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1)
黃億敏報道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這裏痛那裏疼,感歎自己“老了得風濕病(rheumatism)”。找醫生檢查後發現,原來並不是風濕病,而是關節炎(arthritis)。
萊佛士內科醫療中心免疫及類風濕專科醫生張榮耀說:“人們常將這兩種疼痛症混淆,但它們是不同的。風濕病學的分類很複雜,疾病種類甚多,風濕病與關節無關,而是與關節附近的肌肉、筋腱和韌帶的疼痛有牽連。關節炎是風濕病最常見的表現之一,但有關節炎不一定有風濕病,而且風濕病患者不一定出現關節炎。”
很多人普遍上對風濕病存有迷思,如晚上衝涼會引致風濕等,張榮耀醫生說,這些說法至今還未有醫學證明。張榮耀醫生將在4月6日(星期六)於萊佛士醫院主辦的“別讓慢性疾病找上你”華語講座上,分享更多關於風濕病學和免疫學疾病的知識。
該講座時間是下午2時至6時,在BUGIS+(前Illuma)舉行。講座歡迎40歲以上的公眾出席,了解自身或家人的健康。《早報·樂活》是指定宣傳媒體。
“別讓慢性疾病找上你”將邀萊佛士醫院的專科醫生和中醫師,探討現今的治療和藥物如何更好地預防慢性疾病。
其他參與主講的萊佛士醫院醫生是:內科醫療中心內科及內分泌科專科醫生蘇華逸,泌尿與腎髒醫療中心泌尿專科顧問醫生林國斌和中醫師趙旭紅,他們將分別談到體重管理、年長男性的泌尿健康問題以及中醫如何治療慢性疾病。
公眾可在問答時間向醫生提問。除了茶點招待,公眾也能收到禮包。
減重1公斤為膝蓋減壓10公斤
張榮耀醫生將重點談及三類疾病,即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和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這些病症的一個共同點是,影響女性多過男性。
骨關節炎屬退化性關節炎,隨著年齡增加,進入五六十歲,一些女性的膝蓋、手指等出現僵硬、疼痛等,影響日常生活的素質。張榮耀醫生透露:“一些年長者可能無法扭開門把和打開食物罐頭等,對日常作息有影響。”
此外,因為關節退化或變形,抑或承受異常的關節壓力而形成骨刺,這也是骨關節炎的另一表征。張榮耀醫生說,最有效能減輕關節炎疼痛的方法是控製好體重。據了解,有研究顯示,體重每減輕1公斤,就能為膝蓋減輕壓力10公斤。
若不及時治療關節會變得僵硬畸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複發作,可導致關節內軟骨和骨骼的破壞,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廢。它可能引起的血管炎病變,還會累及全身各個器官如肺髒、心髒、皮膚、眼球鞏膜、血液和神經係統。
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症狀是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影響手、腕、足等小關節,會反複發作,並呈對稱分布。如果沒接受及時治療,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張榮耀醫生說明其症狀:“早上起來,如果手指關節僵硬超過1小時,那是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征兆。這和骨關節炎不同,後者一般僵硬不適情況隻維持約10分鍾。”
張榮耀醫生說,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四分之三為女性,常見年齡是30歲至40歲。他提醒:“類風濕關節炎是會不斷惡化的關節炎,患者必須盡早治療,別自行去服用消炎藥,耽誤診治,否則軟骨就會逐漸變薄甚至給侵蝕掉。”
女性應多關注骨鬆問題
關節炎的症狀是關節紅腫、發熱和疼痛,病人還會感覺活動困難和關節僵硬。相比之下,骨質疏鬆症則沒有明顯症狀,是“隱形殺手”,但一旦跌倒骨折,就會有嚴重後果。
張醫生說:“很多人也將骨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混為一談,以為都會疼痛,不少骨關節炎患者也會問,是否要多攝取鈣質,混淆這兩種疾病。”
女性應多關注骨質疏鬆症,尤其是進入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減少,骨骼健康會受影響。骨質疏鬆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目前全世界大約有兩億人患有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如果出現骨骼疼痛、關節疼痛、活動受限、駝背、骨折等症狀,骨質疏鬆症已經進入了中晚期。這些病患可能因為駝背,彎曲的身子擠壓著肺部和胃部,出現飲食和呼吸困難,走路也不便。
張榮耀醫生說:“一般人很少做骨骼密度(bone density)檢測,但不應該忽略它,我建議定期檢查關注骨骼健康。”一些屬骨質疏鬆症高危人群者也應多注意,如身材瘦小、體重過輕的話,骨質流失的情況比常人嚴重。有些患腎上腺瘤或甲狀腺疾病的病人,由於需要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也比較容易流失鈣質。
因此,為有利於保持骨骼長期健康,預防骨質疏鬆症,可多做戶外運動,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
《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