遜尼•韋爾蓋塞(Sunny Verghese)那年26歲,是尼日利亞東北部小鎮Ngurore一家棉花種植園的老板。他領悟到,在你死我活的全球大宗商品交易行業,如何才能取得成功。
那是1986年,韋爾蓋塞剛在印度企業集團克華蘭•昌銳集團(Kewalram Chanrai)謀到一份工作,幫助解決一個問題。這家有150年曆史的公司在尼日利亞擁有一家紡織廠,但這個非洲國家正深陷外匯危機,使該廠很難從國際市場采購到原材料。解決方法就是在當地種植棉花,對業務進行垂直整合。
不久後,韋爾蓋塞便在距離尼日利亞首都有幾百公裏的地方,成為非洲最大的棉花種植園主之一。韋爾蓋塞是印度人,擁有農業管理學位,但從商經驗尚不豐富。
韋爾蓋塞表示,他的“叢林”經驗至關重要(被派駐到大宗商品生產國的邊遠農村地區之後取得的經驗,被交易公司高管們稱為“叢林”經驗)。他的感受如此強烈,以至於他確保奧蘭(Olam)的每一位年輕高管都得到類似的曆練。1989年,韋爾蓋塞幫助創建了奧蘭這家農業大宗商品交易公司。
“叢林”任職對奧蘭高管/交易員的職業生涯至關重要。韋爾蓋塞剛剛向形勢尤其複雜的象牙海岸(Ivory Coast)北部前叛亂地區,派駐了一名前途光明的年輕女員工。“那是一種走向成熟的通過儀式,”他坐在新加坡商業區奧蘭總部的董事會會議室裏表示。過去20年,這家交易機構的高管都經曆過那種體驗。如今,他們愉快地稱其為“遜尼式的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
無論使用什麽名稱,“叢林任職包括在叢林深處艱苦的地理環境裏,真實、直接地應對各種風險,而不是在教室裏學習這些內容”,韋爾蓋塞表示,“你必須到擁有自然資源的地方去。在我們開展經營活動的國家裏,超過80%都屬於‘艱苦的’國家。”
韋爾蓋塞身材不高,總是穿著一件挺括的細條紋上衣。他對公司業務的細枝末節都掌握得麵麵俱到。他可以連續快速地報出埃塞俄比亞和越南的農作物產量、烏拉圭和新西蘭的農田價格以及三大洲幾十個國家的投資回報率。當他確實拿不準某個特定數字時,他讓助理去核對,那個助理很快回來證實這位首席執行官報出的數字是正確的。
至於叢林中的體驗,它不僅僅是奧蘭首席執行官的標誌性特征,也濃縮了使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區別於競爭對手的商業哲學。去年,奧蘭的利潤達到4.44億美元。
目前,全球農業大宗商品交易行業主要由7家公司主宰。傳統的集團包括美國的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集團(Bunge)和嘉吉公司(Cargill)以及法國的路易達孚商品公司(Louis Dreyfus Commodities),按其首字母稱之為“ABCD”集團,它們主導著全球糧食交易。新一代亞洲交易商正在挑戰ABCD集團的主導地位。業界把地位正在上升的集團稱為“NOW”公司:來寶集團(Noble Group)、奧蘭和豐益(Wilmar)。除了這7家公司之外,倫敦上市的嘉能可(Glencore)和東京上市的丸紅(Marubeni)在近期進行相關收購之後,也有開展農業大宗商品交易的抱負。
奧蘭公司不像一家典型的農業大宗商品交易商,因為該公司對農業生產很感興趣。一般來說,大宗商品交易商傾向於向農場主采購,而不會用自己的資本(以及精力)去冒險種植農作物。當交易商確實涉足種植時,它們一般把興趣限定在少數幾個品種上——邦吉集團的糖、路易達孚的橙以及豐益和嘉吉公司的棕櫚油。但對自己經營一家棉花種植園的情形曆曆在目的韋爾蓋塞相信,他能在農業生產這個領域賺到錢,或者用他的話就是取得“超額回報”。因此,奧蘭正把資金投向農業生產領域:從加利福尼亞州的杏仁果園和老撾的咖啡種植園,到烏拉圭的乳牛場和象牙海岸的棉花種植園。舉例來說,奧蘭現在是全球最大的腰果交易商,以及第二大的咖啡和棉花商家。奧蘭的可可交易量如此巨大,以至於該公司宣稱,全球每消費的8塊巧克力中,便有1塊是由奧蘭交易機構經手的可可豆製成的。然而,奧蘭基本沒有涉足小麥、玉米和大豆等其他市場。他一邊指著一張世界地圖,一邊表示,“全球還沒有哪家公司像我們一樣,在眾多地區投資興建多種農業大宗商品的種植園。”
近幾個月,奧蘭對所謂的上遊業務(業內對“農業生產”的術語)作出24筆投資。如今,奧蘭的全球農場麵積達到40萬公頃,幾乎相當於盧森堡麵積的兩倍。算上取得的林業特許經營權,奧蘭控製的土地麵積達到210萬公頃,與以色列的麵積相當。
韋爾蓋塞已婚,有兩個孩子。多年來,他一直都是大宗商品行業其他公司開玩笑的對象,他們取笑他把注意力放在腰果和杏仁等不起眼的大宗商品上。但他認為,小眾作物雖然可能不像玉米、小麥和大豆“三大作物”那麽聲名顯赫,卻可以帶來更高的利潤。在這方麵,他是新一代亞洲交易機構高管的典型人物——這些人從全新、別出心裁的視角出發,在許多領域勝過西方同行。
奧蘭對每一種大宗商品進行分析,計算出在農場主、交易商和加工商中,哪一方賺走了最大份額的利潤。此類分析指引著奧蘭的投資方向。“比如說,我們發現杏仁這個品種上,大約75%的總利潤流向了農場主。你如果想賺錢的話,就必須投資興建杏仁果園,而不是做杏仁貿易,”他如此表示,這反映出他在數學計算方麵又快又靈的特點。“腰果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品種。在總利潤中,農場主隻拿到7%到8%的利潤,但交易商賺到了70%。於是,針對腰果這個品種,我們隻在供應鏈上發力,對上遊不感興趣。”
但一般原則是,從事農業生產有助於帶來更高的利潤率。如果做向農場主采購、再向加工商出售的交易商,則奧蘭利潤率為4.2%左右;投資於加工環節,比如設立麵粉廠,可產生8.3%的利潤率。但農業生產的回報率達到驚人的50.5%。“我們跟著價值走,”他表示,“我們跟著錢走。”
奧蘭的兩大投資者是克華蘭•昌銳集團和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Temasek)。該集團集農業生產、加工與交易業務於一身的模式,已開始引起業內其他公司的興趣。兩年前,韋爾蓋塞與路易達孚進行了合並談判。雖然談判以破裂告終,但自那以後,業內興起了一輪整合。今年,嘉能可斥資61億加元(合62億美元)收購了在多倫多上市的小麥交易商維特拉(Viterra),丸紅以36億美元收購了私有的美國穀物交易商Gavilon。業內高管表示,奧蘭可能會成為下一個目標。韋爾蓋塞表示,奧蘭“作為一家獨立公司的未來相當光明”。但他補充道:“我認為業內會有更多整合。”
譯者/邢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