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邵逸夫的影視風雲

(2014-01-07 02:59:04) 下一個
邵逸夫的電視風雲
2014年01月07日 1005
  •    
     
       
邵逸夫,TVB的創建者,無疑也是一個電視王國的締造者,TVB在他手裏,在香港電視圈乃至華語電視圈呼風喚雨四十年,長年擁有港島八成以上的收視率,所出產的電視劇銷至全球華人世界,在這個電視王國的全盛時代,不客氣的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TVB。
創建TVB 開辦藝員培訓班
1967年大概不是個什麽值得特別念叨的年份,這一年邵逸夫與利孝和等人聯手創建了TVB,誰也沒想到這家電視台竟會縱橫港島四十年。當時TVB的第一大股東是利孝和,他也是TVB的首任董事局主席,而邵逸夫的主力,還是放在當時還十分紅火的邵氏影業。
作為全港首個免費電視台,TVB很快在香港娛樂圈占據了一席之地。而邵逸夫則慧眼獨具,於1971年在TVB開設了首期無線藝員訓練班,其後這個訓 練班不隻為電視台還為整個香港演藝圈都輸送了大量的中堅人才,現在在華人娛樂圈內絕對是呼風喚雨的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頂尖 巨星,乃至現在已晉升為國際級的大導演杜琪峰等,都是出自該訓練班的得意學生。
到70年代末,邵氏影業受到嘉禾影業的威脅,產量和收益都是每況愈下,邵逸夫開始思考邵氏公司的走向,此時他以獨有的敏銳眼光發現了電視業的光明前景,於是毫不猶豫的把邵氏公司的主力轉移到電視業,在這期間陸續購入大量TVB的股份,順利成為TVB第一大股東。
1980年TVB首任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因心髒病逝世,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接任董事局主席,隨後他以善舞長袖集中力量經營TVB所屬的明珠台 (英文台)和翡翠台(粵語台),不但讓兩台收視率長期在港島獨占鼇頭,其製作的節目尤其是劇集,影響力更是擴展到內地、澳門、台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創 造了一代電視王國的輝煌歲月。
好戲連台戰麗的
邵逸夫接任TVB後,即逢對手麗的電視(亞洲電視前身)發動兩台間的第一次收視戰,當時麗的的《大地恩情》和《驟雨中的陽光》在黃金時段掀起收視熱潮,把兩台的收視比例從三七追到四六乃至五五開,一時間傳媒熱議觀眾熱捧麗的電視,TVB麵臨開台以來的首次收視危機。
麵對麗的的步步緊逼,邵逸夫以大將之風從容應對,排兵布局,先是果斷腰斬與《大地恩情》對陣的《輪流轉》,拉來鎮台之寶汪明荃與紅極一時的電影小生 謝賢合作了一出經典劇集《千王之王》,汪明荃與謝賢在劇中糾纏不斷的情感加上有點新鮮有點神秘的賭術力阻《大地恩情》的強大攻勢,收視節節高升,最終完敗 麗的。《千王之王》也成為香港電視史上公認的經典劇集。
在與麗的的這段收視戰期間,TVB在邵逸夫掌舵下可謂是好戲連台,《上海灘》、《火鳳凰》、《京華春夢》、《萬水千山總是情》等風摩大江南北的經典劇集紛紛亮相,在香江和整個華語電視圈掀起一輪又一輪收視高潮。
至1982年邱德根接手麗的,將“麗的”改名叫“亞洲電視”,也正式宣告TVB在首次電視戰中贏得全勝。
造華人巨星 推經典劇集
80年代,TVB在香港電視圈是絕對的一枝獨秀,在收視獨大的局麵下,邵逸夫並不滿足於現有成績,十分注重發掘和培養人才,不僅為香港影視圈輸送了大量人才,還捧出了大批紅星。
男星最為觀眾熟知的,當為周潤發之後的“五虎將”:黃日華、劉德華、梁朝偉、苗僑偉、湯鎮業。劉德華和梁朝偉如今已是頂級巨星,而黃日華、苗僑偉、湯鎮業當年也是紅極一時的實力偶像派。
女星方麵,在汪明荃、趙雅芝、鄭裕玲這三位公認的阿姐之後捧出了陳玉蓮、曾華倩、戚美珍、黎美嫻、劉嘉玲、藍潔瑛、周海媚等各具特色的花旦。
TVB主辦的一年一度選美盛事“香港小姐”,同樣也製造出不少當紅女星,最為經典的,當屬1983年港姐亞軍張曼玉。
除了捧紅一顆顆的紅星,邵逸夫深明節目質量才是關鍵,從不因一台獨大而放鬆對節目質素要求。他大膽啟用了不少幕後的製作與管理人才,其結果是促使TVB節目製作始終走在華人電視業的前列,不少劇集都在整個華語區產生不俗影響。
最具影響力的粗粗分來有兩大類,一類是改編自金庸小說的經典武俠劇,翁美玲與黃日華的《射雕英雄傳》、劉德華與陳玉蓮的《神雕俠侶》、梁朝偉與劉德華的《鹿鼎記》等,都是一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電視經典。
