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聖經和社會

(2013-05-01 13:50:33) 下一個

 

  「主坐在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 啟示錄廿一章 5 節

有一次,一個扒手竊走了一隻皮夾。回家之後一看,令他大吃一驚,原來那不是皮夾,而是一本書,一本新約。他又憎又氣,一股腦地把它丟到街上。過了幾 天,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他又把它撿回來讀一讀。在書中,他和耶穌基督會了麵,並且成為基督徒。他在教會裏告訴別人他的故事,隨即有一位專門負責送聖經的 義工找到這位悔改的竊賊,他說他要看看那本聖經。一看之後,原來這本聖經正是他遺失的那本。麥卡席恩(W. H. McCutheon)所說的這個真實故事不過是聖經改變人心的無數故事之一罷了。



聖經的影響

即便在悲劇的環境裏,聖經照樣改變人的一生。我想到的例子是在威爾遜(Bill Wilson)身上所發生的,這位紐約布魯克林都會事工(Metro-Ministry)的牧師,住的地方就是毒品侵犯的危險地區。而這原是他自己所挑選 的禾場。他的主要目的是接觸十四歲以下的孩童--街上找到他們之後,再以福音「鍛煉」他們。每一個星期六他用巴士載了一萬五千名孩童上教會,把他們安置在 充滿各式各樣活動的主日學裏。計多小孩變成了基督徒,連帶地他們的父母也接受了信仰。比爾來自一個單親家庭。有一天,當他十四歲那年,他和他的母親坐在佛 羅裏達州聖彼得堡鎮的一個水溝邊上。她突然站了起來,說:「我受不住了!你在這裏等等。」於是,她走開了,從此便沒有再回來過。比爾沒有地方可去,也沒有 什麽事可做,所以隻有幹坐在那裏,坐了三天......。一位基督徒鄰居看到了他,把他接到家裏,買了些東西給他吃,並且替他繳了一筆費用,然後將他送到 基督徒夏令營。在那個營會裏,比爾接受了基督成為他個人的救主,那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卅年後的今天,當他在巴士的路上把一些孩子叫上車時,他會 說:「你猜,我把誰撿到車子裏來了?......就是我自己。」都會事工是當今最大的事工之一,這項事工的基礎不折不扣地是來自聖經。

沒有一本書比說到有關耶穌的這本聖經,更影響個人、家庭、人群、文化和國家的了。因著聖經的信息,曆史上充滿著被改變的生命和社會。在這裏我們將會討論幾個例子。

如果沒有聖經,那麽情形將又是如何呢?若一個文化裏沒有聖經,我們看到的是災難的產生。



兩個革命的故事


一七八九年,美國憲法完成並批準了一個新國家的誕生。這一年,邪惡的法國大革命則剛開始,巴黎血流成河。布來恩(H. J. Brine)指出:

法國的異教徒將基督教的時代趕下台,推翻了基督教,並且試圖把法國帶進一個屬於他們的時代。但是,很快地,他們彼此攻計、摧毀,基督的影響力最後又得勝了,人們重新建立起基督教的年代。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認識自己本質邪惡的痛苦經曆。這項相信人類良知的信仰終於導致了恐怖的結果。

同年。世界的彼端也正在進行一場革命,其名氣比起法國和美國革命是稍微小了一點。

底下就是這場革命的敘述。

    革命是來自一場船艇的叛變。由 一批生還者所主導。這艘船就是著名的「邦蒂號」(HMS Bounty)。後來有人出版了一本書並且拍了一部叫做「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的電影。克利斯敦(Fletcher Christian)在凶殘的邦蒂號船長布萊的統治下,帶領了一批人叛變,並駕船逃離。叛變者逃到遙遠的南大平洋上的一個荒島,位在紐西蘭以東四千哩-- 一個方圓隻有兩平方哩的皮特凱恩島(Pitcairn Island),在那裏,他們將船弄沉,過著遠離祖國的新生活。他們開始娶大溪地的女子為妻,漸漸安定了下來。他們也雇了大溪地的男子以便幫忙開發小島。

