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基督徒對於國家應盡的義務

(2011-12-05 00:53:00) 下一個
第一節 國家的定義

  建立國家的理論,不一而足。依尼采(Nietzsche)之說,國家建立在爭競鬥爭的原理上。人生所循的律,即原野生番所循的律,人類原來不是合群的動物,乃是爭奪劫掠的動物。強者為王,所以國家理當建立在政治的極權統治原理上。

  盧梭(Rousseau)把國家講成一種矯強的裝作,提倡人類社會要回複到自然的境地,故主張極端的個人主義。這種見解與史實不合,因為從曆史看起來,原始社會的人極少自由。原始人是最受風俗遺傳束縛的。照盧梭講,人類因為要謀安全和保障,是以製訂法律,相約共同遵守,於是國家成立,而個人失去了自由。

  得魯蒙(nenry Drummond)則以為人的主要性格不是爭奪劫掠,而是友愛。這種友愛之情即進化最初階段,也能看得出來。母親愛子女也是出於天性。所以在進化律與道德進步之中並無抵觸。固然有所謂適者生存之律,但所謂適者乃道德上的適者。愛人與合群的態度也包含在人性之中,應該視為國家建立的基礎。

  國家的職務是要團結一些人,共同居住在一個接著正義保持秩序的社交生活中,國家是一個有組織的社會。在那社會中,人人得以相互保障的謀求身體、智力、道德和宗教各方麵活動的發展。國家就是政治的社團。這社團在一定土地範圍以內,成為一個製訂執行法律的社交單位。說得狹義些,這樣一個社交單位,就是行使這種社團政治職務的一種或多種製度。說得廣義些,這社交單位就是由許多人結合攏來,接受遵循這些製度而生活的團體(William Adams Brown.Church and state.p.32)。牛津會議對這問題采納以下陳述:「我們承認所有現存的國家,都是曆史造成的事實,在政治範圍以內,它們有最高的權威,但因為它們自己也隸屬於上帝的權威以下,歸上帝審判,所以它們應該服從上帝的旨意,要照他的計劃實施法治,維持秩序,並要為它們所團結一致的國內人民服務,又要向普世人民的福利有所貢獻。……我們既然相信上帝及正義之源,我們就不能把國家看為最高的立法者,隻能把它看為法律的保障機關。國家不是正義之所,乃是正義之仆。就基督徒而言,除了上帝以外,別無最高的權威。」(J.Oldham,The Oxford Conference,pp.66,67)

  基督教不能把國家看為是由於一黨一派的人操縱權勢所造成。也不能把它看作單是一種人類相互利用的契約。上帝要人類按著規矩秩序相互發生關係,所以國家是建立在他的旨意之上。基督教把國家看作屬上帝的製度,源出於上帝的旨意。這自然不是說,對每一個政府我們都要抱這種態度,乃是就政府之為政府而言(羅十三:1-4;多三:1;彼前二:13;箴八:15)。國家是上帝所創設的製度。有上帝所賜予的權威,就是世上人民都作了基督徒,我們也不能沒有政府,因為即使到了那個地步,社會若要治理得有條不亂,也得有些條例。

第二節 關於國家機構如何組成的各種理論

  (一)各種烏托邦理想──人類作烏托邦夢已有數千年之久。其中最顯著的要算柏拉圖的共和國與舊約的彌賽亞期望。在希伯來人曆史的進程上,這種舊約彌賽亞期望經過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演進。但這一切期望都集中在一點,就是上帝的統製要以公義、正直與仁愛實現在彌賽亞的國度裏。新約把彌賽亞的期望看作應驗了(成全了)在耶穌身上,而耶穌一生對於應驗這些前人的渴望實有深意存乎其間,在人以信心接受耶穌的條件下,上帝的統治便建立了,上帝的國便已降臨。彌賽亞的期望是在耶穌身上應驗了,雖說不是照曆史的形式作了字句的應驗,但總是按照道德的和宗教的實質。

  烏托邦理想中有些共同之點。政府要為大眾利益而行使職權。社會中要有平等、團結、公德以及互相友助。科學要以促進一切人生活的共同利益為職責。工業的理想乃是要藉組織以應付人的需要,保全人的價值,勞力要減少到最低限度;要以合作代替爭競;人人都要以道德的和文化的生活,較之物質的福利更加重要。要以信仰人生成就的可能,注重人格的價值和尊嚴。言語自由、出版自由、集會自由都要有保障,評論應受歡迎,任何可以引起違反社會福利的個人企圖,都要以規例製止。看這些出於烏托邦理想的普通要素,可見人類道德感對於國家應當如何建立組成的見解,是大同而小異的。

