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拚爹”不靠譜

(2013-09-07 02:30:26) 下一個

2013年08月19日 06:11 AM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盧克•約翰遜

近年來,出現了很多抗議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社會成員或群體的社會階層和地位發生改變的情況——譯者注)下降以及超級富豪崛起的文章和書籍,特別是在美國和英國。這些文章和書籍的作者往往都會建議政府對這種情況進行幹預,以改善不公平狀況、並增加相對不富裕人群的生存機會。

雖然貧困人群可能需要幫助,但我認為富裕階層幾乎都為自身的衰落埋下了種子,即使是在沒有懲罰性納稅的情況下。從我三十多年來與很多成功企業家共事的經曆來看,白手起家者的子女絕少有父輩那種創業的抱負和能力。因此,家族財富往往一代代萎縮、而不是一代代不斷擴大。

我曾在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一家私人銀行組織的一次活動上講話。出席者都是該銀行百萬富翁客戶的子女,他們都是已成年的年輕人。這群看上去毫不起眼的聽眾來自四麵八方——中東、俄羅斯、非洲、歐洲以及亞洲。總的來說,我覺得他們是一群被寵壞的孩子,沒精打采、跟現實世界打交道的經驗也不足。他們的父母大多沒什麽背景,但卻憑借自己的努力和頭腦創造了具有相當規模的企業。但我的那些聽眾卻從來不認為他們需要付出這樣的犧牲,這一點從他們的態度中就能看出來。

任何人想要在商業中(或任何一條道路上)取得突出成就,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欲望。如果你沒有強烈的成功欲望,那麽就不太可能會拿出必要的努力、熱情、毅力、耐心以及意誌力去為事業打拚。

對父母來說,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容易。我的三個孩子都還小,因而我也將麵臨給他們灌輸工作倫理和競爭精神的難題。

從出生開始就應有盡有的人覺得這樣的生活是理所當然的,而這種感覺正是奮鬥的天敵。他們一遭受真正的挫折就會一蹶不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天生有權利不斷取得進步。當然他們也經常自信滿滿,但這種自信可能會演變成傲慢,並產生致命後果。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裏,隻有偏執狂才能笑到最後。

很少有父母樂意聽到別人說他們的孩子缺乏上進心。但我見到不少這樣的富人家孩子,他們中大多數人從小就隱隱知道,自己以後不一定非得有份工作。他們骨子裏缺乏一種生存的緊迫感和成功的欲望。如果要在這些受過昂貴教育的年輕男女和一些沒有背景但卻有街頭智慧和進取心的優秀人才中做選擇,我會傾向於選擇後者,盡管他們沒有關係,也沒有家族財富可繼承。

這並不是一種“逆向歧視”。我這樣選擇,是因為我相信熱情和磨難對塑造性格的重要性。企業界大亨身上常見的那種“捕食者”本能,在那些出身上流社會的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那些克服逆境取得輝煌成就的人往往希望為下一代鋪平道路。但這樣做相反會導致他們的孩子精神頭不足、缺乏動力。奮鬥是成功的要訣:應有盡有的生活如果得來太容易,就會讓人對任何東西都缺乏欲望,往往成不了大器。過度舒適是自滿的伴侶。

此外,正如丹尼爾•伊森伯格(Daniel Isenberg)在他的暢銷新書《毫無價值、毫無可能、毫無頭腦》(Worthless, Impossible and Stupid)中所指出,實現巨大價值的突破型企業家行事往往與眾不同。他們本質上是生產者,而不是消費者。他們將生命用於辛勤的工作,而不是用於追求消遣、藝術或者學術。古往今來,後三種活動一直都是豪門子弟通常從事的活動。在法律、銀行業或者政界等領域中,擁有名校文憑、無可挑剔的簡曆以及人脈廣泛的父母可能非常有利。但在企業家的世界中,卻多有退學者、叛逆者以及違反規則者。在這裏,沒有人在意你的教養和豪門背景。

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200年在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畢業典禮講話中,建議即將畢業的學生們“求知若渴”。不幸的是,對那些從來沒有體驗過饑餓感的人而言,這個選項是不存在的。他們至多能“守成”,散盡家財是更常見現象。但這種傾向是有益的:資本主義和創新的關鍵在於讓資產循環,而不是保持穩定不變的持有狀態。

本文作者管理著私人股本公司Risk Capital Partners的私人股本公司,同時還擔任StartUp Britain主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