盡管他們在這個人間天堂裏落了腳,然而這些男男女女終究還是把這個天堂變成了地獄。這個尚未順服神的人類天性將這裏建成了一個酗酒、暴力相向和通奸橫 行的殖民地。十年下來,小島充斥著醉酒、暴行、爭吵、鬥毆、謀殺和強奸。其時,歐洲人在一場大溪地人所舉發的政變之中,一舉逮捕了一群大溪地人,並將他們 變成奴隸。但是這些大溪地人估計錯誤,以為克利斯敦讚成這個計畫。於是一場種族、派別的內訌終於爆發了!事後,在原住民混血的婦人和孩童之中僅有一名生還 者(甚至他也已中彈,生命垂危)。他就是後來皮特凱恩島新國家的創建者,他的名字叫亞利山大史密斯(Alexander Smith)。日後他把名字改成亞當斯(John Adams),是為了與地球另一半的革命先烈並駕齊驅,從邦蒂號上所搶救下來的遺物當中,有一本聖經--這本聖經現在還保存在紐約的市立博物館,在史密斯 成長的年歲中。島上一位水手教導他識宇,爾後史密斯便開始閱讀哪本唯一的聖經,「當我認識耶穌的一生時,」史密斯說,「我的心開啟上一通門,我明白,對於 那些悔改的人而言,神是一位慈愛和憐憫的天父,我似乎可以感覺到祂的同在,從此,我更加肯定每一天祂都在帶領我。」

不僅史密斯改變了,他也靠著改變人心的福音來扭轉島上的每一個人。並建立丁一個也許是世界上最和平、寧 靜、秩序、祥和的社會。1808 年,英國海軍發現了皮特凱恩島,並且對史密斯和島上居民的信仰嘖嘖稱奇,最後免除了他叛變的刑責。「皮特凱恩」終至變成了十九世紀「虔誠」的代名詞。



人性可以改變嗎?

數世紀以來,人們不斷地爭論著人性到底可不可以改變的話題。在某個情況之下,聖經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人可以改變,那是當人悔改,回歸到耶穌基督的時候。

廿世紀的人類相信--不需要聖經人性就可以改變。例如,共產主義者相信,他們在聖經或是宗教之外改造了一群「新的共產人」。當然,他們用來改變的工具是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

共產主義創始者馬克思相信他的理論正是世界人類困境的出路。他宣布:共產主義是人類生存奧秘的「真正解答」。什麽使得人類無法和平相處?答案是,私有 財產。當私有財產取消之後,「個人疏離」也將除去。因此,當人拋棄私有財產時,他將發現他的真正自我,並因而解決了人類曆史難題,即與生俱來的相互敵意。 馬克思說:「共產主義......是人與自然敵對,並與人敵對的真正解決之道......它是曆史謎語的答案。」所以,人最後可以找到他是誰,以及他存在 的意義--他揭開的曆史謎團--感謝共產主義,有人說!難怪蘇聯不準牧師講解有關千禧年的事情,因為共產黨已經透過工人專政而把人類領進了天堂。

馬克思假定人性本善,隻是被資本主義和資本階級結構所敗壞。他在「共產黨宣言」裏辯稱,一旦工人掌權,控製了國家之後,他們會建立一套沒有階級的社會秩序,以至於最後,社會不再需要政治。因此,國家的觀念將隨風而去。他寫道:

循著曆史的發展,當階級消失,所有的生產集中在國家的整個群眾手裏時,群眾力量就會丟棄它的政冶性格......。

取代了舊有的中產階級,以及階級和階級之間的仇恨,我們將會有一個群眾的社會;其中,個人自由的發展是全體自由發展的先決條件。


成千百萬的人在本世紀中慘遭殺害,其肇因即源於此人性論。馬克思的確創造了一種人--一種用最凶殘的手段來對付他同胞的殘忍之人,沒有一點同情心和良心。當我們明白恐怖的勞改營、古拉格群島所發生的事之後,我們可以說,這種人應該是曆史上最心狠手辣的人。

當我讀了古拉格詳細的輔導時,內心為之困愕。他們對男人的行徑已是糟糕得無以複加,至於女人,更是令人驚聳!…… 馬克思用一項錯誤的學理所建立的係統(而這學理本身又是基於一種錯誤的人性認知),造成了曆史係統上最邪惡的暴行。

