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英格蘭曾經曆過羅馬帝國的統治,在羅馬人撤走後,進入了小王國、小部落聯盟混戰的時期,到6世紀
 伊麗莎白二世
  1066年,懺悔者愛德華臨終前授意賢人會議選舉哈德羅二世為王。但來自法國西北部的諾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蘭,他就是“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王朝。威廉一世將大批諾曼貴族分封到英格蘭,通過全國普查編製《土地賦稅調查書》,加強了英格蘭的王權。威廉一世的兒子亨利一世因為沒有子嗣,死後被外甥斯蒂芬奪得王位,但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及其子亨利二世不服,打敗了斯蒂芬,迫使斯蒂芬立亨利二世為繼承人。 金雀花王朝
 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開英法百年戰爭,蹂躪了大半個法國,迫使法王承認他為繼承人,可惜暴病死
 查爾斯與卡米拉
  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因廢後問題,同羅馬教皇決裂,在英格蘭推行宗教改革,英格蘭國王從此成為“國教的領袖”,亨利八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時期,使英格蘭順利度過宗教改革的混亂時期,並在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麵都取得長足進步。但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婚,沒有後嗣,都鐸王朝結束,她的表侄孫(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孫)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了英格蘭王位,稱詹姆士一世,英格蘭、蘇格蘭曆史上第一次由同一國王統治,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
  詹姆士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在英國1640—1648年革命中被推翻,並最終送上了斷頭台,由克倫威爾擔任護國公。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於1660年複辟了斯圖亞特王朝,但其弟詹姆士二世即位之後,不顧英國大多數人已皈依新教的國情,企圖恢複天主教的主導地位,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他的女兒瑪麗二世和女婿威廉(即荷蘭執政威廉三世)在國內新貴族的邀請下,攻入英國,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統治,但他們在接受議會的《權利法案》的前提下才得以即位,規定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征收賦稅等。這一事件史稱“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瑪麗二世的妹妹安妮繼位之後,宣布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並為同一個王國。安妮無嗣而終,斯圖亞特王朝終結。
  1714年,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一世外孫女的兒子、德意誌漢諾威家族的喬治繼承英國王位,開始了漢諾威王朝。漢諾威王朝時期是英國大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並開始工業革命的黃金時期,到了第六任國王——維多利亞女王手裏,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達到3300多萬平方公裏,號稱“日不落帝國”,同時在工業革命推動下新生事物不斷產生,社會生活日新月異,大英帝國達到全盛。但與此同時英國王室的實權卻不斷萎縮,到了20世紀,幾乎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橡皮圖章”。 溫莎王朝
維多利亞女王與德意誌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阿爾伯特結婚,其子愛德華七世繼位之後,也以父姓稱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愛德華七世之子喬治五世在位時期,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不願再使用敵對國德國的姓氏,將王室改姓為“溫莎”(因為王室行宮“溫莎堡”),朝代名稱也改稱為“溫莎王朝”。溫莎王朝一直延續至今,當前在位的伊麗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國王。  英國王室盡管經曆了許多王朝,但實際上前後王朝之間都有或近或遠的血緣關係,王室血統一直沒有中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