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午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五月份的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備受矚目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5.5%,當天下午央行就宣布了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繼續對抗通脹。通脹數據與預期差不多,但是加息的預期又落空了。考慮到一年期存款利率隻有3.25%,實際利率為-2.25%。實際上,負實際利率的狀態已經持續了近一年了,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
習慣不習慣,反正平頭老百姓也沒什麽辦法,適者生存,也隻有去習慣了。衣食住行都要花錢的,通脹無非就是漲價,錢變得不值錢,總得想點辦法,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保值增值。看著飆升的房價,買房子也許是個好辦法。何況大家都要住房子,反正要買,何樂不為。
倘若每一個家庭買一個房子,也沒有什麽,通脹無非是促使大家抓緊買。可是事情到這裏並沒有完,因為直到最近的房地產調控,並沒有任何規定禁止人們買多套房子,何況禁止也未必有效。現實中觀察是,很多人買了很多套房子,並利用房價上漲掙了錢,而另外很多人麵對飆升的房價而望房興歎。房子成為財富大轉移的載體,成為影響全局的大問題。這樣,我們就要回過頭來問,房價為何會漲到這麽高?
房子的本質在於滿足居住需求,在經濟增長,收入提高,城市化加速的大背景下,人們的居住需求上升,包括對居住的麵積和質量都上升,這種上升的需求拉高房價,是我國近年來城市房價上升的大背景。然而,居住需求除了買房子,還可以租房子,理論上講住房的價格等於未來租金流的貼現值。
給定未來租金流,房價取決於貼現率的大小,而貼現率取決於利率和住房投資的風險。如果利率很低,住房投資風險很小,則貼現率很小,房價相應就會很高。換句話說,就是房屋的租售比很高。打一個比方,倘若真實租金增長率為5%,長期預期實際利率為2%,風險貼水為5%,則房價租金比為50倍。如果一個100平米的房子租金為4000元,售價為每平米2.5萬元,則年租金接近5萬,售價250萬,租售比就是50倍。現實中,一些一線城市的租售比可能更高,也就是預期的長期實際利率可能更低,住房投資的風險更小。需要指出的是,因為房價是未來長期租金的貼現值,因此對貼現率非常敏感。比如上例中,如果長期預期實際利率降為1%,其他數據不變,則租售比可以達到100倍。看起來驚人,但在現實中其實也不難見到。上麵例子中其它條件不變,售價隻需達到每平米5萬元也就能達到這樣的租售比。在北京的一些好的區域,租售比已經達到了70-80倍的水平。作為比較,發達國家的租售比經常在20-30倍。
相反,在上述例子種,倘若長期實際利率上升一個點達到3%,其他參數不變,則租售比下降到為33倍。
上麵的分析表明,實際利率對於拉高房價有著重要作用。背後的機理是,如果實際利率偏低,也就是給定名義利率下通貨膨脹率偏高,則保值增值的壓力會刺激住房的投資需求,推高房價。另外,上述因素造成房價上升的預期,減小了住房投資的風險,從而減小住房投資的風險貼水,因此進一步刺激住房的投資需求,進一步推高房價。也就是說,低利率對房價有加速作用。這樣,高得離譜的租售比就不難理解了。
低利率通過刺激住房投資需求催生高房價,已經有很多先例了。剛剛過去的全球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的次貸危機,而次貸危機無非就是一場房地產投機危機。美國的這一輪房價上漲,從1997年起到2006年止,在此期間美國經曆了一個實際利率下降並保持較低水平的時期。美國經驗的另外一層含義是,美國土地供應較為寬鬆,土地交易市場較為完善,這說明,即便在供給較為充足的條件下,房地產泡沫依然可以發生,這一點對於討論我國目前的供地製度有參考意義。很多人認為我國目前供地有限導致了高房價,參考美國經驗,這一點值得進一步商榷。
另外一個重要的參照是日本198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很多人把日本的房地產泡沫歸因於日元升值,但是仔細分析表明,在日元大幅升值的1985-1986年,日本房地產價格並未大幅上漲,日本房地產的上漲發生在1987-1990年。進一步分析日本經濟那幾年的經驗,發現日元升值導致了日本經濟增長的放緩,為了刺激經濟,日本政府采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實際利率在1987年大幅降低,一度為負,刺激了房地產的投機和泡沫的生成。
美國和日本經驗的另一個教訓是,房地產泡沫破滅以後,對經濟都產生了嚴重的負麵影響。美國的房市危機釀造了近年來全球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而日本的房市泡沫則讓日本經濟從此一蹶不振。防微杜漸,防止我國房地產泡沫進一步擴大,迫切要求改變目前負利率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