    談到前蘇聯政府,出版「馬克思觀點」雜誌的基諾維斯(Eugene Genovese)和他的太太伊利莎白說:

當她一旦解體,問題是,七十年後,我們將如何將之交代清楚?尤其當情勢更加明朗時--基本上這個製度應該是帶來好處,但卻沒有。它給我們的唯一交代是成千上百萬的屍骨。

偉大的曆史學家,《當代》(Modern Times)一書的作者保羅強生寫道,廿世紀的國家是「曆史上的大凶手」,某些無神論的國家理當負最大的責任。

在美國,許多人早已決定,改造一個人應該從「教育」著手。整個民主社會透過教育製造出「新的民主人」。當然,文化菁英老早就決定在教育係統裏封殺聖經 (他們完全漠視早先聖經在普及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I983 年在「人本主義」雜誌上執筆的約翰鄧飛(JOhn Dunphy),揭露了一些對聖經充滿敵意之人士如何反對將聖經納入教育的過程:

我相信,人類前途終必一戰,並且必須透過教師來嬴得公立學校這塊戰場。這些教師必須正確 地認知他們的角色是一群新信仰的「變節者」--他們信奉新的人本宗教思想,並且尊重神學家所謂的人之神聖。這些教師必須像激進的真理基要派傳道人一樣,無 私地奉獻自己,因為他們將會變成另類傳道人,使用教室,而不是教堂,來灌輸他們所傳授的價值,不管是哪一個層級的教育--下至托兒所,上至超級州立大學。 教室勢必成為新舊衝突的競技場--腐爛的基督教,與其所帶來的一切罪惡、不幸,正與人本主義新的信仰,以及它對世界所做的光輝華麗承諾一較長短。對於這個 「愛你的鄰舍」不知何物的世界,人本主義終必為世界達成此一目標。

事實恰好與鄧飛如花霧一般的遠景相反,當我們把神從美國學校趕走之後,學校必須加裝「金屬偵測器」才能正常運作。

自從 1983 年以來,惡質的人本主義者如鄧飛之流,不幸地在公立學校一路上占著上風。就學術而言,學生進步了嗎?沒有,大多數檢驗學習的測驗,如 SAT 分數一年比一年低。學生開始「愛起你的鄰舍」來了嗎?事與願違。學生之間,或者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暴力案例加增,大多數大型的公立學校必須備有警察和保全係 統。即便如此,仍然有太多的學生攜帶槍械上學,並殺害同儕。再一次,一項錯誤的人性主張引導一個錯誤和不恰當的答案。(有關鄧飛談及基督教所帶來的一切罪 惡。不幸之謬論,我們在前一本書
《如果沒有耶穌?》中已經予以嚴詞駁斥。)

教育並不能給人創造出一個新的本性。請記住,1933 年全世界最有教育並受最高教育的國民便是納粹德國人。

其次,據說這種新人乃是透過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所塑造出來的。在你對此觀念興致勃勃之前,請你記得,全美國所有職業當中,居自殺率之冠者就是精神分析師。所以,如果你正有自殺念頭,我奉勸你別去看任何一個精神分析師。說不定他會和你握手,然後在你以先跳樓。我無意小看那些具有幫助性的治療師、諮商輔導師的嚴肅角色,他們的確具有資格來幫助別人改變。他們當中一些人發現到當一個人認識基督時,其改變是最大。

    終極而言,人心必須透過重生,以及透過耶穌基督的福音才能有所改變的。

所有想改變人性的現代世俗觀念都失敗了,但此刻許多人卻還想彈彈這個古調,殊不知人性無法透過自己的作為而加以改變。隻消閱讀聖經,他們便可以避開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嚐試。舊約說:
「古實人豈可改變皮膚呢?豹豈能改變斑點?若能,你們這習慣行惡的,便能行善了。」(耶十三 23)人究竟什麽時候才會自我改變?我的朋友,那是絕對不曾發生的。聖經明白地說,沒有人可以改變他的本性。保羅也摘錄舊約的話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三 10)