  (二)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最顯著的一種主張,乃要廢除私有製,使一切歸為公有,為社會所有,或為國家所有。基督教倫理並不要求私有財產製之廢除。耶穌的朋友中,好些占有財產,新約並無記載耶穌反對這種製度的態度(路八:3)。雖然,單把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經濟學說或製度看,不一定違反基督教。有好些共產社團是依基督教原理建設的。跟隨耶穌的門徒們即實行共產製(約十二:4-6)。最初聚居於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即抱共產主義,實行「凡物公用」(徒二:43-47,又四:32-35)。但最初基督徒的共產主義與馬克斯式的共產主義有所不同,前者乃出於自願。亞拿尼亞犯罪(徒五)不是因為他沒有將全部財產交歸共管,乃是因為他立意欺騙。耶路撒冷的共產主義建立在靈性的,並非物質的條件之下,乃由無階級的愛所激成,並非由於階級鬥爭。它到底沒有十分成功,因為過不多久,耶路撒冷的信徒在日用所需的事物上,都要仰給於各處教會的救濟。我們也要指明,那是一種單消耗的,而非生產的共產主義。所以我們不能拿耶路撒冷教會共產嚐試的失敗,證明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經濟學說來試行不會成功。

  在今日通常所謂之「共產主義」,乃指馬克斯式的共產主義而言,最顯著的一個例子,即今日在俄國所試行的共產主義。這一派的共產主義以馬克斯為先知,他所講的乃是經濟決定論。他以為各種不同社會生活之所由發起,均以物質生產力為客觀的條件,此即所謂唯物史觀。這種共產主義亦以國家為最高的善,提倡無產階級憑藉武力起而專政。馬克斯這種思想出自黑格爾(Hegelian)的辯證哲學,不過由他用來解釋曆史的進程。

  但曆史的進程,不能單拿經濟的因素來解釋。文藝、政治、宗教以及科學,均曾影響過曆史的進程,改變了人對待財富的態度,經濟決定論是不合實情的,不然,人就總不能上升到更高的地位,而且共產主義自身的唯心論也不會發動起來。共產主義以消除階級為主旨,但同時又把無產階級扶持起來使之專政,因而階級之消除便不能成功。因為有產階級便成了被剝削的階級,共產主義對於財富之分配,主張「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但一個國家要如何設立一種標準,來規定人各所能,和人各所需呢?這種分毫不爽的尺度,從來沒有發現過。

  基督教與馬克斯的哲學難於調和。基督教不能承認國家至上。就基督徒而言,上帝的旨意和律法有最高權威,在上帝旨意之前,連國家也當屈服。基督教不相信曆史的經濟決定論,乃相信曆史的道德決定論。基督教也須起而反對共產黨人所提倡的,無產階級用暴力爭取獨栽政權。無論目的如何,基督教總不能讚成用不道德的手段達到目的。耶穌不是革命黨人,總不主張用武力。事實上,他反對用武力。暴力隻能產生更多的暴力,惡不能用惡來減少。基督徒須得拒用暴力達到目的,要把他們一切的奮鬥精神用在道德的抗議上。而且馬克斯主義仇視宗教,硬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無疑的這種印象之造成實由於俄國教會,但無論如何,基督教總不能與一種否認有超自然具體的運動調和。共產主義所遺留於人心中的重負,惟有宗教能予解除。共產主義倡唯物論,基督教倡有神論,兩下不能和諧。共產主義在實行上,亦趨於忽視基督教的婚姻理想。

  (三)國家主義──因為找不到一個更好的名詞,我們暫且用「國家主義」這一個名詞,講到一種政體的形式,即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意、德、士耳其、波斯、南斯拉夫、西班牙和波蘭所興起的,這種運動由特權有產階級所發起,揭築一些民族固有的保守理想,壓抑無產階級的期望。像共產主義一樣,這運動也是由一位獨裁領導,這樣的國家都是極權的國家。共產主義以政客為獨裁,國家主義則以一位獨裁者代表資本家發言。國家主義通常反對自由、平等、民主、以及各種代議式的政體。民眾隻要盲目的服從,不當思想。國家主義致力於自足自給的經濟製度,通常反對任何形式的國際主義。

  現代的極權國家壓迫個人至極,以致個人想要促成的任何福利皆無法進行,假借一種獨裁製度來提高一個民族的地位,就算目的達到了,那些獨裁者終必被推翻,所以這樣一種運動必終歸消滅。