另一類是家族劇。1986年萬梓良、鄭裕玲、劉嘉玲主演的《流氓大亨》轟動一時,成功掀起家族劇熱潮,更將家族恩怨演變成港劇一個獨具特色的重要品牌。此後的《義不容情》、《大時代》、《創世紀》等都是此劇種中的翹楚。
捧“四大天王” 引“包青天”潮
1988年,邵逸夫將無線電視城由香港廣播道搬至清水灣,TVB迎來了戰事不斷的90年代。
首當其衝便是90年代初期與亞視林伯欣時代的收視戰。1989年林伯欣接手亞視,出大價先後從無線挖走了沈殿霞、曾誌偉、盧海鵬、林建明、李香琴、 招振強、韋家輝、戚其義、黃日華、鄭少秋、吳啟華、任達華、曾華倩、陳玉蓮、戚美珍、陳庭威等台前幕後的金裝人才開拍劇集和電視節目,聲勢浩大的與TVB 對抗。
麵對林伯欣的攻勢,邵逸夫率領無線眾將士展開“歡樂今宵救亡運動”與“劇集救亡運動”,製作出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節目和劇集,再次將亞視打回原形。
在這次收視戰中,TVB製作了《我本善良》、《人在邊緣》、《今生無悔》、《灰網》、《邊城浪子》、《壹號皇庭》、《火玫瑰》、《巨人》、《大時 代》等經典劇集。《人在邊緣》、《今生無悔》把如今已是巨星的黎明捧到大紅大紫,當時不少師奶愛他勝過親生仔;《灰網》應該是無冕影帝吳鎮宇最為內地觀眾 熟悉的電視劇;《火玫瑰》則讓當年一直不溫不火的溫碧霞大紅大紫了一把;《我本善良》對內地觀眾影響力尤大,男主角溫兆倫更被稱作溫SIR,迷倒內地萬千 少女,其當年在內地的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直叫如今TVB的一哥一姐們望塵莫及;《大時代》則被譽為TVB九十年代最傑出的電視劇和無線最經典的家族劇,在 二十一世紀初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傳媒選出的兩個二十世紀華語電視劇百大榜中,《大時代》都是90年代香港劇集的第一名。
尤值一提的是90年代初TVB創辦了“勁歌金曲”這一經典欄目,邵逸夫更以獨道眼光點名力捧“黎明、郭富城、張學友、劉德華”為四大天王,結果四人在樂壇火速上位,並成長為香港乃至華人娛樂圈呼風喚雨的四巨星,而“四大天王”這一稱呼更是延用至今。
93年,邵逸夫再度發威,欽點引進台劇《包青天》,結果在香港掀起收視狂潮,備感壓力的亞視不得不以重金請來劇中飾包青天的金超群火速跟風拍攝《包青天》,形成香港電視史上兩台黃金時段前所未有的同內容電視劇對壘(《包青天》打《包青天》)的局麵。
94年邵逸夫把亞視不少台前幕後人員挖到了無線,尤其是台前一眾九位當家小生花旦全部網羅至旗下,亞視自製劇由此開始衰弱,頻頻靠外援諸如馬景濤等藝人拍攝新劇,於是TVB又進入一台獨大的局麵。
興建新電視城 《創世紀》百集輝煌
97、98年TVB可謂是高歌猛進,幾乎稍好點的劇集平均收視都在30點以上,《天地毫情》、《陀槍師姐》、《妙手仁心》、《鑒證實錄》這些家族劇和職業劇都是到現在內地各大電視台還在頻頻重播的劇集。
不過平靜之下暗流湧動,98年亞視再度易主,新主上陣後大刀闊斧改革,減少自製劇,加大外購劇比例,於99年以《縱橫四海》、《還珠格格》和《方世 玉》向無線宣戰,尤其《還珠格格》為亞視創下30點的最高劇集收視紀錄,更帶動亞視在黃金時段的收視以六比四比例反超無線,成為香港電視史上最經典的戰 事。
為抵抗“小燕子”的魔力,無線在兩星期內三次變陣,抽調四線劇集對抗亞視的攻勢。最後無線搬出屢創收視高峰的王牌遊戲節目《驚天動地獎門人》對抗《還珠2》,基本打成平手。
麵對《還珠格格》的熱潮,邵逸夫坦言自己也愛看《還珠格格》,有這份大度,難能可貴。
《還珠》下檔後,TVB立即以擁有香港歌壇全部歌星約的優勢,搶先與趙薇簽下歌手合約,同時買下她的《表妹吉祥》和《康熙微服私訪》以及尚未開拍的 《情深深雨蒙蒙》等劇。更加緊製作推出了集合羅嘉良、陳錦鴻、古天樂、吳奇隆、蔡少芬、邵美琪和郭可盈、陳慧珊等100多位知名藝員參演的《創世紀》,徹 底瓦解了亞視的攻勢。
《創世紀》當年在香港的收視談不上超高,但影響卻頗為深遠,無論是演員陣容,還是劇集製作,都是香港電視劇的一個高峰。
《創世紀》之後,港劇在華語電視圈雖說地位猶在,影響力卻是日漸衰退了。
而另一方麵,為配合未來發展,1999年邵逸夫秏資二十二億港元於將軍澳工業興建一座全新的電視廣播城,新址總建築麵積逾十一萬平方米,較原有的清水灣電視城大三成,並於2003年10月正式全麵投入使用。
進軍內地 再起風雲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內地與台灣電視劇質量的不斷提升,TVB劇集漸成流水線作業,影響力大不入前。
TVB無疑也意識到這一點,在劇集方麵不斷作出嚐試,同時開始大舉進軍內地。生產的電視劇也越來越多的亮相內地電視台,如《金枝欲孽》、《東方之珠》、《我的野蠻奶奶》等。