於是基督來了

新約告訴我們,改變的唯一途徑是由裏到外--透過那位勇敢向人類宣布:
「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啟廿一 5)的耶穌。耶穌基督能改變人心,這是一件極美妙無比的事。

我想起一位年輕人,他是一位胸無大誌的甜甜圈師傅。他服食毒品,並使用古柯堿助興,有一天,一個人邀請他去聖經班查經。他的心被聖經的信息感化了,聖 經完全地使他由裏到外更新。他不僅戒掉了毒品,並且決定要好好地使用生命,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他甚至上了大學。今天,他是一名作家,對社會做出正麵的貢 獻,是一位顧家的丈夫和活躍的基督徒。也許許多人的故事背景和細節容或有些許的差異,但無數的人如同這位年輕人一樣。在基督裏找到了新的生命。

是的,基督正在更新萬物,正如同他在皮特凱恩島上的作為一般。有趣的是,翻閱了好幾套百科全書,我始終找不到有關邦蒂號上亞利山大史密斯,或者是其它 人信奉基督教的故事。當然,我相信媒體和教育界並非沒有特別的偏見,隻是顯而易見地,它們常略過這一類的關鍵細節,使得我們必須參考其它的傳記和故事。才 能發現邦蒂號事件的真正重要轉折點。

從皮特凱恩島故事往後再走個一百五十年,到達南亞洲的緬甸。你可能對威廉赫頓和亞力堅尼斯所合演的奧斯卡獎電影「桂河大橋」留有印象。你記得故事是談到有關遭日軍所俘的英軍嗎?在集中營裏,日本人強迫戰俘超時地工作,許多人因此而不支倒斃。

根據好萊塢的版本。日軍指揮官一開始並沒有成功地逼迫俘虜架橋。他在突破英軍指揮官的意誌和心靈防線上,也告同樣失敗。在自尊心受創的情況之下,這位 老大不情願的日軍指揮官隻好改請英軍指揮官負起築橋任務。正因如此,桂河大橋最後才順利造好。電影裏觀眾可以看到這些人邊吹著口哨邊工作。但稍微有點常識 的人都會問,這是實情嗎?電影播演了很久之後,我和這位曾駐守緬甸的英國指揮官談話。那時,他已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校牧,並且根據他的經驗寫過一本書叫《行 過桂河的幽穀》(Through the Valley of the Kwai)。他傷心欲絕地告訴我,好萊塢是如何地扭曲這段史實。底下才是桂河大橋的真實故事。

俘虜漸漸地退回到野人的狀態,他們饑餓難耐,像野獸一樣地攫取任何可抓取的食物。就在那時,這位英國指揮官在背包之中發現了一本新約聖經,他開始閱讀 起來。當他讀的時候,基督奇妙的愛開始充滿他的內心,他俯伏傾倒在救主麵前,呼求祂,求祂的恩典和幫助;他變成了一個新人!

他開始每天對著他的官兵朗誦新約。這些官兵的內心一個一個地轉變,直到幾乎全營的人都被基督的福音所更新。這些原本像野獸一樣的人現在卻把麵包屑留下 來,分給比他們更虛弱,病得更重的人。整營的軍人被基督改變,基督使萬事萬物更新。好萊塢的電影裏找不到這類的蛛絲馬跡--而這才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基督真的能使萬物更新!祂在世上的歲月裏,改變人心即是祂首要的工作。祂改變了尼哥底母,告訴他人必須重生。祂改變彼得,把隨風飛揚的一粒細沙(原來 的彼得)轉變成一塊「盤石」(「彼得」的字麵意義)。祂改變咆哮的掃羅,使他搖身一變為使徒保羅。祂改變「迅雷之子」(sons of thunder),使之成為「愛的使徒」(apostles of love)。並且,幾個世紀以來,祂不斷地改變眾人的生命。

找到了基督就找到了生命真正的意義,因為,神造我,除非我們來到祂的麵前,我們絕對無法經曆到神的美善。基督教曆史之中,奧古斯丁是由一名紈褲子弟變 成最偉大的信徒之一,他的「聖徒」別號恰如其分。他說,我們既是被造之物,除非我們來到造物者麵前,否則對於生命目的我們將一無所知。在他著名的
《懺悔錄》中,他向著神寫道:「為了禰自己的理由,禰創造了我們;除非在禰的裏麵安息,否則我們將永不得安息。」