  國家主義不但在實行上仇視基督教,連它的理論也不能與基督教的信仰相調和。把一個人種或一個民族高舉過於其它,這與基督教所揭示的天下一家的觀念不能調和。基督教的主要德行是愛,由於這主德而生的有慈憐、謙卑與舍棄,而國家主義所重視的則為勇敢、高傲、以及征服欲。國家主義有時以反閃的(Antisemitic)姿態出現。這種主義總想假借名義,把罪歸到什麽人身上,特別是在德國,猶太人成了眾矢之的。這樣逼迫猶太人便不能與基督教調和。共產主義想要消滅教會,國家主義則想用來作為工具,以達到它的目的。在任何一種情形之下,教會都不能依照它的性格執行任務。基督教也講極權,故不能與極權國家的理論相調和。這兩下不能並立而無衝突。

  共產主義與國家主義有好些共同之點。它們都不邀人自願參加,隻命令人服從。它們都不作勸導的嚐試,隻知發號施令。它們禁止批評,不準討論。它們兩下都有獨裁。它們都有宗教的跡象,它們各有拯救個人和社會的福音;它們崇拜它們的英雄為救主;它們的經典、教義,以及祟拜儀式都有威權;它們的信徒為主義奉獻己身、舍棄性命;他們倍奉主義以及勾引別人信奉之情,都是極其熱烈的;在他們當中也有不少為道殉難的烈士,他們也發動聖戰,且有活潑的末世盼望;這些都是宗教所有的跡象,也是這兩種運動與基督教發生衝突的原因。

  (四) 民主──在一種民主政體中,國家的主權操於民眾之手,由人民選出代表來管理國家。民主建立在一種人道理想上,以為一切人民對於生活、自由、以及追求福樂,都有平等的權利。凡為達到社會效能所必需有的集體行動,以及發展個人才能所必需有的自由,兩方麵它都同時承認,但難處是在乎如何求得兩下適中的注意。一切民主政體在理論上都保證人身、信仰、出版、集會、以及投票選舉之自由。

  不論個人經濟地位如何,人人一律有選舉權。這是將個人權利和價值置於射產權利之上,這一點與基督教的一個理想相似。但在實行起來的時候,這個理想不見得每次都能實踐。民主提倡出版自由,但這種自由常為既得利益階級所操縱,用以作自私的宣傳。在人種關係上,民主的理想也常受摧殘。民主原要作一切人民經濟的安全保障,但在許多民主國家中,財富集中在少數人之手,造成貧富對立之勢,而且歸根結底的說起來,沒有經濟的民主,不會有政治的民主。

  如果要一種民主政體得以維持下去,政府必須在各人與各團體之間保持秩序與正義;要推進各階級的福利,改良教育,廣播知識。民眾習於無知,民主是無法推行的。要等到民主的理想實現了,於是才能形成一種風氣,使基督教的倫理得以行使其職務。

第三節 國家對於產業和財富的關係

  在任何循規例守秩序的社會中,政府務必保護人民財產的安全,使剝削榨取不致發生極富與極貧之對立是不堪忍受的,自來文明之崩潰均由於此。在一種文明將近崩潰之先,是社會大量財富集中於極少數人之手。把財富集中於少數人之手,而由其任意支配,對於何社會之存在都是很危險的。在少數人極富,大多數人極貧的狀態之下,便無所謂正義,正義既亡,社會便從此解體,因為正義乃團結社會之要素。國家用以預防此等惡事發生,可用之方法有如下數種:限製土地占有;對土地、遺產、以及個人收入、征級增稅;采公有製或嚴格取締專利和操縱;禁止一切不正當的交易;嚴厲處分囤積和投機。

(一)資本主義

   就財富的生產而言,資本主義乃是一種有效的經濟製度。就生產速度而言,或就生產量而言,資本主義都有好的成績。發展機器生產的能量,減少生產的費用,提高生活的水準,都是由資本主義而來。雖然,我們也不可把太多的功跡歸之於資本主義製度,我們應該知道資本主義所造成的進步.大半是由科學之昌明,以及科學化的技術而來。不拘在何種社會製度中,科學都能作成大事。且看今日的俄國,它運用科學方法生產,至少在物質方麵,已經有了驚人的發展。我們也得承認,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從事生產與分配工作的,也有好些是很好的人,但社會製度與人生總有連帶關係,在有些製度中要作好人比較容易。把一個食人的生番遷到文明社會,他就不能還是按生番社會的方式生活下去。他必得要改變原來的社會方式,采用一種合於文明社會的生活方式。同樣也有些社會製度造成一種較善的環境,使人易於表現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在經濟開始發展時代,實行資本主義是相當有效的。那時土地與天然的富源好象是無窮盡的。但後來失業與周轉性的嚴重不景氣相繼發生,於是許多人開始懷疑資本主義製度的基礎是否健全,許多基督徒拿基督教倫理的觀點來向這種製度挑戰。在今日 多代表基督教思想的著名領袖都采取這個立場。實在,在今日幾無一基督教領袖不從一些方麵向資本主義製度攻擊。