2007年,TVB與央視合拍了迎回歸十周年的大製作電視劇《歲月風雲》,旗下的大牌明星自《創世紀》之後又一次傾巢出動,出任了劇中的大小主角、配角,並在內地和香港兩地播放,開創了合拍劇新模式。
安排旗下藝人頻頻亮相內地的劇集和電視節目,與湖南衛視聯手推出了《舞動奇跡》,為一些二三線的藝人打響了在內地的知名度。
當然近年邵逸夫已經淡出了TVB的日常管理,大小事項實際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方逸華操作。但他依然是TVB絕對的精神領袖,隻要有他出現的場合,台前幕後的人員便起身鼓掌不斷,而曆屆港姐冠軍,都已攙扶他出席過活動為榮。
邵逸夫,注定是香港電視史上一個不可複製和替代的傳奇。
來源: 21CN網-全頻道(廣州)
(聯合早報網編輯:明永昌 )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140107-296768#sthash.UNK2kBMf.dpuf
邵逸夫的電影王國

2014年01月07日 1003

2007年4月16日,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現場,大會為邵逸夫頒發了“世紀影壇成就大獎”,以表彰他對香港電影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全場掌聲雷動,這個獎項對這位百歲老人來說,是當之無愧的。他不僅主宰了一個影壇時代,也建立起一個昔日的電影王國……

上篇:邵氏的誕生

邵逸夫1907年出生於浙江寧波鎮海,父親邵玉軒是以經營顏料發家的富商,雖然不是富甲一方,但也算是家境殷實。邵逸夫在家中排行第六,本名邵仁楞,長大後覺得叫起來拗口,遂給自己起了個別號為“逸夫”,這就是他今天名字的由來。

20世紀初,電影這個新興科技來到了上海,邵玉軒授意自己的大兒子邵醉翁進軍電影業。邵醉翁在進行了一番市場摸索之後,於1925年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這個就是後來“邵氏兄弟公司”的前身。

1927年,“天一電影公司”因為獨斷專行的經營態度,得罪了其他電影界同仁,上海六家電影公司聯合發起抵製“天一公司”粗製濫造影片的的運動,這就是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六合圍剿”。“天一公司”在上海已無法立足,邵醉翁便派遣三弟邵山客遠赴南洋開展製片業務,六弟邵逸夫負責協助邵山客的工作。

邵逸夫在南洋一呆就是30年,他把邵氏公司的製片發行業務搞得有聲有色,使邵氏公司成為南洋首屈一指的大發行商,而此時他真正的輝煌事業還沒有開始。在另一頭的香港,邵逸夫二哥邵邨人與兒子經營的“邵氏父子公司”則在夾縫中求生,被當時的電影業龍頭“電懋”公司打擊得無還手之力。為此,時年已經50歲的邵逸夫在1957年來到香港,接替他二哥邵邨人的位置,全麵主持“邵氏父子公司”的製片業務,以抵抗“電懋”的步步緊逼。

邵逸夫接掌“邵氏父子公司”之後,進行了一係列的重大舉措,他首先斥資700萬港幣在清水灣興建邵氏片場,先後花重金從“電懋”等公司挖取名角兒,還四處網羅人才,壯大邵氏的內部力量。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香港電影即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

邵氏整裝待發,與電懋的交鋒也正式展開。邵邨人為邵逸夫留下了一批頗具才華的電影人,青年導演李翰祥就是其中之一。1957年,邵逸夫首先同意李翰祥開拍古裝力作《貂禪》,這部曆史劇用黃梅調的形式演繹,該片甫一公映就獲得觀眾的強烈反響,不久之後即連創票房紀錄,成為當時邵氏最為賣座的影片,李翰祥順理成章地成為邵氏一線大導演。

第二年,清水灣片場已經建成四座攝影棚,李翰祥請求開拍電影《江山美人》,這同樣是一部曆史劇,片中的插曲由黃梅調來演繹,女主角是當時炙手可熱的大明星林黛。《江山美人》在問世之後同樣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該片的眾多插曲也成為當年的流行音樂,邵氏公司就這樣成功占領市場。

對於邵氏公司的全線反擊,電懋公司自然不會坐視不理,電懋總裁陸運濤來自南洋的巨富之家,這也就意味著他擁有強大的資金支持。電懋和邵氏一度鬥得水深火熱,兩家公司競拍相同的題材,鬧得香港影壇雞飛狗跳。在電影界同仁的調停之下,邵氏和電懋終於在1964年握手言和。可也就是在這一年,陸運濤及電懋公司50多名高管在參加完亞洲影展之後飛機失事,機上全部人員不幸罹難,電懋公司就此退出了電影舞台,邵氏公司獨霸香江影壇的日子也宣告來臨。

邵逸夫掌控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之後,邵氏電影才得到蓬勃的發展。在50年代香港電影百花齊放的時代,邵氏電影並不十分搶眼,在邵氏公司羽翼豐滿之後,眾多豪華製作的麵世,讓“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宣傳語深入人心,邵氏電影即代表了一部影片的品質。

邵氏雄霸香港影壇二十餘載,對香港電影產生了極其深邃的影響。在邵氏之前,香港電影以講求藝術內涵的文藝片在市場上占有主導地位,《孤島天堂》、《清宮秘史》、《流亡之歌》都是香港早期的文藝經典。在邵氏公司一統江湖之後,香港影壇逐漸由文藝主打轉變為商業片成主流的局麵。今天的香港電影商業片一直都是最強主打,就是邵氏為香港影壇劃分的全新格局。

邵逸夫認為,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夠賣座,必須懂得迎合觀眾的口味,他雖然給予手下導演們很大的發揮空間,但是這些導演也必須遵循一定的市場規律,要拍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影片,而不是一味地孤芳自賞。在香港影壇曾經或是仍然在延續地類型片種中,比如黃梅調電影、武俠片、時裝動作片、鬼片、風月片、清宮片、甚至包括賀歲片,邵氏公司把每一種類型電影都拍到了極至,並且一直向好萊塢學習,懂得運用高投資和大明星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可以說,華語電影早期的商業運作模式,在邵氏公司這裏得到了成熟和進一步發展。

邵氏的經營理念雖然沒有被香港影壇全麵承襲,但是對商業片從製作到營銷的一整套理念,深刻影響著整個80年代的香港電影人。邵氏公司在1987年宣布停產之後,原來邵氏的工作人員紛紛另謀高就,這是一大批中堅的電影力量,其中包括鄒文懷、吳宇森、王晶、劉偉強、程小東、許鞍華等等,他們都是先後從邵氏走出來的電影精英,他們在邵氏所學到的電影經驗,使他們在日後的職業生涯中受益無窮。是邵逸夫40年的苦心經營,把邵氏建立成一個龐大的電影王國,也讓香港影壇成為亞洲商業電影之都。