前共產黨員發現生命意義

一名受過良好教育的前共產黨員雷夫托夫(Nicholay Ivanovich Revtov),最近發現了這個榮耀的目的。他在蘇聯誕生,早年加入幫派,專門為非作歹。之後,他效忠馬克思,成為黨裏頭一名忠堅份子。他奮發求學,前後 獲得五個學位,包括兩個博士頭銜。但這位無神論黨員後來說:「我錯過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重生』學位(B. A. degree-Born Again)。」

也許我們不能有數不盡的學位,但每一個人都能擁有這個「重生」學位--就算我們通不過一些考試。有一回,蘇聯一個「爆發宣教團」(Evage1ism Explosion)成員蓋尼斯(Buddy Gaines)走訪了雷夫托夫。(此宣教團是卅年前我在珊瑚崗長老會所創辦的平信徒宣教團。)在那個訪問裏,借著翻譯員的幫助,蓋尼斯得以分享耶穌基督榮 耀的福音。當時,雷夫托夫空虛的心靈剎時被耶穌基督奇妙的愛所充滿。他請蓋尼斯下次再來。結果他的妻子和兒子也都信了基督。今天,雷夫托夫是「爆發宣教 團」的歐亞國際主席。最近他在所有前蘇聯共和國裏成立了「爆發宣教團」。

許多人的生命活得一團糟,對此他們自己也知之甚詳。每個人都希望有個方法能使自己重新來過。感謝神,天堂有路!一位女士發現了這條路徑,她情不自禁地用下麵的話來表達她內心的奇妙感受:

我在聖經裏發現那塊地方,叫做「再出發」。

罪惡和過去已然不複記憶,多年以來,所遭受禍害的,救主均將重建。

我們襤褸的衣衫,也換成恩典的長袍;新的靈魂也都有了新生。

聖靈傾注的愛,使我們不難相愛。

那個愛不喜歡不義,不嫉妒,謙遜無私,充滿仁慈。

愛的轉變,如同在天上,我們將永遠彼此相愛。

啊!是的,我已經找到那片奇妙之境,叫做「再出發」的地方。


你是不是有同樣的發現?一個在吹噓的懷疑主義者,和非基督徒環境之下長大的懷疑主義者發現了一個令他大吃一驚的事情。長久以來他以一位非基督徒自居,並且活在無神論知識分子中間,他說:

我觀察到每一個懷疑主義者,從色爾薩斯(Celsus)到威爾斯(Wells)都站在基督的搖籃前,並所發出的微不足道的歎息。我懷疑為何這個無助的 嬰孩要誕生在羅馬人貪婪、猶太人厭惡,和希臘人精明的時空之下,以及三者都要消滅祂的時代裏。然而,這個曆史上最強烈和最具毀滅性的組合,強化了這位馬槽 嬰孩來到世間的目的。

沒有一個非基督徒可以告訴我,為什麽今日祂的震撼一如一千九百年前?也沒有任何嘲弄者可以向我解釋,為什麽那雙釘痕的手能抓住人間的魔王,把他們汙穢 的靈魂從罪惡的淵藪中救拔出來,並在一夜之間轉而變成屹立不搖與耀眼的十字架英豪?......沒有一個不可知論者可以清楚地向我交代,為什麽表麵上永恒 的帝國終將曇花一現,而那位被殺害的加利利人,其榮耀和能力可以在曆世曆代裏創造出如此的美麗和動力?

也沒有任何一個嘲弄者可以解釋為什麽耶穌大膽的預言,能夠借著大象、飛機、收音機、鐵路、馬匹和雙腿,不斷地穿透最密的森林,爬過最高的山區,越過最深的海洋和最頑固的沙漠,感化了地球上每一個國家、族群和人民?