  資本主義製度以謀利為出發點。如果把謀利的動機取消,資本主義便不複存在。所以要推翻資本主義,必先除滅這謀利的動機。所謂利益,就是把生產費用付清之後,所剩餘下來的。我們並不反對,凡以冒險、負責的態度服務的,按理當得報酬,但用資本得來的利益,是不付服務代價的。我們也知道,人求利並非單為得利,也是為個人及眷屬的安全,或為別助一種有高尚目的的事業。但通常以謀利為動機的企業都是唯利是圖的,隻求利息增加,不求社會和人道福利,基督教倫理學家反對這種唯利是圖的製度,而且指明基督教倫理是以服務的動機來代替謀利的動機的。他們也能以事實指明,這種由謀利動機所產生的一連串的惡事,即如:浪費資源;為提高物價而減少消費量;食物中摻假;製造藥物,不但與人有害,且可促短壽命;童工;剝削婦女的工業;低微的工價等。為求多得利潤,機器重要的部分用賤劣質料製成,以致失事,喪失生命。火車失事以致喪失旅客生命,亦因貪圖重利,不講究安全,所用多賤劣材料。因為要防備貪圖重利的危險,必得訂立成千成萬的條例,設置警察、法院、稽查、監獄等。忠厚仁術存心的人,也能利用資本主義製度,但這種製度的特點在乎公司組織,是不以人作人看待的,是無靈魂、無良心的機構。基督教主張工業為人而設,並非人為工業而設,教會應當努力提倡,把服務動機置於謀利為動機之上。工業應該以合作為出發點,要充分的供給一切人的需要。如果我們認為,除非以謀利為動機,不然則不足以促成工業成功,那麽結果必致不堪設想。除了以謀利為動機以外,還有別的動機可以激動人努力從事工業,如;服務、輿論嘉獎、事業興趣、冒險精神等。人類許多最高貴的貢獻並非由於謀利的激動。今日蘇聯自有它的弱點錯誤,但它已顯明的證實,除了謀利以外,還有許多別的動機可以催促人從事工業的發展。

  除了謀利動機以外,資本主義製度還有其它特點。這種製度讓那些有奪取能力的人爭得大量的財富。據一九二六年的統計,美國財富有百分之六十歸於百分之一人民之手,其餘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民所占財富僅百分之四十。又據最近一次之調查,美國人民平均每年收入為七百元,而其中有五百零四人之收入竟超過百萬以上。又據一九二九年之統計,百分之十富有階級所積蓄的,四倍於其餘百分之九十之人民所有積蓄之總和,等於那收入最少的一千一百萬家庭收入之總和。對於凡有理性的人,這樣的製度,造成不合正義的財富分配,是不能長久容忍下去的。

  資本主義的第二特點是它的爭競性,「爭競是工商業的生命」。所謂爭競就是一個人應該盡他所能的爭奪財利。在這一種爭奪製度之下,一人得利即等於另一人失利。用於爭競致使善意消亡,嫉妒和私心油然生起,把弟兄友愛之情一概抹煞了。爭競亦常使人作欺詐虛偽的企圖,這是常人之情所難於勝過的。許多基督教倫理學家相信在資本主義製度以外,存在一種製度可以更有效的實現弟兄友愛之情,以及服務和仁愛的精神。他們特意指明,作基督徒的應該追求一種經濟製度,使得基督徒個人的人生觀與社會經濟的模式,不致發生這樣大的衝突。一切開明的基督徒,不得不靈敏的感覺到,基督教服務的動機,與現有社會中爭競的思想,兩下是何等的相互抵觸。