而早在20世紀60年代,邵氏在成功開發了動作片這一類型電影之後,不遺餘力地將該類型片種介紹到海外,並且培養起眾多歐美影迷,這也是為何香港動作電影能夠在今天的世界範圍內享有廣泛的知名度,邵氏是功夫電影發展的第一個助推者。

下篇:邵氏經典類型片概覽

邵逸夫經營邵氏兄弟電影公司近40年的時間,在這漫長的歲月中,邵氏公司推出了超過千部的電影作品,至今仍然留存在世的有近750多部。邵氏經典是屬於一個時代的記憶,它們是香港影壇的藝術瑰寶,讓我們來重溫一下那些留聲光影……

類型片的概念雖然不是邵氏最早提出,但華語影壇的類型片種卻是在邵氏時代得以發展成熟。邵氏拍攝的黃梅調影片、歌舞片、功夫片、恐怖片、風月片、喜劇片等等類型片種,很多至今仍然是香港電影的票房常勝將軍。

黃梅調影片——該類型片由大導演李翰祥一手捧紅,他在60年代初為邵氏拍攝的江山美人》、《貂禪》、《楊貴妃》、《王昭君》、《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力作,為邵氏在香港影壇打開了全新的局麵,黃梅調電影可以說是邵氏邁入輝煌的奠基石。除卻李翰祥之外,邵氏其他導演也拍攝了很多黃梅調電影,如嶽楓的《三笑》、《寶蓮燈》、《花木蘭》,嚴俊的《萬古流芳》和《花田錯》等等,都在但是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反響。

功夫片——功夫片絕對是邵氏的拳頭產品,邵氏出品的功夫電影甚至遠銷歐美,可見其之影響力。邵氏功夫片導演眾多,最具代表性的有:張徹、劉家良、楚原三人。張徹是公認的功夫片大師級導演,他憑借《獨臂刀》開創了香港陽剛武俠片的潮流,1967年的《獨臂刀》也是香港第一部票房過百萬港幣的影片。張徹在邵氏辛勤耕耘20於年,貢獻了無數的佳作,在武俠片的領域,張徹拍攝了《大刺客》、《金燕子》、《獨臂刀王》、《新獨臂刀》、《雙俠》等等經典之作;隨後他又把注意力轉向了民初功夫片,《報仇》、《大決鬥》、《馬永貞》、《五虎將》等影片就是此中經典。而其後執導的《方世玉與洪熙官》、《少林英雄榜》、《少林寺》等片開創了少林英雄片的潮流;根據金庸名著改編的《射雕英雄傳》三部曲,也在當時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劉家良是正宗洪拳傳人,黃飛鴻的嫡係弟子,他執導的影片注重功夫的硬橋硬馬,其代表作有:《少林三十六房》、《爛頭何》、《霹靂十傑》、《十八般武藝》、《中華丈夫》等等。劉家良作為一名武者,他在電影中展現的真功夫令人歎為觀止,經典作品《少林三十六房》詳盡地解說了少林武僧修煉功夫的諸多過程,每進步一個階段,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該片在西方被視為難以逾越的功夫片經典。

楚原是文人出身,作品較為強調個人的文藝風格,瑰麗奇絕的古龍小說正是他進入武俠世界的最佳敲門磚。楚原在邵氏的武俠片代表作品幾乎都是改編自古龍的小說,如《楚留香》(鄭少秋版苗僑偉版朱孝天版)、《白玉老虎》、《繡花大盜》、《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三少爺的劍》等等,古龍知名的武俠作品,楚原基本是照單全收。其中成就較高的是《楚留香》、《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和《三少爺的劍》等幾部作品,這些影片精準地還原了古龍原著的神髓。

風月片——風月片是李翰祥首開風氣之先,這些作品多數以賣弄豔情為主,李翰祥拍攝這類影片,無非是想為自己和老板邵逸夫多賺點錢而已,但憑借李翰祥對於曆史掌故以及風俗民情的深入了解,李翰祥的眾多風月片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對舊中國市井生活的一個側麵了解。李翰祥的風月片代表作品有:《金瓶雙豔》、《拈花惹草》、《一樂也》、《風月奇譚》、《風流韻事》、《風花雪月》等等,其中《金瓶雙豔》改編自古典名著《金瓶梅》,藝術成就是其它同類作品無可比擬的。除了李翰祥之外,邵氏還有呂奇、何藩、程剛等導演在風月片領域波頗有建樹,他們的作品如《財子、名花、星媽》、《長發姑娘》、《應召名冊》等等轟動一時。


劇情片——此類影片的涉及就較為廣泛,邵氏眾多導演都在此領域留下佳作,比如程剛、華山等人執導的《香港奇案》,以反應香港離奇凶殺案為主題;蔡繼光執導的《男與女》,則是把目光對準了內地偷渡來港者的悲慘命運;牟敦芾執導的《打蛇》,則是對喪心病狂的人蛇集團赤裸裸地控訴;其它諸如《後門》、《廟街皇後》、《成記茶樓》、《年輕人》、《城寨出來者》、《八十二家房客》等等作品,則是對當時香港社會各個階層地藝術寫照,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

邵氏佳片多不勝數,這些寶貴的藝術傑作見證了香港影壇一個時代的發展,這些影片能夠流傳至今,也和邵逸夫先生不懈的努力分不開的。雖然邵氏公司已經成為曆史的記憶,但這些邵氏經典就在我們的影像生活中曆久彌新。


