身,作品較為強調個人的文藝風格,瑰麗奇絕的古龍小說正是他進入武俠世界的最佳敲門磚。楚原在邵氏的武俠片代表作品幾乎都 是改編自古龍的小說,如《楚留香》(鄭少秋版苗僑偉版朱孝天版)、《白玉老虎》、《繡花大盜》、《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三少爺的劍》等等,古 龍知名的武俠作品,楚原基本是照單全收。其中成就較高的是《楚留香》、《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和《三少爺的劍》等幾部作品,這些影片精準地還原了 古龍原著的神髓。
風月片——風月片是李翰祥首開風氣之先,這些作品多數以賣弄豔情為主,李翰祥拍攝這類影片,無非是想為自己和老板邵逸夫多 賺點錢而已,但憑借李翰祥對於曆史掌故以及風俗民情的深入了解,李翰祥的眾多風月片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對舊中國市井生活的一個側麵了解。李翰祥的風月片代表 作品有:《金瓶雙豔》、《拈花惹草》、《一樂也》、《風月奇譚》、《風流韻事》、《風花雪月》等等,其中《金瓶雙豔》改編自古典名著《金瓶梅》,藝術成就 是其它同類作品無可比擬的。除了李翰祥之外,邵氏還有呂奇、何藩、程剛等導演在風月片領域波頗有建樹,他們的作品如《財子、名花、星媽》、《長發姑娘》、 《應召名冊》等等轟動一時。
劇情片——此類影片的涉及就較為廣泛,邵氏眾多導演都在此領域留下佳作,比如程剛、華山等人執導的《香港奇案》,以反應香港離奇凶殺案為主題;蔡繼光執導 的《男與女》,則是把目光對準了內地偷渡來港者的悲慘命運;牟敦芾執導的《打蛇》,則是對喪心病狂的人蛇集團赤裸裸地控訴;其它諸如《後門》、《廟街皇 後》、《成記茶樓》、《年輕人》、《城寨出來者》、《八十二家房客》等等作品,則是對當時香港社會各個階層地藝術寫照,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
邵氏佳片多不勝數,這些寶貴的藝術傑作見證了香港影壇一個時代的發展,這些影片能夠流傳至今,也和邵逸夫先生不懈的努力分不開的。雖然邵氏公司已經成為曆史的記憶,但這些邵氏經典就在我們的影像生活中曆久彌新。
來源: 21CN網-全頻道(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