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嘉樹--他信主後,饑渴慕義,立誌成為一名宣教士。
他長期在慕爾堂擔任主日學老師,多次捐助教會事工。
宋嘉樹(字耀如)-宋氏三姐妹之父
稍微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人,沒有不知道“宋氏家族”的。這個顯赫的家族深刻影響了中國曆史,傳奇故事至今讓人津津樂道。宋氏家族的開創者宋嘉樹則有他傳奇的一生。
是中國海南島文昌人,他生於1863年(還有1861年、1866年等說法),本名韓教準,他的父親韓鴻翼為當地一個有名望的商人。後來家道中落,嘉樹隻好跟舅舅生活,並做他的養子,改姓宋。
1886年,宋嘉樹抵達上海,經過短暫適應訓練後,被派往江蘇昆山地區宣教,1889年被調往上海教區的七寶地區。宋嘉樹除了宣教,還在教會學校教授英文,學生包括著名學者胡適。在此期間,在好友牛尚周、溫秉忠的牽線下,宋嘉樹結識了倪蘊山牧師之女倪桂珍(她的母親是明代中國天主教柱石,中國近代科技奠基人徐光啟之後),兩人很快墜入愛河,步入婚姻殿堂。
1918年5月3日,宋嘉樹在上海安息主懷。
奇異恩典--《宋氏家族-全家福》
在中國現、當代的曆史中,宋氏兄妹占有不少的篇幅,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自從斯特林寫了《宋家王朝》以來,如果有人想否定宋姓家族,那真是天大的笑話了。
宋慶齡生前端莊秀美,身後樸實無華,她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女性。
然而,千真萬確,宋慶齡不姓“宋”,也包括她的父親宋嘉樹,英文名查理·瓊斯(CHARLIE JONES SOONG),號耀如。事實上他的本名是韓教準。如果認祖歸宗的話,應該稱為“韓氏家族”,而不是“宋氏家族”。
1987年4月,廣東省文昌縣出版的一本《文昌文史》中,《紀念宋慶齡同誌專輯》裏,這樣寫道:“宋慶齡同誌的父親實際上姓韓,原名韓教準,英譯韓喬蓀,又名宋嘉樹,別名宋耀如,係海南島文昌縣昌灑區慶齡鄉古路園村韓鴻翼的第二個兒子。”
短 短66個字,揭開了宋慶齡家父的身世之謎,確定她父親姓韓不姓宋。考據指出:“文昌縣的韓氏家族,先輩原是客家人,原住河南相州的安陽,早在南宋 (1126—1279年)時期,由於受中亞部族的侵入而南遷。有一個人叫韓顯卿,到浙江會稽任縣尉,又入粵任廉州太守。公元1197年渡瓊州定居文昌錦 山。所蕃衍之後代清時居羅豆市圯烏坡村,後移居昌灑區古路園村。”
宋查理的世祖,原是官宦之家。考據還指出:“宋慶齡的祖父叫韓錦彝,生兩男:長子鴻翼,次男鵬翼。鴻翼生三男:長男政準,次男教準(即宋查理)、三男致準。”
據 現今在世的致準後代、宋慶齡的堂弟韓裕豐回憶說:“我家的祖墳都在,老屋西北400米的牛酸樹林中,墓碑中間刻有‘韓妣王氏之墓’,她便是宋慶齡和我的祖 母,左下方刻有一行小字:‘男政準、教準、致準;孫乾豐、裕豐’等字樣。祖父的墓也在,位於本縣寶芳區大品坡上,落款也完全相同。因此墓碑上的教準和宋嘉 樹,實際上是一個人。”
在美國神學院就讀的宋嘉樹
1886 年1月,宋嘉樹以傳教士身份回到上海。翌年與倪桂珍女士結為夫妻,這不僅是他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成為影響中國現代曆史進程的一次重大事件。此後,他們生 育三女三男六個子女,揭開了“宋氏王朝”影響中國的曆史序幕。緊接著,在宋嘉樹人生道路上接連發生兩次重要轉折,一是他棄教牧而從商,改行經營印刷業和工 商業,邁向實業之道;再一是與孫中山相識,結為莫逆,走上革命路途。他以實業為財源,推動革命之活動,集實業家和革命家於一身,積極支持和參與孫中山領導 的反清革命運動,其行動無疑對於宋氏家族的成員,尤其對二女兒宋慶齡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宋嘉樹對子女的要求嚴格不失愛護,開明而不放縱,為實現他對子女“不計毀譽,務必占先”的目標和願望,他把6個孩子全部送往美國,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這為他們後來步入政治,主宰中國現代曆史提供了文化基礎和外部條件。
倪桂珍——有著一雙大腳,受過西式教育,能在鋼琴上彈奏出美妙的樂曲——這樣的女子,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國簡直是鳳毛麟角。
宋 慶齡的母親倪桂珍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後裔。少年時進入美國基督教聖公會在上海創辦的女子學堂接受西學,由於學業優異,畢業後留校任教。19歲時與宋 嘉樹結為伉儷,夫妻二人性格相投,信仰、誌趣一致,婚後生活美滿、融洽。她雖篤信基督、清心寡欲,過著嚴格的清教徒般的規範生活,但卻熱心於慈善事業,對 家庭及其兒女教育有著高度責任感和嚴格的要求。
宋 慶齡的性格恰好繼承父母二人的優點,因此贏得宋嘉樹、倪桂珍二人的格外喜愛和自豪。宋慶齡也對父母懷有深厚的感情,她始終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並把這種真 摯的感情保持到終生。她早年赴美國上學時父母贈送的一瓶葡萄酒、一瓶楓葉糖漿以及一件毛背心和一件藍寶石胸針,她一直舍不得用,雖經幾十年戰亂和多次遷 居,但她都一樣不差地珍藏在身邊,以為紀念。父母送給她的結婚嫁妝——一套家具和百子圖緞繡被麵也被精心收藏在上海和北京的家中。
在上海淮海中路的住宅裏,與會客室相套的餐廳牆壁上,懸掛一幅麵帶微笑的母親半身畫像與她相伴,以便每日進餐時能看到母親慈祥的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