邵逸夫的電影王國

2014年01月07日 1003

2007年4月16日,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現場,大會為邵逸夫頒發了“世紀影壇成就大獎”,以表彰他對香港電影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全場掌聲雷動,這個獎項對這位百歲老人來說,是當之無愧的。他不僅主宰了一個影壇時代,也建立起一個昔日的電影王國……

上篇:邵氏的誕生

邵逸夫1907年出生於浙江寧波鎮海,父親邵玉軒是以經營顏料發家的富商,雖然不是富甲一方,但也算是家境殷實。邵逸夫在家中排行第六,本名邵仁楞,長大後覺得叫起來拗口,遂給自己起了個別號為“逸夫”,這就是他今天名字的由來。

20世紀初,電影這個新興科技來到了上海,邵玉軒授意自己的大兒子邵醉翁進軍電影業。邵醉翁在進行了一番市場摸索之後,於1925年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這個就是後來“邵氏兄弟公司”的前身。

1927 年,“天一電影公司”因為獨斷專行的經營態度,得罪了其他電影界同仁,上海六家電影公司聯合發起抵製“天一公司”粗製濫造影片的的運動,這就是中國電影史 上著名的“六合圍剿”。“天一公司”在上海已無法立足,邵醉翁便派遣三弟邵山客遠赴南洋開展製片業務,六弟邵逸夫負責協助邵山客的工作。

邵 逸夫在南洋一呆就是30年,他把邵氏公司的製片發行業務搞得有聲有色,使邵氏公司成為南洋首屈一指的大發行商,而此時他真正的輝煌事業還沒有開始。在另一 頭的香港,邵逸夫二哥邵邨人與兒子經營的“邵氏父子公司”則在夾縫中求生,被當時的電影業龍頭“電懋”公司打擊得無還手之力。為此,時年已經50歲的邵逸 夫在1957年來到香港,接替他二哥邵邨人的位置,全麵主持“邵氏父子公司”的製片業務,以抵抗“電懋”的步步緊逼。

邵逸夫接掌“邵氏父子公司”之後,進行了一係列的重大舉措,他首先斥資700萬港幣在清水灣興建邵氏片場,先後花重金從“電懋”等公司挖取名角兒,還四處網羅人才,壯大邵氏的內部力量。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香港電影即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

邵 氏整裝待發,與電懋的交鋒也正式展開。邵邨人為邵逸夫留下了一批頗具才華的電影人,青年導演李翰祥就是其中之一。1957年,邵逸夫首先同意李翰祥開拍古 裝力作《貂禪》,這部曆史劇用黃梅調的形式演繹,該片甫一公映就獲得觀眾的強烈反響,不久之後即連創票房紀錄,成為當時邵氏最為賣座的影片,李翰祥順理成 章地成為邵氏一線大導演。

第二年,清水灣片場已經建成四座攝影棚,李翰祥請求開拍電影《江山美人》,這同樣是一部曆史劇,片中的插曲由黃梅 調來演繹,女主角是當時炙手可熱的大明星林黛。《江山美人》在問世之後同樣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該片的眾多插曲也成為當年的流行音樂,邵氏公司就這樣成功占 領市場。

對於邵氏公司的全線反擊,電懋公司自然不會坐視不理,電懋總裁陸運濤來自南洋的巨富之家,這也就意味著他擁有強大的資金支持。電懋 和邵氏一度鬥得水深火熱,兩家公司競拍相同的題材,鬧得香港影壇雞飛狗跳。在電影界同仁的調停之下,邵氏和電懋終於在1964年握手言和。可也就是在這一 年,陸運濤及電懋公司50多名高管在參加完亞洲影展之後飛機失事,機上全部人員不幸罹難,電懋公司就此退出了電影舞台,邵氏公司獨霸香江影壇的日子也宣告 來臨。

邵逸夫掌控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之後,邵氏電影才得到蓬勃的發展。在50年代香港電影百花齊放的時代,邵氏電影並不十分搶眼,在邵氏公司羽翼豐滿之後,眾多豪華製作的麵世,讓“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宣傳語深入人心,邵氏電影即代表了一部影片的品質。

邵 氏雄霸香港影壇二十餘載,對香港電影產生了極其深邃的影響。在邵氏之前,香港電影以講求藝術內涵的文藝片在市場上占有主導地位,《孤島天堂》、《清宮秘 史》、《流亡之歌》都是香港早期的文藝經典。在邵氏公司一統江湖之後,香港影壇逐漸由文藝主打轉變為商業片成主流的局麵。今天的香港電影商業片一直都是最 強主打,就是邵氏為香港影壇劃分的全新格局。

邵逸夫認為,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夠賣座,必須懂得迎合觀眾的口味,他雖然給予手下導演們很大的發 揮空間,但是這些導演也必須遵循一定的市場規律,要拍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影片,而不是一味地孤芳自賞。在香港影壇曾經或是仍然在延續地類型片種中,比如黃梅 調電影、武俠片、時裝動作片、鬼片、風月片、清宮片、甚至包括賀歲片,邵氏公司把每一種類型電影都拍到了極至,並且一直向好萊塢學習,懂得運用高投資和大 明星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可以說,華語電影早期的商業運作模式,在邵氏公司這裏得到了成熟和進一步發展。

邵氏的經營理念雖然沒有被香港影壇 全麵承襲,但是對商業片從製作到營銷的一整套理念,深刻影響著整個80年代的香港電影人。邵氏公司在1987年宣布停產之後,原來邵氏的工作人員紛紛另謀 高就,這是一大批中堅的電影力量,其中包括鄒文懷、吳宇森、王晶、劉偉強、程小東、許鞍華等等,他們都是先後從邵氏走出來的電影精英,他們在邵氏所學到的 電影經驗,使他們在日後的職業生涯中受益無窮。是邵逸夫40年的苦心經營,把邵氏建立成一個龐大的電影王國,也讓香港影壇成為亞洲商業電影之都。