  資本主義的第四特點,為其繼續不斷的階級鬥爭。基督教標榜無階級的愛。資本主義已經造成了兩個迥然不同的社交階級。在一方麵有占有階級,一切生產器具都為他們所有,歸他們管理。在另一方麵則為勞工階級。勞工階級通常無權管理事務,對於他們自身的利益,除非有了勞工的組織,不然是無發言權的。這兩個階級成為對立的形勢,而資本主義的本身並無可以使兩下調和之路。這兩下所有利益完全互相衝突。即或有時偶有調和之可言。其因素並非來自資本主義之自身。在經濟方麵,資本主義奪去了勞工階級的獨立地位,在這方麵既失了獨立,在人生的其它方麵亦無獨立可言,如在政治方麵。就經濟而言,基督教把人的價值看為至上,要求把財產權看為次要,要使之為人權服務。然而資本主義卻把財產權看為首要,把人當作生產財富的工具。在這一點上,資本主義與基督教兩下勢不兼容。「我們大發其財,是因為整個的人種民族因我們而死,一洲一洲的人口因我們而減少。」(Walter Rauschenbush.Chritianizing the Social Order,p.245)因為這樣重看財產權,而不顧人權,實行資本主義的結果總是引起戰爭。現代戰爭大都是以經濟為原因。

  現代馬克斯式的共產主義有好些與資本主義類似之點。許多抱資本主義的人攻擊共產主義,並不是因為他們反對它的唯物論與無神論,乃是因為他們要保全資本製度中自私的利益。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二者均為唯物思想,為暴力之源。上麵所舉資本主義各特點,是不能與一種靈性的人生意義相調和的。人的靈性生活多因資本主義而腐化,在它的懷抱中歸於窒息。資本主義並不顯然反對基督教,反而依附它,求它的祝福,而且太多時候竟公然蒙了它的祝福。然而這卻是最大的危險。資本主義這樣利用基督教而得的成功,常把基督徒蒙蔽住了,而看不出這兩下相互矛盾的地方。

  那些攻擊資本製度的基督教倫理學家,譴責這種製度,因為它是建立在唯物主義之上,因為它以爭奪財利為出發點,置物權於人權之上,引起戰爭。他們也感覺得現代資本主義與基督教的人生觀立於敵對地位。(參賀川豐彥之著述及Barclay 著The World Mission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均對此點有透徹發揮)。失業以及因繁榮與不景氣之循環而引起的社會痛苦,致使人們對這種經濟製度之建立基礎發生疑問。

(二)合作

  合作包含有相互扶助之意,使大家有一共同目的。合作可以養成好意,以及團結的精神。友愛的心也可由此促成。個人的智力技能,在合作條件之下,可以用來完成群眾的利益,而不為一己的私利作想,因為有這些好處,所以許多人把合作運動看為一種促進社會基督化的方法。因為資本主義製度缺點很多,所以現代人士都注意到這一運動。合作運動可以從工業中消除謀利的動機。隻要政府準許資本主義照樣進行,這種運動並不想用政治的勢力去求改革,它也不提倡革命,又不憑藉任何武力。它也不像社會主義,因為它不提倡財產國有。它所攻擊的隻是為少數人的利益而生產分配,不為多數人的需用作想。它要用實用與服務來代替義。

  合作運動在曆史上也並非新奇的事。人很少知道有這回事,是因為這運動不作宣傳,也不必要宣傳。這運動積極開始於十八世紀之下半期。到了今天,世界各文明國家大部分的買賣都是用這合作的方法。世界最有名的合作社要算英國北都羅克兌(Rochdale)所辦的這合作社辦了將近一世紀之久,大半成功的合作社均以此為榜樣。它的起源是這樣:一八四三年冬季在羅克兌城中,有些織布匠人,聚集討論改善他們的經濟狀況之道。把勞工組織起來謀求工資增益在他們看來似無補於事。於是他們計劃開辦一所合作社以求減少生活費用,於無形中增加工資。這著名事業是這樣開始的。為征集開店所需資本費了些時間,但資本終於征集夠了。在店門開放的時間內,各社員輪流充任店員。店中貨物仍照市價售出。但顧主得按購物之多少分得利潤。又將利潤之一部分充保留基金。原來投資的資本按當時的流行率算息。社中事務每個社員不論股分的多少,都有投票權。這種辦法無非要把財產價值置於人權價值之下。這種製度是不以謀利為出發點的。由購物多少所得的利潤,不算利益,不過是將物價退回一部分。合作社的經理有一定的薪俸。照這種辦法不必取消私有製度,也不必廢除交易,更不必因圖改革把一種文化消滅。合作社也不消滅私人貿易。它的活動無非是穩定商務和交易。羅克兌的辦法作了後來 多成功的合作社之基礎。合作社的辦法消滅了爭奪的氣息,代之以服務的精神,至少使得服務的精神有能表現的餘地。這運動所提倡的原則是不能反對的。假如個人或公司應該占有管理個生產分配的機構,一個合作社豈不也可以這樣作麽?這運動還有一個倫理的含義,那就是可以省去一些無益有害的廣告。凡是合作運動成功之處,合作思想的教育亦必發達,與其它社交生活亦有很大的利益。

