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私宅政策下來會怎麽變?

(2011-06-06 22:21:16) 下一個

苗豐恬 胡淵文 (2011-06-07)


  新加坡私宅市場一直是政府避免直接出手幹預,留給自由市場力量角力的領土之一。

  近幾年來,隨著私宅價格和成交量的蒸蒸日上,房市產生泡沫的跡象浮現,政府自2009年9月起,一連推出了四輪降溫措施,為房市滅火。

  隨著國家發展部新部長許文遠新官上任,許多買家、發展商、分析師等,都在暗自猜測:政府接下來會對房屋政策作出怎樣的改變?本文采訪的各大房地產谘詢研究機構分析師,提出了不同建議和看法。

可提高EC供應 讓組屋提升者圓夢

  分析師建議,政府可增加執行共管公寓(Executive Condominium,簡稱EC)供應量,允許更多組屋提升者購買EC。另一方麵,政府也應把EC買家的家庭收入頂限,從目前的1萬元調高至1萬2000元。

  萊坊(Knight Frank)研究部主管方寶順指出,目前共有23個完工的EC,政府從去年1月開始再次推出執行共管公寓,去年至今年5月期間共推出和賣出了10個地段。其中,位於榜鵝草場(Punggol Field)/榜鵝路的第11幅地段上個月招標截止。

  一般上,EC比私宅便宜了10%至20%,不過規定至少要居住五年。

  方寶順說:“政府可考慮放寬現有條例。目前,發展商在推出新項目時,把95%單位留給首次買家,這個比例可考慮降低。”

  卓登新達(Chesterton Suntec)研究部主管陳瑞謹建議,政府可在更好的地點推出EC地段,也可如組屋一般,同時推出多個地段,讓發展商在投標時取舍,避免多方人馬大手筆競標同一地段。

  與此同時,EC麵積近期也有縮水趨勢,陳瑞謹認為,政府應采取預防措施,規定公寓麵積的最低要求。

  政府不久前表示,正在探討購買新組屋的家庭收入頂限由現有的8000元提高至1萬元。分析師認為,如果政府這麽做,應該把購買執行共管公寓的家庭收入頂限也提高2000元至1萬2000元。

  高緯物業(Cushman & Wakefield)亞太區研究部高級經理王伽勝說:“這可能會吸引一些私宅買家,畢竟EC是比郊區私宅更便宜的選擇,從而減少一些私宅需求,有助抑製私宅價格攀升。”

  他指出,一些剛好夠條件的買家,若購買私宅可能稍稍超出了他們的可負擔能力,允許他們購買EC是好事。不過他認為,政府需要就調整收入頂限進行詳盡的評估。

  高力(Colliers)國際研究與谘詢部主管謝岫君也認為,政府應密切關注本地家庭的收入趨勢,確保調整後的收入頂限和家庭收入的增長掛鉤,並讓買組屋和買執行共管公寓家庭的收入頂限差距保持合理。

房市“熱錢”滾滾 應以需求為主對症下藥

  分析師認為,政府在房市旺熱的時期大量推出土地供應,並不一定能控製房價的增速、或滿足住房需求。

  戴德梁行東南亞研究部主管蔡楚芬認為,與其“大起大落”——在市場旺熱的時候大量增加正選地段的供應,並在需求大減時把供應減到零,不如每年確保相對固定的供應量,減小波動的幅度。

  她說:“政府應該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待建屋局和政府售地計劃的供應量,以滿足基本住房需求,減少供應和房價的波動性。”

  目前,在政府售地計劃下,本地私宅供應量每半年從0到8000個單位的範圍內上下起伏。蔡楚芬建議,政府可縮小私宅供應的波動範圍,

  王伽勝認為,政府調控房市應以需求方麵的政策為先,供應方麵的政策其次。

  他認為,需求政策——包括收緊公積金政策或進一步降低房屋貸款頂限,對買家個人的效益更快。而盡管供應政策提供更多選擇,但效果更慢,地段推出後,新私宅項目要過一段時間才推出。

  分析師認為,房價高漲的部分原因,在於源源不斷的熱錢。

  陳瑞謹解釋說,如果政府通過推出更多地段,使價格放慢增長步伐,那麽相對低的價格會吸引更多資金充足的海外投資者進場,仍然會推高本地的私宅價格。

  所以說,增加私宅供應可能反而使情況雪上加霜。

  陳瑞謹認為,最根本的問題其實是熱錢,調低房屋貸款頂限(Loan-To-Value,簡稱LTV)的政策對這類投資者並不管用,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資金。

  他說,要抑製私宅需求,一個可下手的領域是上調房屋貸款利率。但是金融管理局一直以來並不幹涉本地的利率,並且如果整體利率調高,意味著商業貸款的利率也會上揚,增加了經商的成本。

  他說:“理想的情況是調高房貸利率,而保持商業貸款的利率不變,但具體這要如何做到,就要靠金管局來研究探討。”

對海內外買家進行更多區分

  針對本地私宅買家不同族群之間的分野,市場人士建議,政府可以通過政策進行更多區分。

  陳瑞謹建議,政府應當研究本地私宅買家究竟是哪些人,是為了什麽目的買房,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如果要抑製海外買家的需求,可以考慮限製他們隻可以購買一套私宅,或限製所購買私宅的價格。