而早在20世紀60年代,邵氏在成功開發了動作片這一類型電影之後,不遺餘力地將該類型片種介紹到海外,並且培養起眾多歐美影迷,這也是為何香港動作電影能夠在今天的世界範圍內享有廣泛的知名度,邵氏是功夫電影發展的第一個助推者。

下篇:邵氏經典類型片概覽

邵逸夫經營邵氏兄弟電影公司近40年的時間,在這漫長的歲月中,邵氏公司推出了超過千部的電影作品,至今仍然留存在世的有近750多部。邵氏經典是屬於一個時代的記憶,它們是香港影壇的藝術瑰寶,讓我們來重溫一下那些留聲光影……

類型片的概念雖然不是邵氏最早提出,但華語影壇的類型片種卻是在邵氏時代得以發展成熟。邵氏拍攝的黃梅調影片、歌舞片、功夫片、恐怖片、風月片、喜劇片等等類型片種,很多至今仍然是香港電影的票房常勝將軍。

黃 梅調影片——該類型片由大導演李翰祥一手捧紅,他在60年代初為邵氏拍攝的江山美人》、《貂禪》、《楊貴妃》、《王昭君》、《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力作,為 邵氏在香港影壇打開了全新的局麵,黃梅調電影可以說是邵氏邁入輝煌的奠基石。除卻李翰祥之外,邵氏其他導演也拍攝了很多黃梅調電影,如嶽楓的《三笑》、 《寶蓮燈》、《花木蘭》,嚴俊的《萬古流芳》和《花田錯》等等,都在但是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反響。

功夫片——功夫片絕對是邵氏的拳頭產品,邵 氏出品的功夫電影甚至遠銷歐美,可見其之影響力。邵氏功夫片導演眾多,最具代表性的有:張徹、劉家良、楚原三人。張徹是公認的功夫片大師級導演,他憑借 《獨臂刀》開創了香港陽剛武俠片的潮流,1967年的《獨臂刀》也是香港第一部票房過百萬港幣的影片。張徹在邵氏辛勤耕耘20於年,貢獻了無數的佳作,在 武俠片的領域,張徹拍攝了《大刺客》、《金燕子》、《獨臂刀王》、《新獨臂刀》、《雙俠》等等經典之作;隨後他又把注意力轉向了民初功夫片,《報仇》、 《大決鬥》、《馬永貞》、《五虎將》等影片就是此中經典。而其後執導的《方世玉與洪熙官》、《少林英雄榜》、《少林寺》等片開創了少林英雄片的潮流;根據 金庸名著改編的《射雕英雄傳》三部曲,也在當時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劉家良是正宗洪拳傳人,黃飛鴻的嫡係弟子,他執導的影片注重功夫的硬 橋硬馬,其代表作有:《少林三十六房》、《爛頭何》、《霹靂十傑》、《十八般武藝》、《中華丈夫》等等。劉家良作為一名武者,他在電影中展現的真功夫令人 歎為觀止,經典作品《少林三十六房》詳盡地解說了少林武僧修煉功夫的諸多過程,每進步一個階段,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該片在西方被視為難以逾越的功夫片經 典。

楚原是文人出身,作品較為強調個人的文藝風格,瑰麗奇絕的古龍小說正是他進入武俠世界的最佳敲門磚。楚原在邵氏的武俠片代表作品幾乎都 是改編自古龍的小說,如《楚留香》(鄭少秋版苗僑偉版朱孝天版)、《白玉老虎》、《繡花大盜》、《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三少爺的劍》等等,古 龍知名的武俠作品,楚原基本是照單全收。其中成就較高的是《楚留香》、《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和《三少爺的劍》等幾部作品,這些影片精準地還原了 古龍原著的神髓。

風月片——風月片是李翰祥首開風氣之先,這些作品多數以賣弄豔情為主,李翰祥拍攝這類影片,無非是想為自己和老板邵逸夫多 賺點錢而已,但憑借李翰祥對於曆史掌故以及風俗民情的深入了解,李翰祥的眾多風月片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對舊中國市井生活的一個側麵了解。李翰祥的風月片代表 作品有:《金瓶雙豔》、《拈花惹草》、《一樂也》、《風月奇譚》、《風流韻事》、《風花雪月》等等,其中《金瓶雙豔》改編自古典名著《金瓶梅》,藝術成就 是其它同類作品無可比擬的。除了李翰祥之外,邵氏還有呂奇、何藩、程剛等導演在風月片領域波頗有建樹,他們的作品如《財子、名花、星媽》、《長發姑娘》、 《應召名冊》等等轟動一時。


劇情片——此類影片的涉及就較為廣泛,邵氏眾多導演都在此領域留下佳作,比如程剛、華山等人執導的《香港奇案》,以反應香港離奇凶殺案為主題;蔡繼光執導 的《男與女》,則是把目光對準了內地偷渡來港者的悲慘命運;牟敦芾執導的《打蛇》,則是對喪心病狂的人蛇集團赤裸裸地控訴;其它諸如《後門》、《廟街皇 後》、《成記茶樓》、《年輕人》、《城寨出來者》、《八十二家房客》等等作品,則是對當時香港社會各個階層地藝術寫照,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

邵氏佳片多不勝數,這些寶貴的藝術傑作見證了香港影壇一個時代的發展,這些影片能夠流傳至今,也和邵逸夫先生不懈的努力分不開的。雖然邵氏公司已經成為曆史的記憶,但這些邵氏經典就在我們的影像生活中曆久彌新。

來源: 21CN網-全頻道(廣州)

(聯合早報網編輯:明永昌 )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140107-296767#sthash.ZfqfaLR1.dpuf
邵逸夫的電視風雲
邵逸夫的電視風雲