(三) 勞工

  在牛津所開生活與事工會議,對這問題采取了如下立場:「既然上帝為人的福利而規定勞工,其中自有它的價值和尊嚴。工作是人所當行的本分,是應當重視的。在工業上,總不可把勞工看作貨物,人應當在日常工作上,承認成就他基督徒的天職。工人,無論在田野或工廠,所得工資應該能以維持生活。所處環境當清潔衛生,凡與工人福利有關的事都當有發言的權利。」(The Church And The Economic Order)

  美國基督教協會,訂有一種社會信經,其中關於教會所當采取的立場有如下各點:「一切保全己身應享的權利;財富更普遍更合正義的分配;在生活的起碼工資以外,工人對於工業和農業的生產要有一分合理的享受。擔保城市和鄉村的工人,不受勞工情況的損害,免去受擾和致疾的危險。關於疾病、失事、養老,以及失業的社會保險。工業生產普遍增加,工作時間隨之減少;七日之中至少有一日休假,以期每周工作日數逐漸減少。女人工作當訂特別規章,保證她們的福利,以及家庭和社團的福利。雇主和雇員同有權利團結組織起來,爭取一己的利益;兩下有權保護自己,兩下亦有為社會福利工作的義務。

  公理宗的社會行動協會對於這問題(一九三五)亦有如下的話說:「美國工業工人應有組織的權利,不受阻礙;應當有權集體的爭取利益,對於決定他工作狀況的問題,他應當多享參與的權利」

  南部教會領袖團契(The Fellowship of Southern Churchmen)最近通過了如下的一條議案:「把人的勞力作為貨物買賣,把它放在剝削者手中作為工具,這種觀念我們拒絕,因為這種觀念違反男女人們參與經濟生活組織中應有的權利,不把他們看作負責的人格,而把他們的地位看作與一架現代社會的機器同等。因為我們相信人的價值超過財產的價值,所以我們主張一種以服務為動機的經濟製度,來代替這種以謀利為動機的製度。我們相信要維持工人的自尊,唯有讓他們自由參加有組織的勞工運動。是以我們主張工人都要加入工會,而且要教導我們教會的教友們,欣賞護衛一切男女人們集體為爭取利益而行動之權利,但不要用合法或不合法的暴力. 」

  羅馬教會,尤其是經教皇利歐十三世(Leo XIII) 和庇烏十一世(pius XI )發出通諭之後,不但承認了勞工有組織起來集體爭取利益之權利,而且有此必要。

  國家政府應該保讓勞工團結組織起來,達到集體爭取一己利益的目的。在目前經濟製度之下,單獨的一個工人想要抵抗偌大的工業機構是不可能的。有的雇主對工人抱提搞態度,這種態度也許不可厚非。不過,若將工業的管理改變一下,這種由提搞主義(paternalism)而來的利益依然可以保存。而且,假如不是因為對有組織的勞工運動發生恐懼,也許連這提搞主義也不會有。還有,提搞主義並非民主,它也不讓勞工對他一己的工作狀況,發表任何決定的意見。工人也享有工業一部分的主權,那就是他的工作。工作與機器一樣同占一部分主權,如果民主要實行,出力工作的人對於如何應用他的力氣也得有所主張。工作與工資之多少普通是工會爭取的目的,但有時也有事實證明,工會之組織使女工不受侮辱。

  為護衛它的權利起見,勞工是該組織起來的,但追求社會全體的利益,不妄用組織而來的權力,也是今日工人應負的責任。


第四節 違法與犯罪

  國家應該保護公民免受罪犯以及一切違法行為之害。講到罪犯,我們應當記得犯罪不單是個人的事,乃是由個人與社會秩序聯合產生的。國家與教會同有職責,把使人犯罪的原因由社會挪去。如果國家改革經濟方麵各種不良的製度,一定可以減少許多犯罪的行為;例如:為公民設各種正當的娛樂和運動,消除那直接或間接使人犯罪的童工製。國家和教會對於安定結婚的生活以及免使家庭破裂,都有許多事可作。兒童犯罪的事與家庭分裂有密切關聯,應以後者之挽救補救前者。