  方寶順認為,政府可在房屋貸款頂限方麵下手。他說:“就如外國人在本地必須支付更高的學費一樣,政府可讓海外和本地私宅買家享有不同的LTV頂線。目前,外國人買家在本地私宅市場的唯一限製,在於他們不能夠買有地住宅。”

增加土地供應與招標透明度

  另一方麵,針對官地的投標製度,市場人士也有話說。

  分析師認為,在目前的賣地製度下,一些靠近地鐵站、地點受歡迎的地段,多獲得發展商進場激烈競標,導致一些出價出乎意料地高。

  嘉德置地總裁廖文良曾把該製度形容為“閉門招標擲飛鏢”:“誰(出價)最靠近,沒人能說得準。”

  有分析師建議,政府可提高土地投標製度的透明度,避免出現發展商因誌在必得而出價大幅超越其他發展商的情況。

  其中之一方式為采取“拍賣製”,縮小標價之間的差距。

  王伽勝說:“一些地段可進行拍賣,但由於目前並不采用,這項做法因此須先經測試。發展商能看到各自的出價,得標者與其餘出價的差距也不會太高。”

  然而,陳瑞謹認為,盡管拍賣能增加整個過程的透明度,但並不一定確保最後的標價更合理。

  陳瑞謹說,市場上的發展商數目遠超過政府推出的地段數目,不少發展商在過去兩三年盈利相當好,若一定要拿到一幅地段,仍然會在拍賣時標出高價。

  陳瑞謹指出,政府可以對招標過程做出調整。他說,政府目前是一幅接一幅地推出地段,這麽一來,一些發展商在連續兩三次铩羽而歸後,可能會在下一次出大手筆競標,使土地成本大漲。

  有鑒於此,他建議,政府可考慮一次過同時推出四幅地段,並於同一天截止招標。這麽一來發展商得作出權衡,因為他們沒有資源同時投標四幅地。

政府是否會再出招

5月到7月是關鍵期

  王伽勝認為,未來幾個月的私宅銷售數據將是各界觀察私宅市場情緒的主要參考。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所追蹤的新加坡房地產價格指數(簡稱SRPI),本地私宅轉售價格在4月份增加1%。

  王伽勝指出,4月份的數據,主要是因積壓已久的需求被釋放所致,未來幾個月相信將緩和下來。

  他說:“若5月至7月買家情緒出乎意料的樂觀,價格不隻略漲的話,降溫措施或是控製漲價的良藥。”

  蔡楚芬認為,若要降溫,則應集中在阻礙炒房行為、抹殺房市泡沫,而不是增加土地供應。

  她表示,新加坡缺乏土地資源,允許買家過度擁房(hoarding),隻會使那些有實際住房需求的真誠買家吃虧。另一方麵,興建太多項目也會拉高建築成本,使新加坡需要更多外籍勞工。

  蔡楚芬說:“信貸成本低廉、容易貸款,是鼓勵投資房地產買家的關鍵。(降溫措施)可減少LTV、提高現金付款,或提高那些已擁屋的買家須支付的貸款利率或借貸成本(印花稅)”

  當局或可對“迷你型”公寓 推出指導原則使用(Persons per hectare,簡稱ppha)概念衡量建築密度。

  針對近兩年來賣得滿堂紅的“迷你型”公寓,一些分析師認為,當局可進一步設限,控製“迷你型”公寓的麵積、地點及所占項目的比率。

  陳瑞謹說:“當局或可考慮對小型公寓設下一些限製,比如地點、單位在整個項目中所占的比率或數目。”

  自2009年底,市區重建局開始鼓勵本地發展商把小型公寓的單位麵積,維持在32至35平方公尺(350至380平方英尺)的水平。

  發言人說:“由於這往往是個協商/磋商的過程,市建局並不限製發展商興建一定的最小私宅單位麵積。發展商能有興建不同大小的單位、應付市場需求的靈活。”

  然而,方寶順認為,小型公寓盡管尺價偏高,對其他一般項目的價格影響,仍未受證實。

  他說:“一般項目發展商,仍然是會針對項目的特點和需求來定價。”

  除了價格,買家在將來搬進小型公寓後的舒適度,也是另一個考量。

  謝岫君認為,當局對小型公寓的關注,除了更高的尺價及成交量之外,也來自另一原因,即這些單位在完工後的實際宜居程度,及是否會對周圍地區造成擁擠。

  謝岫君建議,政府或可正式設立一套指導原則,規定私宅的設計和建築不能超過一定的建築麵積。

  欣樂國際執行董事麥俊榮說:“其中一個方法是不準發展商興建麵積小於450平方英尺的單位。”

  另一方麵,分析師也建議,政府或可考慮使用“建築物密度”(building intensity)的概念,以解決對擁擠程度的關注。

  目前,新加坡的建築密度,是以容積率(plot ratio)和建築高度來衡量。

  謝岫君說:“可通過衡量每公頃麵積的人口密度,來審核這些小型單位的人口密度,以決定居民的生活品質。在1989年9月1日之前,對建築物的人口密度控製比較嚴格,私宅項目的密度是用ppha概念來衡量的。”

《聯合早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