邵逸夫的電視風雲
2014年01月07日

邵逸夫,TVB的創建者,無疑也是一個電視王國的締造者,TVB在他手裏,在香港電視圈乃至華語電視圈呼風喚雨四十年,長年擁有港島八成以上的收視率,所出產的電視劇銷至全球華人世界,在這個電視王國的全盛時代,不客氣的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TVB。

創建TVB 開辦藝員培訓班

1967年大概不是個什麽值得特別念叨的年份,這一年邵逸夫與利孝和等人聯手創建了TVB,誰也沒想到這家電視台竟會縱橫港島四十年。當時TVB的第一大股東是利孝和,他也是TVB的首任董事局主席,而邵逸夫的主力,還是放在當時還十分紅火的邵氏影業。

作為全港首個免費電視台,TVB很快在香港娛樂圈占據了一席之地。而邵逸夫則慧眼獨具,於1971年在TVB開設了首期無線藝員訓練班,其後這個訓練班不隻為電視台還為整個香港演藝圈都輸送了大量的中堅人才,現在在華人娛樂圈內絕對是呼風喚雨的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頂尖巨星,乃至現在已晉升為國際級的大導演杜琪峰等,都是出自該訓練班的得意學生。

到70年代末,邵氏影業受到嘉禾影業的威脅,產量和收益都是每況愈下,邵逸夫開始思考邵氏公司的走向,此時他以獨有的敏銳眼光發現了電視業的光明前景,於是毫不猶豫的把邵氏公司的主力轉移到電視業,在這期間陸續購入大量TVB的股份,順利成為TVB第一大股東。

1980年TVB首任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因心髒病逝世,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接任董事局主席,隨後他以善舞長袖集中力量經營TVB所屬的明珠台(英文台)和翡翠台(粵語台),不但讓兩台收視率長期在港島獨占鼇頭,其製作的節目尤其是劇集,影響力更是擴展到內地、澳門、台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創造了一代電視王國的輝煌歲月。

好戲連台戰麗的

邵逸夫接任TVB後,即逢對手麗的電視(亞洲電視前身)發動兩台間的第一次收視戰,當時麗的的《大地恩情》和《驟雨中的陽光》在黃金時段掀起收視熱潮,把兩台的收視比例從三七追到四六乃至五五開,一時間傳媒熱議觀眾熱捧麗的電視,TVB麵臨開台以來的首次收視危機。

麵對麗的的步步緊逼,邵逸夫以大將之風從容應對,排兵布局,先是果斷腰斬與《大地恩情》對陣的《輪流轉》,拉來鎮台之寶汪明荃與紅極一時的電影小生謝賢合作了一出經典劇集《千王之王》,汪明荃與謝賢在劇中糾纏不斷的情感加上有點新鮮有點神秘的賭術力阻《大地恩情》的強大攻勢,收視節節高升,最終完敗麗的。《千王之王》也成為香港電視史上公認的經典劇集。

在與麗的的這段收視戰期間,TVB在邵逸夫掌舵下可謂是好戲連台,《上海灘》、《火鳳凰》、《京華春夢》、《萬水千山總是情》等風摩大江南北的經典劇集紛紛亮相,在香江和整個華語電視圈掀起一輪又一輪收視高潮。

至1982年邱德根接手麗的,將“麗的”改名叫“亞洲電視”,也正式宣告TVB在首次電視戰中贏得全勝。

造華人巨星 推經典劇集

80年代,TVB在香港電視圈是絕對的一枝獨秀,在收視獨大的局麵下,邵逸夫並不滿足於現有成績,十分注重發掘和培養人才,不僅為香港影視圈輸送了大量人才,還捧出了大批紅星。

男星最為觀眾熟知的,當為周潤發之後的“五虎將”:黃日華、劉德華、梁朝偉、苗僑偉、湯鎮業。劉德華和梁朝偉如今已是頂級巨星,而黃日華、苗僑偉、湯鎮業當年也是紅極一時的實力偶像派。

女星方麵,在汪明荃、趙雅芝、鄭裕玲這三位公認的阿姐之後捧出了陳玉蓮、曾華倩、戚美珍、黎美嫻、劉嘉玲、藍潔瑛、周海媚等各具特色的花旦。

TVB主辦的一年一度選美盛事“香港小姐”,同樣也製造出不少當紅女星,最為經典的,當屬1983年港姐亞軍張曼玉。

除了捧紅一顆顆的紅星,邵逸夫深明節目質量才是關鍵,從不因一台獨大而放鬆對節目質素要求。他大膽啟用了不少幕後的製作與管理人才,其結果是促使TVB節目製作始終走在華人電視業的前列,不少劇集都在整個華語區產生不俗影響。

最具影響力的粗粗分來有兩大類,一類是改編自金庸小說的經典武俠劇,翁美玲與黃日華的《射雕英雄傳》、劉德華與陳玉蓮的《神雕俠侶》、梁朝偉與劉德華的《鹿鼎記》等,都是一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電視經典。

另一類是家族劇。1986年萬梓良、鄭裕玲、劉嘉玲主演的《流氓大亨》轟動一時,成功掀起家族劇熱潮,更將家族恩怨演變成港劇一個獨具特色的重要品牌。此後的《義不容情》、《大時代》、《創世紀》等都是此劇種中的翹楚。

捧“四大天王” 引“包青天”潮

1988年,邵逸夫將無線電視城由香港廣播道搬至清水灣,TVB迎來了戰事不斷的90年代。

首當其衝便是90年代初期與亞視林伯欣時代的收視戰。1989年林伯欣接手亞視,出大價先後從無線挖走了沈殿霞、曾誌偉、盧海鵬、林建明、李香琴、招振強、韋家輝、戚其義、黃日華、鄭少秋、吳啟華、任達華、曾華倩、陳玉蓮、戚美珍、陳庭威等台前幕後的金裝人才開拍劇集和電視節目,聲勢浩大的與TVB對抗。