  照基督教的精神講,作奸犯科的人應該設法對付,但不可以報複的態度出之,應該由改善的觀點出發,社會秩序應當維持,但要用改善罪犯的方法。對罪犯不可縱容,雖當同情因罪犯而犧牲者,不當同情罪犯,但以基督教的精神來說,還是要以人道對罪犯。人類曆史上最黑暗的一章,就是那些對罪犯加以嚴刑酷罰的記錄。非人道的刑罰隻有使罪犯的人生更加惡化。監獄中最成功的看守,均將罪犯所應得的自由和特權盡他們享受。這就是寓刑律於人道之中的一種原則。囚犯在獄中也應為之安排合適的工作。古諺有雲:「 懶惰人的頭腦是魔鬼工作的場所。」把這句話引用到囚犯身上,更為恰切。囚犯由監獄中出來應當作較好的公民。達到這目的可用的方法,如:學習手藝、各種教育、提高健康的體育、圖書室、宗教訓導和感動。囚犯出監以後當有合適的職業以及恢複生活的指導。

  許多基督徒認為死刑是不能與基督的精神相調和的。在新約中他們找不到根據。他們注重人性能被改善的思想,而指明死刑卻將這個可能消沒。他們也注重人的生命是由上帝而來的事實,隻有那賜人生命的主才有權利把人的生命奪去。其它反對死刑的理由,如:不能一例平等的執行,有冤枉的可能,根據統計,死刑並不減少罪犯。在執行死刑的國家,並不比廢除了死刑的國家,少有犯法的事。而在那些廢除了死刑的國家中,犯法的事平均並未增加。

第五節 戰爭

  基督教的創建人稱為「和平的君」(賽九:6)。耶穌申斥當時軍閥主義的彌賽亞思想是很顯然的(太廿:1-9,廿六:52)。耶穌雖未明說反對戰爭,但他整個思想的精神是不能與戰爭調和的(參太五:9、22、39、44)。耶穌與他以前時代先知的理想,都是一個無戰爭的世界(賽一:4;彌四:1-5)。初期基督徒的一般態度也是反對戰爭。要等到康士坦丁時代,國家與教會攜手,武力主義才在教會中打下根基。(參American jour-nal of Theolgy.Vol. XIX, Art, by Prof. Mcgiffert)

  戰爭的本身以及種種引起戰爭的原因都與基督教的精神抵觸。引起戰爭的一個原因乃為國家主義。基督教能承認一種賢明的愛國主義,但不能承認一種否認天下一家的愛國主義,或是否認上帝的旨意高過國家主權的愛國主義。另一種引起戰爭的原因為經濟的私心利己。就是從經濟的觀點來看,現代的戰爭也不顯明是一種有利可圖的冒險,而基督教又堅決的主張人的價值高過財產的價值。把人當作炮灰,來爭取權利或保護財產,都是基督教所不能容忍的。製造軍火的商人以及軍閥階級所作宣傳,均與基督教精神根本抵觸。提倡戰爭的心理與基督教的精神不可同日語。

  那些對於消弭戰爭一問題研究最深的人士,莫不一致同意,欲想為世界謀和平,必須使財富在各人與各團體之間有較公平的分配;必須撤消國際間關稅的壁壘,使各國間經濟水準不致相差太甚;對種族與人口問題要抱寬大態度;對其它民族的願望和需要要有更大的同情。這樣的態度都是出於基督教的精神,如果基督徒的態度是解決戰爭的唯一方法,那麽,戰爭便是違反基督教的。用戰爭造成違反基督教的態度,如何與基督教符合呢?想要保證和平,必須有眼光遠大的政治家,根據基督教的原則為和平設想。資本主義製度中所包含的反基督教態度,就算不是唯一的,也是造成戰爭的最大原因。C.O.P.E.C.報告中有話說:「任何戰爭均與耶穌基督的教訓和精神背道而馳。對一切造成戰爭的政策,教會都應該反對,教會也要主張,凡為良心所主使不願參加戰爭的人,都當免除兵役。在任何爭執未經法院公斷之前,教會不當支持戰爭,如果公斷不被尊重,亦不可支持戰爭。」

  美國基督教會聯合會所編社會信經第十六條有雲:教會應該主張「廢除戰爭,盡量裁減軍備,參加一切用和平方法解決國際爭執的機構;建設一個合作的世界秩序。」

  該聯合會又在一篇宣言中有雲:「 我們相信戰爭違反基督的精神,與我們所承認的相愛如弟兄的福音大相抵觸。戰爭是危害人類最大最深的社會罪惡。戰爭所用的方法,所激起的情緒,侮辱基督所講人類互相信賴、友愛、寬恕、幫助的天國。我們知道戰爭的凶橫、殘暴,由於現代科學的進步益加可怕,不但威脅文明,而且將和平的君王置之度外。」