沒有哪一位懷疑者可以告訴我,這位被孤立的猶太人如何能說出童稚能懂,但卻讓智者以為深不可測的話語。這位奇特的人,祂的生命、話語和人格不啻是曆史上的謎。任何自然論者的解釋隻會使祂變成一個更困惑的謎題,一個更深邃的神秘。

但當我接受祂說祂是誰的時候,我解出了這個謎語--上帝的兒子從天上來。人類得到了救主,我得到了救主。當天使說「今天,......為你們生了救 主,就是主基督」時,我興奮地發抖。現在我明白這個偉大的真理:「盡管基督在伯利恒誕生過千萬回,如果祂不能在你的心中誕生的話,你的靈魂仍是荒涼的。」



世界在翻轉

基督教初期,保羅和使徒們曾被控以「攪擾天下」的罪名(參徒十七 6)。但事實上,世界已經被翻轉過了,他們隻不過把其中部份的世界再翻一遍。

保羅這一班人乃在為改變世界麵努力,他們並不以改變一個地區而自滿。基督徒應該翻轉世界。當然,改變始於個人,始於被耶穌基督福音改變的人。如此,像石頭扔進一塊安靜的池塘,它會發出漣漪,向外擴展,遍及每一個生命。

本世紀英國偉大哲學家之一,喬德(C. E. M. Joad)是一位才華洋溢的知識分子和強悍的非基督徒。他加入了蕭伯納、羅素等一幹懷疑主義者的陣營,並且不停地攻訐基督教信仰,但在晚年時他寫道,人本 主義的最終極的問題是罪。早年,他認為人性本善,隻要在正確的環境下,我們可以在地上創造天堂。但經過兩次駭人的世界大戰,以及第三次大戰的威脅之下,他 回到了人性的原點,承認人性本惡的事實。這位前懷疑主義者下結論說,罪的解決之道是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他的心終於像無數的人心一樣地翻轉過來了!



上教會的副產品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對基督越委身的人越會以上教會來表達他內心的轉變。這個內心的轉變會帶來不少的益處。美國無線電全國連播網主持人珍賈絲丁(Jane Chastain)最近做了如下報導:

* 上教會的人較可能在危機時刻維係住隱定和美滿的婚姻。

* 出席教會對年輕人對抗貧窮有正麵之助益。

* 宗教信仰對道德實踐和判斷有實質上的貢獻。

* 慣於實踐信仰的人會經曆到較少的沮喪,以及更多的自尊,並使未婚生子的數目降低,較少服用毒品,也少自殺、犯罪和離婚。

* 慣於實踐信仰的人會使健康得著益處,少有致命性疾病,並且使疾病恢複機率大幅上升。

* 宗教信仰和實踐是力量和恢複的來源,可以幫助人從酗酒、服毒和婚姻危機中得著恢複。


雖然我們得知許多類似的軼聞趣事。但這些有沒有科學的根據?答案是有的。首先我們看看有關健康的報導。

最近有些研究員檢視了兩百多個宗教影響健康的研究報告。他們發現的結果是,宗教不僅對你的靈魂有益,也會帶給你健康的身體。基基教時報(Christian News)報導:

根據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所收集的科學報告指出,習慣性參加教會聚會對我們的健康有益。

「習慣性聚會的人,有較低的血壓、較少心髒病、憂鬱的比例亦少,並且比不上教會的人健康。」雜誌的封麵以標題「改變健康習慣」如此報導著。

此項宗教和健康相關的左證是由一名老年學家和流行病學家李文(Jeffrey Leven)在東維吉尼亞醫學院(East Virginia Medical School)所從事的一組科學正研究中得來的。另一名研究員是來自國家護理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精神病學家拉生(David Larson)。

另一項有趣的發現是,整個有氧運動的發軔者是一名傳福音的基督徒古柏博士(Dr. Keneth Cooper)。他是《以信仰為基礎的減肥》(Faith-Based fitness)一書之作者。有氧運動是美國文化裏獲致健康的工具,在基督徒界中普遍流行,非基督徒也一樣熱衷。

我們的研究也顯示信仰和健康的關係。例如,位於紐澤西普林斯頓的蓋洛普(Gallup)相關機構「美國生活的宗教」(Religion in Ameracan Life)的研究發現,習慣性出席教會和猶太會堂的人均具有較好的工作倫理,家庭生活的穩定性較佳,對從事義工活動的意願較高。他們也發現:

* 習慣性做禮拜的人比不做禮拜的人有高出 50% 的人會拒絕毒品。

* 教會和會堂比所有其它非官方機構,包括公司商號等,提供了更多的社區服務。

* 習慣性上教會的人「顯示他們的工作量超出平均值」。


再一次,我們的研究也顯示出相同的結果。

加州亞拉曼達市(Alameda)進行了一個為期廿八年,參與人數高達五千人的長期研究,旨在決定上教會所能帶來的好處。羅德岱堡「太陽前哨」 (Sun-Sentinel)用下麵的話做總結:「上教會,活更久」("Go to church, live longer.")。研究員發現,拒絕上教會的人會比習慣性上教會的人有高於 36% 的死亡率。上教會的長壽因素包括「改進健康實踐,增進社交,保持更穩定的婚姻生活」。相同地,這份報導無獨有偶,1996 年夏天,七十個保健和宗教研究者齊聚在維吉尼亞州的李司堡(Leesberg)。他們在國家護理研究所讚助的研討會上,討論信仰和健康的關係。華盛頓時報 報導說,研究顯示「宗教的委身使得死亡率下降,提升對社會的支持度,沮喪降低,有更高的自尊。」在此我們看出聖經和健康的相關性。

「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U. S. News and world Report)刊登一期封麵印著教會的頭條報導:「信仰因素:教會能醫治美國的社會病態嗎?」在那個報導裏,他們問了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什麽能確保非 裔美籍都會年輕人遠離毒品?習慣性出席教會是比『家庭結構』,或是『收入』更好的預防之道。這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弗利曼(Richard Freeman)所做的研究顯示。姑且稱之為『信仰因素』吧!」這個雜誌也報導:「經常上教會的人有低於 50% 得到精神疾病的機會,和低於 71% 酗酒的機會。」簡單地說,聖經會增進生活的品質。

根據聯合聖經公會(United Bible Society)的資料。在許多英國監獄裏「靈命複興」的現象裏,聖經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單單李曼這所監獄裏(Lewes Remand Prison),「兩年之內,有超過六百人隻因閱讀聖經而變成了基督徒。典獄牧師大衛,保依(David Powe)說,『他們站起來,說這個比古柯堿好。他們生命的轉變蔚為奇觀。』」

曆代以來,甚至連懷疑主義者也發現基督教有改進人類生活的力量。十九世紀的曆史學家威廉萊基(William E. H. Lecky)寫道:

基督教原本就是給世界指出一種理想之人格的宗教。十八世紀人心充滿了熱切的愛,並且顯示了這種理想人格有能力影響任何時代、國家、性格、條件。甚且,它不但是最高的美德型態,也是實踐的最高動機。

簡而言之,聖經--借著傳揚基督的信息--對世界的美善產生了無比的影響。



「世界生命的改變者」

耶穌基督改變了世界,借著聖經我們得以認識他。彼得索夫(W. E. Biedersolf)對借著耶穌基督福音,以及聖經所帶來的改變寫下了這樣的話:

達爾文說:「一個發生船難的水手漂流到一個不知名的海島,他會誠懇地祈求傳教士已經先登陸了這塊蠻荒之地。」他的意思是,沒有福音的地方就是沒有文明的地方;這位水手很能發現他是一群強壯食人族的大餐。

若將基督教從文明中剔除,從藝術、音樂、文學,以及更重要的,從人心之中剔除,你會發現這世界所剩下的將一文不值。

我們知道儒教、佛教、回教的發軔者並不是來自神性(Divinity),但是,要說基督教的基礎不是神,則是行不通的。就如你用炭筆畫一張西斯丁的瑪丹娜(Sistine Madonna)一樣。

如同耶穌基督向來是誰,祂今天也是世界生命的改變者,人類社會的重建者,人類進步的導演,世界文明的塑造者。藉由上述的事實,我知道祂是神。


總結譯自 《WHAT IF THE Bible  HAD NEVER BEEN WRITTEN?》 by Dr. James Kennedy and Jerry Newcomb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