麵對林伯欣的攻勢,邵逸夫率領無線眾將士展開“歡樂今宵救亡運動”與“劇集救亡運動”,製作出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節目和劇集,再次將亞視打回原形。

在這次收視戰中,TVB製作了《我本善良》、《人在邊緣》、《今生無悔》、《灰網》、《邊城浪子》、《壹號皇庭》、《火玫瑰》、《巨人》、《大時代》等經典劇集。《人在邊緣》、《今生無悔》把如今已是巨星的黎明捧到大紅大紫,當時不少師奶愛他勝過親生仔;《灰網》應該是無冕影帝吳鎮宇最為內地觀眾熟悉的電視劇;《火玫瑰》則讓當年一直不溫不火的溫碧霞大紅大紫了一把;《我本善良》對內地觀眾影響力尤大,男主角溫兆倫更被稱作溫SIR,迷倒內地萬千少女,其當年在內地的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直叫如今TVB的一哥一姐們望塵莫及;《大時代》則被譽為TVB九十年代最傑出的電視劇和無線最經典的家族劇,在二十一世紀初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傳媒選出的兩個二十世紀華語電視劇百大榜中,《大時代》都是90年代香港劇集的第一名。

尤值一提的是90年代初TVB創辦了“勁歌金曲”這一經典欄目,邵逸夫更以獨道眼光點名力捧“黎明、郭富城、張學友、劉德華”為四大天王,結果四人在樂壇火速上位,並成長為香港乃至華人娛樂圈呼風喚雨的四巨星,而“四大天王”這一稱呼更是延用至今。

93年,邵逸夫再度發威,欽點引進台劇《包青天》,結果在香港掀起收視狂潮,備感壓力的亞視不得不以重金請來劇中飾包青天的金超群火速跟風拍攝《包青天》,形成香港電視史上兩台黃金時段前所未有的同內容電視劇對壘(《包青天》打《包青天》)的局麵。

94年邵逸夫把亞視不少台前幕後人員挖到了無線,尤其是台前一眾九位當家小生花旦全部網羅至旗下,亞視自製劇由此開始衰弱,頻頻靠外援諸如馬景濤等藝人拍攝新劇,於是TVB又進入一台獨大的局麵。

興建新電視城 《創世紀》百集輝煌

97、98年TVB可謂是高歌猛進,幾乎稍好點的劇集平均收視都在30點以上,《天地毫情》、《陀槍師姐》、《妙手仁心》、《鑒證實錄》這些家族劇和職業劇都是到現在內地各大電視台還在頻頻重播的劇集。

不過平靜之下暗流湧動,98年亞視再度易主,新主上陣後大刀闊斧改革,減少自製劇,加大外購劇比例,於99年以《縱橫四海》、《還珠格格》和《方世玉》向無線宣戰,尤其《還珠格格》為亞視創下30點的最高劇集收視紀錄,更帶動亞視在黃金時段的收視以六比四比例反超無線,成為香港電視史上最經典的戰事。

為抵抗“小燕子”的魔力,無線在兩星期內三次變陣,抽調四線劇集對抗亞視的攻勢。最後無線搬出屢創收視高峰的王牌遊戲節目《驚天動地獎門人》對抗《還珠2》,基本打成平手。

麵對《還珠格格》的熱潮,邵逸夫坦言自己也愛看《還珠格格》,有這份大度,難能可貴。

《還珠》下檔後,TVB立即以擁有香港歌壇全部歌星約的優勢,搶先與趙薇簽下歌手合約,同時買下她的《表妹吉祥》和《康熙微服私訪》以及尚未開拍的《情深深雨蒙蒙》等劇。更加緊製作推出了集合羅嘉良、陳錦鴻、古天樂、吳奇隆、蔡少芬、邵美琪和郭可盈、陳慧珊等100多位知名藝員參演的《創世紀》,徹底瓦解了亞視的攻勢。

《創世紀》當年在香港的收視談不上超高,但影響卻頗為深遠,無論是演員陣容,還是劇集製作,都是香港電視劇的一個高峰。

《創世紀》之後,港劇在華語電視圈雖說地位猶在,影響力卻是日漸衰退了。

而另一方麵,為配合未來發展,1999年邵逸夫秏資二十二億港元於將軍澳工業興建一座全新的電視廣播城,新址總建築麵積逾十一萬平方米,較原有的清水灣電視城大三成,並於2003年10月正式全麵投入使用。

進軍內地 再起風雲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內地與台灣電視劇質量的不斷提升,TVB劇集漸成流水線作業,影響力大不入前。

TVB無疑也意識到這一點,在劇集方麵不斷作出嚐試,同時開始大舉進軍內地。生產的電視劇也越來越多的亮相內地電視台,如《金枝欲孽》、《東方之珠》、《我的野蠻奶奶》等。


2007年,TVB與央視合拍了迎回歸十周年的大製作電視劇《歲月風雲》,旗下的大牌明星自《創世紀》之後又一次傾巢出動,出任了劇中的大小主角、配角,並在內地和香港兩地播放,開創了合拍劇新模式。

安排旗下藝人頻頻亮相內地的劇集和電視節目,與湖南衛視聯手推出了《舞動奇跡》,為一些二三線的藝人打響了在內地的知名度。

當然近年邵逸夫已經淡出了TVB的日常管理,大小事項實際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方逸華操作。但他依然是TVB絕對的精神領袖,隻要有他出現的場合,台前幕後的人員便起身鼓掌不斷,而曆屆港姐冠軍,都已攙扶他出席過活動為榮。

邵逸夫,注定是香港電視史上一個不可複製和替代的傳奇。

來源: 21CN網-全頻道(廣州)

(聯合早報網編輯:明永昌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