  我們主張一切教會機關再不要為戰爭所利用,隻用必然促進和平的工具。基督的教會不可被人利用作為培養國際間猜忌和仇恨的工具。教會不可讚成或擁護戰爭。支持戰爭,便是推翻我們認為我們相信的福音。

  「唯有上帝是人良心的主,故此我們主張,國民地位之獲得不能以參加戰爭為條件,違反個人道德的信念。我們相信以參加戰爭來試驗國民之忠誠,不但對個人不公道,而且違反社會公眾的福利,又與建立一個國家的理想於政治和宗教的自由之上的理想相抵觸。我們的國家需要那些百折不撓服從良心指使的國民,他們隻以上帝為生活和行為最高的權威。國立教育機關不當強製施行軍訓,政府不當把效忠於國家或效忠於基督視為同等,使人左右為難。如果真有這種難處發生,我們唯有跟隨基督!.」

  關於戰爭問題,教會人士抱有三種不同的態度。一種人以為當戰事發生,服從政府的命令去從軍,乃是基督徒的本分。把道德的責任交由政府去負,這樣一種態度真有些不合新約的基督教精神,因為當時使徒們也曾抗拒政府,說:「順從上帝,不順從人,是應當的。」(徒五:29)

  第二種人的立場是以為基督徒可以參加正義的戰爭。但如果我們以此為參戰的條件,我們須要知道,就那些發動戰爭的人說,任何戰爭都是正義的,至少要等到戰爭平息之後,方不作如此宣傳。

  第三種人則取非戰態度。這種人決不以惡的武器去對付惡,因為知道這樣行隻會足以增加惡。就是有野蠻人前來侵犯文明,也不好用現代戰爭的毀滅方法,去擴大野蠻行為,以求製止。抱非戰主義的人,對於侵略的行為,也無需采取一種中立態度。他可以采用各種可能的勸導方法,不假惡的勢力以任何助力,但不要采用任何暴力。以暴力對付暴力,隻會助長惡的勢力。基督教的非戰派堅決的相信戰爭違反耶穌的心意,因為他明明地對彼得說過:「收刀人鞘罷,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太廿六:52)基督教和平主義派相信,那最後的勝利不歸於恨,必歸於愛。


第六節 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說一國國民為國效忠,自願犧牲為國服務。愛國主義並不為對國家所作犧牲或所服之務下定義。通常人都拿軍國主義的名詞,來解說愛國的意義。

  有生活力的宗教,常與那些冒充愛國主義思想相衝突。舊約中第一位留下有著作的先知,就是因遭不愛國的攻擊,而被放逐(摩七:11)。使徒保羅也常受不忠於國的攻擊(徒十六:21)。耶穌所受的誣告,也有一種不忠於國。路廿三:2記著:「 我們見這人誘惑國民,禁止納稅給該撒,並說自己是基督,是王。」

  有一種自命為愛國的態度是與耶穌基督的福音絕難調和的。任何愛國的行為,如果建立於虛偽的宣傳,或對別國人民心懷仇恨,都是不能與有生活力的宗教相調和的。在戰爭期間傷亡最大的要算真理,戰爭的精神是要由製造謠言,宣傳敵人方麵如何殘暴凶殺,來支持振作的。事實上,一切戰爭販子在戰爭期間都堅決主張采用這種造謠的策略,而且要在發動戰爭時,或在戰爭發動以後,能成功的繼續進行,並求忠於真理,是很難的,也許是不可能的。如果把愛國主義建立於虛謊欺騙上,絕不能為基督的精神所容忍。

  雖然,愛國主義也是一種德行。基督徒可能愛他自己的家,比愛別人的家更甚,因為是他自己的,他這樣作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但愛他自己的家,無需仇恨別人的家,也無需拿愛自己家的態度去愛別人的家。基督徒也可同樣愛自己的國甚於別人的國,自己的國旗甚於別國的旗,欲求這種愛國心合乎基督教的精神,對於別的國家便當常懷善意。正如同愛自己與愛別人可以並行不背,愛國心與對別國懷好意的心,也可以相得益彰,不必有所抵觸。在任何情形之下,基督徒必須銘記不忘,人類中一切人種民族都是弟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